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与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747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与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与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与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与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与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与策略.docx

《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与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与策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与策略.docx

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与策略

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与策略

 

 

————————————————————————————————作者:

————————————————————————————————日期:

 

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与策略-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与策略

张兰平徐林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新常态下江苏与上海自贸区关联协同发展研究”(编号2015SJB495)自邯介段性成果。

2015年4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扩区,2.0版本正式启航。

上海自贸区建设是我国用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开放,打造“升级版”中国经济的重要举措。

当前,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已经发生改变,快速进入基于TPP、TTIP、PSA等谈判的WT02.0时代。

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成立至今,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实践证明,上海自贸区建设将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引导中国经济更加快速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一、上海自贸区建立的经济背景分析

(一)国际上,TPP、TTIP、PSA的推进使中国面临“二次入世”的风险

当前,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和PSA(多边服务业协议)等三个国际贸易谈判正在推进,这些构成了以美国为轴心的横跨东西半球的国际贸易新格局。

TPP、TTIP都是由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投资新规则,以达到控制全球贸易掌握全球经济大局的目的。

以TPP为例,2015年参与TPP谈判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增至12个,覆盖全球GDP的50%,但中国等一些区域性大国一直游离在该新格局门外。

同时,美国、欧洲多国、日、台在内21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动PSA谈判,这些成员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2/3,PSA是对WTO的直接冲击,使得21世纪的全球金融、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市场更加自由化。

随着TPP、TTIP和PSA谈判的进一步深入,实际的WTO将会完全被架空,面临彻底被搁置的风险,中国要加入这些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载体,就会面临“二次入世”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成立上海自贸区承担了试验这些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历史使命,以更大开放促进更深入改革,建立融入这些新规则的“倒逼”机制,是对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顺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的积极举措。

(二)国内经济换挡减速,需要新的增长引擎

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年均9.8%的高速增长,期间虽然有三次连续2-3年增速低于8%,但回落主要是受外部短期因素的影响,随即又恢复高速增长。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总体趋于放缓(见表1),目前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此次并非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换,正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前者以规模速度为特征,后者强调质量效率,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质量和创新对于中国未来20年能否继续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依赖外贸出口,由于国际需求疲弱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产业转移,这种状态逐渐被打破,而且国内市场经济效率不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能耗较高问题依然严重。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从贸易、投资及金融领域进行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在全国推广,培育我国经济面向全球新的竞争优势,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

(三)助推“三位一体”的国际分工模式,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通过国际贸易、自由贸易协定和自贸区,以强大的中国制造和雄厚的外汇储备为基础保障,有效升级了产业、资本和贸易“三位一体”的国际分工模式。

2009年4月,人民币在上海、广东等四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结算试点,2010年世界贸易总额中人民币的结算比重仅为0.246%,虽然比重呈上升趋势,但其总体规模却仍然较小,在结算比重发展最快的2012年也仅有2.427%,这同现有的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相差太大,同时,人民币的跨境回流只能通过QFII(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计划)和国际贸易两种方式,需要构建顺畅的人民币回流渠道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而目前我国的金融业开放程度与国际市场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作为全国金融中心,上海拥有全国最全的交易所和要素市场,自贸区的建立将会吸引这些交易所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一个金融资产缓冲区,这将有利于完善人民币的全球循环路径。

上海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有利于合理配置全球金融资源,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可以说上海自贸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是实现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的必由之路。

上海自贸区将会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外人民币回流和中转的重要承载地,有助于满足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二、上海自贸区建设给江苏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一)自贸区的产业转移推动了江苏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自贸区的一大战略是从发展制造业向发展服务业转变,从挂牌之日起,自贸区就将扩大服务业开放列为中心工作。

自贸区出台的54条扩大开放措施中,涉及服务业的就有37条,累计落户的项目达1037个,其服务业建设加快了江苏地区产业价值链的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促进江苏高端制造业和配套产业的发展,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首先,有利于江苏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上海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江苏传统制造业的升级。

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扩大开放也导致资源的缺乏,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基于降低商务成本的考虑,上海制造业已经向江苏城市区域转移。

省苏北办会同省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仅在2015年1-6月,苏北地区新开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就有1165个,新开工项目总投资2504.22亿元,比2014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9.0%。

其次,为江苏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

江苏服务业增速总体保持快于GDP增速的发展势头,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偏低,上海自贸区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涉及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其服务业的集聚和发展,有助于江苏地区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江苏现代服务业积极融合上海自贸区发展,以金融、现代物流、软件信息、科技研发等为龙头增强制造业企业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了差异化发展道路,这可以从江苏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的增长中看出,2012年其数字是43%,而2013年为45.0%,2014年达46.7%。

(二)自贸区便利通关新模式,提高了江苏地区贸易便利化水平

自贸区最优越的条件之一是通关的便利化,也是企业最看重的焦点,自贸区成立以后逐步建立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这种国际自贸区所通行的便捷通关新模式。

江苏处于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拥有全国最多特殊监管区域,其60%左右的货物从上海口岸进出,两年来,江苏各地海关及商检相继推动通关便利化,2014年10月南京海关试行“先进区后报关”、“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制度”等35项海关和检验检疫新型监管模式,启动了智能化卡口验放、集中申报、统一备案清单等8项通关便利措施,同时与江苏商检配合,推广和复制自贸区海关14项措施和检验检疫便利措施。

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的出海口,也是江苏省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化整合功能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其出口加工区、海关和商检等都在创新,目前已经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区内自行运输、集中汇总纳税等6项海关监管举措。

张家港、太仓港进一步推定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试点。

2015年6月,“沪苏出口直放和无纸化通关机制”在江苏正式全面实施,对经江苏检验检疫合格的出口直放货物(除“负面清单”之处的货物),商检机构可直接签发电子通关单,企业不需要传统的“电子转单,口岸换证”,只需凭电子数据向上海海关报关,这种放行方式进一步惠及江苏3000多家出口企业,节省企业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

(三)自贸区金融财税改革经验,助推了江苏金融改革创新

借鉴复制上海自贸区金融财税改革经验,是江苏省对接上海自贸区的重要突破点,可以说江苏的金融改革创新,完全复制了上海自贸区的模式。

截至到2015年1月,苏州市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31项改革政策,其中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在四个方面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

昆山市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金融创新,建立了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和全国股转系统委托服务机构,仅2014年一年时间,试验区内就累计50多家台资企业已设立投资、销售、结算、研发等企业总部,222家台资企业集团开设人民币双向借款账户,双向借款规模超百亿元。

南通与上海自贸区在深化贸易、金融、服务外包、科技创新等各领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江苏的无锡、常州、连云港等地区也在积极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经验。

利用上海自贸区的利率汇率市场化、离岸金融、融资租赁等改革创新的经验,有助于江苏企业开拓金融创新,培育新的金融业态和机构,也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于江苏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江苏利用外资探索出新路径

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目前,基本建立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负面清单”投资管理制度,2013版的“负面清单”190条,2014减少到139条,2015年又减少了17条,并且统一适用于广东、天津、福建等其他三个自贸区。

江苏短期内不具备全盘复制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法律条件,但结合自身特点,江苏参照负面清单模式在快速审批、先照后证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在方便外资进入、外资后道管理、下放审批权限方面,通过破除“玻璃门”,让外资真正享受国民待遇,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2013年11月,江苏省省辖市的外资审批权限由原来的3000万美元扩大到1亿美元,从而绝大多数外资项目可以直接在地方办结相关审批手续,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和允许类外资项目实行“清单式审核、备案化管理”,外资快速审批的申报手续大幅简化,使得约70%外资项目因此获益。

2014年5月,江苏省试点实施外商投资审批事项“清单式管理、快速化审批”,2014年4月,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得与苏州工业园区同等的3亿美元的外资审批权限,外资管理的创新使得江苏实际到账外资连续多年居全国榜首。

三、加快江苏与上海自贸区对接的策略建议

(一)构筑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继续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成果

上海自贸区2.0不仅是物理扩区,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功能扩区,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在政府职能、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制度、法制和政策保障等5个方面形成系列制度创新,完成25项任务措施。

一旦自贸区制度创新形成,要加强在江苏复制推广的可行性研究,选择成熟的经验在现有产业园区平台相关领域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发挥局部平台优势,加快与上海自贸区对接,加快复制改革制度,以构筑与自贸区的协同创新平台。

江苏现有很多具有开放性的产业园区平台,一是19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综保区9个、保税港区1个和出口加工区9个);二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重大创新载体,主要有苏州工业园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三是与国外共建的8个园区,如中国一新加坡苏通科技产业园等。

对照2015年版负面清单,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积极争取在局部平台先行先试上海自贸区的相关政策(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做到“园内事园内办结”、继续推进苏州工业园区贸易多元化,落实税收政策,完善贸易功能等),在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战略和部分新兴产业行业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争取暂停、放宽或取消准入限制措施。

(二)加快现代产业集聚和错位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和自贸区配套服务

目前,江苏已形成了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为主的发达交通网络,具有雄厚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通过深度参与上海自贸区建设,与自贸区建立明确合理的区域分工,相互补充促进,重新进行产业布局和整合,形成区域规模效应,实现产业格局一体化。

首先苏南地区制造业发达、金融环境优良,可错位打造成次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补充为上海自贸区提供配套服务。

而苏中地区如扬州、泰州和南通等,可以加快发展“制造业一服务业协同发展”中的服务业。

其次是落实重大战略和发展规划项目,通过深入实施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苏中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和苏北振兴等国家和省级战略,配套上海自贸区建设,借力借势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三)引导企业走进上海自贸区,寻求协同创新效应,促进江苏外向型经济转型

外向型战略曾是江苏30多年来成功发展经济的法宝之一,2009年开始,外贸进出口增幅开始收窄,2014年,江苏外贸增速已从高峰期的接近40%下滑到2%左右。

在拉动江苏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当中,出口的作用逐渐在减弱,当务之急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外向型经济,上海自贸区近几年来获得了先行先试的机遇,应鼓励企业走进上海自贸区,积极寻求协同效应。

上海自贸区的创新发展为外向型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提供了实践经验。

传统的外向型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国际市场为主,新型的外向型经济是以创新为导向、内需为主。

上海自贸区政策、体制的创新发展可以有效改善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并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

自贸区升级版“亚太运营商计划”(APOP)为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了便利。

“亚太运营商计划”的丰要特点是突出集成化、促进便利化和体现国际化,截至到2015年3月,共有42家跨国公司进入培育名单,江苏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在自贸区设立区域总部或职能中心,通过走进自贸区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能力。

(四)发挥地方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苏州与连云港自贸区

随着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开展和政策的日益完善,中国的自贸区建设会进一步推开。

当前,不少省市都在积极争取先行设立自贸区并得到国家支持,其中2015年3月,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方案通过,且统一适用上海自贸区2015年版负面清单,江苏应凭借自身特有的区域和产业优势,建立江苏特色的自贸区,与上海自贸区形成规模效应。

江苏已基本具备筹建自贸区的条件,2014年,江苏进出口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比重为13.1%,作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大省,进出口贸易商品覆盖了我国外贸的大部分行业,2014年江苏一般贸易超过加工贸易,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逐渐显现,具备了向自贸区转型的产业基础。

作为先试先行,可首选建设地方特色的苏州和连云港自贸区,创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对外开放模式。

上海自贸区是在原上海综合保税区基础上进一步规划调整而成,苏州是江苏最大的出口贸易集散地,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与上海综合保税区功能有相似之处,且拥有良好的基础和技术条件,2014年开展了贸易多元化试点,苏州作为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龙头,建立自贸区的条件比较成熟,应积极争取自贸区机会。

连云港是江苏最大的港口,拥有深水港、航空港、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物流保税园区,是新亚欧大陆东桥头堡,在国际经贸交流中地位独特,集聚效应明显,应乘机积极申报建设连云港自贸区,连云港自贸区的建设可以包括陆桥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等三大功能区,以构建便捷国际贸易大通道为切入口,搭建对外开放服务平台,将贸易、金融等开放元素融入到自贸区建设中,在连云港设立自贸区有利于构筑更加方便快捷的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大通道,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对接。

(五)提升人才素质结构,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

上海自贸区建设加速了金融、管理、IT技术等人才的聚集,人才缺乏及成本持续走高,已成为自贸区企业面临的一大考验,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也应当注重长远,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通过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一是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制定优惠的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规模吸引海外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产学研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人才+项目”二次开发助力海归创业。

二是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团队,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通过科研项目资助,支持领衔重大科技专项、产业项目,派员赴上海学习最新国际规则和惯例,调研自贸区管理制度创新工作,造就一批在产业一线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青年骨干人才,不断提升本地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世文,乔小燕.关于苏州对接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思考【J】,唯实(现代管理),2015(03).

[2]朱琳慧,高瑛.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分享扩大开放红利——无锡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对策[J].中国商贸,2014(07).

[3]李晓琳,上海自贸区建立的背景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

[4]缪琨,上海自贸区成立的现实意义及前景展望[J].现代商贸工业,2014(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