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8.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727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8.docx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8.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8.docx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8

2010年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8)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8

 

主题阅读关键词:

 

和谐共生

 

(八)和谐共生

 

读•考题点将台

 

金题回放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空山鸟语

 

(台湾)郭枫

 

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里。

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

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

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

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

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

不是么?

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

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

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

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

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

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

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

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

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

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

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

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

真的是鹧鸪么?

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

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

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

“咕——咕——”,我回到了江南。

“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

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

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

江畔的落日,更加苍凉了哪!

“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

这是梦境,呵!

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

——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里。

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

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还要做些什么呢?

 

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有删节)

 

1.文章最后一句“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如果改为“我想做一只山中的鸟”,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的理解。

 

2.文中说:

“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

”这里,作者为什么会“怅然”?

 

3.作者在回忆江南时,情不自禁地写道:

“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

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

江畔的落日,更加苍凉了哪!

”这组语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请从下列鉴赏角度任选一个,结合原文分析写一段鉴赏文字。

要求:

①所选角度至少举出两例加以分析;②80字左右。

(l)妙用比喻:

(2)善用拟人:

 

(2008年四川内江市中考试题)

 

二、阅读下面古文,完成5-10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

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

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

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duó):

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

作者的友人。

 

5.下列加粗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6.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8.用斜线筑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9.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10.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2008年江苏南京市中考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1、12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8年湖南娄底市中考试题)

 

解题策略:

 

一、《空山鸟语》是一篇意境深邃的美文,文后设计了4道题:

 

1题:

考查不同句式的作用及对选文主旨的理解。

首先分析句子改后的顺序有什么不同,再看看将状语“在山中”后置以后的表达效果,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2题: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

这里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理解作者为什么“怅然”,要根据这个句子的下文,明白作者由鸟儿联想到人,面对现实,才产生了这样的怅然。

 

3题:

分析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回答时,要先分析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接着分析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文意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题:

赏析语言特点。

先从文中准确找出比喻、拟人的例句各两个,然后再一一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二、这是两则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课内课外各一则,共有6道题:

 

5题:

考查实词的意义。

 

6题:

考查虚词的用法。

 

7题:

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8题:

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

 

9题:

考查描写的方法。

仔细分析描写夜色的三句话,找出描写时用了什么方法。

 

10题:

考查两文景色的共同点,比较求同。

先找出两文中描写夜色的有关句子,再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归纳共性。

 

三、这是一道古诗赏析题,选自课内篇目,设题较有代表性:

 

11题:

考查用词及内容理解。

分析两个“笼”字的作用,描述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12题:

考查文意把握。

主要从后两句揣摩其意。

 

参考答案:

 

一、1.改后的句子平淡,原句强调“在山中”,感情强烈,倾向突出,追求山中的清纯、自由、美丽,更能表达作者对自由、至美的赞扬与向往。

2.触景生情,由山雀的自由和天真的喜乐联想到(对比)自己被桎梏套牢(或美好的时光流逝太快)而怅然。

3.采用以虚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对江南的关注;运用排比句式,表现了思念的强烈,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怀念和淡淡的惆怅心绪。

4.

(1)妙用比喻示例:

文章把鸟的鸣叫比作“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使人感到鸟叫的悦耳、优美;把山雀的鸣声比作“音乐雨”,既让人感受到鸟叫的悦耳、动听,又让人想象到山雀之多,鸣叫声充盈弥漫四周。

(2)善用拟人示例:

山雀“撒野”“兴奋地吵闹”,显现了山雀的顽皮,突现了它们的精灵;“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祥和、自由和优美,幻化出一幅静谧的图画。

 

二、5.D6.A7.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8.不复饮酒蛐亦不复谈蛐以静意对之9.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0.月色美好,幽静。

(意思对即可)

 

三、11.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12.忧国忧民。

(意思相同即可

 

错答探因:

 

举例:

 

第2题:

看到鸟儿的自由、喜乐,作者也受到感染,感到心情愉快。

 

第3题: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气势。

 

分析:

 

第2题:

主要是对“怅然”一词的含义理解有误,导致整个答案错误。

“怅然”是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不是愉快的意思,要结合下文去理解。

 

第3题:

只看到外在的排比修辞形式便贸然下笔。

题目问的是“表现手法”,所以首先要从写法上来分析,然后再结合修辞手法回答。

 

新题演练

 

《空山鸟语》可能还会这样来命题:

 

1.考查探究迁移能力:

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和对文意的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鹧鸪是诗人的化身。

 

2.考查赏析评价能力:

开头一段,在文章末尾又重复出现了,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它的作用。

 

新题演练参考答案:

1.示例:

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用鹧鸪声表示感伤、悲凉和愁思,作者此时的心境即和鹧鸪声表现出的愁怨是一致的。

鹧鸪传人心绪,诗人多以其自比,因此说它是诗人的化身。

2.(内容)开头这样写,是为了说要敞开自己的心灵,聆听鸟儿们的美妙清音,才能悟出自然和人生的哲理;结尾处又重复这段话,是在具体描写了聆听鸟鸣之后,对文章主旨的升华。

(结构)回环往复,前呼后应,增强文章节奏感,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凑。

 

读•能力提升间

 

名篇赏读

 

人水之间

 

梁俪千

 

水在南边。

水被修饰得很华丽。

长长的堤岸上有几排秀美的柳树,像是水碧绿的裙边,随风轻舞。

绿色的反光灯嵌在树下的土地里,荧光照着柳树,使夜晚的柳树绿得温馨,绿得朦胧。

下雨的时候,雨丝穿过柳树洒在又圆又平的灯罩上,会悠悠地冒起青烟,让你感觉玻璃罩下根本不是灯管,而是人间少有的山珍海味。

水边仿佛有一长串隐身的精灵,正在进行着一场小炒大赛,吸引着八方游人。

在更多的时候,地灯倒像是裙边上的一排钻石,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

 

柳树的外围是长长的花带,一年四季都不寂寞冷清。

花带里还有形状不一的装饰灯,花池里藏着隐形音箱。

柔和的音乐从花池徐徐飘出,舒缓的节拍与明暗交错的灯光相互应和,让人赏心悦目。

 

柳树与水之间有台阶形长堤。

举行大型水上活动时,这里便是看台。

晚上游人如织,仅靠树下的几个弧形石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台阶形长堤就是大家的公共座位。

台阶下是宽宽的平台,铺着光滑的地砖,平台向水的一面有栏杆,用以保护人们的安全。

春天的时候老人在这里放风筝,夏天的时候孩子们在这里溜旱冰。

情侣们或散步或依在栏杆边卿卿我我地看水赏月。

 

水上有大型音乐喷泉。

松散一天的水会在晚上踏着舞步摇摆旋转,疯狂一番,五彩的灯光让水变成了一位华美的舞娘。

动人的舞姿,优美的旋律,会让过往的人们驻足凝视,浮想联翩,甚至想与水共舞一番。

如果水上无风,还会放水幕电影,内容不同,台阶上的观众也会不同。

 

当太阳的金手把夜幕卷起来时,水南边的山就端端正正、秀秀气气地坐在人们的视野里了。

水依在山的臂膀里,显得更加妩媚。

 

人在北边。

 

小城背山(此山非彼山)面水,寸土寸金,人口密度大。

山水之间,地势狭长,小城没有过多的休闲娱乐场所,或者说水的魅力夺了所有娱乐场所的彩头,水的浩大盖过了一切场地有限的广场健身地。

人们向往水。

尤其在夏季,水更让人们爱她没商量。

于是,小城里的人一拨儿一拨儿地涌向水边。

长堤成了北国的上海外滩。

 

人和水之间有一条特殊的河,河面宽达几十米。

河里不行舟船,只行车马,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没有谁为人们造一个大大的方舟,让你安全地渡到河对岸去。

只有几个浮桥——斑马线,让人们摇摇晃晃地来回争渡。

但毕竟水流湍急,每年都有人因跑得慢而失足掉进这条河道里。

并且大部分掉下去的人很难再有爬上岸的希望,水流会把他们冲向天堂。

 

南边的水有些愧疚。

北边的人有些揪心。

 

水在愧疚中向人们抛着媚眼。

人在揪心中亲着水的石榴裙。

谁也不想改变。

 

(选自《散文百家》2007年第10期)

 

赏析品味

 

人和水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本文力图向我们阐释人水之间的微妙关系。

水被人修饰得很华丽,那应该是人工的湖水:

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垂柳依依、乐曲徐徐、花带彩灯、台阶长堤……居住在小城的人们向往这妩媚的水,无奈隔着一条宽达几十米的河,只能从几个浮桥上来回争渡,每年都有掉进河里而亡的人。

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湖水华美,人们向往;河水湍急,使人揪心。

在湖水那里,人与水和谐共处,一派和美景象;在河水那里,人和水显得尴尬难堪。

作者试图告诉我们:

人水之间,和谐之中有着不和谐。

只有改变那些揪心尴尬之处,人水之间才能真正和谐共生。

 

文章内蕴丰厚,结构紧凑,语言生动。

 

写作借鉴

 

本文结构独特,以“水在南边”和“人在北边”为标志,将文章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集中写水的华丽,后一部分写人的揪心。

二者形成了一种对比,从而揭示文章的主旨。

 

我们写作的时候,可以学习本文这种架构文章的方式,把两个相关的事物,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分别进行描述,从而形成一种对比,通过对比引起读者的深思,深化文章的主题。

 

阅读练兵一

 

春天是一个和谐的季节

 

毕四海

 

和谐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状态的良好表现形式,它作为一种“晴雨表”,也适用于测量、表现大自然的状态,正常与非正常,稳定与不稳定,是万物的温床还是坟墓,是合乎规律的还是乱七八糟的。

比如,大自然中的春夏秋冬,和夏天、秋天、冬天比较,春天就是一个充满了和谐精神的季节。

它没有夏天的酷热,没有冬天的暴寒,也没有秋天的肃杀。

它的温暖,它的平和,它的舒适,它的凉爽,正是酷热的夏天和暴寒的冬日经过了较量和妥协以后所达到的一种“中庸”境界,一种气候从两个极端走向的平和。

当然也有的时候“乍寒乍暖、最难将息”,可是,那种情况的发生恰恰说明了和谐是一种大自然的美好状态,没有衰亡与新生、颠覆与更替是殊难达到的。

 

春雨,在鲁迅先生的散文诗中,它被神化成了雪花的精灵;在徐志摩的诗里,它则变成了秋姑娘的相思泪。

我倒是把春雨看作了春天的灵魂,视为了和谐精神在大自然中的产物。

万物都是生灵,它们是按照这样子的顺序走完第一个大自然的季节轮回的。

 

和谐孕育了生命,生命降生在春天的日子里。

当生命的萌芽破土而出,就意味着它已经走进了不和谐的日子里。

这样的日子由社会与大自然的暴风骤雨、霜雪雹冰、酷热暴寒组成。

生命在不和谐中挣扎,生存,成长,锻炼,也每时每刻地盼望着和谐局面的出现。

比如一棵诞生在春天田野里的小桃树,夏天的闪电让它睁大了惊恐的眼睛,随着闪电而来的就是皮鞭似的暴雨。

暴雨打得它左右摇摆着幼小的枝叶。

它嘤嘤哭泣着想,我还在桃核里的时候,就看到了春天的雨,银丝线一般,从天空坠落,抚慰着、滋润着干枯了一个冬天的土地。

土地于是把温暖、湿润、精气神传递给了我。

我的生命才开始了萌动,滋生。

小桃树才长到一拃多高,秋天就来了。

秋风是秋天的刽子手,它肃杀如刀锋一般地收割着全部的绿叶和绿色。

小桃树也难逃劫数。

它被迫赤裸着枝条,瑟瑟发抖。

一颗泪珠在阴历九月里就被冷凝成霜雪,挂在它最高的那根枝子上。

它一边发抖一边想,春天多么好呀,阳光是明亮的,焕发着金黄的光芒,却一丁点儿都不灼热,更是一丁点儿都不刺骨寒冷。

漫长的冬日来临了,寒风刺骨,暴雪成灾。

那般温馨、那般湿润、那般充满着生命梦想和渴望的土地竟然变成了一个庞大无比的冰坨坨。

小桃树把生命萎缩成一茎最瘦小的生存,把生命的损耗降低到最小,但是,它的脑细胞却变得出奇的活跃。

它编织着春天最瑰丽的花环,它梦想着春天最浪漫的生命故事。

它要开花了,那群蜜蜂的挑逗让它春心荡漾。

 

它用坚定的信念支撑着生命的艰难:

如果冬天已经来了,那么春天还会远吗?

 

它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冬天的暴风雪,恰恰是夏天的暴风雨的垂死挣扎,冬日田野的冰封千里恰恰是秋天那昏黄土地向绿野无际过渡的必然阶段。

一年360日,当大自然走完了270个日子,那无比美妙的春天就要来临了。

 

(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3月17日,有删改)

 

基础层级演练:

 

1.根据文意,说说加点词“中庸”的具体含义。

 

2.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意。

 

如果冬天已经来了,那么春天还会远吗?

 

发展层级演练:

 

3.文章用了一半的篇幅写小桃树,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4.第二自然段写春雨,有人认为这段与上下文衔接不紧,游离于文章结构之外,请谈谈你的看法。

 

写作拓展延伸:

 

5.学习本文,以“秋天是一个的季节”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要求:

补充完整题目,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阅读练兵二

 

一座城池的桂冠

 

桑飞月

 

是绵长秋雨后的灿灿艳阳,将杭州城的桂花催开了。

馥郁的香味把整个城市缭绕得像个扑了香粉的贵夫人,熏得慌。

 

此时,不知别的城市是否也像杭州一样,满怀都是桂香。

也许有,但未必有杭州的味道这么浓郁吧!

这样说并非妄下断言,因为桂花是杭州的市花啊!

既然是市花,那它在这个城市中就占有非比寻常的地位。

 

杭州人选桂花做市花,这在有些人看来,多少会有些奇怪的。

因为杭州不单是生长桂的,灵峰的梅,曲院的荷,苏堤的桃花,太子湾的郁金香,论姿色,论气质,似乎都要比那些细小的桂花更具优势,可却落选了。

据此,有人把这称为西子湖边的一个谜编进了书里,我没有去看那书,也不想去看,我喜欢的,是猜谜。

 

杭州人是很爱桂花的,他们把大街小巷、庭院角落里都植上了桂花,平日里不显眼,等到秋阳一出,整个城市就翩翩袅袅地香起来了,让你感觉吞吐之间也都是香气。

朋友小米曾耸着鼻子对我感慨:

这是一座怀着梦想的城啊,它戴着隐约的桂冠,孜孜不倦地朝着梦的方向行走!

我对小米的观点很赞同,觉得也很形象。

你能想象一座秀美城池,头戴黄绿的桂冠,芳香四溢的样子吗?

如果能,我想有些谜也就不用再去解了。

 

桂花初开的那几天,下班后我独自走在华灯初上的环城东路,总觉得身边有女子相随,回了几次头并不见人影。

后来我想到是桂花时,暗自笑了,幸亏自己是个女子,不至会错了意。

 

想起上周的一个傍晚,同事小许和我一起在站台等车,她说:

“真好闻!

我最喜欢桂花香了。

”她大大地吸了一口气说:

“知道么?

我初来杭州,也是一个秋天。

刚刚毕业,工作很不好找,总觉得天是灰的,地是暗的,想哭想放弃。

突然有一天,我闻到了花香。

抬头一看,原来阳光是灿烂的,心也豁然开朗了。

于是,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在这个溢满花香的城市住下来。

”“那你现在是不是好?

”我笑着问她。

“当然是好,明年就在这里买房子了。

”她一脸的幸福与得意。

 

这时,我想到小米的话:

这是一座怀着梦想的城啊,它戴着隐约的桂冠,孜孜不倦地朝着梦的方向行走!

而小许,就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那些梦,在她心里暗自芳香。

 

(选自《扬子晚报》2008年10月6日)

 

基础层级演练:

 

1.请给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馥郁()缭绕()

 

翩翩袅袅()芳香四溢()

 

2.根据文意,说说题目“一座城池的桂冠”的含意。

 

发展层级演练:

 

3.走在环城路上,“我”为什么“总觉得身边有女子相随”?

 

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意。

 

这是一座怀着梦想的城啊,它戴着隐约的桂冠,孜孜不倦地朝着梦的方向行走!

 

5.根据文意,说说你对杭州市的基本印象。

 

写作拓展延伸:

 

6.请将一种花和一个地方联系起来,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在600以上。

 

参考答案:

 

《春天是一个和谐的季节》:

1.没有酷热,没有暴寒,没有肃杀,温暖,平和,舒适,凉爽。

2.表现一种信念,经历过艰苦的磨难后仍然有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坚信美好和谐的景象即将到来。

3.详细描述小桃树经历四季考验的过程,说明生命在不和谐中挣扎,生存,成长,锻炼,也每时每刻地盼望着和谐局面的出现。

4.示例:

作者是把春雨作为春天的灵魂,作为和谐的产物来写的,在这里插入春雨,正是为了表达春天的和谐,所以,从内容上说是衔接紧密的。

5.略。

 

《一座城池的桂冠》:

1.fùràoniǎoyì2.满城浓郁的桂花香,令人沉醉,这成了杭州城的桂冠。

3.走到哪里都是桂香袭人,就像有满身香气的女子跟随一样。

4.杭州城充满了希望,戴着胜利的桂冠,向着更好、更美的目标发展前进。

5.示例:

(1)满城桂花飘香,到处香气缭绕。

(2)花香使人心情开朗,使人感觉杭州更加适宜人的居住和发展。

6.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