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679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能力目标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学生赏析诗词虽读懂大意,但不深入。

尤其在赏析技巧方面能力生疏,本节以《拟行路难》为文本,在赏析技巧方面引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预习检查形式结果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解题:

“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

《行路难》又是什么?

“拟”是什么意思?

汉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拟,摹仿。

即学习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3、提出道路难行。

问题:

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

1、读懂大意;2、知人论世;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学生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辩论、操作等一、读懂大意

要求:

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

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世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

~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

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

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

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

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

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

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

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

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地,岂是平的?

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

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

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

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

当然不能。

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

“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五.课堂检测练习

作者和李白在《行路难》中的情感有何异同,请比较分析。

六、拓展:

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七、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

2.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愁

抨击悲愤无奈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第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

  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

  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读懂大意

  要求:

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

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三、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

~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

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

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

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

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

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地,岂是平的?

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

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

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

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

当然不能。

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

“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赏析技巧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六、拓展:

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

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七、总结全文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板书设计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初中学过的一首诗,李白的《行路难》,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提问:

这里的行路难指的是什么?

是交通堵塞吗?

明确:

还指人生道路,具体说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负的政治之路不平。

提问:

面对此种境况,作者也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顾忧郁悲愤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豪迈可是作者最终的选择是什么?

明确: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困境,仍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相信未来可以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同样是写怀才不遇,鲍照又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行路难》:

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三、读诗:

1、学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写标题)酌酒踯躅2、请同学们齐读四、分析诗歌内容:

1、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

--“愁”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安能行叹复坐愁”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外在行动)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

(浓重、无可排解)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命”?

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是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知其人论其世。

看看诗中的“命”到底指什么?

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老师介绍),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

(知人论世)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3、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

那么,怎么又说“亦”?

和上文什么内容相承接呢?

明确: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比兴,比喻)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个方向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4、接下来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是一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自有命,不应该自怨自哀,要放宽心胸,承认现实。

实际上,语言中暗含蕴涵着愤懑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5、齐读后面四句思考诗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书:

酌酒,歌《行路难》(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提示: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

诗人趁着酒意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书:

愁---无可排解,压抑郁闷6、接下来愁的矛盾解决了吗?

没有,对,一句“心非木石岂无感?

”这个反问句,是诗人情感郁结到了极点。

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头,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

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感情沸腾,忍无可忍。

7、最后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

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不敢言:

无可奈何,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负重。

为什么不敢说呢?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他是寒士,门第等级决定仕途,纵使才高八斗,满腔报国热忱,也不能施展。

所以只能隐忍吞声。

8、请同学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明确:

平静压抑--自我宽慰--愤懑不平--无奈压抑诗人开始平静的表达了水的流向由地势决定,用比兴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心中仍然愤懑不平,此时呢情感爆发到极点,但又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9、师问:

结合刚才的分析,那么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

表达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个人命运和所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千百年来,许多文人雅士,感叹冯唐易老,李

广难封。

那我们看课后习题三,根据本单元知人论世的目标,是不是很容易分析出李白和鲍照在抒发情感时的原因啊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李白却在行路难中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是“吞声踯躅不敢言”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原因。

明确:

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

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

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雄浑、充沛的活力)鲍照,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虽才华横溢,又献诗言志,却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坎坷,但仍乐观自信;鲍照则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

作业:

背诵诗歌,预习《蜀相》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鲍照才子寒士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愁苦平静压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