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568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10月月考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语言运用﹣﹣根据语境,与下面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           ;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

A.生活如山,宽容为径,登山循径,方知山之高大

B.生活如山,循径登山,宽容为径,方知山之高大

C.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

D.生活似山,宽容为径,登山循径,方知山之高大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桑梓     娉(pīn)婷     筵(yán)席     间(jiān)不容发     断章取义

B.治裁     妖娆(yǎo)     勾当(dàng)    强聒(guō)不舍     广袤无垠

C.天娇     腼腆(tiǎn)     轻觑(qù)      恪(kè)尽职守      彬彬有理

D.濡养     佝偻(lóu)     嗔(chēn)怒     茅塞(sè)顿开     羽扇纶巾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肯求  乱蓬蓬  天伦之乐  人情炼达

B.盘桓  侦辑队  抑扬顿错  雕粱画栋

C.渲染  燃气灶  草长莹飞  销声匿迹

D.歌谣  检字法  不屑置辩  无精打采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B.我们认真研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

C.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中华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D.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5.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A.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和煦的春风扑面吹来,他感到心旷神怡。

B.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C.北国人民连续30年用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铺设了这道宽达100公里的防护林,阻止了沙漠的南侵。

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的村庄

李忠元

①狮子山台风肆虐,下了一晚上的倾盆大雨,到了第二天早晨,终于有停下来的意思了。

②黄华老汉起了床,他推开房门,竟然发现自家的土坯房泡在白亮亮的水里,就像一艘漂荡的小船,这让他感到触目惊心。

③黄老汉的这座老房子建得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本来就千疮百孔,经雨一泡,倒掉的危机立时显现。

④眼下最迫切的任务是排掉积水,在墙根下打几个木桩做支撑,防止墙体被水浸泡后进一步坍塌,进而维系住整座房子。

房子要是倒了,黄老汉就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⑤不是没钱建房,而是根本没有干活的劳力。

黄老汉的儿女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都离开家乡去城里打工了,就连逢年过节都难回家一趟。

这下,村庄就属于老人了,黄老汉等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者成了这个村庄的主宰者。

说到底,整个村子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了,哪有一个能出力的啊?

⑥没有劳力,也得找劳力。

在这样迫切的情形下,黄老汉在村里一家挨一家地找,总算在老人堆里找出两个壮一些的劳力,就央求他们帮自己修葺一下房子。

⑦没了年轻人,老年人的劳力显得弥足珍贵,他们有约在先,帮一个工,用工者的儿子回家时,就要主动上门帮着做一些重体力活,这是全村人定下的死规矩,谁也没权力更改。

⑧黄老汉满口答应下来,他心里知道,因为这条不成文的规定,自己都给儿子欠了三十多个换工了,可儿子根本没有回来过一趟,这些换工还是一个个不切实际的符号。

⑨黄老汉一想到这,就感到自责和惶恐,觉得自己实在对不住这些朴实无华的乡亲们。

⑩不过,两个老人根本没有过多考虑那些陈欠,最终还是来了。

他们和黄老汉共同努力,费了好一番周折,才将黄老汉的房子做了加固,垫上了护坡,以防再下雨,水再次泡到墙体,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⑾收了工,黄老汉为两个累得不住大口喘气的老人预备下了饭菜。

推杯换盏之后,他们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⑿不过,黄老汉可没算完,他拿出抽屉里的小本子,在上面郑重地记下一笔。

黄老汉捧着手里的本子,看着第七个只剩最后一画没写全的“正”字,顿时觉得压力山大。

这可是三十四画啊,整整三十四个工,儿子回来了,他一定敦促儿子还给人家,不能欠下人情,这东西压得人实在喘不过气来啊!

⒀正当黄老汉为这事牵肠挂肚的时候,没想到,儿子还真的从城里回来补办丢失的身份证了。

⒁坐在酒桌上,黄老汉把这件牵肠挂肚的事说了出来,还再三叮嘱儿子这回在家多住几天,好将欠人家的工统统还给人家,做到两不亏欠。

⒂黄老汉急得跟跳猴似的,可儿子却根本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他哧溜哧溜地喝了两大杯白酒,就匆匆回房间睡觉去了,坐了十个小时的长途车,难免犯困,他也着实累了。

⒃黄老汉心里有事,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就早早地起了床,走到儿子的房间,准备催促他去给乡亲们还工。

没想到,儿子的房间竟空空如也。

儿子不知啥时候走了,黄老汉心里不落忍,根本不相信儿子会这样一走了之。

可找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连一个人影都没有,看来儿子还真走了。

⒄黄老汉魂不守舍,他觉得那个小本子上他用心记下的那些“正”字越长越大了,背负在他老弱的肩膀上,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了。

⒅无独有偶,黄老汉的邻居王老汉的儿子也出门在外,王老汉也欠下三十个工,可儿子竟在城里遭遇了车祸,下半身截掉了,终身残疾。

王老汉得悉儿子的病情,再看看同样记录换工的小本子,摇了摇头,竟然一伸腿,走了。

⒆虽然欠下了饥荒,但王老汉死得其所,全村人反而对王家父子大为赞扬,主动说他们欠下的工不用还了。

⒇看人家王老汉这么讲义气,黄老汉一时急火攻心,竟然也病了。

(21)黄老汉躺在床上,可直到奄奄一息,都闭不上眼睛,嘴里始终重复着那个数字:

“三十四、三十四、三十四……”

(22)儿子回来了,黄老汉的老伴儿为了让黄老汉能闭上眼睛,安息于九泉,就打发儿子一家挨一家地还工。

(23)当儿子整整做完了三十四个工的时候,他刚好听到了自家方向传来的悲凉的哭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8期)

6.文章第⒅段交代了邻居王老汉的儿子遭遇车祸,终身残疾,王老汉不堪这一打击,离开人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

7.品味下列语句,按要求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推开房门,竟然发现自家的土坯房泡在白亮亮的水里,就像一艘漂荡的小船。

(从修辞赏析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2)黄老汉急得跟跳猴似的,可儿子却根本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句中加点的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8.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中,“三十四、三十四、三十四……”这么简单的数字,黄老汉为什么要始终重复着,反复念叨?

9.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黄老汉拖了34天才咽气有点失真,你读了文章后怎么看?

10.文章主要写黄老汉努力争取还工的事,却为什么以“老人的村庄”为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人应当有所畏惧

①古往今来,“人定胜天”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遇到洪灾时,西方神话中,都是信仰神的一小部分人幸运地躲过洪水;而中国神话中,却总是宣扬人们无畏神灵,最终经过各自努力战胜洪水。

面对困难时摩西选择带领人们逃出埃及;而在中国神话中,愚公面对门前的大山,硬是用自己的努力开辟了一条道路……中国是个无神论的国家,今天,太多太多人无所顾忌,天不怕,地不怕!

每当看到西方的影视中有教堂祈祷的镜头时,我都特别感慨:

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任何畏惧将导致无知、盲目,甚至死亡……那将是多么地可怕!

②先哲孔子曾经说过: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但现在,人们普遍崇尚实现自我、张扬个性,尤其是在一段时间里,在改造自然提高生产力面前,大肆宣扬“人定胜天”,于是,当我们为自己的“成功”喝彩之时,"“回报”随之而来,因为,大自然也懂得“来而不往非礼也”。

③君不见非典来临时,人们的畏惧,板蓝根一度买断。

④君不见甘肃早灾,多少人为生命之源一水,而愁断肠。

⑤君不见台风海啸卷走走了多少生命?

……

⑥人,作为万灵之物,首先应该有所畏,有所怕,怕该怕的。

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⑦首先,人应当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

⑧人,首先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即自然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和谐相处。

恩格斯曾经说过: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⑨我们除了不去随意破坏自然外,还应该对自然界约取俭用。

然而,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纸巾……泛滥成灾!

我们也看到了!

可我们一边高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边暗想:

“中国十四亿人呢,他们都节约了,我浪费一点没关系。

”更有甚者,“十三点九九亿人都在浪费,我一人节约一根筷子、-张纸,太渺小了,根本没用,何必委屈自己?

用吧!

多我一个也多不到哪去?

”人们忘了那句最常说的话: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凡是贪恋无度或生活奢靡者,必然遭到报应!

⑩敬畏自然,最重要的是应该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每当看到学生一边享受着国家优惠的教育资源:

两免一补,班班通……边碌碌无为,浑浑噩噩混日子,我就会有一种特别的失望、特别无奈的心痛:

人生苦短!

生命脆弱!

多少次,我对他们说:

“你们的时间、生命、健康、身体不仅仅属于你自己,还属于所有你爱的和爱你的人,你自己无权挥霍和践踏他们!

敬畏他们,珍爱自己!

(11)其次,人应当畏惧法律。

毕淑敏曾说过:

“世界和宇宙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在城市里可以知道什么叫世界,但你不会懂得什么叫宇宙,宇宙必须是大自然直接教会给你的非常悲壮的感觉。

记得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米河的父亲临终前对儿子说的话:

““无畏’不是什么都不怕,而是怕该怕的!

”我觉得特别经典,怕该怕的,不去触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想做的事。

人之所以不知道畏惧,其中有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优裕舒适的都市和和平安逸的年代,即使一些小波折,也不足以让人们担惊受怕。

(12)所以,要培养自己“有所畏惧”的素养,必须经历大的磨难和挫折或者通过适当的途径体验宇宙的广表、自然的复杂、心灵的震撼。

1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2.文章面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1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14.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其中“勇者不惧”即勇敢的人是无所畏惧的,这是否与本文的观点矛盾呢?

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本文观点的理解?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

注: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大宗,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

(2)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

(3)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

(4)或请重法以禁之____

(5)自是数年之后____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安用重法邪?

17.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______”。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四、句子默写

18.古诗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④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曹刘。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⑤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比喻,以春花喻冬雪,表现雪景绮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甲)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乙)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9.“凭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对(甲)(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两首诗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指远去的朋友。

B.主人公和朋友送别时都置身于秀美的环境中。

C.两首诗收束时的写法都饱含深情、富有回味。

D.两首诗抒发的感情都十分真挚、直白、外显。

六、名著阅读

21.阅读《水浒传》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A  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白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1)请补充文中A处的人名: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                                  

(2)请结合小说前面的情节说说选文中人物“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的原因。

七、作文

22.题目一:

岁月是一条河,逝去的是时间,留下的是记忆。

请以“我们一起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二、现代文阅读

1、

2、

三、对比阅读

1、

四、句子默写

1、

五、诗歌鉴赏

1、

六、名著阅读

1、

七、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