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历史3套对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491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8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综历史3套对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文综历史3套对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文综历史3套对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文综历史3套对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文综历史3套对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综历史3套对比.docx

《文综历史3套对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综历史3套对比.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综历史3套对比.docx

文综历史3套对比

2018年全国卷三套对比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有没有)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对不对)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对不对)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对不对)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全不全)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有没有)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对不对)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有没有)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对不对)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对不对)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有没有)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有没有)

25.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有没有)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对不对)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有没有)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有没有)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对不对)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对不对)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

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

“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有没有)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对不对)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有没有)

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有没有)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对不对)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有没有)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对不对)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有没有)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有没有)

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有没有)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对不对)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对不对)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对不对)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有没有)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对不对)

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

“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对不对)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对不对)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对不对)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

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对不对)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对不对)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对不对)

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对不对)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有没有)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有没有)

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有没有)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对不对)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对不对)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全不全)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有没有)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对不对)

31.表2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

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

“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有没有)

B.主张权利平等(有没有)

C.抨击贫富差别(有没有)

D.具有人文精神

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

恩格斯曾评论说:

“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

”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有没有)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对不对)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对不对)

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

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

“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对不对)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对不对)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对不对)

33.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对不对)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全不全)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对不对)

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

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对不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对不对)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对不对)

3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

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对不对)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对不对)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有没有)

 

34.表3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

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对不对)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有没有)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有没有)

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

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对不对)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有没有)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有没有)

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

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

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

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学科*网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

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

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

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

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

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

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表4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9分)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