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夫季水河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习题答案湘潭大学文新考研必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391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铁夫季水河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习题答案湘潭大学文新考研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张铁夫季水河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习题答案湘潭大学文新考研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张铁夫季水河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习题答案湘潭大学文新考研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张铁夫季水河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习题答案湘潭大学文新考研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张铁夫季水河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习题答案湘潭大学文新考研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铁夫季水河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习题答案湘潭大学文新考研必备.docx

《张铁夫季水河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习题答案湘潭大学文新考研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铁夫季水河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习题答案湘潭大学文新考研必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铁夫季水河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习题答案湘潭大学文新考研必备.docx

张铁夫季水河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习题答案湘潭大学文新考研必备

绪论

1.中西方文学理论学科生成的标志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是西方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而且是西方文学理论学科诞生的标志。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部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具体内容”的规模宏大的文学理论专著,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学科诞生的标志。

2.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研究重点有什么变化?

一是内容向形式转移:

西方古典文学理论偏重于对文学内容的研究,重点是文学的真实性问题,结论是内容决定形式;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注重文学形式的探讨,重点是文学的语言问题,结论是形式即内容。

二是外界向心灵转移:

西方古典文学理论偏重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研究,重点是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结论为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偏重于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探讨,重点是无疑是心理,结论是文学即表现,甚至是人的本能欲望的升华。

三是由作者向读者的转移:

西方古典文学理论偏重于作家研究,重点研究作家与作品的关系,结论为作品是作家所创造,文学的风格即作家的人格;西方现代文学理论转向了读者研究,重点研究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结论为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参与者、文学价值的体现者、文学意义的生产者。

3.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转型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的变革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转型;

其次,中国现代对科学思想的引进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转型;

再次,中国现代社会的变革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转型。

4.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活动构成整体与文学活动动态过程。

从构成论的角度看,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论,可以解释为文学活动是由“世界、艺术家、作品、欣赏者构成的”整体,文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由这四要素构成的文学活动整体。

从过程论的角度看,艾氏的“四要素”说,可以解释为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动态过程。

第一章文学本质

1.在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有哪几种类型的文学本质观?

它们各自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大致有以下下种文学本质观:

一、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

生活反映文学本质观,主要指从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以反映论为其基础理论,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文学本质观。

主要包括摩仿说、镜子说、再现说等主要观点。

二、情感欲望论文学本质观

情感欲望论本质观,主要指从文学与作家心理情感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以表现论为其理论依据,认为文学是作家情感欲望的表现。

主要包括情感说、游戏说、欲望说等主要观点。

三、语言形式论文学本质观

语言形式论文学本质观,主要指从文学与语言形式的角度去观察文学问题,以语言论为其理论基础,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形式的文学本质观。

主要包括形式说、结构说、符号说。

2.本教材是怎样界定文学本质的?

文学的本质界定为:

文学是人类生活实践中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活动。

可以从生活源泉(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实践本位(文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消费产品)、审美属性(审美特性是文学的根本属性)、语言活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表达的工具,也是文学的本质之所在)等四个方面去认识和研究。

3.怎样认识社会生活与文学的关系?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于文学与生活关系的一个经典命题,也是一个被文学实践所证明的命题。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人类的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史。

从作家的创作经验看,社会生活是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从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看,生活与文学的关系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在生活与文学的关系上,我们应该辩证地理解:

首先,应看到社会生活对文学的决定作用;

其次,不能将两者的关系简单化;

再次,社会生活与文学具有双向互动性。

4.怎样认识文学的实践本位?

(09年论述1“为什么说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

”)

(一)文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主要是从文学的根源上来说的,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劳动和人口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两种社会实践方式,这两种实践方式,推动了文学的起源,促进了文学的诞生。

首先,它创造了作为文学生产主体的人:

人的手、人的脑、人的五官感觉的社会化和艺术化;其次,它创造了作为文学生产内容的人的生活:

人的劳动过程、劳动工具、劳动交往和两性关系;再次,它创造了文学生产媒介的语言:

语言、文字、以及语言文字应用规则和要求。

这足以说明文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二)文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这主要是从文学生产特性上来说的,指文学归属于人类的精神生产领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精神活动)的方式之一。

(三)文学艺术作品在成为精神产品的同时,它还是一种消费产品,当然是一种特殊的消费产品。

5.为什么说审美属性是文学最根本的属性?

这是因为文学的审美属性既是文学发展走向自觉的标志,也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整体性的自由追求。

审美属性是文学发展走向自觉的标志。

中国在魏晋之前,文学还是一种广义的文学,它和文章或为同义词,或包含于文章之中。

同时,它还承载着许多审美以外的功能,如实用功能、道德功能。

那时的文学虽然隐含着一种“不一定是自觉的、纯粹的和明确的”、“审美的文学观念”,但是,审美属性却不是它的根本属性。

到魏晋时期,文学随着人的自觉走向了自觉,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文化)大家庭中分离出来,获得独立发展的地位”,其实用功能和道德功能大大减弱,审美功能空前加强,从此,“文学的审美性质才正式被确认,并且伸张开来。

”在西方,文学在很长一段时期被视为与“技艺”相似的活动,并被赋予了较多的审美以外的功能,如事神的宗教功能、教化的道德功能。

到了16世纪,文学的审美性质初步得到确立,其标志是将文学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作为“美的艺术”得到确认并独立发展。

审美属性是文学创造活动中整体性的自由追求。

人类历史的进步始于对美的追求,而关于人类对美的追求,对文学创作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这种追求体现在文学创作的内容、形式、功能等多个方面。

文学创作集中地体现了美的追求,典型地体现了美的规律,全面地体现了美的理想,并且呈现了主体的自由意志。

6.为什么说文学与语言有着血缘关系?

(09年简答1“语言之于文学具有怎样重要的地位?

”)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活动,这种活动贯穿于从文学创作到文学欣赏的全过程。

文学创作中的语言活动,体现为作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追求,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的组合是最重要的。

从语言选择看,文学创作的语言选择是一种审美选择;“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捏的。

从语言组合看,文学创作的语言是一种审美组合。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文学欣赏的实质,是在语言基础上的意象建构过程,欣赏者通过对语言符号的感知,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语言符号转化为意象符号,从而领略文学作品之美。

第二章文学活动

1.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一)文学根植于现实世界。

世界包括现实的物质世界与主体的情感世界,它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文学的表现对象。

文学的内容、形式、风格是社会心理和时代风尚的反映,当社会发生转变时,文学的内容与形式都会在时代与现实的变化中相应地发生变化。

文学的思想与情感是现实在主体心灵的反映与表现。

(二)文学的世界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的物质世界。

文学艺术所要创造的是一个“有生气的完整的整体”,是一个“审美幻像世界”。

文学艺术中的形象虽然来自于现实,但它要受到主体心灵与情感的影响,所以,艺术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一方面来源于现实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则来自艺术家的思想与情感。

2.现代技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思考?

(我想这样的题目不会考,不完全属于文学的范畴,你的书上面也打叉叉了,我从网上找到资料做个参考答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是对创作题材的影响;二是对创作思维和创作观念的影响;三是对创作方法的影响;四是对创作形态的影响;五是对传播手段的影响。

3.电子媒介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我想这样的题目不会考,不完全属于文学的范畴,你的书上面也打叉叉了。

我从期刊上找到一个相对合适的答案)

电子媒介对文学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电子媒介拓宽了文学的表现空间;二是电子媒介拓宽了文本的生成方式;三是电子媒介壮大了文学的创作队伍;四是电子媒介增加了文学的消费群体。

同时随着电子媒介的日益扩张,电影、电视、网络与其他新媒介(如手机短信)的流行,纯文学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但是流传了千百年的文学毕竟有很强的张力和包容性,文化意义上的文学已经在逐步开创新的天地,以适应新媒介掌握下的新语境。

从一定角度说,新媒介必然蕴涵着新文学的生成。

4.怎样理解文学是“人的活动”?

(参考了些资料做出的一个答案,不一定很准确,书上似乎没有)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人所面对的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它所服务的对象是我们人类,是为了人的需要而进行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第三章文学语言

1.试举例说明语言的任意性特点。

语言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的音义结合、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结合并不是天生注定的,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社会交际而约定俗称的。

例如:

“猫”这种动物在汉语中用“māo”这个语音来表示,而在英语中用“cat”这个语音来表示,在其他的语言中还会用其余的语音来表示,这完全是由使用某种语言的社群在长期的交际中约定俗成的结果。

2.简述日常语言向文学语言的生成。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转化和再生,是对日常语言进行阻挠、变形、扭曲,它是技巧处理后的产物。

日常语言服从于交际功能,重在指陈事物,传递信息。

而文学语言是高度诗意性的,它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和技巧,对日常语言进行扭曲、变形,以达到艺术效果。

在文学语言中,是语言的能指而不是所指成为引人注目的对象。

3.试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点。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是指文学语言所指称的对象具有形象逼真性和具体可感性的特点,它诉诸接受主体的各种感官,能引起接受主体丰富的形象联想。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生活中有形有象的事物再现出来,如叙事性作品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等;二是将生活中无形无象的事物即思想情感形象化。

如王朔称跳崖自杀为“尝尝自由落体的滋味,默默地躺在深山,血沃中华。

”如李煜在词作《虞美人》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每一句都是三个不同意义的词语的排列,但当它们被放在一起构成一首诗(小令)的时候,词语的孤立意义让位于丰富的合成意境,以一个“断肠人”的意象串联起咀嚼不尽的审美内涵。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既使作者的哀愁具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又使作者的情感与环境的寂寞、荒凉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意境,而读者也通过这些意象窥探到了作者长年漂泊的哀愁。

4.试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审美性特点。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语言艺术。

文学语言的审美性是指文学作品通过文学语言塑造出鲜明生动,而又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文学语言的审美性突出表现在声音、绘画和建筑三个方面。

文学语言的声音美主要来自于声音的锤炼,如音节匀称、合辙押韵、双声叠韵之美,等等。

文学语言的绘画美主要靠选择各种色彩词和形象化的词语来塑造形象,描绘各种生活画面。

文学语言的建筑美主要靠篇章结构的安排,句式和句群的整齐和谐等。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从音节和谐、音韵响亮、节奏鲜明来说,具有音乐美;从形容描绘、色彩鲜明、诗情画意来说,具有绘画美;从对仗工整、句式整齐、结构谨严来说,具有建筑美;从统一表现的语言风格来说,具有绚烂美、谨严美等。

5.试举例说明文学语言模糊性的特点。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主要是指文学语言的非确定性、非精确性和相对性。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一方面来自于语言本义的不确定而形成的语意模糊现象,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作者有意创造的模糊表述。

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混淆人称代词“你”的不同所指:

前面的两个“你”是“他”,后面的两个“你”是“她”。

“你”的多重所指因而造成了作品意义的模糊,产生了作品的多义解读,使作品充满更深的内涵,也更具审美意蕴。

6.试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留白”现象。

文学语言的“留白”现象是指作者通过“不言”或“少言”的方式在作品中创造出一种语言上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与回味的多重阐释空间。

如元稹的《古行宫》诗: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此诗是写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但作者并不明白写出,而是仅用“寥落行宫在,宫花寂寞红”的意象来表述,大量空白的地方靠读者自己去补充,增强了读者参与的积极性,也使读者对这首诗有较深刻的印象。

7.试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特点。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是指通过对日常语言以及以前的文学语言的违背,创造出一种与惯性语言不同的、特殊的语言符号,从而使我们获得陌生的审美感受。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的第二联: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使用名词并置的方式,将十个名词排列在一起,没有了谓语动词,而又并非省略了谓语动词,这是违背通常的语言规范的,但作者却将早行情景,历历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还蕴含着动感,因此一直脍炙人口。

8.简述实现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参照系。

文学语言陌生化有两个参照系:

一个参照系是非文学的日常语言,在这一方面,陌生化要避免与日常语言雷同。

第二个参照系是陈旧的文学语言,在这一方面,陌生化要避免与陈旧的文学语言雷同。

第四章文学审美

1.文学的价值可以有哪些分类方式?

大致有以下三种分类方式:

一是从构成上主要区分为一般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形而上学价值、审美价值;二是依据真善美的价值范畴将文学价值区分为认识价值(“真理”的价值)、教育价值(“善”的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是根据古罗马文学理论家贺拉斯的著名论断,可将文学价值区分为娱乐和教益两类。

2.文学为什么具有生成审美价值的属性?

(09年简答2“文学为什么具有审美功能?

”)

文学的审美属性是指作为创造语言形象体系的文学活动具有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特征。

文学活动为什么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呢?

因为文学活动本身提供了审美价值得以生成的条件,文学活动可以直接体现为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的发生至少基于三个条件:

首先,审美活动基于主体的感性存在,其目标是主体的感性自由。

其次,审美活动注重感性对象的形式构成,审美活动的感性愉悦需要对象形式的感发和支持。

第三,审美活动需要心无旁骛,需要审美主体全神贯注于审美对象本身,暂时拒绝各种利害的考虑。

3.文学的审美价值形态主要有哪些?

试举例予以说明。

文学的审美价值形态可以分为:

文学的美、文学的丑、文学的崇高、文学的悲剧性、文学的喜剧性等。

美带给人直接的快感,直接的精神愉悦。

杜甫《水槛遣心》: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表现的是一种阴柔美,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二: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表现的是一种阳刚美。

丑是美的反面。

丑就是一种精神性的反价值或负价值,丑总是产生不快、痛苦、厌恶、反感、嫌弃、推拒的效果。

如金庸《天龙八部》中的“四大恶人”之首“恶贯满盈”段延庆,不但外表丑,而且内心也丑,见着他就让人产生反感。

崇高感是一种间接的快感。

自然事物虽然引发人的崇高感,但是,崇高不在自然本身,而在人的内心,在于人的心灵对于粗野的、恐怖的自然的超越。

如屈原的《离骚》所展现的主题精神境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作者人格的高洁、意志的坚强和精神的博大显现了人的崇高。

悲剧性是艺术世界中悲剧冲突、悲剧事件引发的一种价值体验。

如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婚姻悲剧。

喜剧性是艺术世界中的喜剧事件引发的价值体验。

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的一系列反映,其滑稽丑陋的一面,让作者与读者产生了一种胜利与优越感。

第五章文学文本

1.何谓文学文本?

为何要引入“文本”概念?

文学理论中的“文本”一词,指呈现为书面语言的语言构成,一般是指由作者与读者协商对话生成,受到语言符号与环境背景共同影响的具有审美意蕴和相对独立性的语言构成。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两个概念的所指实际上基本相同,但之所以引入“文学文本”概念,是因为它反映了不同的文学观念,表达了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

当代文论中使用的“文学文本”这一概念,一般是指由作者与读者协商对话生成,受到语言符号与环境背景共同影响的具有审美意蕴和相对独立性的语言构成。

一般来说,“文学文本”强调“文本”的客体性、语言性、未完成性等特殊属性,以便与“文学作品”中的“作品”所包含的主观性、形象性、完成性相区别。

2.“文本”与“作品”有何异同?

相同点: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两个概念的所指实际上基本相同,都是指文学存在的物质化语言实体。

不同点:

当代文论中使用的“文学文本”这一概念,一般是指由作者与读者协商对话生成,受到语言符号与环境背景共同影响的具有审美意蕴和相对独立性的语言构成。

一般来说,“文学文本”强调“文本”的客体性、语言性、未完成性等特殊属性,而“文学作品”中的“作品”则强调“作品”的主观性、形象性、完成性。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罗兰·巴特在《文本理论》中站在解构主义的立场大致从五个方面谈到了文本与作品的区别:

(1)呈现形态不同

(2)评价标准不同(3)类别界线不同(4)存在状态不同(5)阅读态度不同

3.20世纪文论中,文学文本理论的发展有何特征?

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离开外部世界、只关注文本内部,到立足文本、重新关注外部世界的理论路径,呈现出了“由作品到文本,从自在到建构”的两次转折与飞跃。

4.文学文本的内在结构有哪些层面?

人们一般将文学文本的内在结构区分为语言组织(“言”)、形象体系(“象”)和意蕴世界(“意”)三个层面。

在文学文本中,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语音、词语、句子和段落都是在一定的表达目的和作者个性特征以及隐含读者的潜在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被组织、连缀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构造方式和存在形态,即文学文本的语言组织。

形象体系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组织所呈现的人物、事物以及场景等感性形象系列。

文学文本的意蕴世界则是语言组织与形象体系所蕴含的美学、文化、政治等等方面的意义所构成的世界。

5.何谓“细读”?

它与文本的语言组织分析有何关系?

在西方当代文论中,新批评文论推崇的“细读”方法,就是一种将文本视为封闭的系统,注重对文本内部的语言组织进行分析发掘的批评方法。

“细读”要求在分析文本时,应仔细推敲文本的语言与结构(即语言组织),分析其中的语调、语法、语义、格律、音步、意象、隐喻等因素,发掘其中的“张力”、“反讽”、“悖论”等新批评理论家们推崇的文本语言组织之美,从而揭示文本的内在结构和意蕴。

语言组织分析是文本“细读”分析的主要切入点。

6.文学文本的语音组织有何要求?

文学文本从其最直接的外在形式来看,它首先是一个语音的系列。

其语音组织,是文学文本中的审美的重要载体,是文学区别于其他类型文本的重要标志。

文学文本的语音组织,除了它作为语言本身的基本属性外,相对于日常生活文本,它更强调声韵和谐、旋律优美、节奏鲜明,要求能够产生听觉上的美感,达成悦耳动听的音乐效果。

7.文学文本的语符组织有哪些层面?

文学文本作为一种语言构成,除了具有听觉性的语音之外,还具有视觉性的文字符号,还是一种语符组织和链条。

具体来说,它是文学文本在作者的表达目的、读者的阅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来的词语、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方式和技巧。

文学文本的语符组织大致可以区分为词语组合、句式选择、篇章组织等三个层面。

8.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语言组织分析,并进一步讨论它对全诗的形象体系与意蕴世界的影响。

第六章文学体裁

1.诗歌有哪些基本特征?

诗歌是一种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语言凝练,结构跳跃,有特殊诗法的语言艺术样式。

它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第二,语言凝练,讲究对日常语言的背离,富于多义性;第三,呈跳跃性结构;第四,独特的音乐美。

2.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性文学样式。

小说的基本特征与它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密切相关:

第一,深入细致的人物形象塑造;第二,完整复杂的情节结构;第三,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

3.剧本有哪些特点?

剧本即戏剧文学,是戏剧表演所依据的脚本,通常是为戏剧表演而写出来的。

戏剧文学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反映生活的集中性;第二,以强烈的戏剧冲突来展开剧情,塑造人物形象。

第三,戏剧文学的语言要求能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做到动作化、个性化和口语化。

4.影视文学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区别何在?

影视文学即电影和电视文学,即习惯上所说的电影、电视剧本,它一方面要为影视服务,是影视艺术进行创作的文学基础和文学蓝图;另一方面作为用语言创作出了的剧本它又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影视文学有着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具体生动的视觉形象;第二,明快有力地表现人物行为;第三,基本结构手段是蒙太奇。

5.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哪些不同?

网络文学的文本、语言、作者、读者都与传统文学有着极大地差异:

第一,文本呈现的不同。

传统文学的文本是语言建构的纸质文本(除口头文学外),而网络文学的文本则是集文字、声音、图像、符号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文本。

第二,语言的不同。

对于传统文学来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而网络文学中声音、图像、符号等的介入,使语言一家独唱变成了多家合唱,语言的权利正逐渐被图像的霸权所取代。

语言的锐变还体现在文学语言的形态与性质的变化上。

传统的文学语言讲究形象化、凝练含蓄、新鲜多样和音乐性,强调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

而网络文学的语言却相反,讲究的是生活化、口语化、感觉化、感性、直接、随意、脱口而出和无厘头,强调的是谐趣与戏谑、复制与模仿、调侃与嘲讽、游戏与反讽。

此外,聊天室语言,电脑符号语言和网络缩略语言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第三,作者的变化。

首先是作者身份的匿名化。

其次是作者队伍的无限扩大,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创作主体从精英写作向大众写作、从专业写作向业余写作转向。

第四,欣赏方式的不同。

传统印刷品文学的欣赏方式是一种个人化的书面阅读,而网络文学是在电脑显示屏上阅读。

第七章文学形态

1.如何理解文学形态作为一种文学审美的问题框架?

文学形态既具有一般实物形态的共性,也具有艺术审美形态的特殊性,更具有一种语言审美形态所特有的个别性。

文学形态的独特审美内容与审美表现方式正是在这种由一般而特殊再由特殊而个别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的。

形象性、情感性与语言性是文学形态的主要特征规定,它们不但现实地承载着文学形态的审美本质,而且基于一种复杂的共在关系与相互关系也现实地形成了文学形态的一些次级结构形态与显现方式,如文学形象、文学意象、文学典型与文学意境等等。

其中形象性与情感性旨在说明文学形态作为一种一般性的艺术形态所具有的审美共性规定,语言性则着重说明文学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所具有的审美个性规定。

2.语言性对于文学形态的特殊意义何在?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文学形态具有以下三个其他艺术形态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