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7141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7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docx

《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docx

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

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

二○○二年八月

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先行性工作。

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市域工作程度较低,基础性地质资料比较缺乏,以致建市多年没

有一套能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地质图件。

在市政府领导下,市地勘总公司组织精干技术力量,从有限的地勘拨款中挤出资金,经过两年努力,编制了重庆市1∶50万地质、矿产、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等系列图件,并通过有关专家评审。

这套系列基础地质图件的问世,填补了重庆市的一项空白,向重庆市直辖五周年献了一份厚礼。

重庆市地处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特殊作用。

重庆市1∶50万地质系列图的出版和应用,不仅为基础地质研究、地质找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而且为政府部门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对市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重庆市1∶50万地质系列图

编纂委员会成员

主任委员:

李后蜀

副主任委员:

汪小昆

委员:

黎力刘安云袁兴平朱永琴邓富银吴时兴

总编辑:

黎力

副总编:

刘安云袁兴平

图幅负责:

朱永琴吴时兴

 

重庆市1∶50万地质系列图

审查委员会成员

主任委员:

雷尊宇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副主任委员:

胡绪清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

李后蜀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叶辛重庆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人大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高级工程师)

委员:

任明华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葛文彬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尹光志重庆大学资源和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教授)

赵纯勇重庆师范学院

(教授)

张伦玉重庆市建筑勘察质量监督站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雪龙重庆市地勘总公司川东南地质队原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彭先进重庆市地勘总公司一○七地质队原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重庆市1∶50万系列地质图审查意见

重庆市直辖后,市域范围内未有一套完整的小比例尺的系列地质图件,为配合西部大开发和重庆市经济发展的需要,2000——2002年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编制了1∶50万系列地质图件。

地质系列图件共9张,分别是:

重庆市地质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程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地质灾害分布图、卫星影像图、地热水分布图、地貌图、构造纲要图。

这套图件作为最基础的地质资料,可广泛运用于工业、农业、城市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编制,对重庆市国土资源宏观调配、城镇合理布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2年7月16日,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在重庆市人民政府会议室组织召开了1∶50万地质系列图审查会,邀请了四川省国土资源厅、重庆市计委、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政委、市科委、市政府办公厅等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参会,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经专家讨论形成如下审查意见。

1.该系列图是在充分收集和归纳重庆市域内大量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参照其它省市的相关图件、文字资料,进行综合编制的。

编制依据充分,资料翔实、重点突出,可作为重庆市经济建设、规划、决策的重要基础地质资料。

2.该系列图如实地反映了重庆市地质、构造、矿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地貌等各方面的特点,可供不同专业人员和单位使用。

3.该系列图的编制说明详细、文字简练、图文统一,图件图面清晰、通俗易懂,使得专业或非专业人员都能在应用中感到方便、容易。

4.该系列图第一次较系统地描述了重庆市地质、地貌特征概况,填补了重庆市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并对重庆市今后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5.作为全面完整地描述重庆市地质环境条件的系列图,尚缺环境地质图和地质景观及旅游地质图,希望尽快组织编写。

综上,本次编制的地质系列图,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比较完整、规范、系统的地质资料,其实用性、研究性、操作性都较强。

经审查委员会审查予以通过。

建议编图单位按本次审查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后,尽快报批出版,提供有关部门使用。

 

2002年7月16日

内容简介

重庆市地跨扬子准地台和秦岭地槽两大构造单元,经中元古代——第四纪各阶段的造山运动及沉积演化,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根据岩石地层分布、岩石组合、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划分出了两个Ⅰ级地层区,五个Ⅱ级地层分区及八个Ⅲ级地层小区。

扬子地层区(台区)的褶皱基底由青白口系板溪群组成;南华系为冰水、冰碛、冰筏复陆屑沉积建造;震旦系——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台地型建造序列;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大型陆相盆地沉积,无岩浆岩出露,青白口系、南华系遭受过浅变质作用。

秦岭地层区(槽区)以青白口系龙潭河组组成褶皱基底;南华系为含火山碎屑的复陆屑沉积建造;震旦纪——寒武纪,以冒地槽型沉积为主。

该区普遍遭受了区域低温动力浅变质作用,在岩浆岩侵入带和断裂构造带中还发生有接触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

本说明书的主要资料来源有《四川省区域地质志》、《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地层表》、《四川省地层总结表》、《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及新颁布的《中国地层指南》和《中国年代地层表》以及区内和周边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

 

前言……………………………………………………………………………………1

第一章地层………………………………………………………………………………3

第一节地层区划分原则及地层区特征…………………………………………………3

第二节沉积岩特征………………………………………………………………………5

第二章岩浆岩………………………………………………………………………………27

第一节侵入岩……………………………………………………………………………27

第二节火山碎屑岩………………………………………………………………………27

第三节岩浆岩的侵位时空演化………………………………………………………28

第三章变质岩………………………………………………………………………………29

第一节区域变质岩……………………………………………………………………29

第二节接触(交代)变质岩…………………………………………………………29

第三节动力变质岩(构造岩)………………………………………………………29

第四节变质作用………………………………………………………………………30

第四章构造………………………………………………………………………………31

第一节构造单元划分及命名原则………………………………………………………31

第二节构造单元基本特征…………………………………………………………31

第三节深、大断裂及基底断裂………………………………………………………35

第五章地质构造发展简史……………………………………………………………37

第一节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扬子地台基底形成阶段………………………37

第二节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37

第三节侏罗纪—第四纪陆内改造阶段……………………………………………38

 

前言

重庆市自1997年直辖以来,特别是地矿行业属地化管理以后,市域内地矿工作的基础资料极其薄弱。

重庆市政府、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根据目前现状,要求编制重庆市1∶50万地质、构造、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等系列图件,其目的是:

为基础地质研究、地质找矿、成矿预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政府部门决策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其意义深远。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

地理坐标:

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1′~32°12′,面积8.2万平方公里。

重庆市地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结合部。

中、西部属丘陵地貌,北、东、南为边缘中、低山区。

区内水系发育,气候湿润温和,交通方便。

区内地质矿产研究历史较长,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但大量地质工作于解放后开展。

地质、冶金、石油、建材、化工、煤炭等部门在区内进行了石油、天然气、钾盐、煤炭、锰矿、铁矿、铅锌矿、钒钼矿、金及铂等贵金属的普查勘探工作。

70年代,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覆盖了全区,但由于不同图幅由不同地勘单位承担,其地层系统及构造体系划分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80—90年代,区内1∶5万基础地质填图已完成34.5幅,同时进行了生态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

除此之外,区内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地层、构造、矿产等专题研究工作。

为本说明书及图件的编制提供了丰富的、翔实的资料。

本说明书的主要资料来源有《四川省区域地质志》、《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地层表》、《四川省地层总结表》、《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贵州省区域地质志》、《陕西省区域地质志》及新颁布的《中国地层指南》和《中国年代地层表》以及区内和周边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截止1999年)。

本说明书及图件是在综合研究以上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对区内地层、岩石进行区划、清理进行编制的。

基本反映了重庆市地质、构造特征。

1、地层方面:

主要是对以上资料划分的地层系统结合重庆市地层的出露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对比、清理、统一,从而建立了重庆市的地层系统。

其特点是:

(1)地层系统的建立依据充分,大部分沿用了以上资料的地层划分原则和地层系统名称。

但根据新颁布的《中国地层指南》和《中国年代地层表》对大巴山区和渝东南地区的前震旦系、震旦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并对相应地层系统的时代归属进行了重新厘定。

即将大巴山区的前震旦系耀岭河群(‘龙潭河组’),渝东南的板溪群归属为新元古界晚(上)青白口世(统);原震旦系下统的代安河组、木座组、观音崖组、明月组、千子门组、大塘坡组、南沱组归属为晚(上)南华世(统);原震旦系上统归属为震旦纪,其中陡山沱组、蜈蚣口组归属为早(下)震旦世(统),灯影组、水晶组归属为晚(上)震旦世(统);志留系由原来的三分重新厘定为四分,即:

龙马溪组、新滩组、小河坝组、石牛栏组、罗惹坪组归属为早(下)志留世(统),韩家店组、纱帽组、回星哨组归属为中志留世(统),上志留统、顶志留统在区内缺失;原二叠系为下统、上统两分,现将其划为三分,即:

原下统的梁山组归属为早(下)二叠世(统),原下统的栖霞组、茅口组归属为中二叠世(统),上统不变。

(2)由于古地理环境的差异,部分岩石地层单位存在相变,如:

奥陶系大湾组与湄潭组,二叠系吴家坪组和龙潭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和大冶组、雷口坡组和巴东组、须家河组和香溪组。

(3)因生物化石的穿时性和延时性,有的岩石地层单位具有跨系、跨统的特征,如:

志留系韩家店组、纱帽组跨中、下统,香溪组跨三叠系和侏罗系。

总之,重庆市岩石地层的地域分布、岩石组合、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划分出了两个Ⅰ级地层区,五个Ⅱ级地层分区及八个Ⅲ级地层小区。

其总的特征为扬子地层区(台区)的褶皱基底由青白口系板溪群组成;南华系为冰水、冰碛、冰筏复陆屑沉积建造;震旦系——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台地型建造序列;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大型陆相盆地沉积。

无岩浆岩出露,青白口系、南华系遭受过浅变质作用。

巴颜喀拉秦岭地层区(槽区)以青白口系龙潭河组组成褶皱基底;南华系为含火山碎屑的复陆屑沉积建造;震旦纪——寒武纪,以冒地槽型沉积为主。

该区普遍遭受了区域低温动力浅变质作用,在岩浆岩侵入带和断裂构造带中还发生有接触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

2、地壳运动方面:

北部槽区以印支运动为主(定型);台区盖层除其北缘部分为印支褶皱定型,渝东南为燕山褶皱定型外,其余大部均为喜马拉雅褶皱定型。

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抬升、表层扭动及断裂活动。

3、构造方面:

根据构造形态及其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划分出了四个Ⅱ级构造单元,四个Ⅲ级构造单元,十个Ⅳ级构造单元。

其总的构造面貌为:

渝东北构造线多为北西向,渝东南为北北东向城垛状褶皱,渝西小部为舒缓背斜、穹隆与向斜,其余大部分地区则表现为北北东—北东向梳状褶皱。

 

第一章地层

第一节地层区划分原则及地层区特征

根据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地层区划标准和区划方案,结合重庆市地层发育总的面貌及分布情况、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岩性组合及厚度变化、区域变质及剥蚀、古生物组合及发育情况等地层标志,市域内可划分为三级地层区,其原则如下:

Ⅰ级地层区(区):

主要根据自青白口纪以来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一般要求“系”以上地层单元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统”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Ⅱ级地层区(分区):

主要根据某个大的断代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一般要求“统”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组”基本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Ⅲ级地层区(小区):

是地层区划的基本单位。

主要根据某些时代地层发育的特征,一般要求“组”一级单元可以对比。

在同一个Ⅲ级地层区内,地层层序、组(群)岩性特征、古生物群及含矿性等应基本一致。

根据以上原则,重庆市地层区划分为两个Ⅰ级地层区,五个Ⅱ级地层分区及八个Ⅲ级地层小区(图1),现将Ⅱ级地层分区的基本特征简述如下:

Ⅰ1、扬子区(台区)

Ⅱ1、大巴山分区(仅包括渝、陕、鄂接壤附近的一个巫溪小区):

其特点是:

1、为南华系至三叠系分布;2、震旦系及下古生界较发育,缺失志留系上统、顶统;3、上古生界缺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上统含煤;4、三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上统为碎屑岩。

Ⅱ2、四川盆地分区(包括万州和荣昌两个小区):

其特点是:

1、侏罗系发育完整,白垩系亦有零星分布;2、二叠系、三叠系发育完整,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山麓或背斜核部,上二叠统、三叠系均呈显著的东西相变;3、大部分地区泥盆系和石炭系剥蚀殆尽;4、古近系、新近系缺失;5、第四纪河流沉积相发育。

Ⅱ3、八面山分区(仅包括渝、鄂接壤附近的一个巫山小区):

其特点是:

1、出露地层最老为下志留统;2、缺失上、顶志留统及下、中泥盆统,上泥盆统为碎屑岩,缺失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3、中生界三叠系下统以碳酸盐岩为主,中三叠统为紫红色碎屑岩及泥质灰岩,上三叠统为碎屑岩。

Ⅱ4、黔北川南分区(包括酉阳、南川、秀山三个小区):

其特点是:

1、古生界发育良好,广泛分布,缺失上、顶志留统;2、青白口系为巨厚的浅变质碎屑岩及火山岩(板溪群);3、南华系为冰川或冰水沉积;4、震旦系为炭质页岩、粉砂岩、硅质岩、碳酸盐岩;5、泥盆系、石炭系有零星出露,泥盆系下统缺失,石炭系仅存部分中统;6、古生界及三叠系存在相变;7、侏罗系、白垩系部分地区残存。

Ⅰ2、巴颜喀拉秦岭区(槽区)

Ⅱ5、东秦岭分区(仅包括渝、陕接壤的城口小区):

其特点是:

1、最老地层青白口系,最新地层为寒武系上统;2、南华系为含火山碎屑的复陆屑杂砂岩,震旦系以硅质岩、板岩为主,夹白云岩质灰岩;3、寒武系下统下部以炭质、硅质板岩为主,上部以灰岩为主夹硅质岩、板岩及石煤,中、上统为碳酸盐岩偶夹炭质板岩及石煤;4、有少量基—超基性岩浆岩分布;5、该区普遍遭受了区域动力浅变质作用。

 

图1重庆市地层区划图

 

第二节沉积岩特征

1、青白口系

主要分布于渝东北的城口小区和渝东南的酉阳小区、秀山小区。

时代归属原为前震旦纪,本说明书根据新颁布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年代地层表》,将其归属为青白口纪,出露地层为龙潭河组、板溪群。

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1。

(1)城口小区

龙潭河组(Qb2l)>2975米

原称耀岭河群,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北。

下段厚度大于970米,为绿灰~黄绿色厚层状变余条纹状含粉砂质凝灰质板岩、暗青灰色变余含砾凝灰质杂砂岩、变余含凝灰质岩屑砂岩,下部为条带状变余中至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中段厚1055米,为绿灰色变余含砾凝灰质砂岩、变余条带状含凝灰质细砂岩,底部为暗红色厚层状变余含凝灰质火山角砾岩;上段厚950米,为绿灰至深灰色变余含砾凝灰质杂砂岩、变余含凝灰质粗屑杂砂岩,底部为厚层状暗棕色变质火山角砾岩。

(2)酉阳、秀山小区

板溪群(Qb2b)

红子溪组(Qb2h)1314米

出露于秀山县的中溪和孝溪等地。

下部为浅灰色、灰绿色凝灰质绿泥绢云母板岩、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夹变余绢云母砂岩及凝灰质岩屑砂岩;中部为紫红色夹灰绿色变余含凝灰质绿泥绢云母砂岩、凝灰质绿泥绢云母板岩及粉砂质绿泥绢云母板岩,夹凝灰岩及结晶灰岩小透镜体;上部为浅紫、灰绿及灰色板岩、变余沉凝灰岩及凝灰质岩屑长石砂岩。

茅坡组(Qb2m)363.5~422米

下部为灰绿、灰色中厚—厚层变余细粒石英杂砂岩、变余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变余细粒岩屑长石杂砂岩,夹紫红色含粉砂质粘板岩;上部为灰绿色中至厚层浅变质的细粒长石石英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含砾长石岩屑杂砂岩,夹少量粘板岩。

与下伏红子溪组整合接触。

2、南华系

分布于渝东南酉阳小区、秀山小区和渝东北巫溪小区、城口小区中,仅出露上统。

本说明书根据新颁布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年代地层表》,将原震旦系下统的明月组、代安河组、木座组、千子门组、大塘坡组、南沱组划为南华系,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2。

(1)酉阳、秀山小区

千子门组(Nh2q)4~10米

出露于酉阳县的楠木、秀山县的中溪等地。

为灰、绿灰色冰碛砾岩,砾石0.1~10cm,棱角状~半浑圆状,表面多具细条痕及磨面、压坑,杂乱排列,胶结物为泥砂质。

与下伏茅坡组角度不整合接触。

大塘坡组(Nh2d)27~170米

出露于酉阳县楠木、秀山县中溪等地。

以浅灰、灰绿、黑色粉砂质页岩为主,夹白云岩透镜体及菱锰矿透镜体。

与下伏千子门组整合接触。

南沱组(Nh2n)88~120米

出露于酉阳县楠木、秀山县中溪等地。

下部灰绿色含砾石英砂岩,冰碛砾石大小不等,排列无序;上部为灰绿色含砾粉砂岩及石英砂岩,含冰碛砾岩。

与下伏大塘坡组整合接触。

(2)巫溪小区

明月组(Nh2my)>758米

表1      青白口系划分对比表

1∶20万城口幅—巫溪幅区调报告

(1974)

湖南区调队

(1981)

四川省区域地质志

(1991)

贵州省区域地质志

(1984)

1∶5万酉阳幅等

区调报告

(1987)

1∶5万城口县幅等区调报告

(1996)

本说明书

陕南秦岭地层区

湘北

永川—酉阳分区

黔北

酉阳—秀山

槽区

酉阳小区—秀山小区

城口小区

Zb

Pt

五强组

Pt

秦朵组

Pt

青江

水组

 

口组

Pt

茅坡组

Pt

耀

Qb2

茅坡组

楠木沟组

Za

耀

驿

红子溪组

红砂溪组

表2    南华系、震旦系划分对比表

1∶20万城口幅—

巫溪幅区调报告

(1974)

湖南区调队

(1981)

四川省区域地质志

(1991)

贵州省区域

地质志

(1987)

1∶5万酉阳幅等区调报告

(1987)

1∶5万城口县幅等

区调报告

(1996)

本说明书

川东鄂西

秦岭区

湘北

台区

槽区

黔北

酉阳—秀山

城口

槽区

(城口)

酉阳、秀山小区

巫溪小区

城口小区

Z2

灯影组

水晶组

Z2

灯影组

灯影组

水晶组

Z2

灯影组

水晶组

陡山沱组

Z1

陡山沱组

蜈蚣口组

陡山沱组

蜈蚣口组

陡山沱组

蜈蚣口组

观音

崖组

观音崖组

Z1

耀

南沱组

明月组

Z1

南沱组

木座组

Nh2

南沱组

木座组

湘锰组

大塘坡组

大塘坡组

代安河组

代安河组

东山峰组

千子门组

千子门组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南的城口地区。

下段厚度大于158米,为灰绿色中厚层状含凝灰质粉砂岩,灰绿色厚层至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薄层粉砂岩;上段厚600米,为灰绿、紫红色等中厚层至块状含砾凝灰质细至粉砂岩互层。

(3)城口小区

代安河组(Nh2d)778米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北。

主要岩性为灰至绿灰色薄至中厚层状凝灰质绿泥绢云母板岩、灰黑色炭质粉砂质板岩、青灰色角砾变质砂岩。

底部为20~50米的变质砾岩层。

与下伏龙潭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

木座组(Nh2m)2201米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北。

下段厚750米,为深灰至灰绿色厚层至块状变质含砾凝灰质岩屑杂砂岩、变余含凝灰质砂砾岩;中段厚625米,主要岩性为深灰至灰绿色厚层状含凝灰质变余砂砾岩,厚层状含锰炭质板岩;上段厚826米,主要岩性为灰至深灰绿色厚层状片理化含砾变质砂岩、含粉砂质绢云板岩,岩石构造面理发育。

与下伏代安河组整合接触。

3、震旦系

本说明书根据新颁布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年代表》,对原震旦系进行了新的划分,将原震旦系上统的观音崖组、陡山沱组、蜈蚣口组划为震旦系下统,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2。

(1)酉阳、秀山小区

下统(Z1)

陡山沱组(Z1ds)6~360米

主要分布于秀山县,以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为主,夹白云岩。

与下伏南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Z2)

灯影组(Z2d)14~470米

分布于秀山~彭水。

秀山一带上部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白云岩;中部为浅灰色中厚层至块状含燧石条带白云岩;下部为浅灰、灰色中厚层含藻白云岩。

彭水一带为灰色白云岩为主夹硅质条带及硅质层。

与下伏陡山沱组整合接触。

(2)巫溪小区

下统(Z1)

观音崖组(Z1g)0~104.7米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南的城口、巫溪地区。

岩性为紫红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晶灰岩。

与下伏明月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陡山沱组(Z1ds)53~350米

上部为黑色~深灰色含锰、磷、铁质、粉砂质页岩夹灰~灰褐色含锰白云岩及薄层硅质岩,岩层内褐铁矿化明显;下部为灰~深灰色含炭质、粉砂质页岩夹粉砂岩及薄层白云岩条带。

与下伏观音崖组整合接触或与明月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Z2)

灯影组(Z2d)335米

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

下段厚180米,为浅灰、灰色薄~中层状灰质、泥质白云岩,下部夹硅质岩;上段厚45米,为浅灰色薄~中厚层泥质、灰质白云岩;中段厚110米,为浅灰色白云岩、粉砂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白云岩。

与下伏陡山沱组整合接触。

(3)城口小区

下统(Z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