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6913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知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理清段落,了解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原因。

教学难点在语言文字的对比中感受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预习要求自学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教学过程

一、了解常识。

1、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2、你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吗?

3、《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简介。

4、《水浒传》里面一共给我们塑造了多少位好汉的形象?

你最喜欢《水浒传》中的哪个好汉?

5、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可被称为英雄好汉?

(勇敢的、重情义的、有正义感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仗义疏财的、爱打抱不平的人。

6、今天我们就重点来品读《水浒传》里108将中第一位出场的好汉—林冲。

板书课题: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齐读课题。

二、把握情节。

1、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课文应该告诉我们什么?

2、小结:

林冲为什么要打洪教头?

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而不是拳打洪教头呢?

林冲是怎样棒打洪教头的?

最后是林冲赢了、还是洪教头赢了呢?

3、再读课题。

4、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这些问题,并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感知。

1、提出自学任务。

(1)自学生字词,并试着结合课文理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达到流利。

(3)说说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

2、检查自学情况

(1)四人小组内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重难点生字词,分组汇报朗读:

  枪棒押解理睬欺骗衣裳羞惭 灰溜溜

沧州  款待  掂量  推辞羞惭 措手不及 依草附木 

  白昼踉跄 较量一锭银  气势汹汹  躬身施礼

(2)各小组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

3、找出自己喜欢的一至两小节,把它读好,同时结合课文解释生字词。

措手不及:

措手:

着手处理。

来不及动手应付。

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依草附木:

原指鬼神有所依凭,擅作威福。

后比喻凭借他人势力,为非作歹。

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别人。

气势汹汹:

汹汹:

气势盛大的样子。

形容气势凶猛。

4、大致说说林冲为什么要打洪教头?

三、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是一个故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怎么分段?

按照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将课文分成三段。

2、交流:

(1)林冲发配沧州途中,来到了柴进的庄上。

二(2、3)洪教头执意要与林冲比试武功。

三(4—8)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精彩场面,最终林冲巧妙地击中洪教头的要害,打败了他。

3、朗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1、指导学生交流生字的注意点。

2、重点书写“昼”。

五、完成作业

1、试着讲自己喜欢的小节,初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抄写词语。

3、组词。

棒()睬()骗()惭()

捧()踩()偏()渐()

好:

hǎo()还:

hái()

hào()huán()

附: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名耳,祖籍苏州。

35岁中进士,在杭州做过两年官,因和当道权贵不和,退居故乡,从事创作,后来迁移苏北兴化县。

据说,他曾参加或元末张士诚农民起义军。

水浒故事早在宋元话本、元人杂剧中,就已具备了雏形,施耐庵在民间流传和艺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经过再创作,完成了这部反映民间起义的长篇巨著。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2、凭借语言文字,感知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读读《水浒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品悟。

1、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课文中的两个人物。

他们分别是——

板书:

林冲洪教头

2、自读课文,思考:

你觉得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各是怎样的人?

你从哪里看出来?

(在人物的语言、动作下面圈圈、画画,写写感受。

3、四人小组内商量、讨论,等会儿集体交流。

4、交流,指导朗读句子:

林冲:

▲谦卑忍让

(1)林冲寻思,庄客称他教头,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

(2)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

(3)林冲连说:

“不敢,不敢”。

(林冲说“不敢,不敢”。

感受林冲谦卑忍让。

(4)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

“请教了。

(林冲想了那么多,忍了那么久,连说两个“不敢”,后来又为什么棒打洪教头呢?

(一方面是洪教头一再相逼,另一方面是柴进想看看两个教头的真本领。

林冲只好迎战!

(5)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

“我输了!

▲武艺高强

(1)柴进说:

“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2)柴进说:

“你可别小瞧了他。

(3)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拔草寻蛇”的招式。

(4)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脚腿骨上。

▲机智沉稳

(1)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

“我输了!

林冲说:

“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

为什么这样说?

(迂回方法使自己得以解开枷锁轻松迎战。

(2)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拔草寻蛇”的招式。

洪教头跳起来大喊:

“来!

来!

来!

”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等待时机)

(3)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脚腿骨上(见时机已到,变守为攻,巧妙地一抡获胜。

(4)朗读第7段,抓住“一横”“一扫”“一退”,体会林冲谦卑特点。

洪教头:

▲自满粗俗

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

(足见其外表的自满粗俗)

(寥寥几笔勾勒洪教头出场的样子,刻画洪教头的市井无赖的形象。

▲傲慢无礼

(1)洪教头全不理睬。

(2)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

▲蛮横嚣张自不量力

(1)洪教头冷笑了两声:

“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盛气凌人)

(抓住“冷笑了两声”,引导学生想象,读出洪教头对林冲的冷嘲热讽,抓住反问句引导理解。

充分表现洪教头言语的盛气凌人。

(2)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讨论:

洪教头是不是真的跳起来说这句话的?

从而读出洪教头藐视他人,自不量力,逞强好胜的形象。

(3)洪教头见他退让,以为他真的不会枪棒,就越发要跟他交手。

(自不量力蛮横嚣张)

(4)洪教头先脱了衣服拿起一根棒掂量一番,然后喝道:

“来!

来!

洪教头跳起来大喊:

“来!

来!

来!

”举起棒劈头打来。

(5)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

(蛮横嚣张)

三、突破难点。

1、哪些小节的描写你感觉最有意思,好好读读,争取能讲出来。

2、指导学生读:

可采用教师范读,集体评读等方式指导。

3、激发学生不看书讲出,同时注意生动性。

四、再读课文。

1、学生朗读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再过一遍故事内容。

2、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水浒传》中节选的。

五、作业设计。

1、阅读《水浒传》,了解其他精彩故事。

2、练习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4、少年王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4、理清课文段落结构。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在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预习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介绍背景。

1、同学们,知道《墨梅》这首诗吗?

齐读诗句。

2、这首诗就是著名的诗人王冕所作。

板书:

王冕

3、你们了解王冕吗?

(指名学生交流)

4、老师这里也搜集了关于王冕的简介,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王冕:

元画家、诗人。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

性格孤傲,鄙视权贵。

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

著有《竹斋集》。

5、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写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里改写的文章。

题目叫少年王冕(板书:

少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过渡: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比比谁预习得好。

1、检查生字词。

(1)首先检查同学们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请打开本子,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

耽误秦家晶莹明媚载客

(2)同桌互换对照屏幕上的正确答案进行互批。

2、生字词都掌握了,老师这里有一组很有意思的词语,谁来读一读?

(1)出示一组词语:

耽误贴补陪伴孝敬牵挂积攒

(2)指名读,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是一组动词,两个字互为近义词)

(3)齐读这些词语。

你能试着用上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上一句话或几句话吗?

出示: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

“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

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

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耽误”怎么理解?

(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听了母亲的这番话,王冕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

王冕说:

“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

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指名读。

多懂事的孩子啊!

谁再来读一读,读出王冕的懂事。

齐读

出示:

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

“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

面对母亲的牵挂,懂事的王冕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

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

“孝敬”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出示:

遇到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

(王冕很孝顺他的母亲)

由于家境贫寒,为了贴补家用,为了让母亲安心,懂事、孝顺的王冕心甘情愿地放弃学业,来到秦家放牛。

但他是真的放弃读书了吗?

出示:

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

全班交流,解疑。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王冕的少年时代是艰辛而又坎坷的,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王冕哪几个年龄段里发生的故事,找出有关年龄的词。

2、交流:

七岁十岁十三四岁十七八岁

3、根据这四个年龄段,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4、这四个年龄段中,哪个年龄段的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找出你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并想一想,这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

(谁来说一说?

(1)介绍王冕的出身,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小标题:

王勉出身家境贫寒)

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仍不忘读书,孝顺母亲。

(小标题:

辍学放牛读书孝母) 

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小标题:

立志学画终有所成) 

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出现转机,不愁衣食。

(小标题:

作画读诗不愁衣食)

5、看一看板书,其实,把这几部分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6、小结:

这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叫做——段意串连法。

7、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觉得王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孝顺母亲、勤奋好学、懂事、善解人意、酷爱看书、热爱自然、擅长画画……)

8、小结。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少年王冕的人物形象。

24、少年王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第五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通过读、品、悟重点词句,学习王冕身上的优良品质。

4、在潜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进而使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净化与升华。

教学重点通过读、品、悟重点词句,学习王冕身上的优良品质。

教学难点在潜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笔下的少年王冕。

(齐读课题)

1、读一读,写出相关词语:

王冕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他母亲没办法,只得(dānwu)他的前程,让正在私塾读书的王冕辍学,到(gébì)秦家去放牛,挣点钱(tiēbǔ)家用。

母亲还让王冕每天早出晚归,免得她(qiānguà)。

王冕一边读书一边替秦家放牛,过了几年。

有一天,他看到雨后的荷花在阳光下缀着(jīngyíng)的雨水,美丽极了。

于是他就试着画起荷花,不久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画荷花的(ɡāoshǒu)。

长大后的王冕依然(xiàojìnɡ)母亲,还在春光(míngmèi)的日子,用牛车(zài)着母亲到村上湖边游玩。

2、校对更正并朗读这段话——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

1、课文约980个字,从王冕七岁写起,写到十七八岁,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否平均用80个字来写王冕的每一年?

2、既然是有详有略,那么作者详写了几岁?

略写了几岁?

快速浏览课文。

(略写了七岁、十七八岁;详写了十岁和十三四岁;其余的没写。

3、为什么要详写十岁和十三四岁?

(详写十岁是因为王冕在十岁因家境贫困而辍学;详写十三四岁,是因为王冕在这一年学会了画画,人生有了改变。

4、小结:

这种写法就叫详略结合。

能够突出王冕品格、精神的要详写,与此有关系的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

三、文本细读,感悟勤孝。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呢?

2、教师过渡:

同学们,王冕的孝敬、勤奋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请你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从课文的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王冕的这种秉性呢?

学生开始圈画。

找出相关语句交流。

四、感悟人物。

1、教师过渡:

我们知道,王冕的孝敬和勤奋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这节课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进一步感受王冕的勤奋好学和孝敬母亲。

2、复习学法,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吗?

(生说,出示要求:

请你们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把描写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语句划出来,并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写。

3、学生开始圈画。

4、过渡:

我想通过刚才的默读,圈划,你对孝顺、勤奋的王冕又进一步加深了印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有感情的读出你找的语句,并说说你的感受。

板块一

1、课件出示句子:

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括号等学生说了再加上)

2、齐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读懂了什么?

(时间短,画画好,很不容易)

3你能把括号里的内容换成一个成语吗?

(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板块二:

1、同学们,王冕刻苦学画其实是源于他的一次偶然发现。

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雨后的景色深深地引起了王冕的注意。

课件出示:

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

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

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

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板块三:

欣赏图画,学习第七自然段。

1、等王冕十七八岁,离开了秦家,他又怎样了呢?

齐读第七自然段。

2、学生读说。

3、春光明媚,微风吹拂,桃红柳绿,溪水潺潺,坐在牛车上的母亲十分欢喜。

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呀,谁来读。

你又体会到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懂事、聪明善良、有自信,观察细致、孝敬长辈、勤奋好学……)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

25、黄鹤楼送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预习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

谁来给大家背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指名背诗)

2、刚才你们背的这几首诗的确是大家都喜欢、人人都称赞的千古流传的好诗,老师找个词形容形容。

(出示:

脍炙人口)谁会读这个词?

查字典弄懂“脍”和“炙”的意思,知道写“炙”,可以把意思和字形联系起来记(即把肉放在火上烤)再读读词,这个词原意是说美味佳肴人人都爱吃,现在是说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

3、老师这儿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想不想读读?

(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指名读。

意思懂吗?

不懂没关系,等学了今天的课文你肯定就懂了。

那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什么课文呢?

翻开语文书,大家猜猜看。

4、你为什么猜《黄鹤楼送别》?

理由是什么?

(真不错,找它们之间的联系,还真被你猜对了。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

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5、黄鹤楼知道吗?

先让学生说,教师再补充一些资料。

6、再读读课题,读出什么问题了吗?

(谁在黄鹤楼上送别谁?

他们是怎样送别的?

……)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各自读朗读课文。

要求:

掌握生字读音,读通顺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当评委,读完后发表意见。

(结合纠正读音)

3、课文读过了,对内容有了哪些了解,先不急于说,请大家在认真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边勾画,还可以把诗和文对照起来读读,看看哪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

4、同学们,通过读课文,能解决一些问题吗?

大家知道文章写了谁送谁?

在什么地方送?

在什么时候送?

到哪里?

5、指名把刚才的四个问题连起来说一句话,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6、在读课文时有没有发现问题或者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7、再看古诗,默读课文,找出古诗一、二句,三、四句分别与文章哪些自然段相对应,我们可以以此来进行分段。

讨论,交流。

(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与古诗一、二句)说说段意。

三、美读感悟。

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的怎么样?

这么美这么感人的课文,我们不读好它是不是可惜了?

所以接下去请大家再美美地把课文读上一遍,把你觉得美的、感人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会儿我们要进行读书比赛。

2、哪些同学喜欢第一节?

谁来读读?

3、指名读,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什么地方读得好?

(在评议朗读中抓住“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体会暮春三月的美好风光,抓住“饯行”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意。

4、谁还想读读?

大家一起读读。

5、哪些同学喜欢第二节?

谁来读读?

6、指名读,评评他读的怎么样?

“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是什么意思?

应该怎么读?

谁再练练?

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7、要分手又不忍心说分手,这是多么深厚的情意呀!

我们一起读读这小节。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理解词语:

脍炙人口饯行繁花似锦依依惜别

3、有感情朗读课文。

25、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见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见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课题,说大意。

二、整体入手,统观全文。

快速浏览,脑中出现哪些画面。

交流:

赏景图话别图目送图

三、学习赏景图

1暮春三月,春意盎然,正是一年中美丽的时节,长江边的景色更是迷人。

找到写景的句子,读,想象画面。

2看图观察想象,还有哪些美景(蓝天白云桃花柳树江鸥点点白帆一片)。

从中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景色十分迷人。

3感情诵读。

4过渡:

如果我们身临其境,也会被这醉人的春景所陶醉,可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

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交流,体会到什么。

6出示句子:

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

为什么要藏起来?

李白与孟浩然是在欣赏风景吗?

这说明他们俩人的感情怎样?

(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情感深厚,不愿分别)

(2)词语辨析依依:

①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②形容留恋,不忍分别。

(3)让我们用深沉的语调,读出埋藏在两人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7、教师小结板书:

这真是满目美景无心赏

四、话别图。

1、过渡: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引读课文第三小节

2、从两人不多的言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这一小节画出最能表现两人之间感情的句子,图出给你感触最深的词语,写下你的感受。

3、学生做批注。

4、交流李白对孟浩然:

敬仰难舍

(1)敬仰:

尊敬仰慕,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种超越普通朋友更接近于师长的关系。

(2)兄长和老师:

非常尊敬孟浩然,将他当成长辈。

(3)满饮此杯,不知何日才能见面:

非常地舍不得孟浩然走。

(4)补充相关资料:

A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B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

怪不得唐朝大诗人杜甫赞孟浩然誉:

句句清诗堪可传

孟浩然对李白:

珍惜这段友谊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非常珍惜这份友谊。

(2)永世不绝:

触景生情,对李白感情深厚。

5、指导朗读。

(1)两位大诗人,大文豪此时就要分别了,你能体会他们的感受吗?

试着读一读他们的话,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读出孟浩然对李白的不舍。

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6、教师总结板书:

这真是依依话别见真情

五、目送图。

1、师生接读第四自然段,你看到了怎样的图,悟到了怎么样的景。

2、交流重点词语,体会。

3、长江畔依然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可在李白眼里却是一派离别的景象,连岸边的杨柳、江上的沙鸥也仿佛依依不舍,在向友人点头示意。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终于登上了船,船渐行渐远,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望着浩浩荡荡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出示图片:

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他想到了——同登黄鹤楼,观赏美景。

4、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全班齐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自读,你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吗?

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交流指名说,诗意就在课文中。

6、质疑: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7、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8、感情诵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