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七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docx
《天津市七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七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七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
天津市部分区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商朝时曾发生“九世之乱”,这场动乱持续长达百年,导致商朝一度中衰。
这场动乱归根结底是因为王位传承归属,没有建立像样的制度。
为了避免出现此类事情,周代创立了宗法制。
这说明宗法制
A.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B.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继承
C.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D.有利于防止国家的分裂
2.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
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记述
出处
(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展前密约谈函…诸六部大政,成共平章,秩五品。
《明政统宗》
(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
《殿阁词林记》
(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
《明宪宗实录》
(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住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议。
《西园闻见录》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
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
“上田,夫食九人。
下田,夫食五人。
可以益,不可以损。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4.据《宋会要辑稿》载,北宋中期全国年上供丝绸总计355万匹,东南和四川共计257万多匹,占全国2/3,其中仅江浙一隅就达125万多匹,占全国1/3以上,丝绵则超过2/3,而北方各地仅占1/4。
据此可知,北宋中期
A.经济发展促进丝织业重心转移B.北方经济逐渐走向没落
C.南北方经济水平逐渐趋于一致D.南方的文化影响力上升
5.雅典法律规定:
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长期居住在雅典的富有的外乡人。
这反映了雅典
A.贵族与平民的地位差距大B.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国情
C.严格限制公民权利的扩散D.重视保证公民血缘关系纯正
6.法国《1875年宪法》的一条补充条款:
“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当时孙中山将让位于袁世凯的情况,将政体确定为责任内阁制。
这两项规定
A.因人设法,特殊条件下的特别产物B.釜底抽薪,终结了本国的君主制度
C.有的放矢,剥夺了权贵的政治权利D.高瞻远瞩,确立了两国的共和制度
7.“近代欧洲贸易地理曾发生过一场转变,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北部汉萨同盟各城市丧失了原的中心地位,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葡萄牙的里斯本、荷兰的安特卫普等城市繁荣起。
”上述现象描述的是
A.价格革命 B.商业革命
C.殖民扩张 D.传统的商路受阻
8.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
“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
A.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
C.成为了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 D.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9.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
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
出现这一变化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广州
A.民族工业的崛起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
10.1896至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2倍,下图为当时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京张铁路修通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成就②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在此阶段奠定
③多方筹款修路表明政府重视修筑铁路④清政府完全掌握了中国铁路的筑修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苏区和国统区的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国统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
后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国统区进行贸易,也保护苏区进行贸易的国统区商人。
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
A.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
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D.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
12.蒋介石曾在某战区作战计划中指出:
“该战区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
”该战役的历史作用是
A.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B.奠定了持久抗战基础
C.扭转了抗战初期局势D.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
13.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14.1919年5月执教于北京大学的另类国学名师黄侃在《时报》撰文说:
“余与蔡孑民(即蔡元培)志不同,道不合,然蔡去,余亦决不愿留,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
”这是因为蔡孑民主张
A.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B.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
C.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D.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15.董必武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指出:
新中国成立以,我们已经制定了宪法和一批重要的法律、法令和其它法规……(但仍存在)少数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不重视和不遵守国家法制的现象。
这表明
A.法律的权威地位急需得到确立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
C.新中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D.新中国急需建立司法监督体系
16.根据7月17日周恩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推断当时周恩主要是为了
时间
外交活动
上午10:
00
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秋普芳
上午11:
00
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下午13:
00
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
下午16:
50
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
A.以“求同存异”推动万降会议的顺利召开
B.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
C.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
D.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举行中缅会谈
17.下列图表中,导致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及“军官衔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
美国驻台湾军队最高军官衔级
1972年
9800
中将
1974~1975年
4500
少将
1976年
2200
准将
1977年
1400
上校
A.美国放弃了对台湾的军事支持B.美国严格执行中美建交公报
C.美国军事战略重点转移到欧洲D.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得到发展
18.1964~1980年,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期间,我国共新设56个城市,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
其中,内地新设城市29个,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52%。
据此可知
A.1980年中国城市化基本完成B.国家意志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C.苏联援助促使城市数量增长D.中共八大方针得到贯彻实施
19.瓦列金·别列什科夫(俄)在论著中写道:
“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劳动时,农民用一季收成便让全国人吃饱饭。
手工业者和服务业的人们也期待着顺利发展生产。
重要的一点是,过去的苦难还没有摧毁人们的心理。
大多数人们渴望着能够带快乐富足的劳动。
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挣到钱,食品和商品的丰富显示了好好劳动的意义。
”这些状况的出现是由于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战时共产主义”的执行
C.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D.赫鲁晓夫改革的推行
20.1933年7月,罗斯福在致伦敦国际经济会议的电报中声明,反对恢复金本位,要求美元贬值。
这遭到了与会各国的反对,却得到了凯恩斯的大力支持。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罗斯福新政危害了相关国家根本利益B.罗斯福与凯恩斯的经济主张有相似性
C.罗斯福新政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D.凯恩斯的主张与美国的国情完全吻合
21.下表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对表格中数据变化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的客观结果
B.得益于战后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壁垒的做法
C.世界贸易朝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的客观结果
D.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的结果
22.下表为环印度洋区域的主要国际组织。
由此看出
国际组织名称
成立时间
性质
成员国
合作组织发育程度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
1967年
政治、经济、文化
10
基本成熟
南亚区城合作联盟(SAARC)
1985年
经济、社会发展
8
基本成熟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
1981年
所有领域的合作
6
基本成熟
东非共同体(EAC)
2001年
经济、政治
5
不成熟
A.世界经济重心向印度洋区域转移B.区域间国际关系民主趋势不断加强
C.区域内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发展D.发展中国家努力创建新经济秩序
23.201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著文指出,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正扑面而,这次,规则之争成为焦点,区域互动或许才刚上路。
“规则之争成为焦点”体现出
A.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失去主导地位
B.全球化规则的制定有利于国际经济发展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D.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24.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25.如下图所示,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修正可以用证明
A.历史评价易受到人的主观意识干扰B.两次工业革命对科学理论产生的贡献
C.历史叙述真实性易受时代因素影响D.科学革命理论具有自我完善的特征
二、主观题
26.(18分)
材料一:
在太平兴国二年(977)的进士科考试中,太宗录取进士109人,与太祖朝相比,人数大增。
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更高达987人,创有科举以的最高数额。
两宋时期取士范围的扩大,表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向社会各个阶层的延伸,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工商之士也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
太宗即位后,在帝王的倡导下,朝廷自上而下皆厚待及第士人,由此也使得科举入仕的文臣的地位渐趋隆盛,宋朝的以文治国之策得到彻底贯彻。
自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始,殿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已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l)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科举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4分)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
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
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颁布两大法令,确定了近代文官制度。
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
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原因。
(4分)
材料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部分清廷重员和封疆大吏将停废科举视为改革科举的主要目标。
1903年,吏部尚书张百熙奏请递减科举,获朝廷允准。
然而,清廷渐废计划尚未实施,国内外时势急剧变化。
面对反清浪潮,清廷内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立宪急需新式政治人才。
1905年,清廷同意袁世凯等人“立停科举,广以学校”的奏请。
上谕:
着即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李世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改革的背景。
(4分)
材料四:
随着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发展,教育改革逐步深入。
1951年下半年开始进行高等院系调整工作,1952年下半年至1953年各类高校的调整工作全部完成。
经过院系调整,全国共有高校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4所,工业院校38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及其他类型院校。
这次调整也有不恰当之处,如机械搬用苏联经验,不适当地取消了一些学科,有的专业设置过细,对人才的成长与合理使用不利。
——据崔晓麟《重塑与思考:
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院系调整的背景。
(4分)
(5)综上,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2分)
27.(16分)
材料一: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努力发展经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甘蔗种植业,派人到福建学习制糖方法,取回良种蔗,使蔗糖产量大为提高。
康熙统一台湾后,福建等地平民到台湾谋生,台湾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得到开发。
蔗糖是台湾的主要输出品,销售“近济东南,远资西北”。
蔗糖生产技术提高,规模扩大,脱离农家独家独户的家庭副业性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了实行技术分工、协作性的合作生产。
——摘编自周涛《清代蔗糖业地理初探》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台湾蔗糖生产发展的原因。
(4分)
材料二:
下面是1867~1884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
(货值单位:
海关两)
年份
出口总值
茶叶
蔗糖
货值
比重(%)
货值
比重(%)
1867~1869
58041000
32526000
56.04
7265000
12.52
1870~1874
66720000
35153000
52.69
9099000
13.64
1875~1879
71332000
34393000
48.22
14644000
20.53
1880~1884
70804000
32236000
45.53
19693000
27.81
——摘编自虞和平《洋务运动时期中外贸易状况变化的几个问题》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867~1884年中国的出口概况并分析其原因。
(7分)
材料三:
——摘编自罗凯《中国甘蔗糖业60年的历史回顾与未展望》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蔗糖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以蔗糖业发展变化的原因。
28.(16分)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
“焚书坑儒”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朱元璋:
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
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
李贽: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
马丁·路德:
“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④18~19世纪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卢梭:
“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
”
(1)根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国家思想发展史的历史特征。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分析②时期中西方思想文化政策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6分)
(3)据材料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④时期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相似点。
(4分)
(4)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2分)
天津市部分区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5BBDAC6-10ABBCA11-15ADCDA16-20CDBAB21-25ACDCD
26.(18分)
(1)增加录取人数,扩大取士范围,提高及第士人社会地位,考试内容的变化。
(4分)
(2)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法治社会;(1分)1832年议会改革后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1分)工业革命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1分)建立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
(1分)
(3)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1分)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运动使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1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为教育改革奠定基础;(1分)新政与预备立宪需要大量新式人才。
(1分)
(4)背景: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将进行;(1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发展;(1分)一五计划开展的需求;(1分)苏联的影响。
(1分)
(5)选拔标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选拔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言之有理即可)(2分)
27.(16分)
(1)技术、劳动力自大陆;(1分)销售市场的扩大;(1分)统一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1分)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1分)
(2)概况:
出口总值总体处于增长态势;(1分)茶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1分)蔗糖的货值与比重都上升较快。
(1分)
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原料的渴求(2分)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
(3)发展变化趋势:
蔗糖产量提高(蔗糖供应从短缺到充足)(1分);生产经营从政府控制到市场导向。
(1分)
原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1分)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分)
28.(16分)
(1)特征:
①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
②都出现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③都出现了反传统(正统)思想的思想家。
④都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4分)
(2)共同:
注重人和人类社会;注重人的美德;注重教育(2分,任两点)
目的:
以思想文化统一维护统治。
(2分)影响:
束缚了思想,不利于思想解放。
(2分)
(3)主张:
李贽——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马丁·路德——因信称义。
(2分)
相同:
封建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2分,任两点)
(4)认识:
都趋向于追求民主;思想解放有利于社会进步。
(2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