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关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6804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关系.docx

《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关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关系.docx

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关系

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关系

摘要:

本文通过对消费规模的阐释和界定,并且对目前影响宁波市消费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着手,分析制约宁波市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拉动内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宁波市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

关键词:

消费规模;水平;结构;

1消费规模的定义和宁波市消费规模存在的问题

1.1消费规模的定义

消费规模是消费与GDP的函数,它是指消费额占GDP的比率,最终消费额和居民消费额占GDP的比重称为最终消费规模。

消费规模随着GDP的变化而变化。

美国经济学家经济西蒙·库兹涅茨和霍利斯·钱纳里在研究经济结构问题时,揭示了最终消费规模(即社会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在人均GNP低于1000美元时,随着人均GNP的增长,储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

(2)在人均GNP等于或大于1000美元时,储蓄率基本稳定下来;(3)消费率在下降过程中,呈现阶段性变化,在较低收入入阶段,消费率的下降开始趋缓。

1.2宁波市消费规模存在的问题

1.2.1宁波市消费率低于全国水平,更低于世界水平

宁波市消费率不仅低于全国水平,更低于世界水平。

根据钱纳里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标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以上时世界各国消费占GDP的份额一般为76.5%。

而宁波市在1995年后的人均GDP均高于1000美元,然而从1995年到2006年的平均消费率仅为36.5%,相差40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与同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消费率相比较,宁波市消费率明显偏低。

根据2005年国家统计年鉴显示,2000年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5%左右。

就各种类型的国家来说,低收入国家消费率都维持在80%左右;中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都在70%以上;高收入国家消费率为80%左右。

显然,宁波市的消费水平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表2.4显示了2000年以来世界各类型国家和地区的消费率,以2002年为例,世界消费率水平为79.1%,我国的消费率为58.2%,而宁波市的消费率为38.5%。

显示目前宁波市的消费率不但低于世界水平,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此低的消费水平极不正常,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2.2宁波市消费率下降幅度较大

在钱纳里“标准结构”中,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增长时,消费率平缓持续下降;而宁波市消费率虽然总趋势是下降的,但波动幅度较大。

例如1992年消费率是47%,1993年却急速下降到37.6%,下降速度接近10个百分点。

据相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一百年来,消费率下降4-14个百分点,日本下降幅度最大,也只下降了25.2个百分点。

而宁波市在1992-2006年15年间,最终消费率降幅达13.4个百分点;2000年宁波市最终消费率为38.3%,2001年以后分别为39.7%、38.5%、36.4%、34.8%、33.7%、33.6%,其中2000--2001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2003年--2004年消费率下降了2.1个百分点。

明显地表现出宁波市消费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波动特征。

2影响宁波市消费规模的成因分析

为保持宁波市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

分析宁波市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对影响宁波市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主要任务。

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指出的那样,消费动机或储蓄动机,是随假定的经济制度与经济组织,随种族、教育、成规、宗教及流行的道德观念等因素所形成的习惯,随现在的希望与过去的经验,随资本设备的多寡与技术的不同。

宁波市的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行为的变化、社会消费增长的波动等是众多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是消费结构、收入支出、收入分配等多种经济因素和消费环境、消费观念等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宁波市消费结构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高积累、低消费的分配政策抑制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忽视了消费对社会各部门生产的重要作用,使宁波市的消费率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

而消费在各部门分配结构失调,则可能造成商品和服务的供求结构性矛盾,导致非意愿存货的增加,使得供给与需求的脱节,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需求。

宁波市消费率偏低的直接原因是消费总量不足,而消费总量包括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通过对消费结构方面的因素作深层次的分析以及动态比较,找出消费率偏低的深层原因。

居民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份额远远大于政府消费,基本涵盖了所有的社会产品部门,而政府消费所涉及的产品部门较少且稳定,一般只涉及到社会服务业和行政机关等部门。

此外,居民消费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大大超过了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则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紧密相连,并间接影响居民消费。

因此,我们主要对居民消费作以分析。

近些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宁波市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食品、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衣着等方面。

与国际经验比较,基本符合消费结构应有的发展规律,但是仍存在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恩格尔系数差距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恩格尔系数就低于20%,日本在1999年就达到22%,而宁波市的恩格尔系数却在40%左右徘徊。

(2)服务消费支出比重较低,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3000美元为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转变的临界点。

以世界银行《1999年世界发展指标》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为依据,选取其中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与3000美元之间的32个样本数据,对之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全部食品、服装和鞋类、燃料和动力、卫生和保健、教育、交通和通讯、其他消费的消费所占比例分别为31.72%、6.84%、10.90%、6.88%、12.09%、7.94%、23.66%。

除食品和衣着外的各项消费总额和占消费支出的份额达到61.44%。

另外,又据美国1992年的消费结构显示,除食品和衣着消费之外的各项消费总和占总消费支出的份额达到81.9%,而宁波市城镇和农村居民除食品和衣着消费之外的各项消费总和占总消费支出的份额只达到54.4%和53.4%,没有达到国际平均水平,更不及美国1992年水平。

与国内城市相比,消费结构也并不完全吻合。

目前,宁波市居民消费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凸显在消费支出滞后于收入增长,平均消费倾向较低。

统计数据表明,自1978年以来,平均消费倾向一直下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下降。

从城市间的横向比较来看,2002年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981.57元,排名第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88.13元)24.5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864.80元,虽排名第5,但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39.68)3.0个百分点。

反映宁波市居民虽然消费支出绝对值大,但相对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居民消费水平较低。

2.2宁波市消费环境制约因素

任何消费活动都是与一定的消费环境相联系的,离开消费环境就不可能有消费活动。

环境是环绕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因此环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相对于一定的主题而言的。

消费环境是指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依存和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

组成消费环境的这些因素既有自然的、物质的,也会有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它们决定、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消费活动。

消费环境在本文主要指的是一系列的消费条件,比如:

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环境、消费政策等等。

2.3基础设施建设因素约束

基础设施不配套或设施相对滞后,消费硬环境不好,制约着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从而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在城市,随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结构不断优化,主要是从基本的吃、穿、用类生活方式向发展型和享受型生活方式转变。

城市居民不再仅仅满足于“老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而是对“新三大件”(住房、汽车、电脑)的追求。

但是这些商品的消费,不仅取决于收入的高低,而且还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

例如,宁波市城区最为突出的是停车设施建设滞后,停车难影响了居民购车。

使有些已经具备购买轿车的消费者只好持有货币,严重影响有效需求的实现。

在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当前这些现象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流通设施和配套服务落后,商业渠道和商业网点少,相应配套体系不完善。

如加工、运输、仓储、结算和售后服务等还未有效建立,制约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二是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电网陈旧、通讯设施落后等限制农村家电及通讯产品的消费。

三是适合农民消费层次和文化水平的商品却很少,如农副产品加工和存贮设备、农业生产和运输机械等方面先进的、适合农业生产的产品太少,与农民日常生活特征相适用、适应农村生活特征的生活消费品还远远不够。

2.4市场环境因素约束

市场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消费。

市场环境约束是指市场体系的不完备、市场规范的不健全,导致消费主体的正当权益受到来自多个层面的侵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法律保障,进而弱化了消费主体原有的消费欲望和信心。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市场秩序混乱使消费者缺乏安全感,压制了消费倾向。

比如在商市场上,一般商品多,优质产品少,多数商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较低。

市场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虚伪广告、价格欺诈、强制交易、消费纠纷解决不及时等现象突出,人们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

根据宁波市消费者协会的资料分析,2002--2004年,宁波市各类消费投诉主要集中于食品(药品)、房屋(住宅)、服务等领域。

食品、药品领域主要是制假售假、虚假广告等引起投诉;房屋(商品住宅)投诉集中于房屋质量、合同履行、面积测量、售后服务等;服务领域涉及交通运输、旅游、电信、金融、中介服务等,其中旅游投诉主要因旅行社和旅游点宰客、骗客等行为导致。

市场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经济秩序整顿乏力。

第二,流通体系不畅、交通拥挤、信息不对称等,导致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较小,消费者对低劣产品存在不愿消费的消费倾向,对高质量产品的消费倾向虽高,但其偏高的价格又使消费者难以承受。

第三,促进消费升级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汽车消费环节收费高、项目多,停车不便,限制了私人购车;房地产交易成本过高,服务不完善,阻碍了不同层次住宅需求的实现;个人信用制度未建立,消费信贷手续繁琐,条件苛刻,贷款成本偏高,致使消费信贷规模增长不快,还存在较多空白领域,制约了住宅等消费热点加速形成;中介服务发展不快,特别是为住宅、汽车、旅游、教育等消费提供的咨询、融资等专项服务亟待加快发展。

第四,农村迫切需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简便、灵活的小额资金投入机制,但由于农村的信贷机制不健全,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程序及条件繁琐复杂,制约农民进一步扩大消费。

2.5居民消费观念制约因素

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

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中华民族在延续了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形成了一种自给性、封闭式的消费观。

这种传统消费观念当前仍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起着支配作用。

偏重远期消费,轻视近期消费,一旦有了收入结余,总是先积攒起来,以备将来购房、养老、治病支出,这种消费观念对人们消费行为产生的消极影响,降低了居民对国家出台的激活消费经济政策措施反应的灵敏度,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经济政策措施的预期作用,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导向作用。

这也是我国消费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宁波市虽然地处我国沿海,但是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较深,有着“轻消费、重储蓄”的传统,居民崇尚节俭,消费观念总体上较为保守。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的消费增长。

人们习惯于“预后”性消费,不愿“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一般以即期收入为当期消费的极限。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倡导适度的超前消费,对经济持续景气有较大好处。

但宁波市大多数居民的思想还未从“量入为出”、“无债一身轻”的传统消费观念和模式中转变过来,不少居民与银行签订消费信贷协议后千方百计提前还款,即在信贷消费启动的同时压减日常消费,降低了消费信贷支撑消费增长的效应,很不利于住宅、汽车、高档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拓展。

同时,受自给性消费观念影响,很多居民不习惯享受专业化服务,也使服务性消费难以快速扩展。

3扩大宁波市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宁波市经济增长与最终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消费规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并且说明宁波市在选择促进消费的政策时,应采用长期政策,这样才能使最终消费对宁波市经济增长起到持久的拉动作用。

因此,为了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扩大宁波市的消费规模仍是目前的主要任务之一。

根据宁波市的情况,基于以上对全市消费需规模不足的成因分析以及经济增长与消费规模的关系分析,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3.1推动不同层次消费结构升级

消费结构不是静止不变的,它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升级。

在现阶段,宁波市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差异,所以,消费结构的升级也要在不同群体间呈现出层次性。

就城市居民而言,对于那些高收入的富裕家庭,应引导他们注重消费质量的提高,讲求精神消费、文明消费,如在满足“吃”、“穿”、“住”、“用”的基础上,增加教育消费的支出,通过教育消费增加知识、增长能力、陶冶性格、陶冶情操,增加旅游消费支出,通过旅游消费,开拓视野,增加信息,在更广阔的范畴内获取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大保健消费支出,通过保健消费的支出,强身健体;增大娱乐消费的支出,通过娱乐消费的支出,净化心灵,焕发青春活力。

以上这一切,既可以解决收入分配向高收入者集中与高收入者消费倾向低的矛盾,又可以对其他消费群体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对于中等偏上收入者可以用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其购房买车,对于中等收入者可以通过完善各类体育基础设施,开展多种文娱表演活动,鼓励美容美体、保健养生等新型消费项目的发展,引导其增加在文体娱乐方面的消费。

对于中等收入群体重点在改善其消费预期,要通过稳定就业,提高基本工资标准,建立医疗、住房、教育等改革的公众参与机制,让老百姓对未来的支出状况更加明朗,从而改善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

对于中等偏下收入者可以引导其在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对低收入群体除了要通过扩大就业、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手段提高其收入外,还要通过加大对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的投入,逐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提高购买力。

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应在改善消费环境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改善消费结构。

目前,影响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主要客观原因是农村的消费环境差。

其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渠道不畅,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

所以,尽快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多管齐下,大力营造有利于农村消费市场运行的机制和环境,大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化潜在消费需求为现实有效需求创造客观条件。

3.2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要刺激消费,必须提高居民的收入,尤其是提高中、低档收入的居民活水平,使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只有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了,才能提高居民的消费欲望,从根本上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

因此,增加居民收入对提高居民消费关系重大。

3.2.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相对较低,是宁波市消费规模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5年,宁波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为6102元,城镇居民为11768元,城乡消费水平比值为1.93。

全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7.2%,其消费量占居民消费的50.4%。

这表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相对低下。

这个庞大的居民群体的购买力低下,势必会影响宁波市的消费需求,从而会影响宁波市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增长。

因此,刺激消费需求,必须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很多,首先,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拓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途径。

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创新招商方法,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充分调动村镇的积极性,加快建设异地开发园区,使农村经济有突破性的发展。

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提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协会的带动能力。

依托资源优势建设产业基地,合理布局,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化格局,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实体,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其次,增加农民非生产性收入。

一是完善“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二是深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三是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将土地、企业等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方式量化给农民,使农民变股民,增加农民的股金收入。

其三,积极扩大农民就业,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规划和目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和农民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认真清理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检查和处罚力度,研究落实农民工最低工资保障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政策措施,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各种政策和社会壁垒,逐步消除他们融入城市化进程、分享城市工业化和生产效率提高成果的障碍,并提供其子女入学、个人医疗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

3.2.2增加城镇居民中低收入者收入

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近年来,宁波市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宁波市经济快速增长相比,居民的收入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尤其是城镇的低收入群体。

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落实并适当提高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最低保障标准,遏制低收入群体相对扩大的趋势,遏制困难户和最低收入户群体相对收入水平下降的势头。

各级政府部门应想方设法尽可能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严格实行,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对中低收入家庭在就业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逐步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落实对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资助体系。

根据宁波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经营状况,适时调整本地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保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增长。

第二,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

建立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积极贯彻实施智力扶贫工程、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程等,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积极鼓励创业,大力弘扬创业精神,积极推动民众创业,继续贯彻各项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金融服务、市场准入、税费减免等方面为其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提高经营性、资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努力改变居民家庭财产规模、投资理念、投资领域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以及财产性收入对提高居民收入推动力不强的现状。

3.3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提高的前提和必要保障;是科学发展观在消费领域的重要表现。

优化消费环境,会使价格、消费品质量、消费供给情况、消费品结构等向着有利于消费增长的方向转变。

因此,进一步创造条件,培育优化包括自然、文化、社会在内的消费环境,对于拉动宁波市消费规模具有重要的意义。

3.4转变消费观念,提倡信贷消费

落后的消费观念是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障碍。

低消费不是社会主义,也不能成为节俭的代名词,更不能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现代化的真正动力。

在长期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消费制度,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行为。

借贷超前消费被视为奢侈而不被接受,节俭储蓄才被视为美德大加推崇。

居民不敢“寅吃卯粮”,不敢借钱消费。

据有关方面统计,法国1/2家庭有债务,美国70%、德国60%、日本50%的汽车是通过分期付款方式卖出的,提前消费、提前享受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现象。

因此要引导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消费观念,引导居民由单纯的吃、穿、用的消费向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扩展,由简单消费向多样性消费转变,鼓励大家提高生活质量,拓宽消费领域。

首先,要正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

在不断创新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质量、拓宽消费领域的前提下仍然要保持勤俭节约的思想,防止奢侈和浪费。

追求健康,注重节约资源,重视倡导绿色消费,积极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

坚持理性消费为主导,逐渐养成可持续消费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安宏飞.从消费倾向角度看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

[2]陈宁.扩大消费需求的新思维[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4

(1).

[3]陈文玲.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及深层次矛盾[J].宏观经济研究,2007

(1).

[4]程立.对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

[5]程庆红,谢阳群.宁波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及因素之实证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4(3).

[6]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7]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