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6793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9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

《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

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专题1~4)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

我们把宇宙中的各种星体统称为天体。

在各种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

2.主要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3.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4.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冥王星,天王星。

前四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为巨行星,后二为远日行星

5.八大行星运动特性: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6.太阳大气层:

由里到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由薄到厚,温度由低到高,亮度由高到低

7.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主要标志。

黑子出现在光球层上,耀斑出现在色球层上,除此外色球层还有日珥,而日冕层有太阳风。

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

8.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扰乱地球上空的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9.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4.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5.并存在液态水

专题2月球对地球的意义

1.主要月相:

新月,朔,农历初一;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满月,望,农历十五十六;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2.大潮小潮主要日期:

大潮,新月满月;小潮,上下弦月

3.月球表面环境特征:

陨星撞击形成火山,环形山密布,地势高低不平

4.月球运动:

公转周期为27.32日,称为恒星月,方向为自西向东

5.日食月食:

当日,月,地三者大致在一条直线,地球位于月球与太阳之间,地球的影子完全遮住月球,此时便会出现月食。

当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就会出现日食。

6.日月食的分类:

月食分为月全食和月偏食,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

专题3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1.太空资源: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场资源,环境资源

环境资源:

微重力,高真空,超低温,强辐射

专题4地球的运动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

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④自转特征: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自转,从南极上空看呈自转

⑤周期:

太阳日(太阳为参照点)=24小时恒星日(真正的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

⑥线速度与角速度:

线速度—----南北两极点线速度为零,赤道最大,向两极减小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角速度为零,各地都为15°/小时

⑦地转偏向力:

使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北偏(南半球向左篇)【河流也受影响,只讨论河流的下游入海口处】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春分日3/21,夏至日6/22,秋分日9/23,冬至日12/22)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H=90°-纬度差)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黄赤交角→南北纬回归线度数,南北极圈为90°-23°26’,气候带范围可由此方法来算减小或增加

(4)近日点:

1月初,此时公转速度快

远日点:

7月初,公转速度慢

(5)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专题五板块运动

一、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1、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3、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

消亡界—挤压碰撞—高山(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科迪勒拉)、海沟(马里亚纳)、岛弧链

生长界—张裂运动—洋脊、海洋(红海,大西洋)、裂谷(东非大裂谷)

二、地震与火山

1、地震成因:

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

2、地震要素: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4、震级:

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

每升高一级,相应的能量增加约30倍

烈度:

地震的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一样

5、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火灾,水灾,瘟疫,海啸

6、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接处,多地震

7、火山成因:

地球内部岩浆受强大的压力作用

8、火山类型:

活火山,死火山(大部分),休眠火山

火山好处:

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和硫磺等有用矿物,观光

坏处:

破坏农田建筑

专题六岩石与矿物

一、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花岗岩,颗粒较粗)喷出岩(玄武岩,多气孔)

沉积岩:

层理构造(化石,煤,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

变质岩:

岩性致密,密度较大,片理构造(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

黄山—花岗岩张家界—石英砂岩泰山—变质岩

二、造岩矿物

专题七地貌

一、地貌类型

1、流水地貌

上游:

峡谷——侵蚀

中游:

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下游:

三角洲——堆积

2、喀斯特地貌

我国分布:

西南各省

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桂林,溶洞

3、海岸地貌

海积:

沙滩,沙洲,沙堤

海蚀:

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

4、风成地貌

风蚀: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

风积:

沙漠,沙丘

5、黄土地貌

黄土塬(平坦面)黄土梁(高地)黄土峁(孤立土丘)

二、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稀疏—坡度小

平原海拔不超过200米

丘陵海拔不超过500米,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等高线较疏

山地山峰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密集

高原海拔500米以上,等高线中央稀疏,边缘密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n-1)d≤h<(n+1)d,d为等高距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降低——山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升高——洼地(盆地)

两个山顶间地底——鞍部

等高线弯曲,突出部分指向低处——山脊

等高线弯曲,突出部分指向高处——山谷

三、地貌与经济建设

平原土层深厚,水分条件好——种植业

干旱地区平原、盆地——畜牧业

海拔较高的山地——林业

坡度3°—7°等高种植

>7°梯田

>25°林业

黄土地貌黄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富含钙磷钾,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

喀斯特地貌土层薄,肥力低,不利于农业生产

制约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

高寒缺氧,多冻土,生态脆弱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专题8~12)

专题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物质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尘埃

2.阅读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辐射类型。

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太阳短波辐射

3.大气自地面向高空的垂直分层。

完成下表。

大气垂直分层

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气温变化特征及原因

气流运动

散逸层

热层

特征: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原因:

离子态的气体吸收太阳紫外线

平流

①反射无线电短波

②极光

中间层

特征: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原因:

热量来自于平流层中的臭氧层

对流

平流层

特征: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原因: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平流

①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②最佳航空飞行层

对流层

特征: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原因:

近地面的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

对流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专题9行星风系

1.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2.大气环流的成因。

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和海陆热力差异,其次还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3.在图中写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画出风带的风向。

 

4.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南北移动的规律。

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

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5.完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表。

温度带

名称

形成原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上升气流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雨林两侧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其次:

海陆热力差异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南亚

热带沙漠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或内陆信风影响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及西岸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25°N~35°N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受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湿润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控制

全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暖热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35°N~55°N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

温带大陆性气候

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

专题10季风

1.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主要: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其次:

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风

风向

东南风

西南风

形成过程

夏威夷高压

印度低压

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控制南亚地区

冬季风

风向

西北风

东北风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形成过程

阿留神低压

东北信风南移控制南亚地区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夏季暖热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全年高温,

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利:

夏季风高温多雨,水热充足,雨热同季(期)

弊:

夏季风不稳定易造成旱涝灾害

冬季风易造成低温冷害、北方春旱

专题11台风、寒潮和梅雨

1.完成下列表格。

天气系统

气流状况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低气压

高气压

中心气流

上升气流

下沉气流

水平气流

四周流向中心,北逆南顺

中心流向四周,北顺南逆

过境天气

阴雨

晴朗干燥

典型天气

台风、热带风暴

夏:

伏旱

冬:

寒潮

天气特征

狂风暴雨

炎热干燥

强降温、大风、大雪

影响时间

7、8、9月(夏秋季节)

梅雨过后的盛夏

秋末至初春

影响范围

东南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除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外的大部分地区

形成源地

北纬5°—20°的热带洋面

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2.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气流运动

天气变化

雨带位置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冷空气向暖空气移动

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冷空气控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

锋后

暖锋

暖空气向冷空气移动

云层增厚,连续性降水

暖空气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锋前

3.简述梅雨气候。

每年6-7月,在准静止锋影响下,我国江淮地区至韩国、日本南部狭长区域内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专题12人类活动与气候

1.全球变暖的成因、影响及对策。

人为原因:

人类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森林日益减少。

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②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③加剧传染性疾病流行

对策:

①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植树造林,禁止滥砍滥伐;③加强全球合作

2.酸雨的成因、危害、分布区域及对策。

人为原因:

燃烧矿物能源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分布:

西欧、北美、东亚

危害:

森林枯死、淡水生物死亡、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和室外文物古迹等。

对策:

各国协作,使用清洁能源,采用烟气净化等新技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3.臭氧洞的成因、危害、分布区域及对策。

人为原因:

人类使用氟利昂。

分布: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

危害:

①使平流层温度分布和对流层的热量状况变化,引起气候变化,造成自然灾害;②危害人类和动植物生长健康;③形成光化学烟雾;④缩短橡胶制品、纺织品、塑料制品等的寿命。

对策:

减少人为排放氟利昂

4.城市热岛和雨岛的成因及对策。

成因:

①人为大量排放热量;②城市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③生产、生活集中,排放废气多,烟尘、雾、低云多,不易散热;④高层建筑多,通风不良;⑤缺少绿地。

对策:

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减少热量排放。

城市雨岛的成因:

①城市热岛效应及空气中尘埃杂质多,易产生低云和对流雨;②城市下垫面粗糙

第四篇:

水环境

一:

水循环

1、水圈的构成: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水圈主体:

海洋水;淡水主体:

冰川(南极大陆、北冰洋沿岸)

水圈特征:

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饮用水: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①海陆间循环②陆地内循环③海上内循环

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水循环的意义:

①联系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4大圈层②不断更新陆地上的水资源③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3、河流的补给形式:

降水、冰川融水(永久型)、积雪融水(季节型)、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

我国河流的补给形式:

东部地区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特点:

径流量随降水的季节变化而变化,夏秋多,冬春少

内陆地区河流以冰川和积雪融特点:

径流量随气温的季节变

水补给为主而变化,夏多冬少

东北部地区河流以降水和积雪特点:

一年有两次汛期(春汛、融水为主夏汛)

二:

珍贵的淡水资源

1、水资源的分布:

世界——最丰富地区:

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成因:

地处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严重缺乏地区:

非洲北部、南部和东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西亚,北美洲西南部(成因:

位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中亚(成因: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

中国——地区分布不均:

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对策:

【时间上】修建水利工程例:

三峡水电站【空间上】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例:

南水北调)

——最缺水地区:

黄河、淮河、海河(原因:

①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数量不多,供不应求②水资源利用率低③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数量特点:

总量多人均少

——时间分布不均:

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比较明显

东部季风区:

夏秋多,冬春少

西北内陆地区:

夏多冬少

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水资源危机:

原因——自然因素:

①气候干旱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因素:

①随着人口激增和产业发展,用水量成倍增长②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③水资源污染严重(上海水质型缺水)

缓解措施:

①【时间上】修建水利工程例:

三峡水电站【空间上】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例:

南水北调)

②改变用水方式(循环用水,滴灌、漫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③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

三、海洋

1、洋流按成因分:

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水温分:

暖流、寒流

洋流分布规律——热带和副热带海区:

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

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为暖流。

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南纬40°~60°,受西风影响,形成环绕南极大陆外围的环球性的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海区,受南亚季风影响,洋流的流向随季节而改变。

冬季呈逆时针,夏季呈顺时针

洋流的影响——对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对海洋生物:

涌升流→海水下层的营养盐类被翻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吸引大批鱼群到来,形成渔场(南美洲的秘鲁渔场);寒暖流交汇→冷水性鱼类和暖水性鱼类汇聚,形成渔场(亚洲的北海道渔场、欧洲的北海渔场、北美洲的纽芬兰渔场)

——对海洋环境:

扩大污染面积,加快海水净化

——对航运:

顺流,省时省燃料(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2、厄尔尼诺现象——概念:

赤道附近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

——影响:

热带太平洋东部由于表层海水温度相对升高,洋面上升气流活跃,出现暴雨和洪涝灾害。

同时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因涌升海水减少,水中浮游生物骤减,鱼类大量死亡。

热带太平洋西部由于表层海水温度相对降低,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出现干旱灾害

拉尼娜现象——概念:

由于东南信风增强,南赤道暖流加强,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补偿流增加,使得表层海水温度下降,比常年低

——影响:

热带太平洋东部比往年更干旱,而热带太平洋西部受到暖性海水增温,降水比常年多,台风次数增加,沿岸地区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3、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分布:

大陆架

世界主要集中于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北海

我国主要集中于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西部、莺歌海、南海珠江口和北部湾

4、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包括海面、海底、海洋水体和海底地带

——项目:

运输、生产、通信、储藏、旅游

5、海洋权益——重要意义:

交通价值(省钱、运输量大)资源价值(丰富的生物、能源、

矿产、空间等资源)军事价值(发展海军,保卫国土,加强

合国力,提高国际影响)

——政治地理空间划分:

⑴领海【范围】从领海基点向外12海里【特点】沿海国对领海拥有全部主权

⑵专属经济区【范围】从领海基线起宽200海里,在领海之外并与之相接的海域【特点】在专属经济区内,沿海国对海域内的自然资源享有专属权及其管辖权,而其他国家则享有海上航行、飞行和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⑶公海【范围】在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广大海域【特点】任何国家对公海都不具有主权

第五章    人口

1.人口增长分为:

自然/机械增长

2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数×1000(‰)

人口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机械变动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总人口数×1000‰

3.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

生产力水平

工业化之前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后期

后工业化时期

人口发展阶段

低增长阶段

高增长阶段

增长率下降阶段

低增长阶段

人口增长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

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减缓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趋于稳定甚至缩小

代表地区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欧洲和北美洲的许多国家早进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后进入

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瑞士、德国等

4.人口构成:

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文化构成等方面。

<1>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

人口性别比→指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每100个女性对应男性数

<2>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

人口的职业构成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

人口的文化构成

5.人口金字塔

<1>增长型:

上窄下宽

<2>稳定型:

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

<3>缩减型:

上宽下窄

5.人口问题(下述仅供参考,答题时要根据实际,不可乱答)

主要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

人口措施

人口数据图表(人口金字塔)

发达国家和地区

1、老龄化

2、人口负增长

1、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2、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赡养费用增加

3、人口负增长

4、人口规模缩减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推迟退休年龄

缩减型金字塔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1、少年儿童比重大

2、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1、造成巨大人口增长惯性

2、给教育、就业、住房、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3、国家财富积累减少影响经济发展

4、生态环境受破坏

实行或赞同计划生育

增长型金字塔

6.老龄化的标准:

65岁及其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等于7%

严重老龄化的标准:

65岁及其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等于10%

7.中国的人口国情:

当前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中国人口问题:

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②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③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④人口流动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

中国的基本国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上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方法:

适当放宽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经济

7、世界人口分布和迁移的趋势:

向沿海集中、向平原集中、向城市集中

8、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南亚、东亚、西欧、北美东部

9、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条件

气候:

温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适合人类生存

地形:

平原和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有利于生产生活、发展经济

水资源:

生产生活离不开水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的地区吸引人口迁入

10、中国人口分布界线:

“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线),其东南人口稠密,其西北人口稀疏。

11、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

12、我国民工潮的成因:

①人口多耕地少,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13、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移类型

劳务迁移

智力迁移

迁移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人口多耕地少,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生活水平

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

促进迁出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人才流失,拉大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可能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对本地科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对于迁入地

加大交通、管理、治安等工作的难度;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压力;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拉动消费。

人才流入,增强本国或本地的科技实力,节约了基础教育经费。

14、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人口密度

15、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