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一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6783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一中一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宁夏银川一中一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宁夏银川一中一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宁夏银川一中一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宁夏银川一中一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一中一份.docx

《宁夏银川一中一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一中一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银川一中一份.docx

宁夏银川一中一份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创造的中心课题是创造形象。

审美形象一方面应能深刻地体现生活的本质和内蕴,另一方面必须具有通常所谓的形象性。

然而徒有形象性并不能成为艺术。

例如动物教科书对各种动物的生理、生态与习性都有详尽的文字描述,甚至还配以精确的图形,但是它们不动人,没有人会把它们当成艺术欣赏的对象。

相反,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虽寥寥数笔,却神采飞扬,被人们公认为审美精品。

究其原因,是由于前者只存在非艺术的认识价值,后者于对象世界的把握和反映则融认识与情感为一体。

对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我国古人多有论及。

《毛诗序》说诗是“情动于中而彤于言”,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刘勰赞许风雅的作者“吟咏性情”、“为情而造文”。

在西欧,巴尔扎克说他的小说是“以热情为元素”,列夫•托尔斯泰更是把情感性提到文学本体的地位,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不仅表现情感也表现思想。

西方现代一些美学流派,如科林伍德的自我表现说、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论,都视情感为艺术之根本。

我国作家孙犁说:

“在创作上,不能吝惜情感。

情感付出的越多,收回来的就越大。

”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学创造不只是认识活动,同时还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属情感评价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

人是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活动的有生命、有情欲、有目的的存在物,他的业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等,与当下面临的事物之间发生的不只是认识一反映关系,还有价值一评价关系。

所谓价值—评价

关系,就是意义关系。

例如,当我们说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时,这无疑是种认识或反映,而

指出水为人的生存所必需则属于评价,属于价值意义的判断。

对价值意义的切身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反应谓之情感,发生这种切身体验的心理反应过程就是情感过程。

在我们理解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这一原则时,应该明确,它虽然与科学有别,却不是脱离认识的单纯的情感或情绪的表现,而是认识与评价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真理追求与价值取向的统一。

具体说,在文学创造中,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

在这里,认识是饱含着情感的认识,情感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两者水乳交融。

没有情感的认识是科学的认识,徒有情感而无认识为依凭也不会使文学创造走向真正的艺术。

1.下列对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感是文学创造的特征,对对象世界的反映和把握如果能融认识与情感为一体,便可能使客观的事物形象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B.许多文学艺术家都非常重视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他们大都认为情感是文学艺术创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有的甚至把它视为艺术的根本。

C.“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缘情而绮靡”都是说情感是文学创造的前提条件,托尔斯泰更是认为情感性是文学的本体。

D.文学创造不只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还是审美活动,而这种审美活动又等同于情感评价活动,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情感特征是文学创造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下列对情感和认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和情感是文学创造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即文学创造不仅是对社会的认识。

同时还包含了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B.认识和情感是对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认识是对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的反映,而情感则是主观的。

C.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认识必须饱含情感,情感也需要渗透着认识,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

D.文学创造需要认识与情感的水乳交融,单纯的认识与空洞的情感,都不会使文学创造走向真正的艺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动物教科书中对各种动物的生理、生态与习性等详尽的文字描述融人情感,就会使这些动物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B.古今中外的文学创造实践验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无情感便无文学,无真情感也不会有真文学。

C.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所以只要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饱含激情,就会获得正确的科学的认识。

D.情感是一种切身的体验,但并非所有的文学创造都能切身体验,诸如,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和那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创造过程中就不需要作家的任何体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

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吏部。

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

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

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

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

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

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

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

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

世以此称时行长者。

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

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

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

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

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

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

帝犹豫久之,下诏曰:

“朕不喜激聒。

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

”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

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

“臣方在告,初不预知。

册立之事,圣意已定。

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

”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

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

二人皆被黜责。

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

诏驰驿归。

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

诏书至门而卒。

诏赠太师,谥文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广:

扩充

B.而讽于仁自引去讽:

讽刺

C.有德不谙大计谙:

懂得

D.帝遣行人存问存:

慰问

5.对文中画虚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B.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C.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D.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时行因为文采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称赞。

C.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次辅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

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最终被弹劾。

D.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

后来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

(5分)

(2)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浣溪沙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

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

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5分)

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0年前,无锡学前街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

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这个婴儿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成就了与郭沫若、朱自清、钱钟书、徐悲鸿等大家齐名的声望,而他所诞生的那所老宅,也因他的俊敏与其家族的荣耀而独得“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的美誉。

这美誉中的“毓秀”,正是他的名字——顾毓琇。

彼时,顾毓琇的家族在无锡可谓书香门第,名人辈出。

无锡顾氏乃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之后,家中祖母为秦观后裔,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一家人“具有极优美之家风”。

顾毓琇的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帝运动”、“抗日战争”……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顾毓琇的心。

1929年他学成归国,在国内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

同时身为文人,他将满腔热情诉诸文学,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

书生投笔从戎热,国士贡言献爆狂。

岂为揪杆争黑白,欲凫肝胆报炎黄。

这是顾毓琇在抗日战争年代写下的诗句,言辞间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热忱的报国之心。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

“好男谁说不当兵,好女今朝亦请缨。

”“不辞石柱中流砥,宁别沙坪万里征。

”这些喷勃着性情与才华的诗句,无不凝固着诗人顾毓琇赤诚的爱国之心。

翻开顾毓琇的作品集,一首首诗词清雅、俊逸,无不流淌着他丰富的思想情感,渲染着他多姿的精神追求。

伴着诗词的唱和,音乐的世界里他亦留下了自己的足音。

精通音律的顾毓琇,在我国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日本音乐界对他极为称赞,称他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泰斗”。

顾毓琇对我国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十分精湛的研究。

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同时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

1940年,他走马上任国立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并很快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的建议,这是很专业的一个讲法。

这个建议经过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通过后得以施行。

受到笃信佛教的祖母影响,他学会了在面对各种可能使人沦陷的虚荣时,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

而在此基础之上,他还曾撰写出版了《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

行走世间一个世纪,顾毓琇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践行着人生的修行。

心与行的修行铸就着他的生命,使得他的道路越走越宽。

1950年,已伴随战乱的中国度过半生的顾毓琇做出了一个选择,应母校麻省理工学院之邀担任客座教授,这一去竟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海外漂泊生活。

顾毓琇虽然身处国外,却一心挂念着祖国,在旅居美国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诗词。

1957年,他在《蝶恋花》一词中写到“重阳更比重山远”,他只能在梦里湖山寻觅遍,足见他的爱国思乡情切。

后来有人曾记载,就在他加入美国国籍以后两个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后不久,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他毅然决然地冒险飞回了中国。

其间辗转经过伦敦、香港,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土。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也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海外,顾毓琇的形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渐渐淡出于国人的视线,所以提到这位旷世奇才,当下的大部分年轻人可能感到陌生。

然而,作为一位曾经辛勤耕耘的老师,他的学生并没有忘记他。

“重教尊师新地天,艰辛攻读忆华年。

微分运算功无比,耄耋恢恢乡国篇。

”这首满含崇敬之情的诗是顾毓琇的一位学生写给他的,这位学生就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

2002年9月9日,顾毓琇走完了他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

作为世纪老人,他堪称是一位文理通融、博学多才的传奇式人物。

海内外媒体称誉他是“电机权威、教育专家、文坛耆宿、桂冠诗人、话剧先驱、古乐泰斗、爱国老翁”,这28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他一生的风采和传奇。

【相关链接】

顾毓琇(1902年12月24日-2002年9月9日),他是国际上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

1927年,曾获得国际上素有电机与电子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蓝姆”金质奖章(LammerMedal)。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1929年,顾毓琇从美国学成归国以后,一面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一面用文字为民族呐喊,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B.1902年12月24日,顾毓琇诞生于无锡学前街的一所书香老宅,小时候就被认为是神童,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他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

C.顾毓琇是明代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的后代,他的祖母是秦观后人,而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他的家庭有着令人羡慕的优美家风。

D.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以后,顾毓琇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其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E.顾毓琇一生都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让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而他的心也没有安宁过。

(2)顾毓琇被称为“旷世奇才”,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顾毓琇的人格魅力是他被人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顾毓琇的人生经历与成就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的一组是(3分)

①“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

A.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声绘色B.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C.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绘声绘色D.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际法庭因认定日本在南极海的“调查捕鲸”实质为“商业捕鲸”,判定其违反了国际公约,于3月31日颁布判决书,下令禁止日本船只在南极海停止以任何名义捕鲸。

B.近日,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文明天下行”大型投票活动,高票选出了“随车扔垃圾”这一行车行为,成为民众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

C.马年“春晚”节目中,由开心麻花团队精心打造的喜剧小品《扶不扶》,以生活气息浓郁、喜剧效果明显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D.如果心中淡了人民这个情怀,干事少了群众这把尺子,不能做到“己之温,思人之寒;己之安,思人之艰”,我们就会被人民唾弃。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柳宗元与山水的相遇,多少有些偶然、被动和无奈。

    。

    。

    ,

    ,   。

     。

最后,山水与人合而为一,并且化为山水之文。

①与此相应,山水也走进了他的文章之中

②不过,或许是永州山水的深情召唤

③他不是自愿来到这里,而是被无可抗拒的力量抛掷到了这里

④或许是自己的突然醒悟

⑤当他来到这块荒蛮瘴疠的土地时,心情的消沉郁闷可想而知

⑥总之,柳宗元终于在山水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天地

A.⑤①⑥④②③  B.⑤④①③②⑥  C.③②⑤⑥①④  D.③⑤②④⑥①

16.仔细观察下面漫画,按要求完成问题。

(6分)

⑴描述漫画内容。

(3分)

⑵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漫画的寓意。

(不超过25字)(3分)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前人有诗说: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①,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

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②,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

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让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

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③,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18.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黑客和病毒制造者利用漏洞让病毒或木马侵入他人电脑,从而在未被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

扫描电脑,就是为了修复漏洞,保护电脑,使其不出故障。

那么我们的内心是否也需要扫描呢?

请根据你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明显;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

2.C

3.B

4.B(讽:

暗示,劝告)

5.C

6.D(“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错误,邹元标弹劾罢免的是申时行的亲家徐学谟。

7.(10分)

(1)(5分)张居正揽权很久,操纵部下如同拧去湿水,异己之人全部驱除。

(“操”、“束湿”、“率”各1分,全句大意2分。

(2)(5分)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弹劾申时行,认为他表面上附和群臣的建议请求册立皇储,而暗地里延缓这件事而和内宫相交结。

(“阳”、“附”、“阴”各l分,整句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

嘉靖四十一年得进士第一名。

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职。

申时行因为文采而受到张居正赏识,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张居正很放心他。

万历六年三月,张居正准备回家安葬父亲,奏请扩充内阁大臣,(他)便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参与机要事务。

张居正揽权很久,操纵部下如同拧去湿水,异己之人全部驱除。

等到张居正去世,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实行宽大政策。

依次召收老练成熟之人,安排在各个职位,朝廷的议论大都称赞此举。

张四维服丧回乡,申时行任首辅。

万历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曾谏言以前的内阁大臣的四件专横恣意的事,奏请皇帝永远将其禁革,申时行上奏申辩,皇帝认为很对,摒弃张文熙的提议不采用。

当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因为科场的事论及申时行的儿子申用懋,被贬官。

给事中邹元标弹劾罢免了申时行的姻亲徐学谟,申时行就借别的奏疏将他驱逐了。

不久,他观察众情,稍稍提升了三个人的官职,三个人得以不被废黜。

世人因此称赞申时行是宽厚的人。

评事雒于仁呈献《酒色财气四箴》,皇帝大怒,召见申时行等人逐条分析,准备从严责罚。

申时行建议皇帝不要将他的奏章发下去,而(暗示)劝告雒于仁自己辞职,雒于仁由此幸免于惩罚。

万历十四年正月,光宗(朱常洛)五岁,而郑贵妃受到宠爱,生下了皇帝的第三子朱常洵,颇有萌生争夺嫡宗的心思。

申时行率领同僚再三请求建立储宫,皇帝不听。

朝廷大臣因为贵妃的缘故,大都指责宫闱之事,触怒了皇帝。

被严厉训责。

万历十八年,皇帝召集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指令申时行等人到毓德宫觐见。

申时行跪拜祝贺,请求皇帝赶紧决定大计。

皇帝犹豫了很久,下诏书说:

“我不喜欢激动、喧扰。

如果明年朝廷大臣不再轻慢滋扰,定当在后年册立皇储,否则就等皇长子十五岁时举行册封。

”申时行于是劝告朝廷大臣不要烦扰皇上。

第二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奏请准备册立仪式的礼节制度。

皇帝恼怒,命令延期一年。

而内阁中也有奏章呈送进去。

当时申时行正在假期,次辅许国把申时行的名字排在第一位。

申时行暗中呈上加封的奏章。

进言说:

“臣正在假期,起初事前并不知道。

册立太子这件事,圣上的意思已经明确。

张有德不懂得大计,希望皇上亲自裁决,不要因为小臣而妨碍了大典。

”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弹劾申时行,认为他表面上附和群臣的建议,请求册立皇储,而暗地里延缓这件事而和内宫相交结。

中书黄正宾又论说申时行排斥陷害同僚,巧妙地避开首犯的罪责。

两人都被罢黜官职。

御史邹德泳又上奏,申时行极力请求退职。

诏令他乘驿车回乡。

万历四十二年,申时行八十岁。

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

诏书到他家门口,他就死了。

令赠封他为太师,谥号文定。

8.

(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

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2分)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

“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3分)

9.参考答案:

(1)比喻。

“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2)对偶。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

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

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10、

(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1、

(1)答A得3分,答C得2分,答D得1分;答B、E不得分。

(D概括不够全面,除了证明自己没有吹牛外,还有虚荣的原因;B原因解释有误,是因为村委主任怪基德及其儿子没有帮助他解决化肥问题;E“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的话”说法错误,村委主任就信过一回)

(2)①临危授命,办事利落:

在花费紧缺的情况下,接受村主任让他弄化肥的任务,他立即搭车进城,三五天拉回一车尿素;在遭遇干旱时接受村主任让他找人帮村里打井的任务,他立即进城不到两天就带回儿子的五万块钱。

②热情大方,关心村里:

每次从城里回来都给乡亲们带各种吃食,热心帮助村里人买化肥、打机井,弥留之际还念叨着井水:

③有虚荣心,胸无城府:

经常说自己儿子当大官,要坐儿子坐的小车回家;在回答村里人及媳妇们的问话等情节中显示出他的坦率真诚,没有心计。

(每点两分,答到其他特点,概括分析合理也可得分)

(3)①采用插叙。

小说插叙了清风娃给乡亲们买化肥,不给父亲送烟酒、派公车。

捐钱给乡里打井抗旱等事情,突出了清风娃这个人物形象,使主题更鲜明、深刻。

②侧面烘托。

如写基德老汉没搞到儿子批的平价化肥,没得到儿子送的好烟好酒,没坐到儿子坐的小车等,烘托出清风娃的公正廉明;写基德老汉带回儿子的五万元钱给村里打井抗旱,即烘托出清风娃的奉献精神,情系乡亲,更折射出他对民生关切的人文情怀。

③运用对比。

将“狗毛”每次回村开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带把烟的情形与“清风娃”不给父亲送烟酒、派公车进行对比,反衬出清风娃的清正廉洁。

(答出三点即可。

答出其他手法,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4)示例:

①从人名上看,“清”即“清风娃”他虽然出场不多,但他是小说主要讴歌的对象,以“清”为题,突出了“清风娃”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②从构思上看,以“清”为题,起统摄和贯穿全文的作用,小说情节的发展,几乎都与“清风娃”这个人物有关。

③从人物形象上看,以“清”为题,彰显了人物的品格特点。

“清”含清廉、清正等意,小说通过基德老汉烘托出“清风娃”的清廉公正等高尚品质。

④从主题思想上看,以“清”为题,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小说旨在表达对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的颂扬和期盼。

(每点两分,言之成理即可)

12、⑴AC(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解析:

D.“其后”表述不准确,时间跨度较大,准确地说,应是“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

B.“小时候就被认为是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