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五期末考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6589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五期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五期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五期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五期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五期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五期末考试.docx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五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五期末考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五期末考试.docx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五期末考试

内蒙古新人教版必修五期末考试

(时间:

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共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迤逦(yǐlǐ)糍粑(zī)宿舂粮(xiǔ)期功强近(jī)

B.尴尬(gāngà)愠色(yùn)万应锭(dìng)躬逢胜饯(qiàn)

C.窈窕(yǎotiǎo)潦水(lǎo)煞风景(shà)应(yīng)运而生D.踟蹰(chíchú)付梓(zǐ)褒义词(bāo)命途多舛(chu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洗漱戈壁滩糜糜之音唉声叹气

B.熹微交谊舞两全齐美剥啄有声

C.鹍鹏挖墙脚兵慌马乱不即不离

D.阈值明信片落于言筌独出心裁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的建筑体系。

②在《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的辞句。

③徐志摩把这个深厚的感情在他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A独特装饰灌注B奇特装饰灌注

C奇特妆饰贯注D独特妆饰贯注

4.下列句子中黑体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到了上海几次,都没有时间到浦东去看看,这次好不容易抽出半天时间到了浦东,所见的也只是凤毛麟角而已。

B.春天来了,沂蒙山水真是神奇秀丽。

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C.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的启事一登出,报名者便趋之若鹜,报名处热闹非凡。

D。

中国国防部长表示将建造航母的消息最近被日本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24日,韩国《中央日报》也发表社论,呼吁韩国应对“中国航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1年以来,“限购令”全面铺开,将成交量打掉过半,已经让开发商感到非常恐惧,部分开发商开始拿出地理位置和房源条件不好的楼盘降价,力争先出货抢得市场先机。

B.海产品营养丰富,但是它的体内常含有寄生虫、有害菌等,所以食用海产品应该煮熟、煮透较为安全。

C.有业内人士指出,央行在上调存贷款利率方面仍缺乏果断性,实际上目前中国的通胀压力仍然很大,但在控制流动性方面央行并没有推出“一针见血”的政策。

D.在《幸福来敲门》一剧中,没有曲折离奇的身世传奇,没有整天吵闹的家庭问题,更没有已然变味的亲情伦理,只是一个个关于青春,关于爱的故事。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枝蔓状城市----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化城市,将既不会是奴隶社会的“城堡式”城市,也不会是封建社会的“城池式”城市,当然也会与现代工业社会高楼耸立的中心化城市相区别。

在枝蔓状城市布局中,即使是眼下北京绞尽脑汁建造起来的多层环状结构也将大不适应。

中心化城市的各种弊端,诸如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空气浑浊、疾病易于传播、犯罪案件增多、居住环境恶化、管理难度增加和公众空间锐减等,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而现代高科技可以自由地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取代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再拥挤在一个地域。

于是自然而然就开始了从市区向市郊的转移,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

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而变成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的场所。

又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信技术的发展,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被彻底打散。

现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许多边缘城市,就属于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

中心化城市逐渐演变为主城市和边缘城市。

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它们更多的是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紧密联系。

城市的边缘化,就是城市由中心向四周的蔓延与扩展,扩展到与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既是城市又是乡村的地区。

这里,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也走向郊区化、边缘化。

生产规模、生产程序、劳动力市场和销售状况呈分散状。

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铁道、地铁、高速公路、航空路线等组成的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

这种城市的边缘化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规模,比如今天的美国就已经形成大洛杉矶都市区以及波士顿—劳伦斯—洛厄尔、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都市区。

它们还会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展,通过原料网、生产网、销售网、消费网、信息网和电脑网的连接而延伸到整个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城市。

6、下列对于“枝蔓状城市”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

B.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成为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场所的城市

C.彻底打散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利用各种网络相互连接的城市

D.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在经济、文化和教育上联系紧密的城市

7、下列对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不再拥挤在市区。

B.城市蔓延扩展到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地区,这里既是城市又是农村。

C.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销售、劳动力市场呈分散状。

D.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成为全球化城市。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枝蔓状的城市布局中,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的差别将趋于消失

B.铲除中心化城市的诸多弊端有待于城市的后现代演变

C.在枝蔓状城市中,人们受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的限制将越来越少

D.随着中心化城市的边缘化,生产地域化和劳动力低廉化将成为现实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9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宋书·陶潜传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

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

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

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

B曾不吝情去留曾:

曾经

C妻子固请种粳固:

坚持

D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就:

接受

10.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因人之力而敝之

B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以为东道主

D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吾其还也

11.以下各句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陶渊明“有骨气”的一组是()

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②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③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④即日解印绶去职⑤我醉欲眠,卿可去⑥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⑦自谓是羲皇上人⑧潜叹曰: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A①④⑥⑧B①②⑥⑧C①④⑦⑧D③④⑥⑧

第Ⅱ卷(共117分)

四、(24分)

1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答:

(2)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答:

(3)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

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9分)

(1)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

善万物之得时,___________。

(2)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

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

(4)郡县逼迫,催臣上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2分)

15.下面是一段介绍利比亚的材料。

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利比亚”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50字。

(4分)

利比亚是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简称,是北非的一个国家。

利比亚靠近北美洲美国、西欧和亚洲的中东、西亚、南亚、东南亚、东亚之间的海运线的必经之路--地中海航路中间,是中东石油运到西欧、美国的必经之路。

利比亚地广人稀,但富藏石油和深层淡水,人均GDP很早就超过了1万美元,是名副其实的富国。

利比亚的石油非常出名,1969年卡扎菲上台时,日产量曾高达330多万桶,相当于今天科威特的日产量,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但目前利比亚石油日产量只有40年前的一半,排名也后移到第16位。

尽管如此,利比亚仍是目前非洲第三大产油国,储量则位居非洲第一。

2011年2月16日利比亚发生骚乱,并在西方武装干涉下不断地激发升级,利比亚国内已形成有军事力量的反对派。

此后,利比亚反对派亦步亦趋成立了政权,得到法国承认。

现法、英、美对利比亚实行军事打击,利比亚陷入战争的火海之中。

16.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两个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衔接自然,一气呵成。

(4分)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橘子洲头追问大主宰的热血青年,,,每一个艺术形象都绽放着人性的光辉,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偶像。

17.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2字。

仪式,是节日最吸引人的部分。

所以,中秋为“月饼节”、端午为“龙舟节”,而清明则为“扫墓节”。

但是这种简单符号化的节日背后,实际上有着更深刻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内涵,中秋、端午、清明,莫不如此。

其实,扫墓联系着祭奠文化:

一是为纪念感恩,缅怀先人;一是为追往知来,维护新生。

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弘扬珍爱家庭、呵护生命的精神,才是清明节最有意义之处。

而且,祭奠祭在心,不在“走场”和“形式”。

如果没有缅怀先人之心、没有慎终追远之悟,在祭扫中,也无意感恩、无意护生,那花再多钱,走再远的路,也毫无意义。

而祭祀市场出现的所谓“结婚证”、所谓“纸别墅”,更是对清明节祭扫活动的物质化扭曲,是对感恩、护生的清明传统的嘲弄。

答:

六、(18分)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8~21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

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

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

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

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

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

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

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

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

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

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

”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

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8.第②节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

请作出具体分析。

(4分)

答:

19.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

(4分)

答:

20.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21.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6分)

答:

七、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男孩蹲在地上,只是这一颗刚刚发芽的种子。

“爸爸,芽苞是种子的伤疤吗”孩子问站在旁边的父亲。

父亲认真地想了想说:

“孩子,种子在发芽时确实会留下伤口,但那伤口处开出的是希望,是生命之花。

孩子,你看着芽苞,是不是更像一朵美丽的花呢?

请以“伤口处开出的是花”为题目,写一篇除诗歌之外任意文体的作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1.D解析:

A.糍粑zī—cí;B躬逢胜饯qiàn—jiànC.煞风景shà—shā,应运而生yīng—yìng。

2.D解析:

A靡靡之音;B、两全其美、;C、鲲鹏兵荒马乱。

3.A(灌注:

浇进,注入;贯注:

精力集中;妆饰:

打扮,更侧重于人的化妆;装饰: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更侧重于物;独特:

独有的,特有的;奇特:

奇怪而特别。

)4.D(瓜田李下: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之地。

)5.C(A项概念不清,“地理位置”和“房源条件”不能并列,“地理位置”属于“房源条件”。

B项句式杂糅,“所以食用海产品应该煮熟、煮透较为安全”杂糅,糅合了“食用海产品应该煮熟、煮透”和“食用海产品煮熟、煮透较为安全”两种句式结构,改成““所以食用海产品应该煮熟、煮透”或“所以食用海产品煮熟、煮透较为安全”。

D成分残缺。

介词淹没主语,去掉“在”和“中”,或者将“只是”改为“只有”。

 二、6.B解析:

原文说的是“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而变成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的场所”,“市区”并等于“枝蔓状城市”。

7.D解析:

据末段,成为“全球化城市”的是“大洛杉矶都市区以及波士顿—劳伦斯—洛厄尔、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都市区”,而不是所有的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都成为全球化城市。

8.C解析:

A原文说的是“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它们更多的是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紧密联系”,意思是有些方面差别缩小,有些方面差别不可能消失;B文中无依据;D劳动力低廉化文中无据。

三、9.B(曾:

竟然。

)10.C(A因:

分别为“所以”和“借助”;B之:

分别为“代词”和“放在主语和位于之间,取独”;C均为“介词把”;D其:

分别为“代词”和“语气词,表祈使”。

)11.A

四、12

(1)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安然自如。

(2)陶潜的双亲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3)郡将(官职名)拜访陶潜,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潜就取下(郡将)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后,又把葛巾让他戴上。

【参考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

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

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得到。

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

醉以后回去,竟然一点都不领人家关心他去留的情。

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安然自如。

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

”  

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陶潜的双亲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

“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

”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

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

于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

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

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

“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

”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义熙十四年(史称义熙末),应征作郎一职,没能入用。

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

(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等他。

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他的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抬着篮舆抬他,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休息下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

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

以前,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

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

每次来都畅饮喝醉。

弘想要邀请他再坐一会,因第二天就不能得到这种享受了。

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

曾经有一年九月九日没有酒了,走出家来在菊花丛中坐了很久,恰逢王弘送酒来,当即就开始饮酒,喝醉了才回去。

陶潜不懂音律,但是收藏了一把素琴,没有琴弦,每当喝到高兴,就抚弄一番抒发心情。

无论贵贱人等,去造访陶潜,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陶潜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

“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

”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郡将(官职名)拜访陶潜,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潜就取下(郡将)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后,又把葛巾让他戴上。

陶潜从少年时就喜欢读书,也爱闲静,打开书卷,读书有了感悟,便高兴地忘了吃饭。

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就像羲皇。

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

死时年龄已经六十三岁了。

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13.不矛盾。

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

我们应该参照注释,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作答。

本诗既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又有伤离感乱之情,对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要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子规”这一意象的含义。

在诗人写作此诗的年代暂无战事,但国破山河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让诗人痛心疾首。

诗中充满了国仇家恨,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

而作为送别诗,它又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借友人的“归京师”来表达诗人自己忧国之情、报国之志。

14.

(1)泉涓涓而始流感吾生之行休

(2)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5)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五、15.示例一:

利比亚是一个地处海运线的必经之路,石油资源和淡水资源丰富,现深陷战争泥潭的北非国家。

示例二:

北非国家利比亚地处海运线的必经之路,石油资源和淡水资源丰富,现深陷战争泥潭。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原文,明确其主要内容。

原文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即利比亚的地理(北非、位置重要)、石油资源和淡水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现状(战乱)。

其次要注意语言简练、准确,且不超过50字。

16.参考示例:

执政府前遭遇野蛮虐杀的勇毅女子,赤壁之下尽享天地恩赐的失意文人。

17.答案:

清明不只是扫墓。

或清明传承的是文化和历史。

六、18.答:

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19.

(1)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

(2)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20.①用美好的想象,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

②从外形上衬托了姥姥的美丽,使姥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

③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代代相传。

21.①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

②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

③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

④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气息。

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响。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