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三章教案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6503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第三章教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毛概第三章教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毛概第三章教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毛概第三章教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毛概第三章教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第三章教案版.docx

《毛概第三章教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第三章教案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第三章教案版.docx

毛概第三章教案版

授课日期

2015年10月13日第七周

2015年10月20日第八周

时数

3课时

课型

理论课

课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学生能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和内容。

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懂得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络

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互动法;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法

学情分析(含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1.关于过渡社会的性质,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认识,特别是对建国前后我国国情的基本认识,所以在讲述这个问题时,需要利用反映建国、社会主义改造开放前后的视频资料、图片等让学生对过渡时期我国的社会形成感性的认识,以加强对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从而系统了解当时的社会性质以及实现社会过渡的路线方针。

2.对于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所以要充分利用视频资料和文本资料,让学生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并最终掌握。

板书

设计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总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2.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后记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含课外作业)

师生活动

导入:

播放《开国大典》片段

鼓励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时期,党和人民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认清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以及党面临的抉择,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1、新授: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

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本章分三节阐述了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并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这一问题主要剖析了我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

重点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随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轮廓日益清晰起来。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这一社会形态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首先,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限制改造私人资本、积极引导个体经济和鼓励国家资本的方法,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即: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文化上,通过大力宣传和学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以上特点表明: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提问)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

这个问题需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阶级力量、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等方面来加以分析。

1、从经济上看,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在五种经济成分中有两种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即: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以,在五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实际上只有三种:

一种是社会主义经济、一种是个体经济、还有一种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存在,而且有适当的发展。

从这里可以看出: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中,社会主义因素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政治上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而非社会主义因素则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因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必将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从阶级力量和社会主要矛盾来看,与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一是工人阶级,它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二是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它们在国家政权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三是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矛盾的解决,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为什么?

因为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与这种两面性相联系,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相对抗的一面,也有相互合作的一面。

这种两重性,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面前的特殊身份:

既是被消灭的对象,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这便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采取和平的方式,即通过和平的社会主义改造,而逐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过渡:

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确定的。

但何时过渡,怎样过渡?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共产党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才最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

请大家先预览一下P68-69的内容。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即:

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最初提出的是“先建设、后改造”的基本思路。

就是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工业化建设,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搞社会主义改造,即要把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分开来进行,时间为15到20年。

这在当时是全党的共识。

后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1952年党中央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到来,于是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作了重新思考,提出“现在(52年)就要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改建并举”的思想。

1953年底,中共中央正式地、完整地表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在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上将这条总路线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从毛泽东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造”。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体现了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提问:

每一种路线的确立都有其理论依据,那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请大家结合课本,找出它的理论依据。

根据学生自学情况,相机指导一下。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其次,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主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再次,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拓展思考:

在50年代中期,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走这样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呢?

(提问)

党在过渡时期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

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具体来说:

第一,(必要性)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因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而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是十分落后的,仅有一些轻工业,有些重工业也是残缺不全。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虽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我国工业生产还是十分落后。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加快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一方面,个体经济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因此,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这是我国实行“改建并举”路线的主要原因。

第二,(现实可能性)建国后三年伟大实践创造出的巨大成果为这条总路线的提出提供了可能。

首先,经过三年的建设,新中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这为党提出这条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广大农村开始了农业互助合作的运动,农民具有了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这种形势的出现为党提出这条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再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也是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是在推翻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统治的革命斗争中诞生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军事威胁、经济封锁、政治孤立,而这期间我们得到了苏联的大量援助。

这种情况使中国人民不可能对资本主义有什么好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制度面临深刻危机,其发展很不景气,而社会主义苏联经受住了战争的严峻考验,其发展显示出了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社会主义国家取得的建设成就及其榜样作用,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加上当时朝鲜战争停战,世界形势开始和缓,也促使我们党考虑尽早向社会主义过渡。

正在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这条总路线。

这条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中国选择道路的独创性,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创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划时代纲领和历史性宣言。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问题。

在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中,毛泽东加上了这样一个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在这里,“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为什么这样讲?

因为宣传纲领一方面强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认为总路线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而在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而且越来越觉得社会主义改造的步子慢了。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两翼”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主体”的前面,其结果直接导致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偏差。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正是对社会主义的这种认识,导致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从而对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这是它不足的地方。

据此一些人便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

你怎么看?

(讨论)

问题呈现:

20C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而我们知道,80年代改革开放又对这种单一的所有制进行了改革,并制定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

于是,一些人便说: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对此,我们能不能认为:

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呢?

不能。

为什么?

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联。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它们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但它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后来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充分展示。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

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所以,对党在过渡时期的这条总路线,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

它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在它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小结)以上讲了两个大问题,重点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导入:

播放视频短片《影响历史的事件三大改造》,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是怎样实现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经验是什么?

讲授新课:

师: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从1953年开始,我国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取得了伟大胜利。

重点把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恩格斯曾提出过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可以用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的方法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前进的设想。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改造个体农业经济的唯一出路是用组织合作社的办法,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事业。

在对农业的改造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这一原理和中国农村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把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成了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在农村的经济基础。

第一,毛泽东论证了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他认为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不解决农业合作化问题,就不能解决日益增长的商品粮、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农作物产量偏低的矛盾,社会主义工业化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另外,实行农业合作化也是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因为过去在土地革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个联盟,农民已经不满意了,他们要求摆脱贫穷,共同富裕。

只有走合作化的集体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工农联盟才能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巩固。

第二、阐明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则。

针对农民既是小私有者又是劳动者的两重性质,毛泽东指出在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时,不能采取剥夺和强迫命令的办法,而要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马克思主义原则。

自愿互利,是指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参加集体经济组织的各成员之间,利益均能得到保障,互相有利。

绝对不可以用强迫命令将他们拉进来,更不能用剥夺的手段使农民的生产资料公有化,只能采取引导、说服教育,使之自觉自愿地走上合作化道路。

典型示范,就是在口头说服的基础上,还要办好一批合作社来作为实践的榜样,让农民亲眼看到合作社确实是为他们的利益的,从而自愿加入合作社。

此外,国家还要根据需要和可能,给农业生产合作社适当的物质帮助。

它能使农民很快地感觉到国家给他们带来是实际利益,感觉到国家、合作社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阐明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政策。

毛泽东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科学地对中农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将其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

紧紧依靠贫农、下中农,把上中农作为巩固的团结对象,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

在对待富农问题上,创造了消灭富农阶级和改造富农分子相结合的办法,减少了富农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反抗和破坏,有益于改造的顺利进行。

第四、阐明了循序渐进的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三步走”的步骤。

第一步,在农村中按照自愿和互利原则,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十几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进一步领导农民联合起来,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取得成功。

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96.3%,其中加入以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又占总农户的87.8%。

全国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插播视频_农业合作化)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手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对外贸易方面不可缺少的生产环节和供应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经济力量。

国家需要手工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然而,个体手工业经营分散、规模狭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对此,只有采用合作化的方式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鉴于手工业的特点,党对个体手工业采取了如下改造方针和政策。

★实行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提高了手工业劳动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在具体改造形式上,是从手工业供销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前进的步骤和方式。

★此外,毛泽东还规定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是:

为农业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特别强调要为农业生产服务。

他还要求手工业要向半机械化、机械化方向发展,也告诫不要将手工业中许多好的民族传统性的东西搞掉,要保护民间老艺人等等。

到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者占了总数的92%以上,产值占了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中心内容,也是最具中国特色最有理论创造的一个方面。

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重点把握两个内容:

一是“和平赎买”这个概念;二是为什么可以对资本家实行和平赎买?

所谓“和平赎买”:

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的具体方式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中获取一部分利润,而不是由国家支付补偿金买断,更不是没收。

和平赎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要作用:

有利于发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和发展统一战线;

有利于发挥和利用资产阶级的知识、才能、技术及经验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上,对资本家为什么不用暴力而用和平赎买的方式?

(提问)

这有理论和现实的原因。

(1)马列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为党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提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