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6487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docx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docx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

xx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

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是民族关系的见证,是文化渗透的结果。

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征,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的文化心理。

本文主要从引进外来词的历史及其吸收方式方面来探讨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从而得出对外来词、外来文化我们应持有何种态度。

关键词:

外来词;翻译方式;汉民族文化心理;影响;态度

中图分类号:

H0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2596

(2011)11-0111-04外来词也叫借词,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语。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逐渐增强,来自英语的外来词也日益增多。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使得更多的英语词汇进入我们的生活。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

“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

”汉语中从英语借来的大量新词反映出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

但是,对于汉语而言,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外来词很少有以原封不动的本来面貌成功地进入汉语之中的,它们必须接受汉语对其进行转换工作和本土化处理,然后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汉语的大家庭中,外来语词进入汉语的过程是接受汉语的改造和本土化的过程,而民族文化心理对这一过程的产生和完成发挥着自始至终的强大的制约和调适作用。

一、汉语外来词的吸收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和交往的民族,很早就开始与印度、波斯、缅甸、朝鲜、日本等国家进行友好往来。

物质和文化上的交流在语言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由于汉语的表意特性,在对待外来词的时候,不能像其他表音文字之间互借那样方便地对应转写就可以。

一般来说,汉语外来词的译借手段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音译法

(二)xxxx

合璧法是引入外来词时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由此而构成的词叫做合璧词。

合璧词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

1.音译兼意译。

音译兼意译指的是那些虽然音译但所选用的字往往和那种事物的意义有些联系。

这类词可分为两小类:

一类指表面上看纯音译,几个构成汉字之间似乎是不相关的,无法看出整个词的真正意义,但是词中所选的汉字中个别有提示词义的作用。

如“coffee”译为“咖啡”,表面上单纯记音,但是两个构成汉字的偏旁“口”却表明该种物质是食用之物。

再如“席梦思”(simmons)使人觉得睡在弹簧床上如入梦境十分舒适。

另一类是外来词整体上贴近原词读音,但词的内部也有可解性。

如英文“cocacola”译为“可口可乐”,让人觉得这种饮料喝起来极为可口,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广告效果。

再如英文“Decis”译为“敌杀死”表达这种杀虫剂的神奇功效。

2.音译加意译。

可分为半音译半意译和以音译为主加上表示类别的汉语语素两种方式。

(1)半音译半意译。

半音译半意译是将一个外来词语一部分用音译一部分用意译。

这种构词方式主要用于复合式的外来词。

如英语“goldlion”译为“金利来”,“gold”意译为“金”,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面是尊贵、高档次的象征,“lion”音译为“利来”,两部分合起来则为汉民族所喜爱的吉庆字眼儿。

再如“miniskirt”译为“迷你裙”,“mini”是音译“迷你”,“skirt”是意译“裙”,两部分合起来可让人联想到这裙子是如何迷人的,而让众多女孩子好奇不已,从而销量大增。

另外像这类词还有“icecream”(冰淇淋)、“cultureshock”(文化休克)等。

3.字母外来词,直接用外文字母和汉字组合而成的词。

比如B超、X光、VCD光盘等。

纵观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历史,我们似乎可以找到这样一个规律:

在古代(汉唐以后)至近代(辛亥革命前),外来词的引进普遍凭借音译、音译兼加意译的形式。

随后,意译逐渐占了上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音译又重新回流,其中音译兼意译尤为流行,而且字母词大量出现在百姓的日常语汇中,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1)从汉语本身特点来看

我们知道,无论哪一种语言,它都有自己本身独特的特点,当一种语言在吸收另一种语言时,必然会对另一种语言词按照本民族的语言特点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本民族语言特色,而成为本民族语言词汇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汉语外来词的吸收方式从纯音译到意译的出现说明了上述规律作用的发挥。

如telephone—德律风—电话,即使是从未见过实物的人也能猜出这是一种与电和通讯有关的东西。

(2)从文化心理来看

①开放的心态和求新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中国已非昔日封闭时所能比。

活跃的思想、丰富的生活、宽松的社会氛围激发了年轻一代积极创新的热情。

他们的心理处于一种活泼多变的状态之中,表现在语言运用上,纯音译词与字母词的大量运用,便是他们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结果。

②传统文化心理。

中国人之所以在心理上对纯音译词有排斥态度,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使汉民族对传统文化形成了自豪感,加上对土地的依赖和古老遗风余俗的长期保存、积累,使中国人在心理上具有一种排斥外来事物的封闭性,因此,对与汉语规律格格不入的纯音译词采取本能的排斥态度。

(3)从社会进步的影响来看

①在早期,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对于引进的外来词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词,因此只能简单模拟语音,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加强,尤其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已走向世界,中西思想文化相互渗透,从而使得许多外来词在汉语中能找到与其相对应的事物。

因而人们在了解了这些外来词真正含义后也通过意译兼音译方式去判断。

②在过去,由于我国的外语教育水平较差,从而使得人们对纯音译的外来词很难理解。

但是,伴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纯音译外来词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普遍,并且纯音译词和字母词已成了受教育水平高的一种表现。

③在现代,字母词在各个领域都得了广泛的运用。

主要就是因为字母词是缩略词,运用起来较为方便简捷,使用字母词正符合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交换的频繁对词语的运用提出简省的要求。

二、外来词吸收的文化心理透视

文化心理是指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以及行为准则。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化接触交流的日趋频繁,外来词相应大量增多,汉语变得更加生动丰富。

汉语中吸收的外来词充分地体现出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

(一)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封闭性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高度文明史。

在历史上,曾经有众多异族入侵中原的汉族王朝,都被汉族高度的文明所征服,因此,汉民族逐渐养成了其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朝心态”,使得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养成了“望文生义”的心理。

因此,这种心态的影响下,汉民族在吸收外来词时不喜欢那些只记录声音而无任何意义的纯音译词,而相对乐于接受部分音译兼部分意译的词,比如:

葡萄、苜蓿、茉莉(植物);袈裟、法拉绒(衣物或布料);钙、钠、锌、钾(金属);氮、氖、氟(气体)等等。

这种排斥音译、主张音义兼译的倾向,正是汉民族排斥外来思想文化、闭关锁国文化心态的真实写照。

然而,这种心态从积极方面理解,它是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表现,但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顽固、偏执的民族中心意识,导致汉民族对外来思想文化等新事物的排拒乃至抵制的消极效应,妨碍了汉民族进步也制约着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

(二)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包容性

汉民族在吸收外来词时,并不是以原封不动的本来面貌引进汉语之中,它们必须接受汉语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再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汉语大家庭中。

外来词进入汉语的过程实际上是接受汉语的改造和本土化的过程。

汉语对外来词进行本土化处理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音译的外来词再次进行简化。

有些音译的外来词进入汉语并使用一段时期后,为了使用的方便,就会再次简化使其更符合其意义。

如science——赛因斯——科学,television——特里维雄——电脑,democracy——德谟克拉西——民主。

2.有的词用意译的方法来表示语义。

比如从“狮子”、“猩猩”的反犬偏旁就知道它们是动物,从“柠檬”、“槟榔”的偏旁就知道它们是植物。

3.还有一些词要用音义兼顾的方法来对外来词进行吸收。

如utopia:

乌托邦,“乌”即表音又表义(乌有),“邦”也有表义的成分,“托”完全表音但在整个译词中就也附带有了意义,“托付给或寄托于乌有之乡或乌有之物”。

从以上汉语对外来词进行本土化处理的几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巨大包容性,汉民族在吸收引进外来词时并不是原封不动的让其进入汉语当中,而是从汉语中找出与其相对应的词进行翻译,而翻译过来的外来词至少声音是相近的。

正像佛教传入中国,它并不是对中国文化的改变,而是被中国文化改造并最终成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一样。

外来词进入汉语后,将会接受汉语对其进行本土化处理,从而逐渐消失掉自己的异域色彩并最终与汉语和汉文化融为一体。

虽然汉文化在吸收外来词时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但它不会失去自己应有的本色。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汉语强大的传统习惯所决定,汉语吸收外来语时虽然意译排挤音译是主流,但在不少情况下,音译淘汰意译词也是屡见不鲜的,甚至作为一种语用规律,简洁、明确的音译词取代庞杂、模糊的意译词在历史上从来就不曾歇过。

这也反映了汉文化的宽容和博大。

(三)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性

现如今,许多外来词经过本土化改造之后,它们都具有了中国文化的色彩,也符合了中国人的心理和认知。

并且这些外来词一般都具有新异的特色,这正符合青年们追新求异的心理,因而得到他们的青睐。

比如“黑客”是“hacker”的音译词,意思是利用计算机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破坏程序、实施金融诈骗、窃取他人或单位机密的计算机操作者,这里“故意、破坏、诈骗、窃取”等词语,与汉语中“黑”的“秘密、非法、坏、狠毒”义项是相吻合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黑”的认知相同。

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xx”是xx人所喜欢的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传统养成了人们万事追求吉祥的心理特点。

因此,中国人在给事物命名的过程中,都喜欢使用吉利祥和的字眼来图个吉祥,把表示“好”的意思倾注在各种名称之中,使之成为一种意愿的寄托方式。

例如“TOFEL”是美国一种外国学生英语水平的考试,被中国人译为“托福”,用“托”“福”两个汉字,恰好可以表达莘莘学子祈求好运的心态,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图吉祥心理的表现。

另外“可口可乐”、“高乐高”、“乐百氏”、“百事可乐”等译名中的“乐”不仅使人们易于记住商品的名称,而且巧妙地增添乐商品原本不具有的中国文化内涵,借以暗示商品的性能和独特的魅力。

仅凭这些个“乐”字,就足以让中国人“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再如“sprite”为一种碳酸饮料,原词的意思是“妖怪、妖精”,中国人很忌讳,引入中国的时候,就巧妙地用音译译成“雪碧”,使人们在炎炎夏日一看到它,就有一种冰冰凉凉的感觉。

2.“永久”是xx人所向往的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无论在生活、工作还是学习当中,都希望长长久久。

比如说,希望爱情长久就说“百年好合”;希望人活得长久就说“长命百岁”;希望友谊长存就说“友谊地久天长”。

同样,在物品使用中,中国人的观念也是希望能够经久耐用,认为能够用得长久的商品就是好的商品。

比如“耐克”是美国系列产品Nike的音译名,使其既包括了耐穿耐用的商品信息,又具备了克敌制胜的象征意义,这正迎合了中国大众的文化和消费心理。

3.“简洁”是xx人所遵循的

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就是在语言表达上讲究言简意赅。

比如“America”最初译为“阿美利加”,现在已经被音意兼译词“美洲”所代替。

另外“inspiration”、“international”最初用纯音译法译成“烟士披里纯”、“英特纳雄耐尔”,但它们太啰嗦,而且词不达意,现在已经被淘汰,而用“灵感”、“国际”这些更简洁易记的词取代。

4.“刚柔”是xx人所推崇的

自古至今,中国人喜欢用刚柔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男士和女士。

中国女性的美是安静的、淡雅的、柔和的,而中国的男性则是气宇轩昂、玉树临风、风度翩翩。

因此,在吸收音译词的过程当中,为了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在选择用词时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如洗发水“shampoo”音译为“香波”,意指西方人洗完头发后波浪式卷曲的头发散发着阵阵清香,充分地体现了这种产品给人带来的舒爽的感觉;“miniskirt”用音译加汉语词素法译为“迷你裙”,尽显媚态,且充满了生活情趣。

三、外来词对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外来词代表的是汉民族文化中原本没有的某种事物或概念,因此,外来词的吸收是某种事物或概念的引进。

改革开放以来,以外来词语为表现形式的大量的西方文化观念随同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起涌入我国,这股文化浪潮对我国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冲击着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的传统观念和陈规旧习。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外来词对汉民族文化心理所产生的影响:

(一)求新、求xx、求异的社会心理

外来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一种新的事物或观念,它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汉民族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与此同时,大量外来词涌现,不仅可使人们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而且可提高文化品位和个人素养。

并且由于外来词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旧有的模式,而喜欢更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的字眼,追求标新立异,使得人们在词语使用上正形成一种求新、求雅、求异的社会心理。

比如“酷”是现在一个很流行的词语,是英语“cool”的音译,是指表面上冷漠,主要指男性的冷静、沉着。

随着“酷”使用频率的增加,又可以形容服装打扮、言语举止等等,凡是与众不同的都可称为“酷”。

再如“可口可乐”,有人曾将其译为“苦口苦辣”,此种译法只注意到声音相似,没有考虑到词的整体意义是否满足汉民族文化心理需要,而且让人觉得该饮料难喝,所以并没有为人们所认同,而“可口可乐”中的“乐”字不仅使人们易于记住商品的名称,而且巧妙的增添了商品原本不具有的中国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借以暗示商品的优异性能和独特的魅力。

以及现如今国内许多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使用英文词作品牌者亦屡见不鲜,如海尔(Haier)、海信(Hisense)、柠檬(Lemon)、乐百氏(Robust)等。

(二)xx心理

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同外国商品涌进国门,刺激了一部分人的崇洋心态,各种仿洋行为随之出现。

许多人抛弃了汉语已有的词语,而刻意去使用洋味语词。

例如“Media”原是英语用来表示“媒介、中介”的普通名词,却被用作一家公司及其大楼的专名“梅地亚”“Karaoke”。

没有意译为“无人伴唱乐队”,而是译为洋味十足的“卡拉OK”,这种翻译就是为了迎合人们中存在的“洋的就是好的”的崇洋心理。

然而,如果滥用外来词,就会影响汉语言的纯洁性。

现在,不仅新兴企业多用洋名,而且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从其名称来看,也多用外来词,从而使得国人自己的品牌商标越来越少了。

商店里陈列的商品大部分是以外来词语作为品牌名称的,而且都要加上英文译文,有时这些英文译文错误百出,洋名的泛滥,不仅仅反映出经营者的不健康的崇洋,而且是丢弃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心理。

四、如何看待外来词的吸收

外来词的产生是文化接触的必然产物,有文化接触就有外来词,现如今,它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俗,冲击着我们汉民族的文化传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文化“入侵”呢?

对此,人们持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主张大量引进,积极吸收

改革开放打开了我国对外交往的大门,正当我们走出国门的时候,大量外来文化、观念、科技等已如潮水般涌入我国,可以说,外来词的出现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

然而,外来词代表着一种新事物或新观念,无论我们对其害怕还是仇视,都应持有欢迎的态度,大胆的吸收。

但是,对外来词的吸收并不是原封不动的引进,而是根据汉民族的特色进行改造,使其符合汉民族文化心理,为我们所用。

另外,就其功能而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永远是全民性的。

那种把西方文化、词语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扯在一起甚至把它们等同起来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二)对外来词冷漠、不欢迎、甚至排斥抵制

由于种种原因,使一些人对外来词持有这种抵制态度。

比如说中国人传统的保守和排他心理。

他们认为西方的那一套不符合中国国情,并且“唯我独尊”的思想还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

再就是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心理也使他们不愿意接受外来文化。

除此以外,许多人还害怕过多地引进外来词语会破坏汉语言严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的应用,会影响祖国语言的纯洁性。

因此,正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才使他们产生这种抵制心理。

对于上述两种极端偏执的态度,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

因此,我们认为,对外来词的吸收不能持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态度。

外来词代表着一种新事物或新观念,并且其本身就带有外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

而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如果不断地吸收那些表现力强、鲜活的外来词语,将对我国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汉语毕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我们传承文明、凝聚人心、团结统一的重要依据和力量。

如果语言文字出现混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将会黯然失色。

五、结语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始终存在,他族语言想在本族中找到对应的词永远也无法实现。

但是,人们在引进外来词时,不会一律按照其发音的方式用纯音译方法全部译出,而是会逐渐将其汉化,使之符合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需求,而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形势,我们一方面不应该忘记传统,那是我们的根基所在;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现实,尊重语言自身规律。

那种因噎废食,以“捍卫汉语的纯洁性”为由而拒绝接受外来词的想法是狭隘的,也是“逆潮流而动的”。

我们应该以汉语自身发展史为鉴,以其他民族语言的发展轨迹为参考,在尊重语言自身规律的同时,努力探索寻找一条语言和文化发展的可持续之路,这才是我们面向全球化的一种从容笃定的文化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