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文昌市重兴农村宅基地技术设计书 1.docx
《毕业设计文昌市重兴农村宅基地技术设计书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文昌市重兴农村宅基地技术设计书 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设计文昌市重兴农村宅基地技术设计书1
文昌市重兴镇农村宅基地
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
1测区概况
文昌市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10°28′至111°03′,北纬19°20′至20°10′之间,东南和北面是南海和琼州海峡,西面与琼山市相邻,西南面与定安县和琼海市接壤。
全市平面轮廓近似半月形,南北长99公里,东西宽65公里,环疆长285公里,全市土地面积2403平方公里,折合352.万亩。
占全省的7%。
东北南三面临海,海域辽阔,海岸线长206.7公里,有大小港湾40个,海域面积2347.98平方公里,折合352.2万亩。
文昌市属于低丘台地平原地带。
平均海拔高度42.55米,地势由西南内陆向东北沿海倾斜。
全市地貌分为五大类:
平原阶地299.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8%;台地28.64万亩,占8.1%;低丘17.86万亩,占5.1%;还有滨海沙滩5.6万亩,占1.6%;孤丘1.42万亩,占0.4%。
文昌市属热带北缘沿海地带,具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点,属热带季风岛屿型气候。
光、水、湿、热条件优越,全年无霜冻,四季分明。
年平均温度23.9℃,多年在23.4~24.4℃之间,最低极温0.3~6.6℃,出现在1月份。
年平均>10℃积温为8474.3℃,。
年平均日照1953.8小时。
夏日日照最长是13.19小时,冬日日照仅10.57小时。
年太阳辐射总能量为108.8~115.0千卡/cm2。
雨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干、湿季明显,春旱突出,常年降雨量1799.4毫米,平均1529.8~1948.6毫米。
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间的汛期,雨量占全年的79%,对于发展热带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有利。
再的是8~11月间常受到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影响,年平均发生2.6个。
文昌市常年平均湿度为87%,最小湿底为34%。
文昌市辖16个镇,本合同测区为重兴镇。
重兴镇位于文昌最南端,与琼海市长坡镇交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文城41公里,距琼海加积37公里,共有1个社区,13个村委会,238个自然村,总人口32655人。
土地面积119.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4.1万亩,其中水旱田面积2.1万亩,坡园地面积2万亩。
2技术依据
《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海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海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补充规定》;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1997;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
《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14804-93;
《测绘产品质量检查和等级评定细则》。
3平面坐标系统
采用“海南平面坐标系统”,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20°
4高程系统
本项目不需要高程,如个别地区需要,则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5计量单位
长度单位采用米(m),面积计算单位采用平方米(m2),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hm2)和亩。
①高程注记:
0.01
②宗地面积注记:
0.01
③界址线边长注记:
0.01
6图幅规格和编号
1:
1000地籍图按50cm×50cm进行分幅,编号按左下角坐标编号,小数点前三位,小数点后两位(即×××.××);图名采用图幅内较大居民地、主要自然地理名称或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尽量与已有地籍图一致。
7成图方法
1:
1000比例尺地籍测绘,采用全野外数据采集的全解析法成图。
8图廓整饰
图名
图号
重兴镇地籍图秘密
文
昌
市
国
土
环
境
资
源
局
1:
500
9控制测量
9.1首级控制测量
采用静态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在海南省C级GPS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城市E级GPS网,再沿主要道路布设一级GPS网或导线,一级导线起闭于E级以上的GPS控制点,构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1)E级GPS点测量
①选点
为便于加密控制,选定的GPS点劲量应与一个相邻GPS点通视,亦尽可能考虑多方向通视,布设点位要分布均匀,E级GPS点间距一般为2~5KM。
GPS点的点名,一律取点所在地的自然名称或企事业单位名称。
序号安流水号排列。
②埋石
GPS点的标石类型在一般地区埋设普通标石,在建筑物上埋设楼顶标石,在水泥地面埋设嵌入标志。
各类标石的规格见《GPS规程》附录B要求,中心标志采用铸铁标志,标志顶面应略高于标石面。
测区地面上的GPS点,埋石采用柱石下面现场浇灌混凝土办法,在实地埋设时,标石坑位下底面边长应大于70cm,标石周围填土夯实。
③埋石的资料整理
所有GPS点均在实地按规定绘制点之记,所在地一栏的填写应认真了解,点位说明要简洁明确,写出点至明显目标的方向距离,量注标石中心至其他地物点三处的距离。
(2)观测
GPS观测采用检验合格的接收机,观测一般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模式。
作业主要技术要求表:
等级
卫星高度角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
每点观测平均站次数
时段长度
数据采样间隔
几何图形强度因子
E
≥15°
≥5
≥1.2
≥40min
15s
≤6
①GPS外业观测时段长度应根据同步观测点间距离,观测条件等情况适当延长。
每次设站的天线高度应量记两次。
每一时段取用N—1(N为同步观测设站数)条独立基线参与平差计算。
②GPS观测基线向量的解算采用经鉴定过的厂家提供的商用软件进行。
GPS网由独立观测边组成的多个闭合多边形构成,多边形的边数应≤6条。
对重复边、同步环、异步环需要进行检核,重复边的限差为
(σ为规程规定的相应等级限差),同步环坐标分量及附合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分别为10.0ppm和15.0ppm,异步环按公式
(Si以公里为单位)计算衡量(比规程规定更严格),对超限的边或闭合环应部分或全部成果进行重测。
③GPS观测数据的后处理。
应先进行无约束平差以检验GPS观测本身精度,分析检查有无粗差等,确认GPS观测精度无问题后再进行约束平差。
平差时应先对各起算点间的兼容性进行检核,发现有不兼容的情况应认真分析,或选用不同起算点试算几个方案,确定约束平差的最佳方案。
9.2一、二级导线(或GPS)测量
(1)一、二级导线精度指标
①一、二级导线点相对于邻近高等级平面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
②一、二级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附(闭)合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测角
中误差(″)
全长相对
闭合差
水平角测回数DJ2
垂直角测回数DJ2
距离测回数Ⅱ级
测距中误差(mm)
方位角
闭合差
(″)
一级
3.6
300
≤±5
≤1/14000
2
2
2
≤±15
≤±10
二级
2.4
200
≤±8
≤1/10000
1
2
1
≤±15
≤±16
注: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或结点与结点间的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
3;
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厘米。
③一、二级GPS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平均
距离
(km)
a(mm)
b(1×10-6)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条)
观测卫星数
静态
快速静态
一级
0.6
≤10
≤10
1/20000
≤10
≥4
≥5
二级
0.4
≤15
≤20
1/10000
≤10
≥4
≥5
(2)一、二级导线(或GPS)网的布设
平面控制测量以调查区内已有的基础控制网点作为基础,布设满足本项目所需的一、二级控制网。
拟在地籍调查区域分别布设一、二级导线(或GPS)网,一级导线(或GPS)点的布设可根据已知点的分布情况,布设成结点网或附合导线。
在一级导线不能满足地籍测绘的要求时布设二级导线。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
3。
一、二级控制也可采用GPS方法;当采用GPS方法时应组成路线或网。
(3)选点、埋石及编号
一级导线(或GPS)点应选在展望良好,利于长久保存和便于发展下一级控制的地方。
当用GPS定位技术定位时,点位还应满足GPS的点位要求。
一级导线(或GPS)点均设置永久性标志:
一般情况下埋设一、二级水泥标石,其规格为12cm(顶面宽)×20cm(下底宽)×60cm(高);在水泥铺装路面上用冲击钻钻孔,注水泥沙浆,嵌入10cm(长)×12mm(直径)螺杆作为标志(螺杆中央切割十字作为标志中心),点四周地表刻边长为20cm的方框;当遇沥青铺装路面时,应尽量考虑将点选在路边土质面上,埋设水泥标石,当无法避免时,在沥青铺装路面上,可埋设螺杆标志。
测区布设的一级导线(或GPS)点点号在各自然村按流水编号,编号前加Ⅰ,如重兴村为:
CXⅠ001,CXⅠ002,……CXⅠn。
编号不得重号,应避免漏号。
(4)观测
用全站仪进行一、二级导线测量
一级导线使用全站仪进行观测时,按方向法观测水平角一测回;边长采用单向观测二测回或双向观测一测回,直读平距;边长的仪器的加乘常数和气象改正可由仪器自动进行。
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外业观测记录使用全站仪电子手簿进行,各项观测限差按要求预置于全站仪内。
一、二级GPS测量
一、二级GPS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如下:
等级
卫星截止高度角(°)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
观测
时段数
时段长度(分)
采样间隔(秒)
静态
快速静态
静态
快速静态
一级
15
≥4
≥5
≥1
45
15
15
二级
15
≥4
≥5
≥1
40
15
15
③点之记:
一、二级导线(GPS)点均需制作点之记,略图中应标注不少于3条栓距(距离量至厘米),概略位置栏内的X、Y坐标注记到整米,略图中应有方位作用的地名。
④平差计算:
导线平差使用经鉴定的测量软件进行严密平差。
9.3图根控制测量
图根控制测量可采用导线或RTK技术完成
1、图根导线测量
(1)图根导线的布设
在一、二级导线点的基础上布设图根导线点;整个测区图根控制全部采用电磁波测距导线。
图根导线的附(闭)合次数不超过三次。
(2)图根点的选点与埋石
图根点密度应满足界址点及地籍要素的测绘的要求,点位的选定须有利于地籍数据采集。
图根点一般采用1×8cm长的钢钉或3×3×30cm木桩标志,应尽可能地利用旧点点位。
按要求为每幅1:
500比例尺的地籍图不少于3个永久性控制点,当一、二级控制点的数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尽量在一级图根点上增设永久性控制点;增设的永久性控制点须保证与另一永久性控制点通视。
图幅不满幅时可根据面积大小视情况而定,至少应埋设互相通视的两个点,图幅面积小于1/3幅时可不设永久性控制点。
(3)图根点编号
图根点的编号采用T字开头,编号采用分区按自然数顺序编号。
(4)图根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附(闭)合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测角
中误差(″)
全长相对
闭合差
水平角测回数DJ2
距离测回数Ⅱ级
测距中误差(mm)
方位角
闭合差
(″)
二级
0.9
80
≤±30
≤1/3000
1
1
≤±15
≤±40
注:
n为测站数。
导线总长小于500m时,相对闭合差分别降为1/3000和1/2000,但坐标闭合差不变。
当导线总长度短于允许长度的1/3时,只要求坐标闭合差小于13cm,可不作全长相对闭合差检查;当附合导线有短于10米的边时,可不作方位角闭合差检查,但不得继续发展。
附合导线总边数一般不超过12条边。
图根导线用全站仪进行观测,并使用经鉴定的控制测量软件进行平差计算。
2、GPSRTK测量
图根控制测量若使用RTK技术,可在首级GPS控制网的基础上忽略二级控制,直接在E级GPS点上使用RTK技术布设图根控制点,点位数量以满足地籍图测量需要为准。
(1)图根支导线的布设
在RTK图根点的基础上可布设图根支导线,图根支导线必须采用全站仪完成。
但每个RTK图根点引测的支导线数量不能超过三条。
(2)RTK图根点的选点与埋石
图根点密度应满足界址点及地籍要素的测绘的要求,点位的选定须有利于地籍数据采集。
图根点一般采用1×8cm长的钢钉或3×3×30cm木桩标志。
每个行政村至少保证有2对相互通视的埋石点,E级GPS点数量不足时可使用RTK技术设立埋石图根点。
各自然村不需布设永久性埋石点,仅设立满足测图需要的图根点即可。
(3)RTK图根点编号
图根点的编号采用T字开头,编号采用分区按自然数顺序编号。
10界址点精度指标
界址点基本精度要求
类
别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
点位中误差
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
界址点至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cm)
适用范围
中误差(cm)
允许误差(cm)
一
±5
±10
±10
行政村内
明显界址点
二
±7.5
±15
±15
行政村内部隐蔽界址点以及自然村界址点
地形图精度要求
测图
比例尺
地物点点位中误差
(图上mm)
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实地m)
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实地m)
1:
500
≤±0.50
(±0.4)
±0.15
±0.17
注:
圆括号中的数字为相邻地物点间距中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