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设史 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6038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建设史 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外建设史 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外建设史 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外建设史 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外建设史 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建设史 复习提纲.docx

《中外建设史 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建设史 复习提纲.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建设史 复习提纲.docx

中外建设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

1、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

2、旧石器时代:

初期(15~50万年

中期(5~15万年)

晚期(15000~50000年)

中石器时代(10000~15000年)

新时期时代(5000~10000年)

3、旧石器时期:

生产方式:

原始群居,原始公社形成;居住情况:

依附自然的采集经济居住形式,为巢居及穴居;文化:

周口店十三地点、中国猿人文化、周口店十五地点

4、中石器时期:

生产方式:

原始公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居住情况:

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文化:

仰韶文化(距今5000—7000年的彩陶文化);人类历史上的劳动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分开

5、新石器时期:

生产方式:

原始公社解体;居住情况:

农业畜牧业为主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6、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7、原始居住点的形成:

新时期时代(5000~10000年)——氏族社会(磨制石器、陶器;农业发展;狩猎、采集--农业、畜牧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生活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聚族而居、固定的居住点(聚落)

8、原始居民的特点:

选址:

背山面水(农业、渔牧业,非交通;二级台地)

功能:

分区(住宅、墓葬地、手工业、仓库);防御(壕沟、夯土墙、石墙)

布局:

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以大房子为中心、木骨泥墙、干栏)

规模:

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最大的20多万平方米)

9、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保护私有财产需要城廓沟池;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需要交换而形成了市井)城市产生的动因是经济的发展,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的。

10、第二次劳动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村为主的乡村

11、城与市都是城市出现的前身,但城的开始兴建并没有和市结合起来,直到周代,市场才进入城内。

第二章

1、夏——中国古代城市始于夏;

西周——第一次城市建设高峰;

春秋战国——第二次城市建设高峰。

2、先秦城市的演变可分为三个互相继承但又各具特色的发展时期,即起源期、确立期和转型期。

3、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

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

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

4、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市,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

5、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商城(郑州市)---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殷墟(安阳小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6、郑州商城:

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3500年左右。

特点:

平面近似长方形;北城墙长约1690米,西约1700米,南、东约1870米,周长近7公里。

城内外包括宫殿、平民住宅、手工业做坊、墓葬区等。

奴隶主住宅及城墙出现了“版筑墙”。

使用白灰面防潮材料

7、殷墟(安阳小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商朝后期迁都于殷,它不仅是商王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

遗址本体分为北、中、南三区。

北区为王室居住区,中区为商王朝庭、宗庙部分,南区为祭祀场所。

中、南二区房基下均有殉葬奴隶,反映了奴隶主的残暴。

而宫室周围的奴隶住房,则仍是长方形与圆形的穴居。

特点:

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

版筑墙、定向、水平、日照、朝向。

无论是城还是建筑都“大”了。

宫殿基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城市规划。

8、周朝,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9、周王城特点:

“瓦”的出现。

城市规划有了一定的形制、规范。

“相宅”的出现。

10、合院鼻祖——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

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制瓦技术由陶器制作发展而来。

11、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与都:

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都是有宗庙先君之主的邑.邑与市:

中等的邑有时设市..城与国意义相同.廓大于城,但均是防御性的.周代一些文献已提到:

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都城布局制度

12、转型期的代表城市:

燕下都(公元前4—前3世纪),特点:

是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的。

出现了“内”、“外”城。

建筑技术及建筑材料进一步发展。

赵邯郸特点:

皇城与主城分开。

出现了城市轴线的雏形。

王城的“品”字型构图

齐临淄(公元前4)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最大最繁荣的城市

淹城特点:

1)三重城墙,2)圆形的平面布局。

13、转型期的城市规划成就:

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铁器出现,商业进一步繁荣,商人地位提高。

出现人口特别集中的大都市。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郭”之分。

王宫位于城中,建于高台之上,以利于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城市性质的转变。

从以宫庙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到由政治中心城和经济中心共同组成城市,标志着春秋战国城市性质转变的最根本性的要素之一。

特别是“市”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作为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职能的大幅增强,是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居住形态的变化:

居民从分散的状态集中到城郭之内;城郭内以“里”为居住单位;夏商西周时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瓦解,变为以职业划分居住区域。

14、秦汉时期政治统一,经济发展,迎来了城市建设的高峰期。

秦咸阳规划成就:

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城市;“市”进入城并设专门机构管理;官窑、官作坊毗邻宫殿区;“闾里制”较为成熟;下水系统较为完备,上水问题受地形限制解决困难

汉长安规划成就:

突出考虑了城市水源和都城安全两方面因素。

长安城北有渭水自西向东流过,南部有6条发源于秦岭的河流,从南向北流入渭河。

加上渭河北边的泾河,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地理形势,使汉长安城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长安城建在西南—东北走向的龙首上,地势从最高的西南逐渐向较低的东北过渡。

毫无疑问,皇宫未央宫被安排在最高处——城市的西南角,太后居住的长乐宫在东南角,后妃的宫城——桂宫、北宫、明光宫在中部。

市场、手工业作坊和百姓生活区则被安排在了北部。

宫城或宫殿区位于都城之内的制高点,这不只是为了防止水患的需要,还考虑了安全问题。

汉长安城皇宫:

规划与地形结合,因地制宜,城区规划形制也更趋完整,城内不同的区域,包括宫殿政治区、贵族豪宅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作坊区、商业区等,与现代城市布局有几分相似。

辟雍等礼制建筑的兴起

东汉洛阳城规划成就:

对《周礼·考工记》中的规划思想进行发展吸收。

明堂、辟雍、灵台三雍的设立,是东汉在政治文化上区别于西汉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东汉重视礼乐教化,而区别于西汉侧重武功霸业,这种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都城制度史上具有明显的转折特征。

太学的设立。

城中出现园囿(周礼·考工记思想:

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5、确立期的城市规划成就:

开创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先河。

在筑城、修路、定向、建宅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突出代表是:

版筑墙、瓦、油漆的出现。

宫庙一体,以庙为主构成这一时期宫室建制的一大显著特色。

最具特色的是地缘政治并未伴随文明时代的到来而立即出现,城市居民仍聚族而居。

城垣都具有“卫君”(含统治阶层)的性质,而不是为了保卫邦国中全体成员的安全。

城垣并非构成夏商西周三代都邑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

1、三国时期:

(公元220年~280年),这一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

魏国建都---洛阳蜀汉建都---益州(成都)东吴建都---建业(南京)司马炎自立为王,史称西晋:

司马睿建都建邺,史称东晋

2、曹魏邺城开创了都城规划严整布局的先例,规划手法对以后的城市布局有重大的影响。

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下游经济文化的中心。

规划成就:

曹魏邺城在中国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新规制。

首先表现在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各划定一定区域,井井有序,比汉长安城的布局要整齐得多。

其次是宫殿北移,有丁字形干道布设于宫殿之南,有了明显的中轴线,为中国城市的对称布局树立了样板。

第三是园林占有广大地区,把园林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铜雀园设在宫殿之西,其范围还大于宫殿区。

3、邺南城规划成就:

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隋唐长安城和元明清的北京城,其布局特点,都渊源于邺都南城。

尽管“邺都南城,其制度盖取诸洛阳与北邺”,但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开创了一代都城的新模式。

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都城之一,承前启后,为中国都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4、南北朝时期: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建都---建邺

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建都---洛阳

5、六朝都城建康:

南京---六朝古都

211年东吴孙权建都建业

317年东晋司马睿建都建康

420年宋国刘裕建都建康

479年齐国萧道成建都建康

502年梁国萧衍建都建康

557年陈国陈霸先建都建康

6、建康城规划成就:

长江下游的社会经济已得到空前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繁华区域。

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型平面的典型。

最早的城市群城市带。

佛教的发展,佛寺林立。

7、隋唐都城长安:

隋朝(581年—618年)定都大兴城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李渊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武则天定都洛阳

8、宇文恺中国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

世界第一城——大兴城的营建

东京洛阳城的营建

仁寿宫工程的筹划和设计

9、城市总体布局(宇文恺):

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严格的东西对称。

皇城紧附宫成之南,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把皇城分为东西两半,所有建筑物也以它为中心东西对称布设。

外郭城是一大长方形,周长36.7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

城内东西14条大街,南北11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描绘。

唐长安城内经济活动的中心就是东西两市,也完全按照东西对称的格局布设。

唐长安城的宫殿也有三组,这就是宫城内的太极宫,龙首原上的大明宫和春明门内的兴庆宫。

道路系统:

尽管朱雀街以西5条南北街的宽度均比以东的5条街略窄,但应该承认仍然是严格保持了东西对称的格局。

坊里:

长安城共划分109个坊里,按照大小可分为五种,分别为26.7公顷、34公顷、49.2公顷、52.2公顷、76.1公顷。

建设坊里的原因:

便于统治管理。

坊里的划分原则:

由干道网决定

市肆:

市,集市。

肆,店铺。

行:

同样性质的店铺集中在一起称行。

长安城分为东西二市,店铺比较集中,行业比较齐全。

水系:

全城分别从东西两面引水,城市水系的作用主要是饮用,绿化,运输等

规划成就:

不仅规模宏大、布局整齐,而且风景区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即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再加以人工雕凿,使其巧夺天工。

第四章

1、宋元城市背景:

战争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北宋(建都汴州,今河南开封)

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市民阶层的地位有所提升,里坊制度取消,商业繁荣;民族融合促使技术的发展;城市的职能定位相对明确。

2、城市特征:

出现了低等级的城镇,丰富了城镇体系;里坊制度瓦解,商业得到了解放;(坊市制——街巷制);火药的发明对城市的防御产生了新的影响;城市规模远大于同时期的欧洲城市;宗教影响了当时的城市建设;重要道路河道的变迁对当时的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3、北宋开封城:

城市总体布局——“三套方城”(即外城、里城和宫城)、“不规则平面布局”

道路及河道系统——断面设计是一个创造

         ——通过道路绿化改善城市小气候

         ——道路分级明确

街道风貌——繁华、“早市”、“夜市”。

居住特点——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开始设置厢,即按

地段、街道实行管理,里城内人口重心在东半部,坊的

数量占70%以上,外城恰好相反,人口重心在西部。

城市绿化和公共设施——“城市环境”、“水”(汴梁城的景观设计达到了一个高峰八胜风光:

金梁晓月,资圣薰风,夷山夕照,牧苑新晴,艮岳春云,吹台盛景,百岗冬霜、宣台瑞明)

规划成就:

自发性,民主性,历史沿革,三套城墙,宫城居中的布局模式及“井”字形道路网对以后的都城规划影响很大。

4、南宋临安城:

南宋杭州城的平面布局虽不如北宋开封城整齐划一,但也尽量利用群山、河湖、平原等地理优势,使城市布局美观大方、壮丽雄伟,大内的选址就是典型例证。

大内位于凤凰山麓,占据高地,俯瞰全城,既控制制高点,又发挥了高台建筑的艺术,殿庭巍峨自不待言。

殿前司就设在凤凰山八盘岭上,三省六部在和宁门以北,显然都是依据地形特点有意安排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杭州园林之盛也达到高峰。

5、元大都: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

春秋战国——蓟城晚唐——幽州金朝——金中都

元大都为金中都附近的新城,主要设计人:

刘秉忠

元代的大都城虽然也是夯土筑成,但有自己的特点。

这就是在夯土中使用“永定柱”(竖木)和“纴木”(横木)作为骨架,使城墙坚固异常。

规划特点:

先规划后建设,城市下水体系先期埋入地下;让“废墟”融“景色”;三套方城,分为外城、皇城及宫城;其总体布局也就是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由于今北京地区寒风凛冽,北墙只开两门,其他三面均开三门,也大体上符合都城十二门的规定。

明确的城市中轴线;宫城位于全城中部偏南地区,面积0.57平方千米,略小于今天的明清北京故宫(0.72平方千米)。

宫城南三门,正中为崇天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厚载门,宫城内的主要大殿有前后两组,即大明殿和延春阁,均为“工”字形结构,也就是以柱廊与后边的寝殿相连。

元大都城归警巡院管辖,有似于今天的市政府,成为中国最早的建制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完备的人工引水系统;良好的排水系统。

总结:

元大都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是继唐长安城之后又一个规模宏大、布局非常规整的城市。

而且三宫鼎立,与风景区相结合,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一切有利的地理条件,显得雄伟壮观,庄严大方。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郭守敬开辟水源,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供水和漕运问题,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章

1、明清时期:

明朝(1368年-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

洪武元年(1368年)——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永乐十九年(1421年)——定都顺天府(今北京)

2、南京城市是我国典型的不规则形都城,城内有方正的工程区及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的市肆区。

市肆区集中于鼓楼以南直至秦淮河,东部为规整的黄城区,西北专为屯兵军营。

⏹街道布置

⏹1.东部皇城区为新建的行政中心区域,道路系统以中轴线为原则进行划分。

⏹2.其余应天府地区因地制宜做道路分布

⏹文化

⏹明代的南京城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成贤街有国子监。

⏹市肆

⏹南京商业繁荣,明初伊始便设计13个市。

手工业尤为发达,手工业以丝织品及印刷等最盛,如江宁织造。

⏹建筑

⏹兴建寺庙,如灵谷寺,报恩寺,朝天宫,天宁寺等,特别是报恩寺的琉璃塔。

3、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永乐十九年(1421年)——定都顺天府(今北京)

徐达攻陷元大都将北城墙向南移2.5多公里,改名为北平。

1420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

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修之后的京城周长45里,形成了极其坚固的城防体系

明初为第一阶段,迁建的主要对象为南北城墙,迁建中首先针对大都北部的空旷地将北城墙南移五里,然后将南城墙作相应的调整,向南移动一里半。

经过这一阶段迁建以后的北京城被称为内城。

明嘉靖年间为第二阶段,原议环绕京城四周,一律加筑外垣,后因物力所限,只修了正南一面,进而使北京城在平面图上构成了“凸”字形轮廓。

对于外城修建首选南墙的原因,当归于这里比较稠密的居民和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天坛、山川坛的存在。

在城市总体格局上仍袭元代旧制,既全城呈现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对称形式与以东西、南北向为主的街区规划风格。

明代北京城市布局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

1.作为都城,上层建筑部分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进行布局。

2.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反应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街道布置

⏹1.以宫城至永定门;崇文门大街;宣武门大街;连接崇文门与宣武门的横街为主要干道。

⏹2.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道路,有利于形成安静的生活环境

⏹居住

⏹明代共划分5城37坊,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

内城多住官僚,贵族,地主及商人;外城多住一般市民。

⏹市肆

⏹在正阳门外的大街,东西河沿岸一带形成繁杂的商业区,由于自发形成,因此街道布局极不规则。

同类商业相对集中,如东华门的灯市,西城的庙宇集市。

⏹园林

⏹以王公贵族的小型私家园林为主

4、清北京形制:

明清北京城具有京城、皇城和宫城三道城墙,其中京城又包括内城和外城。

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

城各有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

皇城在京城中,包括三海及宫城。

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

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

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

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

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

前三殿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

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街道布置

⏹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主干道系统均未更动

⏹居住

⏹将内城一般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营房,内城里建有许多王亲贵族的府第。

⏹市肆

⏹正阳门外的大街仍然是全城的商业中心。

清代商品运输主要靠大运河,同类仓库多集中在接近大运河的城东,使东城经济得到发展,有“贵西城,富东城”。

⏹园林

⏹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如“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颐和园)

第六章

1、近代中国经济背景:

半封建半殖民地、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1840年鸦片战争,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条约规定:

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自此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洞开,中国出现了由条约规定的而不是自由开放的商埠城市。

《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口通商中,上海逐渐成为帝国主义殖民者对我最主要的侵略基地。

1845年,英国“英国人租借居留地”。

这是中国“租界”开端。

香港被英国侵占后,迅速殖民地化。

葡萄牙也企图把澳门变为殖民地。

这样,中国沿海一批半殖民地化和殖民地化的城市出现了。

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1860年《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规定: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允许日本资本家在通商口岸设立各种工厂,开放湖北沙市、四川重庆、苏州、杭州等为商埠。

过去外国在中国设立工厂还不算“合法”,现在则可以公开在中国投资制造,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了。

《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不仅使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对我国的城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近代城市体系:

突变型。

这类城市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这些城市无论在城市性质、人口和用地规模、功能结构、空间结构、城市建设和城市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帝国主义共占——上海、天津、汉口(武汉)等

帝国主义独占——青岛、大连、哈尔滨等

国内资本主义——无锡、南通、唐山、焦作、蚌埠、郑州等

现代化交通——铁路,铁路枢纽或铁路与河道交叉处

渐变型。

这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

这类城市较多,主要包括两类城市:

各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如北京、南京、徐州、安庆、长沙、太原、昆明、重庆等。

这些一般多为省级以上中心城市,城市规模较大,由于近代工业、铁路交通等兴起而使城市局部发生变化。

约开商埠的城市,如福州、宁波、烟台、芜湖、沙市、宜昌等。

这些城市一般多在城市近旁水陆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商业区,市区范围稍有扩大,但一般仍较多地保留了旧城基础。

本国资本主义--南通、无锡

3、近代城市变化与发展特点:

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

割让地,如香港(1842英国)、澳门(1887葡萄牙)以及甲午战后台湾的所有城市(1895日本);

租借地,如九龙“新界”(1898英国)、青岛(1898德国、1914日本)、威海(1898英国)、旅顺及大连(1898俄国、1905日本)、广州湾湛江(1899法国)等;

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附属地城市,前者如哈尔滨、满洲里、海拉尔等(1896俄国),后者包括奉天、长春、营口、安东等(1905日本);

占领地——云南勐(meng)乌、乌得(1895年法国),以及1931年以后日本占领东北全境的所有城市。

特点:

这类城市多半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在列强占领以后被选定发展起来的。

由于帝国主义有明确的侵略意图,城市一般都是按它们的侵略意图通过规划进行建设,显得较有条理,但其布置手法和建筑形式,都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行形式的移植,整个城市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4、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上海

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主要集中在沪南区,曹家渡区,杨树浦区三处。

黄埔江及苏州河两岸几乎全部为码头仓库,工厂所占。

道路交通:

道路为简单的方格网。

在英租界称之为“棋盘街”,按照早期的规划,租界内的主干道宽度为18-21米,一般道路为10-15米。

但道路间距均在100米以下,有的只有40~50米,沿街全部为商店店面。

道路与租界的扩展方向一致,主要由东向西、以“越界筑路”的方式发展。

建筑:

里弄建筑、花园洋房、高层公寓建筑

5、东方的芝加哥——武汉

城市特色相似。

武汉和芝加哥都是内陆地区的特大城市,且都是铁路、航空枢纽。

城市基础条件较相似——商业发达功能条件较相似——九省通衢

资源特色较相似——中国淡水最丰富的城市科教优势较相似——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

工业地位较相似——武汉的工业总产值列居全国第四金融地位较相似——正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金融中心

6、租界城市特点:

如上海、天津、汉口等,这些城市原来都是中国较大工商业及交通中心,经帝国主义侵占和经营后,城市人口规模急剧膨胀;旧城区和新辟的租界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