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997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教案.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教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教案.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教案

第一单元混合

第一课物质的混合

(一)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知道物质混合后,有的不发生变化,有的发生变化。

2.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3.指导学生按照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

纸杯3个、筷子1根、沙子1把、豆子1把、油少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小组准备的材料。

2、观察:

沙子和豆子是什么样的?

3、交流;关于混合,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二、研究混合物的特点。

1、请大家研究研究如果将沙子和豆子混合起来,它们会发生变化吗?

2、学生分小组活动,观察、讨论。

活动程序:

检查沙和豆子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观察和比较,把混合物与预留的样本进行对照、比较,可以看出混合物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3、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4、分离混合物:

你能不能想几个好办法将混合物分离开来?

5、学生做筛子分离混合物。

再观察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6、水和油混合起来会怎么样?

震荡水和油,让它们静止一会儿,观察观察。

7、为什么油会在水的上面?

怎样将油和水进行分离?

三、讨论拓展。

混合与我们的生活。

四、总结。

将混合物进行分离是研究混合物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观察到“有变化”和观察到“没变化”是同样重要的一件事。

五、布置作业。

回家找一找身边有哪些混合物,简单记下来。

课后记:

 

第二课混合身边的物质

(二)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知道物质混合后,有的不会发生变化,有的发生了变化。

2、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发生了变化,还是没有发生变化。

3、帮助学生理解干观察到变化同“没有发生变化”是同样重要的。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醋、小苏打、烧杯、火柴

小组准备:

醋、小苏打、烧杯、火柴、一些小食品。

教学活动:

一、导入

1、检查小组带来的材料。

2、观察小苏打,描述小苏打的特点。

3、观察醋,描述醋的特点。

二、研究小苏打和醋的混合

1、教师演示:

如果将小苏打和醋混合起来,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先猜测)教师给烧杯里倒入三勺醋,然后小心得到入一勺小苏打,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把一根燃烧着的火柴伸进烧杯里,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这和伸进一只空的烧杯里的情况一样吗?

2、学生照教师的样子再做一遍,想一想,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

3、观察杯里剩下的液体,这与沙和豆子混合后的情况相同吗?

4、小结:

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它能够使火柴熄灭,这就是二氧化碳气体。

5、整合:

比较两次课做的混合实验,可在黑板上列表格便于比较。

混合

混合后的情况

特点

沙和豆子

小苏打和醋

思考:

我们可以将混合的物质分为几种情况?

这几类物质混合后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混合物在我们生活中和生产中应用很广,看一看食物的商标或说明书,它们是由那些物体混合在一起的?

2、学生活动、交流。

3、教师演示:

泻盐、水、红墨水、洗衣粉的混合,猜一猜混合后会怎样?

四、布置作业

回家再看看还有那些东西是混合物。

课后记;

 

第三课时分离混合物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2、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教学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粳米和面粉一份,纸盒,做分离筛用的丝网材料、细铁钉或打头针,木屑,彩色水笔用的黑墨水或绿墨水,滤纸,水杯,滴管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的交流活动。

看图并说说自己知道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说说用这些方法分离混合物的道理,引入向各种方法进行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活动。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分离粳米与面粉

●根据课本上的举例和活动要求,让学生说说风力分离出谷物的道理,启发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各种方法分离混合物。

●分小组讨论分离方法,根据想到方法,准备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分离。

●记录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方法,回顾分离的过程。

一、探究活动二、分离另外两种混合物

1、想想怎样分离细铁钉和木屑,在表格中写出分离的方法和过程。

方法中包括使用什么工具,例如用磁铁吸铁钉。

交流时不要只限于说方法,方法是想出来的,想的时候使用了什么知识,例如一个学生想到用水分离,因为他知道木屑会在水中飘,铁钉会在水中沉。

没有知识,不可能想方法,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想出这个方法的,对这个学生来说,促成他意识到于用知识进行思维,对别的学生来说也是思考和启发。

交流以后,鼓励学生用想出来的方法去实践,通过实践判断设想的方法是否可行。

2、分离黑墨水或绿墨水。

黑墨水和绿墨水的分离,平时较为少见,这两种墨水分离后的色彩效果比较鲜艳丰富,上课时可先用过滤纸或纸巾、宣纸,按教材上的操作方法,实际试一试。

黑墨水和绿墨水滴水分离后,呈现多种颜色。

课后记:

 

第四课时研究土壤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学到的知识研究土壤,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2、指导学生应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

3、教育学生要学会和身边的小伙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一小袋土壤、记录表

教师准备:

烧杯、筛网、小盘、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学生带来的材料。

2、今天我们要来研究土壤,你打算怎样来研究呢?

二、研究研究土壤是混合的吗

1、看一看王康这一组是怎样研究的。

他们组的研究过程给了你什么启示?

2、各组设计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分别用讨论出来的方法试一试,看看土壤是不是一种混合物。

3、小组充分活动,尽心研究,教师要重视指导。

4、汇报交流。

5、教师小结:

土壤是一种混合物质,它里面有空气、沙子、草根和小虫等。

三、阅读和拓展、

制作果茶饮料和橙汁饮料。

(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完成)

课后记:

 

第二单元空气

第一课时了解空气

(一)

教材说明

教材共2页,分2个部分。

第一部分:

我们通过感觉就能知道空气就在身边。

这是一个实验活动。

教材以文字和插图图示的方式指导学生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1.收集空气。

教材指导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装满后扎紧袋口。

这样,原本看不到的空气就可以"看到"了。

这也为用感官感觉空气提供了基础。

2.用感官感觉空气。

教材指导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

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3.说说对空气的感觉,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

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部分:

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这部分包括两个实验活动。

教材的意图在于通过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

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第一个实验活动是纸团不湿的实验。

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经典的实验,既具有魔术般的神秘色彩,又包含着有趣的科学道理,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活动。

教材用图示说明了实验所需准备的器材:

一个水槽,水,一只玻璃水杯,一张废纸片。

所需的水自然是不用说的。

这个实验的做法不复杂,因此教材没有用过多的文字说明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但有两点强调得比较清楚,一是把纸团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二是倒扣着直立着按入水底,做好这两点是实验成功的条件。

实验可以从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

一是实验中,从水槽的侧面看玻璃杯,会十分清楚地看到玻璃杯里有一大截“空”着,水始终进不去;二是将玻璃杯竖直提出后,纸团不会湿。

在实验的基础上,教材提出“纸会湿吗”和“为什么会这样呢”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推想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个实验活动是倒空气的实验。

这个实验如同上一个实验一样是一个经典实验,也同样具有魔术般的趣味。

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这个实验的操作有一定难度,因此教材的指导比较具体。

当将两只杯子倾斜到一定角度时,第一只杯子中的空气就会以气泡的形式,通过水槽中的水转移到第二只杯子里。

第一只杯子中的空气变为气泡,气泡通过水进人第二只杯子,气泡在第二只杯子里再汇集成较多的空气,这个过程是十分清楚的。

这个实验也正是通过气泡对水的“扰动”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占据空间并能流动。

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准备薄而透明的塑料袋,塑料袋不能漏气,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个。

教师在实验室里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两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

每个小组准备2——3张32开废作业纸。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1.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

2.我们要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3.同学们知道的不少,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

大家来想想办法。

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东西?

我们要先用感官来观察。

大家想想办法怎样用感官观察?

如果需要,教师可提示学生怎样运用感官进行观察。

这一活动的时间要充分,要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感知,以建立丰富的表象。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

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学生交流的时间也要尽可能充分,教师要鼓励相引导学生多说。

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

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空气在塑料袋里把塑料袋撑得鼓鼓的,按下去又会鼓起来;从小孔里出来的空气感觉像流水一样。

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做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人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

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

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

教师可按教材提供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这个活动。

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

(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

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

它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又怎么样了?

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

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五、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

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

"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教室里充满着空气,空气占据了房子里面的空间。

我们的周围空间被很多很多空气占据着。

六、作业。

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

板书设计:

了解空气

无色无味

占据空间

课后记:

 

第二课时了解空气

(二)

教材说明

教材共2页,分3个部分。

第一部分:

实验证明空气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这一部分由一组对比实验活动组成,以图示和文字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完成这组对比实验。

教材先安排学生做出一组猜想:

一个装满空气的瓶子,如果再打人一些空气,还是一瓶空气吗?

如果抽出一些空气,还是一瓶空气吗?

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猜想就是猜结果是否正确,是否有道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展开思考。

实验是证明学生猜想的"公平判官"。

实验之后学生会发现一瓶空气无论是打人一些还是抽出一些,瓶中的空气仍然是充满着。

这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它的形状和体积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

假如将一瓶空气换成一瓶水,同样打人和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

教材先提出这样的假设,让学生去推测。

即使不去实际做这个实验,学生凭借经验也会做出正确的推测:

一满瓶水将不能再打人一些水,而一满瓶水抽出一些水后,则不再是一满瓶水,瓶内会有一个明显的水面,水只占瓶子的一部分。

让学生实际做一做这个实验,将进一步验证学生的推测。

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质:

通过比较瓶中的空气和水,进一步认识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而水(一定量的)虽然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却有一定的体积,它不能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第二部分:

通过测量认识空气有质量。

这一部分是一个使用杠杆进行测量的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这里的杠杆可称为"最简单的秤"。

这里的测量不是定量测量,只是一个比较性的测量,是"重"和"轻"的比较。

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各挂一个充了空气的气球,调整支点或气球悬挂点使其平衡。

学生有经验,如果这一边轻了,那一边就会向上翘。

刺破一边气球,放掉空气(也可以解开拴气球的线,慢慢放掉空气),瘪气球这边果然向上翘起了。

说明了什么?

说明气球里的空气(严格讲是被压缩的空气)是有质量的。

这一部分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质量概念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使用"轻重"的说法来过渡。

关于如何使小学生理解和接受"质量"这一概念,还需大家一起来研究。

第三部分:

通过比较和综合认识空气的性质,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

这部分主要是综合前面探究的收获,并进行整理,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空气作为气体这一方面的性质,进而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

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层

第1层,综合经验,整理资料。

教材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探究活动所获得的认识以及以往的经验,对石头、水、空气的一些性质进行概括,记录进科学文件夹里。

这个过程就是整理资料的过程。

第2层,分析资料,获得认识。

学生通过整理资料,对比分析,会发现石头、水、空气分别具有一些不同的性质。

在学生建立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对这些性质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以帮助学生梳理和概括自己的认识,并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净),一只两用打气筒,两个气球,细竹条或细木条,线;每个学生一张科学文件夹。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

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

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

2.瓶里的空气。

(1)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入一些空气。

◆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人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

◆打入一些空气。

◆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

◆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2)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

◆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

猜猜看。

◆抽出一些空气。

结果怎么样?

◆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3)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4)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

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

◆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

(5)比较用空气和水进行实验的相同和不同。

◆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

3.称称空气。

(1)称空气。

◆用简单秤测空气有没有质量。

◆把两个吹了气的气球挂在杠杆的两边,调节平衡。

如果一边变轻了,秤会怎么样?

◆放掉一边气球里的空气再称,结果怎样?

轻重怎样变化了?

(2)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

放掉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轻了?

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发现了什么?

4.综合认识,整理资料,比较、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

(1)根据已有的认识填写科学文件夹。

我们对石头、水和空气都不陌生了,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来填写我们的科学文件夹。

(2)科学文件夹里的资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大家比较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3)说说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

(4)认识固体、气体和液体。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说明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不是下定义)。

5.作业。

课后踢踢足球或拍拍篮球,体会有什么感觉?

足球、篮球里的气少了要怎样做?

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的做法?

板书设计:

了解空气

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课后记:

 

第三课时被压缩的空气

教材说明

教材共1页,分2个部分。

第一部分:

通过拍足球游戏,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学生在第一专题的学习中,已经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有了初步的感受,这一专题将继续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这个问题。

教材的第一段文字是一个铺垫,是为了引出本单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有3层含义:

一是足球运动员用很大的力踢足球,脚却不会受伤,暗示充满空气的足球所具有的弹性有保护运动员脚的作用;二是足球被踢后能够飞出很远,暗示充满气的球是有弹力,足球是靠弹力弹出去的;三是足球是学生特别喜欢的球类,以此作为探究压缩空气的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材下面的几段文字和插图引导学生通过做拍打足球的游戏,发现充足气的足球弹得很好,而气不足的足球却弹不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对此现象做出假设。

第二部分

引领学生借助注射器,初步学习定尺研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教材的文字和插图为学生提示了实验的做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在实验中观察注射器中空气体积的变化,注意体会手的感觉。

插图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的刻度。

教材以儿童笔迹的科学文件夹的形式,指导学生在自己的科学文件夹里进行记录,并对现象进行分析获得结论。

这种方式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促进、提高他们记录、整理信息资料的水平和分析水平。

科学文件夹也有辅助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作用。

教材最后有儿童玩空气枪的文字和插图,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教师可把这部分内容灵活处理在课内或课外。

教学准备

教师为学生准备两个足球(一个气不足,一个气很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支注射器(活塞密封要好),学生自己准备一块橡皮;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科学文件夹。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上,我们做了给一满瓶空气继续打人一些空气的实验,结果怎样?

课后大家又去玩了足球和篮球,大家又有些什么发现呢?

足球、篮球里的气不足的时候都要往里面再打人一些空气,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轮胎里的气少了也要再往里面打人一些空气。

这是为什么呢?

2.打足气的足球。

(1)关于踢足球的讨论。

我们都喜欢看足球赛,也都喜欢踢足球,运动员或我们自己用力踢球时,会看到球怎么样?

如果是踢一块石头会怎样?

大家说说,为什么运动员的脚不会受伤?

足球为什么能飞得那么远?

(2)拍足球比赛。

我们来做拍足球比赛的游戏。

注意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

(3)做出我们的假设。

我们试着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验证假设。

我们把足球里的气打足,再比一比,看看我们的解释是不是正确。

通过这个游戏,我们能得出什么?

3.注射器里的空气。

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证明刚才的认识?

(1)做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

教师可按教材上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让学生仿照教材上的科学文件夹做好自己的科学文件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的体积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

注意记录刻度:

压之前的刻度、压以后的刻度、松手后活塞弹回后的刻度。

(2)交流实验收获,得出结论。

Ø我们现在来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Ø现在我们有哪些共同的认识?

Ø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3)研究空气枪。

Ø谁玩过空气枪?

你认为空气枪是怎样把"子弹"射出去的?

Ø我们课后再去做个空气枪玩玩,研究压缩空气弹力是怎样起作用的。

4.作业。

(1)注意观察,哪里还有压缩空气?

那里的压缩空气有什么用?

(2)注意听天气预报和实际观察今后几天刮什么风。

板书设计:

被压缩的空气

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力

课后记:

第四课时流动的空气

教材说明

教材共2页,分5个部分。

第一部分:

认识风。

这是本专题的导言。

风是学生十分熟悉的自然现象,对风的存在具有非常丰富的感性生活经验,包括风的名称、风的各种状态(大风、小风、龙卷风等)。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用简要的文字介绍了风是什么,什么是微风,什么是大风,从而也引出了研究风的话题。

第二部分:

通过香味在教室里传播的实验,使学生感知香味是由空气传过来的。

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告诉学生这个实验的做法,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同学们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

这个实验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出香味在教室里逐渐扩散传播的过程,所以学生会有比较深刻的感性体验。

教材引导学生画出传播的路线图,意在引导学生把对香味传播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绘图的过程是一个用符合表达感性表象的过程,因此,学生画在纸上的图像实际上是对香味传播轨迹的理解。

画图也是学生记录和表达的一种重要能力。

这一部分通过闻、看和画,使学生初步认识香味是靠教室里的空气从瓶子里传到每个同学的鼻子里的,这就为后面研究空气的流动做了铺垫。

第三部分:

借助观察香的烟的飘散轨迹,观察教室里空气的流动情况,进而感知风在教室里的运动情况。

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告诉学生实验的方法,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如果室外的风不是很大,教室的门窗是关闭的,则很难感觉到有风。

在无风或风很小很小的环境里,香的烟是竖直往上的。

如果门或窗开一点小缝,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香的烟会明显地顺着风的流向飘散。

烟的飘散是空气流动的结果。

第一种情况是香周围的空气向上流动的结果,第二种情况是门(或窗)缝处的空气向教室内流动的结果。

由于教室内墙壁、温差的影响,在室内的不同地方,香的烟会有不同的飘散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