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社会学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939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社会学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应用社会学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应用社会学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应用社会学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应用社会学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社会学复习纲要.docx

《应用社会学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社会学复习纲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社会学复习纲要.docx

应用社会学复习纲要

应用社会学概述复习纲要

一、应用社会学概述

(一)应用社会学定义:

应用社会学是侧重于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概念、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发现等,对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等做出描述、分析、评价和提出对策或解决办法的社会学基本分支学科。

(二)应用社会学的由来

(美)EdwardPayson(佩森)于1898年发表《对于应用社会学的建议》首次提出appliedsociology一词,说明了应用社会学的功能、特点,提倡充分利用演绎与归纳的证明方法。

(三)应用社会学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的特点

2.比较注重方法的研究

3.比较注重定量研究

4.非常注重对实际社会问题的研究

5.涉及对客观事物的对错、善恶、真伪等的评价问题

6.学术研究队伍庞大,突破社会学的学术圈子

7.服务对象多,范围广

8.“中距”理论研究占有重要地位

(四)应用社会学在我国的我国的研究领域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社会评价、社会项目评估方法、态度测量方法、社会心理、人类学方法、性学研究、语言研究、医学与社会研究、犯罪问题研究、人口研究、环境研究、人际研究、家庭研究、民族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分层、城市研究、发展研究、劳动就业、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等方面。

(五)自杀:

1.容易自杀的人群

独居者:

孤独的男人更容易自杀

离婚者

医生

作家

2.中国的自杀死亡者的特点

首先,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女性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自杀死亡率的国家。

主要西方国家,甚至包括日本,其男性的自杀死亡率都在女性的一倍以上。

而中国是女性高于男性25%。

第二,中国农村的自杀死亡率数据是城市的2-3倍。

第三,中国的55岁以上人口的自杀死亡率是全世界最高的,为68人/10万人。

第四,中国自杀死亡事件中,最后被认定有精神疾病的数目仅为62%,而国际数据则显示一般情况下,90%自杀身亡的人有精神疾病——这也是国际精神医学界对中国自杀死亡率数据最大的质疑。

3.自杀者的可能表现

(1)透露自杀意图;这是最常见的自杀预兆。

事实上,有2/3的自杀者曾明确表示过他们的自杀打算;有25%的人寻求过心理医生的帮助,有44%的自杀者服用过新开的药物。

自杀意愿有时是通过暗示和开玩笑的方式透露出来的,有时则只是在日记中写下自杀的念头。

(2)写遗书;写遗书者通常自杀意念较坚决,大约30%的青少年自杀都会写遗书,而17%的成年自杀者会留下遗书。

(3)反常哭泣;

(4)反复诉说遭遇;

(5)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

(6)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

(7)不能正常工作,无故旷工;

(8)社交活动明显减少;

(9)不吃饭,闭门不出;

(10)频繁出现意外事故;

(11)将自己的珍爱之物送人;

(12)向亲友流露眷恋之情,或者突然向亲友告别。

4.

5.《自杀论》提出了预防自杀的5项措施

第一,对自杀者进行惩罚,不给他的尸体落葬,不安排正式葬礼。

第二,对悲观主义者采取必要措施恢复正常精神状态。

第三,改进教育,增强信念,培养人们的坚强性格。

第四,重新发挥家庭在防止自杀中的作用。

第五,最主要方法是“恢复社会组织的统一性,使它能把个人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个人产生依恋集体的感情。

”社会组织主要是指职业团体——协作团体。

二、应用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

(一)变量的概念

1.什么是变量?

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

2.变量的划分:

(1)按变量值的不同:

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

(2)按测量等级:

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二)截面研究:

一般仅在某个特定的时点抽取一次样本,然后对抽取的样本进行调查分析。

如探究式研究、描述性研究。

(三)历时研究:

比较社会过程在不同时点的“横截面”状况的研究。

抽取样本至少2次以上,且相隔一定时间。

包括趋势研究、追踪研究、同期群研究。

(四)伦理问题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与研究者有关的伦理问题:

作假与抄袭

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伦理问题:

不伤害;不欺骗;告知同意;保护隐私权

三、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一)托马斯和兹纳涅斯基合著《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生活研究法。

(二)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方法的区别

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第一,归纳性;

第二,全景式地关注研究对象及其背景;

第三,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极其小心;

第四,力图从被研究对象的参照框架来把握他们。

第五,其他.

(三)口述史定义:

“绝大部分依赖于对老年人进行访谈的方法,这些老年人提供了他们儿时、青年和成年生活的事件、态度和活动的回顾性材料”。

四、社会项目评估

(一)社会项目定义:

目的在于改善人类社会环境的社会政策和项目活动。

基本条件:

(1)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为宗旨;

(2)以非营利社会性活动为条件;

(3)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手段;

(4)以改善人类社会环境为目的。

(二)项目评估是通过科学的、可以接受的方法,系统地评价项目(政策)的操作和结果,并与某种标准进行比较,描述和解释项目(政策)的规划、执行过程和成效,并以此作为项目(政策)改善的依据。

需求评估?

(可行性报告?

——对社会问题的厘清、对干预必要性的了解、对干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五、社会态度研究及其应用

(一)社会态度研究的含义及其特征

1.含义:

社会态度是人们对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看法和具有内在结构的心理准备状况;社会态度对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形成人们一定的社会行为倾向。

2.社会态度三因素:

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图因素。

(1)认知因素。

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

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

(2)情感因素。

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

(3)意向因素。

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

3.社会态度的特征

(1)态度的社会性——态度是后天习得的

(2)态度的双向性——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

(3)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是协调的。

(4)态度的恒常性——态度是稳定的,一经形成不易改变。

(5)态度的内隐性——态度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活动。

(二)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社会态度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行为的准备状态,而社会行为是社会态度的外显,是社会态度的引导下对对象表现出来的具体反应。

因此表现有两种情况:

一是两者保持一致,再者是两者不一致。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家庭影响:

父母的条件及其教育方式

社会地位:

阶级、阶层、身份

社会文化:

政治、经济、风俗、传统、舆论

学校:

教师、教材、班级

居住条件:

城市、农村、街道

(四)社会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模仿与服从

社会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有两个方面:

一是自觉自愿、不知不觉地模仿;

二是受到一定压力的服从。

第二阶段同化

本阶段的社会态度比在服从阶段升华了,已从被迫转变为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或新的信息和行为,使自己的态度与所要形成的社会态度相接近。

第三阶段内化

这阶段人的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即形成了新的态度。

社会态度改变途径——团体关系

社会态度改变途径——个人人格

引导个体与态度对象接触,也是改变态度的方法之一。

(五)社会态度的测量技术

1.社会态度量表法

瑟斯顿量表

利克特量表

语义差异量表

博格达斯量表

生活梯量表

2.其他方法

情景法。

在测验时,向被试提供一些刺激,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反应,从而不知不觉露出其人格特点。

即在没有控制的条件下,个人内在因素通过某些刺激投射出来。

投射法

(六)本土方法论是以干扰常规程序的方法来对特定的亚文化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互动规则和程序进行比较研究。

创立此方法的是哈罗德.加芬克尔。

六、人类学调查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田野工作

民族志

类型学方法

亲属称谓制研究

七、社会心理学及其应用

(一)社会心理现象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某一社会事件的心理反映。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内隐性——是个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人脑的神经联系和生物电反应的过程。

3.互动性——无论个体的社会心理还是群体的社会心理,都是在社会成员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相互沟通和相互影响而形成和发展变化的。

4.多层面性——由于社会心理直接与社会中个体和群体的自身状态、周围环境及行为活动紧密联系,从而使其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具有多层面性的特点。

如个体层面与群体层面、不同年龄层面、不同性别层面、不同职业层面、不同兴趣、爱好层面等。

(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个体主义的社会心理学

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包括:

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与态度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和认知失调、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人格与社会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在社会情境和人际交往中,个体和群体心理现象发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2.集体主义的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有:

(1)集体心理研究。

如杜尔凯姆集体表象说、荣格集体无意识说、弗洛姆社会潜意识说等;

(2)社会交换研究。

如霍曼斯、布劳、埃里默森等将经济交换的概念运用到社会领域,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是社会交换的反映;

(3)参照群体研究。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对其社会地位的估价取决于他所选择的、用以比较的社会框架,斯托弗《美国士兵》与“相对剥夺感”

(4)符号互动研究。

托马斯、库利、米德等通过“情境定义”、“镜中我”、“主我”、“客我”等概念的建构,指出了符号互动因素在社会心理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5)勒温及其助手的群体动力学研究

3.跨文化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1)关于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人格研究,如马林诺夫斯基、波亚士、米德、本尼迪格特、弗里曼等;

(2)国民性研究,《菊花与军刀》《枕戈待旦:

一个人类学家眼中的美国人》《英国人性格的研究》《美国人与中国人:

两种生活方式》;

(3)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前喻文化:

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

并喻文化:

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

后喻文化:

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

1.勒温传统所代表的研究范式

勒温传统——群体动力学。

他和他的同事、学生、后继者在围绕场论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的杰出研究。

理论假设:

一是认知一致性假设;二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信仰。

紧张系统理论与蔡加利克效应、奥芙散金娜的确证实验、利斯娜和马勒关于替代价值的实验、抱负水平研究、群体氛围实验研究、群体压力实验研究、多伊奇的合作与竞争理论、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研究、海德人际关系认知理论研究等。

主要研究方法与课题:

实地研究的实验社会心理学

2.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

基本假设:

人类和动物的全部行为完全可以从刺激—反应模式中得到解释。

奠基者:

华生

代表人物:

斯金纳、赫尔

主要研究内容:

强调对学习和模仿的研究,提倡社会学习说。

从“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形成新行为主义潮流,如斯金纳的操作强化理论、赫尔的内聚力理论、米勒和多拉德的驱力—反应—线索—报酬理论、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和攻击理论。

3.精神分析的研究范式

弗洛伊德及其里比多的惟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构建,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位一体的人格模式框架;

荣格及其集体无意识理论(原型)。

4.符号互动的研究范式

芝加哥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帕克、库利、托马斯、杜威、G.米德等。

他们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范式,主张恢复对人类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的研究,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创造了一系列概念范畴如符号、自我、互动、角色等,以阐述符号互动范式的基本思想。

当代代表人物:

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戈夫蔓的印象整饰理论、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等。

(四)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偏见、冲突与和解:

囚犯两难博戏;老鹰队与响尾蛇队冲突与和解。

现代管理、扶贫开发项目、教育领域、环境、犯罪以及身心健康等与社会心理学应用研究关系极其密切。

八.性社会学及其应用

1.性社会学的理论创建

1973年约翰·盖格农与西蒙合著的《性举止--性的社会组织》一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人在性方面的社会化过程及其规律

1980年代,约翰·莫尼出版了一系列著作,研究以往的性学概念和性学研究过程,是如何被社会文化所限定和影响的,代表作是《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

一般认为,这标志着以心理学和生理学为主的经典性学,开始包容性社会学,开始成为综合学科。

1995年,劳曼、盖格农等人出版了《性现象的社会组织》一书(俗称“芝加哥报告”),系统地创建了性现象的社会网络理论,并且以历史上首次全美国随机抽样的面访调查的数据分析,验证了自己的理论。

2.性学研究的方法论概述

1.侧重于生理学与医学的实验室学派

——马斯特、约翰逊的《人类性反应》

2.社会调查学派

——金西的《人类男性性行为》《人类女性性行为》,劳曼与盖格农的《美国人的性生活》《性的社会组织》

3.心理—行为学派——卡普兰的《新的性治疗学》

3.社会工作者救助工作内容

即时庇护(庇护场所)

动员受害者或其亲属报警

启动支持系统

心理辅导

善后处理

健康服务

帮助辟谣

4.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妇女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对象,随着家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升级,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九、人口研究及其应用

(一)马尔萨斯人口论

1、两个公理

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即食;

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即色。

两个级数

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

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

2、三个命题

(1)制约原理——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

(2)增殖原理——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增加。

(3)均衡原理——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压制,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3、三种抑制

一种是积极抑制,如自然灾害、饥荒、战争、疾病等客观途径缩短人的寿命,达到人口的自然减员。

二种是道德抑制,即对结婚的克制——具备经济条件的理性的晚育

三种是生理抑制(普雷斯),——避孕与计划生育料相平衡。

(二)当代悲观人口论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1.(美)威廉.福格特的《生存之路》

2.(美)保罗.埃利希《人口爆炸》

3.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三)当代乐观人口论

1.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赫曼.康恩与朱利安.林肯.西蒙的《人口增长经济学》

2.主要观点:

(1)长期发展趋势的前景是美好的,经济增长是必要的。

(2)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动力。

(3)较快的人口增长与较快的经济增长相联系,而较慢的人口增长与较慢的经济增长或经济停滞有关。

3.影响人口的自然与社会因素

(1)影响生育力的生理变量:

生殖期、生育间隔期、流产、引产、早产等影响。

(2)影响生育力的中间变量(当任何社会因素影响生育力时,所必须通过的生理的和行为的变量):

(四)人口普查:

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的标准时间,对其境内的全部人口,按一定的标志进行逐户逐人的登记调查,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分析、评价和发表,一提供有关人口的社会、经济、自然特征的全部资料。

特点:

集中性、普遍性、统一性、个别性、定期性。

(五)人口迁移指人口出于某些动机和目的,离开原来居住地,到另外一个距离较远的地方较长时间地居住,迁移者的社会特征如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都有较明显的改变。

(六)人口流动是指到一些有一定距离的地方短期居住,社会特征一般没有改变。

十、人际关系研究及其应用

(一)人际关系的划分

1、按人际关系纽带划分: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

2、按人际关系内容划分

道德关系

法律关系

宗教关系

政治关系

3、按形成人际关系的社会身份和心理状态划分

角色关系

心理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形态

1、稳定形态

2、互补形态

3、互利形态

4、强制形态

5、冲突形态

6、封闭形态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际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提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物质生产交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是社会关系生产的交往(人与人),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方面指“交互作用”,另一方面指“交流”。

(四)人际交往的需要与动机理论

(美)马斯洛的需要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五)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6个普遍性的命题——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剥夺与满足命题

攻击与赞同命题

理性命题

(六)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人是自我主义的。

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主义,不同于集体主义,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集体主义,超出则为个人主义。

第二,中国人的关系范围是有限的。

有圈内与圈外之分,区别对待,态度不一,形成“内聚与内耗”或“团结与冲突”同在的矛盾心理与行为取向。

第三,中国人对待自己亲疏远近不同的人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十一、组织社会学及其应用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

中心:

提高劳动生产率。

重点:

计划、标准化、改进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管理概念:

是一个将组织的物质资源或技术力量与人力资源结合以便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理论特点:

按合理化的公式规定工作人员的外在行为,把工作人员看作为机器部件使用。

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

法约尔被称为经营管理之父。

中心:

强调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性。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人员既要坚持管理原则,又要见机灵活行事。

(二)韦伯的科层制

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科层制管理是指通过公职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进行管理。

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而复杂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基本观点:

合法与合理的职权观点。

合法是指通过公权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进行管理。

合理是指一种“纯理型”的组织,不为某种特殊需要服务。

(三)霍桑试验

1924年开始,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在芝加哥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试验。

最初的目的是根据科学管理原理,探讨工作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后来梅奥参加该项试验,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工人劳动过程的影响。

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提出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开辟了行为科学研究的道路。

1、照明试验;

2、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

3、大规模访问交谈;

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1)大部分成员都故意自行限制产量;

(2)工人对待他们不同层次的上级持不同态度;(3)成员中存在一些小派系,这种派系是非正式组织

霍桑试验的成果:

主要影响生产率的并非劳动条件本身,而是对工人的关注,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组织研究凸显出来。

(四)单位概念和类别

概念:

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科层制的一个变种;是指人们的工作场所。

在单位里,人们可以获得应有的权利、身份及行为的合法性;单位能满足成员的各种要求,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控制他们的行为;单位是一个小型社会,个人不可能脱离它而独立生存,而单位自身是通过依靠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类别:

(1)行政单位——党和国家的机构,合法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机构等

(2)企业单位——创造物质财富的机构,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

(3)事业单位——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机构,如研究所、各类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文化团体等。

十二、社会分层研究及其应用

(一)研究社会分层的总体理论

1.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从阶级的角度研究社会分层,把阶级看成是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而非简单的等级或交换关系。

阶级关系的核心是剥削与被剥削问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是否占有生产资料问题

生产方式决定阶级分层模式:

如封建式的生产方式产生的是地主与农民对立的阶级模式,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生产方式产生的是资本家与工人对立的阶级模式。

社会分层模式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方式的变迁。

但最终通过人们的活动实现:

一些人追求自身未获得的某种利益,而另一些人则保卫自己已经获得的某种利益,进行阶级之间的斗争。

政党斗争

2.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

发挥重大作用的因素有:

如年龄、性别、宗教信仰、种族等。

三个尺度或三个标准:

第一,阶级分层(即利,市场地位—交换关系)

第二,身份群体的分层(即名,如球迷、妇女群体)

第三,权力分层(即权)

3.功能主义分层理论

强调社会分层的合理性:

既然社会上的地位差别、收入差别、贫富差别等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那么它作为社会的一个构成部分比如对社会发挥着某种功能,满足着社会的某种需要。

杜尔凯姆:

在社会上人们之所以被置于高低不同的层次,原因有二:

一是在任何社会中,总有某些工作被视为比其他工作更重要;二是社会上人们的才能、知识、智力、技术水平各不相同。

(美)W·沃纳:

提出社会分层是社会秩序的必要机制的思想——只有把社会中的人安置在高低不同的位置上,才能使其所有成员相互协调地处于一个社会有机体中。

帕森斯:

社会秩序是怎样成为可能的?

是要通过规范与价值观念主要观点有二:

第一,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高低,是由社会上的人们根据这个人所能做到的与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程度而决定的。

第二,财富、权力方面的实际差别是次要的,从共同的价值观体系来看,财富不是第一级标准,其首要意义在于一种成就的象征。

(二)研究社会分层的中距理论

1.达兰多夫关于调节阶级冲突的理论

从如何缓和与调节现代工业社会的阶级冲突角度进行研究。

建立一个社会分层与冲突过程的模式。

该模式假定,一切社会都显示了角色的分化,这就要求权威关系的存在。

因为存在了两个相互对立的冲突的“准群体”。

2.专家治国论

强调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在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主张应该由专家来担任最重要职位的理论。

代表人物:

索尔斯坦·凡勃伦

技术统治党、技术统治联合会

企业实业家的商业目标与技术专家的工业活动目标存在矛盾冲突。

3.平等与效率理论

合理分层差距的核心是平等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平等优先、效率优先)

代表人物:

阿瑟·奥肯

影响人们在市场上所得的因素:

(1)一生中的生产技能和既得财产;

(2)天生的能力和禀赋;

(3)自愿付出的努力;

(4)与本行业关联的其他行业的供求状况。

4.关于供需关系决定收入地位的理论

辛普森:

决定社会分层地位的是人才的供需规律

影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因素有:

技术因素、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的因素、权力因素

影响人才供给的因素有:

培训该种人才的难度、社会对该种人才供给的限制、产品的分化、职业选择的兴趣、价值观及人才的流动等。

(三)研究社会分层的方法

1.不平等指数的测量

2.库兹涅茨比率

3.五等分法(各20%)

4.基尼系数方法(0—1系数)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低于0.2收入绝对平均;0.2-0.3收入比较平均;0.3-0.4收入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

5.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

6.自我的评价与他人的评价

7.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