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总结主要问题及原因共4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739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工作总结主要问题及原因共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学工作总结主要问题及原因共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学工作总结主要问题及原因共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学工作总结主要问题及原因共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学工作总结主要问题及原因共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工作总结主要问题及原因共4篇.docx

《教学工作总结主要问题及原因共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工作总结主要问题及原因共4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工作总结主要问题及原因共4篇.docx

教学工作总结主要问题及原因共4篇

教学工作总结主要问题及原因(共4篇)

篇:

小学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叶圣陶先生说:

“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就是许多教师头痛的问题。

学生“奉命作文”、“应试作文”,以至于出现了千篇1律,千人一腔;假、空、套的现象。

一些小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常用的写作方法是:

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仿写作文,事情一样,只是改变人物;抄袭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背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

这些弊端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是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教师自身来说,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笔思维和表达的基本能力。

由于对小学生作文的特点认识不清,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小学生作文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

内容要求“有意义”,篇篇要求“新、奇、巧”。

这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只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认为作文高深莫测,挫伤他们作文的积极性。

教学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通字顺”,“内容健康”。

由此可见,盲目拔高要求,使得门槛太高,指导的过细,人为的限制太多,学生入不了门,害怕习作,失去了习作的信心。

因而,对作文课不感兴趣,作文的能力长进缓慢,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

这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学生方面来看,一是感到没有材料写。

要写出好文章来,必须占有材料。

社会实践较少,对发生在周围的事情没有留心观察,积累不足。

二是感到有话写不出。

学生不知如何去把心中的话表述出来,没有掌握写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三是感到老师对作文的要求太高,太严。

可见,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情绪。

解决小学作文存在问题的理论与对策

《新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作文并不是什么神秘艰难的事。

关键在于:

有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感受与积蓄;有没有真正掌握足以用来自由表达自己感受和积蓄的语言材料;有没有真正形成自主交往的意识和根据不同的交际需要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的交际经验或能力。

也就是说,需要具备基本的认识积累基本功、语言文字基本功和应对基本功。

要使作文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认真反思并解决好这三个问题。

具体地讲,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新、奇、巧”到“文通字顺”

对小学生作文的内容要求不要过高,健康,有趣,无害即可。

初学作文的学生走不稳当,脚印歪歪扭扭是正常的,这时,如果对他们的要求过高过严,一则事实上达不到,二则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入门、认路。

这时,教师应当充分肯定他们的首创精神,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保护他们的作文积极性,并因势利导,尽早使学生的作文由无序变有序,而切不可

恨铁不成钢,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使教学双方都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

培养兴趣最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文通字顺就是说,初学阶段,一定要让学生的自由度大一些,这对培养作文能力是很有益的。

在对作文内容要求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表达基本功的要求严一些,以使小学生作文中的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错别字多等毛病得到尽早解决。

(二)正确对待教师与学生的责任

首先,要有效的发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练笔中的主导作用。

要大面积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习作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交际行为、身心和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相适应。

作文教学需要进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精神领域,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在进行哪些主导交际活动,他们是怎样感知世界和认识自我的,现有的阅历和语言储备情况怎样,进行书面表达交流时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有哪些潜能可以开发利用。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主导活动和阅历增长,量入为出,量体裁衣,按需分配,宏观设序。

让学生在他们言语交际的总体结构中发展语文运用能力。

不能一箱情愿,只按照作文的知能要素任意切割分解,人为地编造训练系列。

再者,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和学生“学”。

要充分发挥学生习作练笔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走出教师导、学生作的“奉命作文”和“应试作文”的怪圈,充分发挥学生习作练笔时的主观能动性。

作文教学必须增强开放意识,这种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即有大语文观的观念。

有让学生写放胆文的观念,有让学生自由表达的观念。

坚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正如大纲要求的“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开展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

(三)消除学生的障碍

学生有话而不会表达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做好读与写、说与写、思维与表达之间的沟通工作,读、说与思维是作文的基础,但有了这个基础不见得写作文就没问题了。

读、说与写作,思维与表达属于不同的认知方式。

说话就是作文。

为了解决学生害怕作文的问题,首先要教育学生,作文并不难,作文就是说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把自己想说的话用笔记下来就是好作文。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说话写话,听写默写等项训练,采取上说话课,你说他写,你读他记,自说自记等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已的心里话。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尤其是知觉社会的能力还很差。

但他们有思维,会想象,想象往往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思维比较丰富独特,奇思妙想经常涌现,教师要善于激发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大胆、无拘无束地去想,并由此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作文教学向生活化贴近,作文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帮助学生做好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收集材料的好习惯,以及让学生把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对作文的要求要以小学生的生活和认识实际为依据。

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作文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必须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一部分,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这样,学生习作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总之,要改变作文教学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现状,必须从教学观念上予以根本的变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机制。

改革的核心是尽可能的减少束缚,给

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自由: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低年级重在乐于表达,愿意写话;中年级重在自由表达,把自己的所见说闻所感所思不拘形式的写出来,写想象作文,鼓励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鼓励异想天开;高年级重在有个性的表达,在内容上有自己的观察、发现,有自己的认识、情感,在语言上说真话,说自己的话。

只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指导观察,注重指导积累语言,注重指导想清楚了再写,学生就会有内容可写,就会用丰富的语言来写,就会写的清楚、明白;只要教师在作文上给学生松绑,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学生就会用童心童趣童语的习作,还我们一个个惊喜!

我们从调查中,从师生对作文教学改革的希望、建议中看到,这个新机制,应该是以“人”为本位的,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的,能将人的性格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习惯养成等人文教育因素与写作能力培养、写作技能技巧获得统一起来的,将课内外融为一体的、开放的,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上的作文教学机制。

第2篇:

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社会转型的嬗变,这使得现在的中学生普遍都面临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心理问题直接和间接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近几年呈现居高不下。

对当前中学生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这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意外伤害,有助于落实新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成因

笔者根据调查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观察分析,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有:

过度焦虑、抑郁等,如果不能及时舒缓,往往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甚至自杀等。

就拿最严重的中学生自杀来说,学生自杀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这些学生选择了一种惊人的方式,给我们敲响了一个个警钟:

2013年1月17日晚,“扬州市最好名校”树人学校一16岁初三男生留下4封遗书后,从教学楼5楼跳楼自杀。

分析认为,该生学习压力太大,大到生命不能承受的地步。

可见中学生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又无法排解,往往会产生意外。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这些极端个例的悲剧,究其原因,从学校的德育角度看,存在德育、智育失衡的问题。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压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本来该德育和智育该协调发展,但在实践中,教师唯分数是从,学校考评也过于看重分数,家庭和社会的

压力都落在学生稚嫩的肩上,考试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崩溃,从而做出极端的举动。

在德育内容上,心理教育严重不足。

虽然来近年来中学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课程,但大都流于形式,所谓的心理咨询室既缺乏专业人士,又没有学生咨询,形同虚设。

学校缺乏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再加上一些学校管理不善,有一些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导致师生矛盾激化,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上分析,中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不成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弱,出现了心理问题,由于个性等种种原因,不去寻求帮助,而是采取悲观的方式来自己了结等。

此外还有家庭关系,如父母离异、留守儿童、亲情冷漠也是诱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二、矫治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不当教育有关。

因此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水平,乃是当务之急。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注重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课堂中去,存进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整合,并将之运用到课外活动中去,运用到个别学生的转化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

教师也要不断进修,大力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更好的教育方法和专业知识和能力,落实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学

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发展能力。

同时要转变育人观念,不要把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能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

此外,还要重视对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现在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现在较大,一些教师往往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及时排查,并采取治疗等措施,让一些有心理疾患的教师及时整改和矫治,防止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影响学生。

2.培养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

就目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仍有很大的不足。

城乡差距存在,导致心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中学普遍缺乏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是有也是水平参差不齐。

同时要对现在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加强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同时,大力向农村中学倾斜,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财政拨款上予以大力倾斜,以尽快缩短与城市中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3.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心理教育教育课程,开全开足,杜绝被别的学科挤占的错误现象。

学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配合班主任开展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

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以及品德问题生、思想问题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并给以格外关注。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而且迫切,但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防止意外,不仅仅是学校的职

责,还需要社会、家庭等予以配合,它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并采取以上措施,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3篇:

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主要

原因

一、党代表履职不到位的问题。

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代表素质参差不齐,认识不到位。

就我镇而言,一是全镇107名党代表中有近40%代表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其中农村党代表的人数占70%,这部分党员代表虽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模范作用,但由于代表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观念更新较慢,接受力差,参政议政能力不高,影响了其参政议政的质量;二是部分基层代表包括部分村(社区)领导干部代表对全镇的全局工作和一些重大决策活动缺乏全面的了解,关心也不够,提出提议提案缺乏全局性,也影响代表参政议事的质量。

三是部分代表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党内民主的理论和制度缺乏应有的了解,对实行代表常任制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是“花架子”,可搞可不搞。

(二)代表履职停留在上级安排中。

目前,我镇的代表履职主要是通过两个层面四个方面的活动来体现的。

1.一个层面就是举行代表大会。

由于我镇有近60%的代表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会议期间,审议相关报告、决议以及重大事项表决时,代表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究其原因一是习惯于服从党委的决定安排,而现在一下子要转换角色,介入到党委的管理决策之中,做政策制定的决策者,观念上一下子难以转换。

二是由于对党代表的权利与职责、代表如何履职、镇(村)全面工作等内容不熟悉、不了解,导致对自己能否发挥党代表的作用自信心不足,不敢提出意见或建议。

2.另一个层面就是闭会期间的活动。

目前闭会期间的活动主要通过走访接访、视察调研、列席会议等方式进行。

这些活动基本是镇里要求、代表小组集中开展,代表处于“被履职”状态,真正发挥代表个体作用,主动收集群众意见,监督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内活动的几乎为零。

二、党代会与人代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基层工作是“千条线一根针”的特点,往往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存在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现象,不易分开。

1.活动方式雷同。

如我镇党代表活动中的代表视察调研、接访走访等许多经验都借鉴于人大代表活动,虽然活动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却存在和人大代表活动重复和雷同的情况。

2.活动内容雷同。

虽然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在履职的内容

上有区别,但基层的党代表基本上都是以关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为主,提出的提议提案也多是解决经济民生、帮扶困难群众、督促行政作为等等,出现党代表与人大代表在活动内容上分工混淆和雷同的情况。

3.会议内容雷同。

虽然党代会报告主要以党的建设为主要内容,但在党委报告中难免要加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而且报告中党的建设部分内容不如经济社会发展部分内容显得实在,所以代表在讨论报告的时候往往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为主,对党的建设内容讨论较少,从而形成党代会与人代会会议内容雷同的现象。

缺乏较规范工作机制。

1.由于党代会常任制还处于试点阶段,导致基层无法解决在工作中遇见新情况、新问题。

2.没有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

目前虽然我镇也成立了党代表联络室,但具体工作全部由党政办工作人员承担,人员不固定,导致工作缺乏严肃性和连续性。

3.代表活动经费较为缺乏。

虽然我镇从有限的财力中安排有专项经费下拨到代表小组,但无形中增加了本级财政的负担,建议将代表活动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并按一定标准予以补贴。

第4篇:

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准确、不全面

从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及课后与教师交流反思中,我们发觉许多教师教学时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学目标,而工整抄写在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也大多是从教参上摘抄下来的,课堂教学仿佛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有的老师的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给语文课加码,加大任务,拔高要求,脱离学生实际,贪多、求全;有的老师提问过多,学生没有静心读书的时间,没有咀嚼回味的思考,没有心与心的交流,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

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教学目标制定缺乏科学性。

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问题:

①教学目标制定不准。

“不准”意味着要么偏高要么偏低,也就是与学生认知特点,现有水平不符,与教材要求有差距。

如低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读课文中学习识字,在读课文中学习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然而不少老师往往拔高要求,引导学生逐句逐段地分析,有一年级教师教学《自己去吧》这课时,让学生思考:

小鸭为什么会游泳?

小鹰为什么会飞翔?

很明显,这样的教学要求就是对年段目标、对教材要求把握不准。

类似这种拔高教学目标的现象在“语文园地”“读读背背”的教学中存在更多,本只要求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的名人名言,偏偏要让学生背下句子的含义;本只要求熟读、大致了解诗意的儿童诗,偏偏要让学生逐字逐句去解释。

还有个别现象是教师低估学生的现有水平,目标定位过低。

如,三年级教学认读生字仍像一年级一样,由老师带着学生“声韵分开拼读”,目标定位不是“学”而是“教”。

②教学目标制定不全。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制定方面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要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大多数教师注重知识的讲解、灌输,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忽视对所习得方法运用上的指导,忽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培植。

2.语文双基教学不务实、不落实、不扎实

这次调研,我们在每堂课结束前十分钟,都要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简单的小检测,比如听写生字词,做与课上讲解相关的小练习,搞一次小练笔等。

检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字词书写不规范、不工整,还有部分学生不会写或错别字多。

一个小练笔,学生提笔有千斤重,半天动不了笔,即使动了笔,也写得语句不通,文不达意。

究其原因,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走过场,认认真真地搞形式,扎扎实实地“讲”与“问”,对“双基”教学不重视,对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

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不辨析字形,该认的字不认,该写的字不写;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该积累的不积累,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导致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低年级识字教学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把识字、写字教学摆在突出位置,缺少时间保证、指导保证、练习保证。

小学各个年级都应重视识字、写字,都应重视词句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工程、基本任务──认识3000常用字,会写2500字,会用6000词,绝不能马虎。

否则就会重点不重,基础不牢,长期下去将后患无穷。

3.朗读教学模糊化、形式化、机械化

分析老师们的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大多不足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二是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生A读了生B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老师读了学生们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三是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什么什么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意蕴。

4.教学评价缺乏指导性、激励性、艺术性

主要表现为:

①不理不睬式评价。

如学生读了一段文章或一句话后不借此时机点拨、指导、鼓励,就直接进入下一教学环节;②不痛不痒式评价。

“不错”“好”这类大同小异、模糊不清的评价语言充斥在课堂,怎样不错?

好在哪里?

还需要改进吗?

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评价后并无所得,指导、激励、促进作用不明显③不伦不类式评价。

评价并没有针对每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如学生刚读课文就让学生从“有无感情”这个角度评价,让学生无所适从。

好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起到指导、激励之功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之目的,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注重考虑自己的“教”(教什么,怎么教),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时的态度的关注,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及结果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读书答问后的评价表现不尽人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