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715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1.20世纪初,殖民体系已经形成但又过时。

其中,“过时”的根本原因是

A.老牌殖民帝国的削弱B.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C.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D.局部战争的日趋严重

【答案】C

【解析】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的绝对规律。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会发生变动,促使美、德、日等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所以已经形成的“体系”不能适应新的力量对比而“过时”了,故答案选C。

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俾斯麦曾说:

“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

”这“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

A.俄国和奥匈帝国B.英国和德国C.法国和俄国D.英国和法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战有关知识的认识。

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他们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成。

三国协约由俄国、英国和法国组成。

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以德国和英国为主要矛盾,他们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故答案选B。

其他选项组合错误。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

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

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阶段,同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所以①④两项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②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③说法错误,垄断出现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外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答案选B项。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点评:

材料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对其爆发的原因应该作出仔细区分:

①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②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扩军备战——具体原因;③列强间矛盾的激化——主要原因;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4.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中记载:

“1916年……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的崩溃。

”在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是

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B.国内矛盾的激化

C.工业实力难以支撑其长期战争D.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

【答案】C

【解析】本题关键要审清时间1916正是一战期间,从材料中看出德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社会矛盾尖锐,最终战败投降,故答案选C。

其他选项题干没有体现。

5.在19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至20世纪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但它们没有一个是知足的。

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A.每一个国家都已装备起强大的陆军B.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

C.基督教徒们需要更广阔的传教地域D.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根本原因”,ABC三项都是表面上的原因,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才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扩张性,D正确。

点睛: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是因为”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6.1916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

“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

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袂投入战争,惟恐或后。

”这说明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②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

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④一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指萨拉热窝事件引发战争,故①正确;“意大利之中立”指意大利先前中立,后来参加协约国作战,故②正确;土耳其在一战期间参加的是同盟国,排除③;“俄人与焉,德人与焉……”表明一战参战国之多及范围之广,故④正确。

点睛:

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其做法是,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德军在西线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的著名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B.索姆河战役C.凡尔登战役D.日德兰海战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和规模最大的战役都发生在西线,他们分别是导致德军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破产的马恩河战役和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坦克的索姆河战役。

1916年2月到7月德军在西线发动了凡尔登战役,并首次使用毒气弹,结果德军计划又告破产。

德奥每况愈下,同时日德海上舰队在西线开辟海上战场,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日德兰海战。

故答案选A。

8.1917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要求所有21岁到30岁之间的男子,在可能条件下登记报名到美国军队服役。

美国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遏制俄国的激进变革B.解决国内的失业问题

C.稳定国内的社会秩序D.适应对德战争的需要

【答案】D

【解析】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为了适应对德作战的需要,美国急需大量征兵,故答案选D。

其他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9.英法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

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之争D.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初期,英法矛盾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上,具体体现是如何处置德国;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是华盛顿会议上的矛盾;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是英法与美国的矛盾冲突。

故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是明确英、法参加巴黎和会的目的,英国企图保持海上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竭力主张削弱德国海军,但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法国为了重建欧洲大陆霸权,要求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

两国矛盾焦点是欧洲大陆的均势与霸权之争。

10.《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规定:

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但可以拥有10万官兵的陆军。

这一规定主要反映了

A.英国的愿望B.德国的要求C.法国的愿望D.日本的心理

【答案】A

【解析】一战后,英国竭力主张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德国的殖民地并要求德国支付赔款,为防范法国势力强大,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题干正是这种心理的反映,故答案选A。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历史事实。

11.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

“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他所说的“新秩序”是指

A.维也纳体系B.华盛顿体系C.凡尔赛体系D.雅尔塔体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是1814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确立的,排除之。

B项是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确立的,排除之。

D项是雅尔塔会议上确立的,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的有关内容,排除之。

只有C项是巴黎和会上确立的,故选C项。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

12.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的相同点有

①列强重新瓜分世界

②战胜国制裁战败国

③严重侵犯中国主权

④暂时协调列强矛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之间召开的会议,没有涉及战败国的处置问题,故排除含②的选项;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而确立的国际新秩序,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对中国主权进行了严重破坏,故C项符合题意。

13.一战后,协约国声称用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国际问题,但实际上却经常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违反这一原则。

其中的表现有

①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武装干涉

②确认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和疆界

③同意犹太人建立以色列

④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一战后列强违反民族自决的原则干涉别国内政的主要表现是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武装干涉和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②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③是在二战以后。

故答案选B。

14.世纪初期在召开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政府和人民经过斗争,收回了日本在“一战”期间侵占的中国哪一地区的主权

A.台湾B.山东C.东北三省D.辽东半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不顾中国的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相关权益转给日本;华盛顿会议期间,在美英斡旋下,中日两国于1922年2月4日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及其附约。

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山东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故选C。

考点:

华盛顿会议

点评:

华盛顿会议所形成的华盛顿体系,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和补充。

它暂时调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确立了它们在东方实力对比的新格局,承认了美国的优势地位,使日本受到一定的抑制,而且使中国回归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5.下列《九国公约》的内容中,哪一项最能反映华盛顿会议上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意图

A.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B.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C.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D.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

【答案】C

【解析】《九国公约》规定“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中国之门户开放”的“原则”。

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可见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的本质意图是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满足共同侵略中国野心,而C项中的“机会均等”原则最能体现这一意图。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历史事实。

点睛:

《九国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

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16.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相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德国一度成为成员国

B.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

C.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D.没有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

【答案】A

【解析】国联成立后,美国并未加入,排除B;它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表面上是反对的,排除C;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也进行了一定的制裁,排除;而在英D。

美的扶植下,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故答案为A。

17.1925年签订的《洛迦诺公约》是欧洲国际关系上的一个里程碑。

下列相关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A.公约是对凡尔赛体系的一次重大调整

B.公约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

C.公约是欧洲战争与和平年代的分水岭

D.战败国德国是公约的主要受益国

【答案】C

【解析】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调整,它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并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AB正确;东欧局势仍然紧张,罗加诺公约被认为为1924年至1930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提供基础,所以并非是欧洲战争与和平年代的分水岭,C错误;公约签订的结果,使法国受到削弱,丧失作为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权,自身安全需要英、意的保证,德国是主要受益者,取得与法国平等的地位,为其恢复政治大国奠定基础,D正确。

点睛:

逆向型选择题,又叫否定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

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利用学生在考试中的思维惯性来设置答题陷阱,来考查学生的仔细审题能力和细致阅读能力、准确理解历史的思维品质等。

18.下列不符合《非战公约》签订前国际形势特点的是

A.《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下降了

B.英国奉行“大陆均势”政策,不能对法国形成有力的安全支持

C.法国希望得到美国提供的某种安全保证

D.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美国决定缔结一项多边的《非战公约》

【答案】D

【解析】美国参与缔结《非战公约》的目的是出于避免卷入欧洲纠纷和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而非真正为了世界和平,故D项错误,符合题目要求。

ABC三项均符合历史事实。

故答案选D。

19.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说:

“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下列对这句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A.所谓的“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态度”是指欧美主要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B.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同盟的形成是加剧彼此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之一

C.美国企图领导世界的打算使各国的关系疏远

D.造成当时世界“正在倒退”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时间“1932年”“倒退”“猜疑……的态度”可知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关,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各国都拼命争夺世界市场,建立贸易壁垒,德、意、日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故答案选D。

ABC三项与二战有关系,排除。

20.希特勒曾对一条约作出了如下的评价:

“让我们把这一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

”他评价的是

A.《慕尼黑协定》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C.《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D.《洛迦诺公约》

【答案】B

【解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在发动战争时免于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B正确。

《慕尼黑协定》是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排除A;CD签订于一战后,排除。

21.下列两张历史照片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A.伸张正义B.铸剑为犁C.强权政治D.助纣为虐

【答案】D

【解析】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面对法西斯德国时,纷纷明哲保身,纵容法西斯侵略的事实。

所以助纣为虐最能体现这两幅图片的共同主题,故答案选D。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夹击中的军事行动是

A.西西里岛登陆B.诺曼底登陆C.中途岛战役D.阿拉曼战役

【答案】B

【解析】1944年6月,美英盟军发起了诺曼底登陆战役。

盟军获得胜利,德军损失惨重。

这之后,盟军向东进攻,与西进的苏军东西夹击,使法西斯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中,加速了其灭亡的步伐,故B正确。

西西里岛登陆迫使意大利法西斯投降,排除A;中途岛战役与阿拉曼战役是转折时期的战役,不合题意,排除CD。

23.雷达是利用微波波段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有特别设计的真空管——磁控管的雷达,是盟军得以打败法西斯的功臣之一,请问以下法西斯哪个计划实施的失败可以作为史料佐证这一观点

A.白色方案B.施里芬计划C.“巴巴罗萨”计划D.海狮计划

【答案】D

【解析】“白色方案”与德国入侵波兰的方案,与雷达无关,故A项错误;“施里芬计划”是一战中的方案,故B项错误;“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入侵苏联的方案,与雷达无关,故C项错误;1940年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用大量飞机空袭英国本土,英国军民利用大量高射炮和先进的雷达,粉碎了德国的“空中闪电战”计划,故D项正确。

24.下图是美国的一幅宣传画,图中炮筒上分别绘有英、美、中、苏等国的国旗。

通过这幅宣传画,我们可以感知到

A.协约国力图瓜分世界和称霸世界,是导致世界大战的原因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

C.强大的军事实力,是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保障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已成为时代趋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的理解。

从图片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所以选B。

25.“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就是败在消耗战与游击战中,日本军在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

”日本天皇的这段话从根本上说明了

A.中国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B.日本天皇预感到日本的失败

C.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D.日本在重复拿破仑的道路

【答案】C

【解析】正因为中国战场的存在,使日军未能马上南进,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中国战场对日军的消耗和牵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BD两项是材料本身的信息;AC两项中C项更能说明中国战场的地位和作用,故答案选C。

点睛:

本题学生误选A。

解题关键是“根本”,通过对比选项异同或关系确定最优选项,排除相对而言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选项。

26.2010年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

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多个国家举行仪式进行纪念。

下图是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全国性阅兵活动。

联合国大会6日也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特别会议,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65周年。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B.没有二战,就不会有联合国的出现

C.二战的胜利结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

D.将地点选择在莫斯科红场并非偶然

【答案】B

【解析】苏联是二战中抗击法西斯主要国家德国的主要力量,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材料中凸显了俄罗斯的地位,体现了这一点,二战中的“红场阅兵”对于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AD项说法正确。

从材料中“联合国大会6日也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特别会议,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65周年”这一信息可以得出C项结论。

联合国的成立与二战有着内在联系,但不能绝对的说“没有二战,就不会有联合国的出现”,B选错误,符合题目要求。

故答案选B。

27.下列关于二战过程中欧亚各国抵抗和抗战斗争的正确表述是

①法国戴高乐将军在国外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

②东欧各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解放全国

③东亚和东南亚人民坚决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④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向美军提供情报支持抗日

A.①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戴高乐将军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①正确;东欧各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解放全国,“完全”说法错误,②错误;东亚和南亚人民坚决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③正确;菲律宾人民组织的抗日军曾向美军提供情报,④错误。

故答案选A。

点睛:

组合式选择题每个选项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合而成。

实际上是多选变成单选的一种构题方式,随着多项选择题被取消,组合式选择题的测试功能和作用日益突出。

此类题型主要特点是容量大,考查的信息范围广,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可以是异同比较,这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比较、推理等能力,特别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解答好这类型的题目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以增强应试答题的准确率和加快解题速度。

28.丘吉尔说:

“我们不要将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

战争不是靠撤退(指敦刻尔克撤退)而赢的。

但是,这次援救却孕育了胜利。

”“这次援救却孕育了胜利”是指

A.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加强了英法军队的联系与合作

C.为日后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力量D.鼓舞了英法人民的斗志

【答案】C

【解析】敦刻尔克撤退发生在1940年5月26日~6月4日,英法军在德军围攻下从法国敦刻尔克港向英国本土实施的战略退却。

英法军在空军的掩护下,经9昼夜艰苦奋战,33.8万余人撤至英国本土。

6月4日德军占领敦刻尔克,4万余名法军被俘。

这次成功的撤退保存了英军实力,为尔后对德军进行反攻准备了有利条件,C项符合题意。

A是莫斯科保卫战;BD不符合题意。

29.二战爆发前后,英国对德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转折点是

A.英国对德宣战B.丘吉尔出任首相

C.敦刻尔克大撤退D.不列颠之战爆发

【答案】B

【解析】1940年5月10日,法西斯德国突袭西欧,张伯伦内阁倒台,英国对德的绥靖政策彻底破产,主战派的丘吉尔上台,力主对德作战,故B项符合题意。

注意题干问的是“对德政策”,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30.毛泽东说:

“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

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的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灭亡的决定点。

”这里对“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的道路”最准确的理解是

A.希特勒不应该进攻莫斯科B.进攻莫斯科必然导致失败

C.进攻斯大林格勒必然导致失败D.进攻俄国必然导致输掉整个战争

【答案】D

【解析】拿破仑因进攻俄国遭到失败,打破了拿破仑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极大地削弱了拿破仑的力量,成为拿破仑走向失败的决定点,希特勒入侵苏联,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拿破仑与希特勒失败的共同原因是都入侵俄国并失败,故答案选D。

A说法不全面;BC说法绝对。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再现相关史实进行思考。

拿破仑因进攻俄国遭到失败,打破了拿破仑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极大地削弱了拿破仑的力量,成为拿破仑走向失败的决定点,希特勒入侵苏联,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拿破仑与希特勒失败的共同原因是都入侵俄国并失败。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人创造了光荣的文明,但是与此同时,欧洲人的短视(或称浅见)——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里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外交活动中的互相鄙视和不妥协、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是酿成欧洲文明灾难的原因之一,由此警示后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需要大勇气和大智慧。

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进步意识。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材料二列宁说:

“‘一战’后,美国几乎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

到大战末时,欧洲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从材料一看,斯宾格勒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得出哪些启示?

(2)从材料二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结合史实说明美国是如何把其他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的。

(3)从材料一、二中可以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