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687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

1、①社会心理学诞生: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②K.勒温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③F.H.奥尔波特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2、对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过关键的贡献,成为孕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母体的是:

①社会学;②文化人类学;③哲学;④心理学。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04)

社会心理学定义

侧重心理学

F.H.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

侧重社会学

艾尔乌德:

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我们认为

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包括:

习得、亲社会和反社会、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决策等行为

勒温(1936社心之父):

B=f(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情境,f指函数关系;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社会心理

社会刺激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研究层面

研究内容

个体层面

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系等

人际层面

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群体层面

群体凝聚、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社会层面

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三)、我们认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

B=f(P,E)。

其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

3、勒温指出: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二)社会心理

1、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2、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分为4个层面:

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106)

▲霍兰德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发展阶段

时段

特点

代表人物

哲学思辨期

(启蒙期)

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对人性的哲学争论

苏格拉底、柏拉图→环境教育→社会决定(孔子)

康德、卢梭→人性本善→改变社会(孟子)

亚里士多德→生物或本能决定

马基雅维里、霍布斯→人性本恶(荀子)

经验描述期

(形成期)

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在观察基础上客观描述和分析

1.达尔文进化论;2.德国民族心理学;3.法国群众心理学、列朋、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高峰;4.英国本能心理学;麦独孤,12种本能衍生;5.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

罗斯、麦独孤、1908年、两部著作、社会心理学诞生标志

实证分析期

(确立期)

20世纪20年代至今

实证、定量、应用

实证研究的先驱:

美·特里普力特和德·莫德

F.H.奥尔波特、“社会促进”、《社会心理学》开创研究方向,建立在实验和可操作的概念基础上

30、40年代蓬勃发展

瑟斯顿(态度量表)、李科特、谢里夫(游动效应)、莫里诺(社会测量法)、勒温(群体动力学研究)

二战后迅速发展

1.领域拓宽;2.理论多元化;3.重视应用

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一、哲学思辨阶段:

1、时段:

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2、特点:

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辩。

3、代表人物:

①苏格拉底、柏拉图—社会决定;②康德、卢梭—人善论,改变社会;③亚里士多德—生物论,生物或本能决定;④马基雅维里、霍布斯—人恶论。

二、经验描述阶段:

1、时段:

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2、特点:

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3、经验表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于1908年分别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三、实证分析阶段:

1、时段:

20世纪20年代至今。

2、特点:

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代表人物:

⑴实证方法先驱:

美·特里普力特(N.Triplett)和德·莫德(W.Moede)进行“他人存在对个体的影响”的实验。

⑵F.H.奥尔波特:

提出“社会促进”概念,《社会心理学》开创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使社会心理学建立在实验和可操作的概念基础之上。

⑶实证法的引入和确立,使社会心理学最终奠定自己的科学地位。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1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3项原则和3个方法

分类

原则与方法

内容

3+1原则

⑴.价值中立原则

避免自身价值取向和个人好恶影响,积极的干预和影响

⑵.系统性原则

系统论原则:

动态/整体/有序/反馈等原则

⑶.伦理原则

主要6条:

评估道德可接受性、说明、保护、退出自由、保密、关系

⑷.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1方法

⑴.实验法

最广泛

⑵.观察法

1.自然观察(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2.参与观察

⑶.调查法

(询问法)

1.两类型:

①访谈法。

口头调查;②问卷法(纸笔调查,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2.问卷法两特点:

①标准化程度高,准确性、有效性;②收效快

成功访谈法的条件:

A创造信任;B配合;C目的性、提纲设计、实施原则;D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E不是聊天

⑷.档案法

优点:

①心理干扰小,②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③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④适用于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①价值中立原则,积极的干预和引导;②系统性原则;③伦理原则,评估、说明、保护、自由、保密、关系;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分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

(二)调查法(询问法):

调查法分访谈法(口头调查)和问卷法(纸笔调查)。

1.访谈法:

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法。

访谈法成功的条件:

①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②取得被访谈者的积极配合;③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和一套访谈提纲设计、编制与实施的原则;④访谈法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不是普通的聊天。

2.问卷法。

最普遍的研究方法之一,⑴两个主要特点:

①标准化程度高;②收效快,短期收获大量信息。

⑵5个主要原则:

目的性、全面性、非歧义性、非暗示性、适度规模。

(三)档案法:

是对历史资料的调查。

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叫档案法。

1、档案材料包括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

2、档案法的优点:

①心理干扰小;②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③适用于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④适用于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

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不能任意地推广到现实情境中;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结论的解释力较弱;“生态学效度”一直受到质疑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15)

 

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社会学习论

(1963年)

班杜拉

沃尔特斯

联想(经典的条件反射);学习机制:

联想、强化、模仿;

观察学习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社会交换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霍曼斯

经济学“投入—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则;

五个普遍性命题:

⑴成功命题:

奖赏→重复行为;⑵刺激命题:

同刺激→同行为;⑶价值命题:

有价值→重复行为;⑷剥夺—满足命题:

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该奖赏对个体价值越小;⑸侵犯—赞同命题:

没有奖赏或受惩罚→愤怒,侵犯行为,有价值,反之,也有

布劳

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人们自愿的活动

符号互动论

(20世30年)

詹姆士

米德

在互动的情境中研究,重视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通过符号互动,人们形成社会关系

⑴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

布鲁默;⑵符号:

语言、文字、记号、动作和姿势。

*三个基本假设①行动以意义为基础;②意义源于互动;③自己解释意义。

精神

分析

弗洛伊德

1.意识与潜意识;2.核心概念“力必多”~性本能;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生本能与死本能;5.人格结构(本我~生物面;自我~心理面,提醒、约束、压抑;超我~社会面,道德化自我,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荣格

心理治疗是发展创造性的潜力和完整的人格,不是治疗症状;集体无意识;

新精神分析论

霍妮

文化因素论:

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男女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沙利文

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社会心理学理论目的:

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指导实践。

所有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和生命力体现在:

①提高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一、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

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和沃尔特斯。

2、发展历程:

巴甫洛夫、华生(行为主义)→霍尔、斯纳金→米勒、多拉德(学习的原则)→班杜拉、沃尔特斯(提出社会学习论)。

(二)学习的机制:

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

联想、强化与模仿。

1、联想;经典条件反射。

2、强化;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正强化与负强化。

操作只是一种可持续塑造过程的结果。

3、模仿;语言习得。

(三)观察学习:

1、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的行为模式加以修正。

2、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①注意过程(选择)、②保持过程(是模仿发生的前提,依赖表象(童年早期形成)和言语编码两种表征系统)、③动作再现过程(转译为相应行为)、④动机过程(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四)社会学习论的不足

二、社会交换论:

1、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的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

“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2、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1961)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包括:

①成功命题;行为→奖赏(越多)→重复(频率越高);②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③价值命题;有价值→重复行为;④剥夺一满足命题;相同奖赏越多→价值越小;⑤侵犯一赞同命题;没有期望的奖赏或受出其所料的惩罚→产生愤怒,采取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反之,超预期奖赏或未受惩罚→产生高兴,采取赞同行为,也有价值。

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权衡。

3、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还引入了权力、规范、不平等的概念,使社会交换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

三、符号互动论:

1、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士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2、核心概念“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态也是一种符号。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包括:

①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它的意义为基础的;②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③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二)主要观点:

1.心智、自我和社会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区别为人用语言。

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

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6.个体与他人面对面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

个体和他人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过程中;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主我是行动者,客我是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

行动由自我引起,受客我控制,前者是行为的动力,后者是行为的方向。

四、精神分析论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能觉察;前意识可召回;潜意识包括原始冲动、本能和欲望,受法律、道德和习俗控制,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以性本能为主。

2.“力必多”:

核心概念,即“性本能”。

幼儿时期就以口唇性欲、肛门性欲等形式存在,发展阶段呈程式化,发展受阻则产生性倒错形态,如同性恋、暴露癖等。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①初级心理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②社会生活中法律、道德、习俗要求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现实。

4.生本能与死本能:

①生命,爱和建设的力量;②毁灭,恨与破坏的力量。

5.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层次包括:

①本我:

存在于潜意识(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人格的生物层面,快乐原则;②自我:

人格的心理面,现实原则;③超我:

人格的社会面,道德原则,是“道德化的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平衡以适应环境与现实。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1、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

他说: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2、“集体无(潜)意识”理论是由荣格提出来的。

(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一单元社会化……………………………………………………………(121)

社会化的内容、条件、载体和分类

项目

内容

社会化概念

⑴社会化:

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两方面:

社会(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及个体(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

⑵终身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⑶再社会化:

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不合格个体的再教化,劳教制度

4项基本内容

三教导一培养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2.教导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

2个基本条件

较长的生活依附期(文经社发水平影响,13-25年,变长趋势);较好的遗传素质

4个

载体

家庭(童年期关键、最重要)、学校(正式性、严格性,不可或缺)、大众传媒、参照群体(没有资格但能参照,机制是规范和比较)

4项

类型

⑴语言社会化

从言语开始,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条件;掌握语言本身就是社会化过程

⑵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生物学概念)、性别(心理学概念,人格)、性别角色(社会学概念;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

家庭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实现;学校社会多方强化角色差异)

⑶道德社会化

①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认知成分;②道德情感,内心体验(正义、劳动、集体荣誉、爱国);③道德行为

⑷政治的社会化

目的(合格公民);核心(爱国意识);(发展顺序:

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一、概述

1、早在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2、终生社会化观点:

①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不包括再社会化);②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③儿童及青少年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④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⑤因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3、再社会化:

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我国的新兵训练、社区矫正、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①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②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③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④培养社会角色。

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包括:

①家庭;②学校;③大众传播媒体(影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④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

参照群体的作用机制是规范和比较,规范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比较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五、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一)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语言包括语词、语音和其他意义符号。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学会按照自己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1、性,表示男女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2、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

3、性别角色,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生物的性不同,社会期待不同,男女会出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社会化的结果。

(三)道德社会化:

①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认知成分);②道德情感(内心体验:

形式有直觉的体验、形象的体验和深层体验;内容包括正义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③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培养)。

(四)政治社会化:

1、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合格公民。

2、爱国意识的发展和培养是核心内容,有三个连续阶段:

①国家形象阶段;②抽象国家观念阶段;③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124)

▲社会角色的分类类型、扮演要素和失调形式

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角色分类

4类型

按获得方式

⑴先赋角色(先天因素,父母)和成就角色(努力获得,老师)

按规范化程度

⑵规定型角色(自由度小,公务员、军警)和开放型角色(自由度大,朋友)

按角色的功能

⑶功利型角色(银行家、企业家、商人)和表现型角色(教授、学者)

按心理状态

⑷自觉角色(有意识,演员)和不自觉角色(无意识,性别角色)

角色扮演

3要素

注意顺序:

1.角色期待;2.角色领悟;3.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

4形式

1.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教师,权威者与学生朋友;角色间冲突-教师,国家期望与家长和行政部门的期望)

2.角色不清(应激反应,焦虑和不满足)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注:

角色3要素用的都是中性词,角色失调4形式用的都是贬义词)

一、什么是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2、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角色是在互动中形成的。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1.按角色获得的方式:

①先赋角色。

先天因素,父母;②成就角色。

努力获得,老师。

2.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

①规定性角色。

规范化程度高,自由度小,公务员、军警;②开放性角色。

规范化程度低,自由度大,朋友;3.按角色的功能:

①功利型角色。

追求实际利益,银行家、企业家、商人等,效率;②表现型角色。

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等,学者、教授等,社会公平。

4.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

①自觉角色。

明确的意识,尽力感染,演员等;②不自觉角色。

未意识到,习惯的方式,性别角色等。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四、角色失调:

常见的四种形式:

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126)

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

自我的定义

(古老课题)

詹姆士

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三个“我”:

詹姆士---⑴主我:

认识的主体,即观察者;⑵客我:

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米德---⑶镜我:

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更重要,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的结构五层面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核心)、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三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与发展

三阶段: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发展两个主要成分:

自尊和自信

身份

身份的定义

身份:

由个体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是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地位身份相对稳定,是身份的主体;处境身份易变

身份的特点

客观性、主观性(自我概念为表现形式)、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自尊

自尊的概念

对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

自尊需要

成就、优势与自信等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欲望。

满足—自信;挫折—自卑。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取决于成功和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影响自尊的因素

⑴亲子关系,即慈爱、要求一致、尊重、给予自由等;⑵成功表现的反馈;⑶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⑷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进行社会比较

自尊的测量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一、自我

(一)自我的定义:

1、“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不含自我评价)。

2、(美·詹姆士)主我、客我、(米德)镜我。

(二)自我的结构:

①物质自我;②心理自我;③社会自我;④理想自我;⑤反思自我。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①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②解释经验;③决定期待。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三个阶段:

从生理自我(8月—3岁)到社会自我(3岁—十三四岁),最后到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自尊和自信是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成分)。

(五)自我概念的测量:

我是谁

二、身份:

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与其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