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631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3.领会作者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学习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然而她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

她懂得吉利文化,熟悉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自身形象。

她既是一个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母亲,又是一个生活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所以,文学泰斗鲁迅对她倾注一片深情。

请随我一同走近《阿长与〈山海经〉》。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大声朗读课文,圈画课文的生字词。

骇(hài)孤孀(shuāng)掳(lǔ)惶(huáng)急疮疤(chuāngbā)

诘问(jié)渴慕(mù)疏(shū)懒霹雳(pīlì)玑(jī)惧惮(dàn)

矩(jǔ)懿(yì)灸(jiǔ)颈(jǐng)悚(sǒng)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惶急:

恐惧着急。

诘问:

追问,责问。

惧惮:

害怕,畏惧。

渴慕:

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

渴:

迫切地。

疮疤:

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

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

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霹雳:

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

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

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他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文集》、《而已集》等。

4.《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

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保姆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二)理清情节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貌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乎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交流点拨】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

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

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小结】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

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

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

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感知人物

精读课文,用以下句式说话:

“读文章片断,我认识到长妈妈是个的劳动妇女。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从人物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

【交流点拨】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四、拓展延伸

模仿本文的写法,通过详略得当的几件事,介绍一位你认为最有特点的同学,尽可能说得真实、生动、传神。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阿长称呼的由来,有不良习惯,会烦琐规矩,讲“长毛”故事,买《山海经》等事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淳朴无知,但热情善良、关心孩子的长妈妈形象,课文重点写了买《山海经》一事,这件事作者是怎样叙述的呢?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这些规矩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

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

2.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你想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使人想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3.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交流点拨】事情的起因:

“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

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

“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探究重点情节

精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各组长组织讨论,并作好本组讨论的笔记。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交流点拨】“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说: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有什么反映?

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交流点拨】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

【交流点拨】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2.探究情感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

如果不是,说说前后有何变化。

【交流点拨】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产生新的敬意—感激不尽。

文章就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她“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

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文字和隐在叙事之中双重色彩。

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

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3)这一情感的宣泄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上?

【交流点拨】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

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

1.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不是更能表达敬意吗?

【交流点拨】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

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

所以,文题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

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2.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将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补充出来,想象合理即可。

(提示:

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摊书店,操了多少心等。

五、达标测试

1.学生做“当堂达标检测题”,教师监考。

2.学生做完后,组内相互批改,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案

3.各组汇报批改情况,尤其是错得比较多的题。

六、总结反思

1.学后反思

学生谈感受,谈收获,反思不足等。

2.教后反思

教师总结学习重点,目标达成,学生表现等。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之《芦花荡》教案鄂教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习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前准备】 

1.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

提(  )防 提(  )纲 

(2)疟:

疟(  )子 疟(  )疾 

(3)喝:

吆喝(  ) 喝(  )水 

2.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

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

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

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

害怕。

(5)阴森:

阴沉,害怕。

(6)提防:

小心防备。

(7)尖利:

尖锐;锐利。

(8)能耐:

技能,本领。

(9)悠闲:

闲适自得。

(10)央告:

央求。

(11)阴惨:

阴沉暗淡。

(12)水淋淋:

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

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

乘凉。

(16)吆喝:

大声喊叫。

(17)遮掩:

遮蔽,遮盖。

(18)现眼:

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

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3.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想:

本文在教学上将重点抓住人物来进行分析,通过阅读引导,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人物塑造与分析的方法,在人物分析的同时,对环境描写,氛围营造等进行一定程度分析。

教学时要牢牢的把握老头子这一主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

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

(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讲授时可以用《最后一课》为参考)。

二、分析课文:

 

(一)整体把握:

 

1.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

老头子;次要人物:

大菱、二菱。

 

2.环境:

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3.情节: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4.主旨:

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

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二)把握文章的结构:

 

主人公是一位担负着重要交通任务的老艄公,他活动的背景是芦花荡。

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

(1~8段) 

这是在敌人炮楼监视下的阴森黑暗的大苇塘。

只有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

由自然环境写到社会背景。

敌人严密地监视着苇塘,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抗日队伍送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出来。

然后介绍了主人公——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年近六十岁的老艄公。

在简洁地描写他的衣着、外貌时,着重点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这是他完成任务特别重要的条件之一;介绍他的任务和工作范围时,特别强调他“不带一支枪”就能“一切保险”地完成任务。

这给故事的曲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

老艄公说:

“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

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

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

于是自己立下誓言:

“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让一只只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他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艄公巧妙的战术、高超的本领和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三、请自由细读文章, 准备复述故事。

 

1.口述:

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用“这是……”复述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2.分小组总述: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3.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

 

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 

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板书:

《芦花荡》——孙犁 

一:

环境: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根据地的芦花荡 

人物:

老头子(年近六十,神出鬼没) 

二:

介绍故事 

开端:

(9 ——19段) “护送” 

发展:

(20——54段) “受伤” 

高潮与结局(55~63段):

“复仇” 

(四)小结课文: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

小结上文,转入新课。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一)分析地一段:

 

1.第一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答:

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

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2.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

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

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

“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

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二)分析老头子形象:

 

1.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

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

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

”(“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

(飘这个字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船的轻快,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的封锁小神出鬼没的特点。

) 

2.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

老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1)肖像描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

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个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

(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渡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3)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

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 

(4)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

 

(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

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

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

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

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6)“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独自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

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

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

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

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二、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一)分析第一部分:

“护送” 

1.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

老艄公说:

“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

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环境描写:

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2.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

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答:

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3.你是如何认识大菱和二菱这两个女兵的?

 

答:

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4.老头子对小孩子的态度:

喜爱。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二)分析第二层:

“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

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