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586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教案.docx

《教科版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科学教案.docx

教科版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

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

小猫是谁生下来的?

小鸡是怎么来的呢?

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

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

(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

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

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

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

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

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

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

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

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

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

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

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

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

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

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

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

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

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

观察后汇报。

  12、师:

(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

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

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

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

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

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

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

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

思考后回答。

  3、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

(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

揭示并板书课题:

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

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

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

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

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

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

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

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

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

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

讨论后回答。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

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

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

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

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

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

(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

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材分析: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课,让学生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

第一个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

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

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

这一课选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在充分电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

  学生分析:

  学生经历了三年级下半学期《混合》单元和《溶解》单元的前2课活动以及平时的生活经验,对溶解已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三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对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能简单地制定计划、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已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特别是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取证据)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能对一些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和对他人的研究评价的能力;能具有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学生初步形成分析的能力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具准备:

  醋、酒精、食用油、洗发液、胶水、两个透明杯、一个搅拌棒、三个试管、滴管、小勺、试管架、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探究的主题。

  1、复习学生旧知,试举一例,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

  2、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

那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

谈谈你们的经验。

  3、“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二、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1、教师引入:

我们先来看看胶水和洗发液。

  2、教师提问:

你打算怎样做?

  3、组织分组实验:

取一小勺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

(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目的。

  4、引导学生观察:

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

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轻轻搅拌后有什么现象?

搅拌后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5、交流:

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

(注重描述)

  6、整理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记录单上。

  三、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1、组织观察:

醋、酒精、食用油三种物质。

  2、预测:

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

  3、组织实验:

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

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

(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观察要做记录。

  4、组织交流:

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组织讨论:

醋和酒精的溶解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点?

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6、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怎样?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7、整理记录:

我们如何来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四、拓展:

  1、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同学们看实验后的试管上布满了油,谁能帮帮老师想个好办法,将这些油清洗掉。

  2、学生汇报。

  3、是什么启发了你?

  4、解释这个现象。

  一、教材分析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准备:

  小组:

烧杯4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六、教学过程

  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开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

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

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我让学生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自己尝试做实验,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

  活动二:

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测面粉在水里的情况。

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

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活动三:

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在活动二的验证中学生们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食盐、沙子两章。

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引出“过滤”顺理成

  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

(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靠着三层滤纸那边。

  (3)烧杯紧靠玻璃棒。

  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加以指导和帮助。

在实验中,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1、溶解了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2、不能溶解的物质通过过滤后,颗粒会留在滤纸上。

  (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播放课件后的教师演示能为下一步学生分组实验正确操作提供帮助,确保分组实验效果的成功率,增强实验的实效性。

学生们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协作精神。

  (三)课后延伸,开阔视野。

  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去,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题:

  1、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

  2、自己动手做一做油能溶于水中吗?

  3、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

  (这样的练习题的设计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也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

  教材分析

  《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

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三部分:

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

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

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

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

光、遮挡物、屏。

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

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

①位置②大小③形状

  5、投影:

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

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

  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实验

  1、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2、说明三个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准备工作。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归纳影子位置、大小、形状的特点。

  四、巩固运用

  打开投影仪做游戏,验证我们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

  1、改变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变化。

  2、改变遮挡物在光源间的距离,影子有什么变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侧面的变化。

  4、投影是用移动光源远近进行物体大小变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

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

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

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

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

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

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

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

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

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

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

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

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

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

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

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

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

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

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

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

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

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板书设计】

  2.种植我们的植物

  记住播种方法:

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

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教学要点:

  三年级第一单元课题1探索自然第一课时盲人火车

  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带上蒙眼布,且沿着一条自然的路线在教师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每小组不超过8人,每人一个蒙眼布或手帕。

  2、课前勘查好场地,并确定要把学生带到何处,以及想给他们展示什么。

可以让学生穿过一片草地(听其沙沙声),或者在树林附近(让学生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树叶,触摸一下泥土、蚯蚓的粪便、草、树皮、砖、石头、粘土块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区、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学生摔倒的东西。

  4、活动之前每组选一名学生将其训练为引导员,负责该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1、引入

  我们都非常依赖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将用我们的其他感官探索自然!

我们的其他感官包括什么呢?

  2、把学生分成8人小组。

依次把每个小组带到选好的地方。

帮他们带上蒙眼布并确保孩子们不会看见(告诉他们偷看就无法获得很多的乐趣)。

让学生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膀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

  3、活动开始

  老师带领火车慢慢地向前走,并且让火车保持安静,让学生听听周围的声音。

师:

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

  师:

这些声音是自然音还是由人或机器等发出的声音?

(如果孩子们听到的是鸟叫声的话就让他们模仿)。

  4、活动结束

  师:

孩子们终点站到了,请大家去掉蒙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线互相交流。

  师:

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

  5、五官兄弟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动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同学们请大家今后用我们的五官兄弟感受我们身边美好的自然。

  第二课时一片草地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坐在一片草地上,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的东西。

  教学目标: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动物。

  2、研究技能:

使学生描述他们的所见,使观察变得敏锐。

  3、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敏锐度。

  4、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且反应迅速。

  5、讨论垃圾问题。

  教学准备:

  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1、引入

  带孩子们到“研究”区。

  师:

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呢?

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活动开始。

  3、汇报交流

  a、在草地上发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

  b、将学生在草地中发现的动物和植物的总数合计。

  c、讨论交流:

非生命物体(基层―泥土、石头)、植物和动物。

  4、小结

  正如同学们在研究中见到的那样,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许多植物和动物生活在草丛中,它们的量实际上要比同学们列举的多,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动物。

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个群落。

  第三课时观云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观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状。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天气)。

  2、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放松。

  教学过程:

  1、引入

  最近一次你是什么时间看云的?

今天就让我们到校园中好好的欣赏一下变化无穷的美妙的云!

  2、观云

  让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状的?

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让孩子们充分地去观察去感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

是否有的云朵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

云朵的形状在变化吗?

  你们看见云在动吗?

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

  它们总是白的吗?

  当运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