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523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则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论语十则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论语十则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论语十则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论语十则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则资料.docx

《论语十则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则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十则资料.docx

论语十则资料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

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

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提示:

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

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

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

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

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

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

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

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

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

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论语》十则

[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

认读课文。

(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

析读课文。

(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

理读课文。

(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这种:

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

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

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

“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

  [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

认读课文。

(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

析读课文。

(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

理读课文。

(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这种:

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

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

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课题第二单元  第十课  《论语》十则课时安排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  了解孔子以及《论语》。

3、  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5、积累成语、格言、警句重点和难点1、  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  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

教具准备PPT师  生  活  动  过  程设 计  意  图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

“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

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十则,虽然是大海中的浪花,但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对这十则的学习,我们会对《论语》,乃至孔子的思想有大概的了解。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2、班上交流:

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齐读全文,教师正音说    愠     传     罔      殆     悔      女     弘     凋      恕      省四、疏通语句疏通语句过程中,可先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然后通过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1、  第一则教学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子: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特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称先生。

这里指孔子。

时:

副词,时常,按一定时间习:

本义鸟多次飞行,引申为复习,温习。

之:

代词,学习的知识。

亦:

副词,也说:

通悦,快乐朋:

志同道合的人知:

了解愠:

生气,发怒君子: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

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理解:

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4)当堂背诵这一则2、 第二则教学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解释字词吾:

人称代词,我日:

每天三:

泛指,多次,不确数省:

反省谋:

办事而:

连词,表顺承忠:

尽心竭力乎:

语气助词交:

交往信:

诚实、真诚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习:

复习、温习

(2)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理解:

讲品德修养,学习方法。

主张为人“忠”“信”,为学“传”而“习”。

可见古代治学的任重视品德修养。

(4)当堂背诵这一则3、第三则教学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解释字词温:

温习故:

形容词作动词用,学过的知识而:

连词,表顺承新:

形容词作动词用,新的知识,新的体会矣:

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可:

可以以:

凭借

(2)译文:

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理解:

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4)当堂背诵这一则五、作业:

背诵并翻译、抄写前三则。

3、 通过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对《论语》产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课上讨论,加深印象,激发兴趣。

老师可适当补充。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读错的音。

疏通语句,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讨论来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可适当指导、补充疏通语句后,对内容进行分析,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

10《〈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文言兴趣

师:

苏东坡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朱熹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是你我的良师益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会读书。

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或成语有很多。

你在平时积累中知道哪些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师:

一代诗圣的经验之谈。

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要多读才能写出佳作。

师:

这是语文学习的秘诀之一。

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朱熹

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

这里为什么要读“”而不读“

”呢?

生:

因为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所以读“

”。

师:

看来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好。

还有吗?

学而不厌。

师:

这是一个成语。

用现代汉语说,是什么意思呢?

学习不能满足,要活到老,学到老。

师:

哪种表达更精练?

生齐答:

成语。

师:

这个成语来源于何处?

有谁知道?

《论语》,是孔子的一句话。

师:

好,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从这本书中选取的十则。

不知大家意识到没有,刚才大家所说的名句均是文言古诗,还有不少成语直接取典于古诗文或文言文中的格言警句。

这些文言古诗和成语都具有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

平时我们说话作文能运用成语或引用诗句可谓是一件快事。

相信我们能学好古诗及成语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

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

要多读。

师:

正如刚才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

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点评:

围绕读书,由学生所熟悉的成语及古诗词导入,将学生的积累带进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同时也由学生总结出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二、初读课文,走近作者作品

(生放声朗读)

师:

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

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

孔子说。

师: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

《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

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作家作品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自幼聪明好学。

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

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

其一是:

鹅的叫声为什么大。

孔子答道:

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

孩子说:

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

孔子无言以对。

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

这一个故事正好在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格言中有一句类似的文言句,一会儿读的时候请大家再来作答。

孔子因他的刻苦好学,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孔子的像身长6.4尺,号称“长人”,给人感觉高大、庄严。

师:

大家可以参看书上插图。

我感觉到的不仅是高大、庄严,我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

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

子贡在孔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