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039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docx

《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docx

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附件2: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

(本科)

 

推荐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课程学校华南师范大学

课程名称植物学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他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生物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植物学

课程负责人林正眉 

填报日期2013年2月25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

二○一二年九月

填写要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报内容填写。

四、推荐单位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五、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签字。

六、“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建设学校盖章。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基本情况

原课程负责人

周先叶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4年1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学位

博士

行政职务

现课程负责人

林正眉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9年9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学位

博士

行政职务

/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

通信地址(邮编)

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510631)

研究方向

植物学,园林植物,植物生态学

负责人更换原因

近年主要负责本课程建设工作

 

现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学生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获奖教材(不超过五项):

讲授的主要课程情况

1.植物学,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必修)2008.3-2012.11,3学时/周,合计120学时(07—11级),五届学生,共923人。

2.生命科学导论(植物多样性),理科综合本科生,专业课(必修)2008.3-2012.11,4学时/学期,合计20学时,五届学生,共约100人。

3.植物学,勷勤班本科生,专业必修课2010.9-2012.2,18学时,二届学生,共42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

1.实验课

植物学实验,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必修),2008.3-2012.6,4学时/周,合计每级3个班,合计1020学时,共约450人。

教学情况

植物学实验,本科生工技班,专业课,2008,3-2013,4学时/周,共160学时。

2.专业实习

植物学野外专业实习,生物科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必修),2008.3-2012.12,一周/学期,合计210学时,共约923人。

教育实习,生物科学本科生,2008.3-2012.12,一周/学期及带队指导,合计450学时,共约90人。

3.毕业论文

2008年指导郑妙燕,潘燕媚,钟嘉明,万冠,魏雄,邹楚镅,林志武,吴东林,陈嘉荣,曾志,梁彦君,何丽萍等12人的毕业论文。

2009年指导高林冕,黄旭政,黎润远,张炜芳,叶志勇等5人的毕业论文。

2010年指导李惠琴,谢丹玉,钟寒宇,朱立红等4人的毕业论文。

2011年指导邝秋婷,黄仕洁,骆健辉,许显华,胡艳梅,陈咪,谢丹蓉,朱伍燕等8人获毕业论文。

2012年指导温远香,庞冯连,彭泽华,冯应颖,李世杰,冯燕华,梁美凤,陈嘉琪,姚敏仪,杨晓梅,何固,郑柔燕等12人的毕业论文。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植物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学校教务处200901-201012

2.不同因素对花粉粒萌发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2005-2010

3.特定区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华南师范大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2005-2010

4.某种植物形态与解剖结构的观察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2010-2012

5.生物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与学业评价的实践研究,学校教务处200810-201107,参与

6.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专业),广东教育厅,2010-2012,参与

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林正眉,李煜祥。

多种教学媒体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生命科学及生物学现代化教学研究(增刊),2008:

35-37

2.李双凤,林正眉,周云龙。

在探索中前行----“对某种植物的形态与解剖结构的研究”综合实验的体会。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生命科学及生物学现代化教学研究(增刊),2010:

9-10

3.林正眉.“植物学”教学体会.朱竑主编,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实践[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95-202

4.杜荣裕,黄晓敏,赵淑恋,宋佩君,杨晓萍,林正眉。

利用暑期调研活动促进《植物学》课程拓展学习[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研究,2012增刊:

140-143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2008年1月,“植物科学专业资源库”,获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三等优秀项目(排名第五)

2008-12,校“2007-2008年度实践教学优秀奖”

2008-12,“为了明天”教学竞赛三等奖

2009-6,生科院、校级观摩课主讲教师

2009-10,2009年本科教学观摩活动中被评为”校级观摩课程主讲教师”

2011-1,校“2009-2010年度实践教学优秀奖”

学术研究

现课程负责人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西樵山森林景观改造二期效果调查,西樵山森林公园,2010-2011,主持

2.城市森林地带性抗污染乡土植物调查,佛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011-2012,主持

3.林业和园林植物资源生物学术语,广东省林业厅,20111201-20130630,主持

4.铁皮石斛、三叶五加和辣木等珍贵药用及食用植物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广东省林业厅,,20111201-20141130,第二单位主持

5广州地区野生草本花卉的调查、筛选与园林应用研究,广州市恒盛园林绿化

工程有限公司,20120701-20131231,主持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林正眉,李惠琴,庞志云,张孝夷,邝秋婷,叶志勇,黄旭政,麦荣臻等.广东古兜山绣球茜(DunniasinensisTutch.)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 (3):

 77-81

2.叶志勇,黄旭政,胡敬文,林正眉。

华南师范大学本部园林植物冷害及恢复状况调查。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ISSN1000-5463),生命科学及生物学现代化教学研究(增刊),2008:

15-18

3.蒋谦才,林正眉,李荔,何秀云。

中山市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研究。

广东林业科技,2008

(2):

54-58

4.郑柔燕,何固,林正眉等.广东省西樵山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持水特性的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12

(1):

35-40(通讯作者)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2008-6,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山市野生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排名第七。

 

2.课程团队

课程团队结构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

职务

学科专业

在本课程中

承担的工作

签字

林正眉

1969-09

副教授

植物学

理论课程教学

实验课程教学

组织实施

周云龙

1955-04

副教授

植物学

理论课程教学

实验课程教学

王英强

1967-05

教授

植物学

理论课程教学

施和平

1964-05

教授

植物学

理论课程教学

叶庆生

1956-12

教授

植物学

理论课程教学

李杨

1978-02

副教授

植物学

理论课程教学

申聪香

1983-04

助教

植物学

实验课程教学

路国辉

1981-07

实验师

生态学

实验课程教学

胡学军

1967-01

讲师

计算机

教育技术

网络建设

课程

团队

整体

素质

及青

年教

师培

课程团队(含优秀的教育技术骨干和行业背景专家)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

师资配置情况、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目前植物学教学团队有9名教师,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实验师)2名,助教1名。

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名。

4位教师在在国外研究室工作1年以上,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3名。

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师德好,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优良。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教学团队中有1名教师一直从事教育技术研究,负责植物学课程的录像、网络平台建设与维护、信息资源更新等。

多年来,教学团队秉承莫熙穆、潘瑞炽等老一辈教育家求实务真、积极进取、教书育人的精神,坚持以老带新,指导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具体措施是新教师从听课、跟班带实验开始,过渡到独立带实验。

经过23轮独立指导实验后,便可以开始讲授理论课的部分章节。

青年教师在正式讲授理论课和实验课时要通过试讲;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指导撰写研究报告、申报专利、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研究主干课程双语教学方法等,注重全面发展。

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水平。

施和平、王英强、李杨、周云龙等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出访考察。

教学

改革

与研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开设综设实验

每年开设2个综设实验,分别为不同植物形态解剖结构研究;不同区域植物种类调查;或不同水体藻类植物调查。

从设计实验方法、地点,到采样、观察、鉴定,形成综合实验报告等一系列练习,让学生学会植物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开展植物相关的初步研究。

2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积极进行植物学实践教学的探索,在学校教务处的支持下,开展“植物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参与学生取得了以下成果并解决了教学和宣传中的一些问题。

(1)完成古兜山植物名录编写,在2008级实践教学中应用。

(2009级以后因实习地点改变,未应用。

(2)完成标本制作和古兜山植物标本室建设,总计完成标本1443份,古兜山标本室展出标本为353种594份。

(3)完成古兜山自然保护区科普展示厅建设。

内容有5大部分及前言和结语:

前言、保护区发展历史和领导视察、古兜山基本情况介绍(古兜山自然环境基本概况之气候、水文、位置与面积、植被、植被类型表)、教育科研(不断进取,积极科研;教学实习基地)、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山清水秀景色美,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特色产业)、古兜山植物资源介绍(89种植物,每种附图片及生物学特征及用途的简单介绍)、结语。

(4)标本在教学和宣传中展出,标本用于教学(课堂教学、野外教学);用于科普(多次借出)(5)活动参与的学生约30人。

(6)学生还参与标本的展出布置;校园植物挂牌等相关活动。

(7)通过研究活动,发表了3篇相关的论文。

3开展后续研究

积极申请学校和学院的支持,同时利用课程组教师科研条件,让更多学生参与相关研究,发表了相关论文2篇(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湖富营养化及其对策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

(1);广东省西樵山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持水特性的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12

(1))。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植物学研究的范畴、方法,科技论文的写作等。

3.课程建设

详细介绍课程持续建设和更新情况,以及转型升级为资源共享课情况:

《植物学》课程在2006年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后,我们教学团队在学校支持下,结合课程组教师的专长和特点,在教学资源的编写、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网络课程等信息技术开发等方面,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与时俱进,为精品课程的转型做了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团队实力

当前,植物学学科发展十分迅速,其对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涉及到植物化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这些都使传统的植物学知识受到冲击。

但传统的形态解剖和系统分类学知识又是后续学科的基础。

如何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教学水平十分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不可忽视。

近五年,我们的教学团队吸纳了研究繁殖生物学的王英强老师,从事藻类研究的李杨老师,研究根发育的施和平老师,研究组织发育的叶庆生老师,同时又吸收了路国辉和申聪香老师,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老中青教学团队。

此外,学院教育技术负责人胡学军老师在教育技术(如网络平台和资源库建设、课件制作、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课程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活力与基本保证。

在教学工作不断改革更新的同时,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也呈现良好态势。

“热带亚热带花卉生理研究及其应用”201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山市野生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2008年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近五年课程组发表教学论文11篇,科研论文55篇;获得各类研究项目24项;参与会议约20人次;团队安排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实验室研究与学习,定期请国外教授同行来学院短期讲学,聘请客座教授定期交流,强调把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反映到教学过程中,重视研讨式、团队合作教学以及实验环节教学,这些措施对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科研促进教学,提高培养质量

近年来,在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方面,注重将新成果、新材料充实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在不断筛选更新教材的同时,还注意将新成果以及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内容添加到教学课件中去,上好每一节课。

并不断增加新的教学案例,做到保证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录像更新、内容更新、资源更新。

三、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创新实践

近年来,本教学团队尝试通过课堂学习(包括文献阅读)-课外实践-课题研究,或课外实践-课堂学习-课题研究的途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能力。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的植物资源,从1个种1个个体开始,从特殊到一般,观察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归纳总结问题,理解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相统一、植物生活环境影响形态结构的统一性的问题。

实地调查某个区域(水体或陆地)植物多样性,分析种类组成、形态差异、环境与植物的关系等,综合运用植物学知识的能力。

探讨今后为中学开展相关课外课堂研究的可行性等。

近年来,团队教师指导了近百位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课外实践,发表论文2篇,但更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有信心地走进中学,参与中学生物园的建设,指导中学生进行可行的课外科研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如园林植物识别、药用植物识别等的中学活动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这些无法用论文数据表示。

这部分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或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更新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网上学习正在成为现代新的学习工具,本研究团队与时俱进,主持建设了“植物学网络课程”、“华南师范大学校园植物资源网”,参与建设了“植物科学资源库”。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和各年级学生都建立了QQ学习群,飞信群,公共邮箱等,师生在网上交流课程学习内容,跟踪学科的新成果和新方法。

老师上课的演示文稿、学生在课堂上的专题报告、完成的综合设计性试验的研究报告等都及时与学生共享,满足了老师与学生学习、探讨的需要。

胡学军老师钻研教育技术,经常向团队教师传授如何做好网络资源的经验和技巧,引导团队讲各类教学资料上网,并详细讲解如何将教学资源做得更精细化,更实用,有助于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

在数字化资源的呈现方式和方法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将继续努力!

4.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

从2003年开始,植物学课程由三个独立部分组成;2006年以来,学时调整为“植物学(理论知识)”部分,48学时,3个学分。

第二部分为植物学实验,64学时,2个学分。

第三部分为植物学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一周,0.5个学分。

第一部分:

采用的教材是马炜梁主编的《植物学》教材。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生物分界与植物界简单介绍各大类群

二.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植物的命名

四.植物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着重介绍学什么、为什么学,补充有关目前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的新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4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规律。

2了解植物组织几大类型的分布、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

教学重点: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结构;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简单复习)

一.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明确细胞是立体的。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

(一)原生质体

1细胞核(略讲)

2细胞质:

细胞器(质体,液泡,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微管,核糖体等,重点介绍显微镜下可见的细胞器,到电镜室讲授细胞亚显微结构);质膜;胞基质

(二)细胞壁

重点介绍组成和成分,纹孔和胞间连丝

(三)细胞内后含物

淀粉粒,糊粉粒,脂肪和油类,结晶体

第二节植物细胞的繁殖(复习为主)

第三节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复习为主)

介绍生长、分化的概念

第四节植物的组织类型组织系统(重点)

一.植物组织的概念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

分生组织、成熟组织(保护组织、薄壁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

组织系统(自学)

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9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各营养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相适应。

教学重点:

根、茎、叶的结构

教学方法:

形态部分在野外讲述,要求学生采集和制作叶形和叶序的标本。

第一节根

一.根和根系的类型到野外观察

二.根的发育(以自学为主)

三.根的初生结构(围绕根的吸收作用分析根的结构特点)(重点)

1表皮根毛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皮层重点介绍内皮层的特点和凯氏带的作用

3维管柱中柱鞘的位置和作用,初生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排列特点(相间排列),木质部的发育方式(外始式)

四.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重点)

1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结果

2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结果

五.根的生理功能(自学,只介绍根的重要的经济价值)

六.根瘤和菌根(略讲)

第二节茎

一.茎的形态(略讲)

二.茎的发育(略讲)

三.茎的初生结构(重点)

1以双子叶植物茎作系统介绍,包括表皮,皮层,维管束,髓,髓射线(维管柱)

2裸子植物茎、单子叶植物茎的特点(略讲)

3茎维管组织和叶维管组织的联系(略讲)

4茎与根维管组织的联系(过渡区)

四.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重点)

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及活动

重点讲来源及细胞组成,季节性活动

2木栓形成层的来源及活动皮孔的形成,树皮的概念

3单子叶植物茎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略讲)

五.茎的生理功能(略讲)

第三节叶

一.叶的形态(详讲)

二.叶的发育(略讲)

三.叶的结构(重点)

以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作重点介绍,包括表皮,叶肉,叶脉,与单子叶植物叶作比较;

松树叶的结构:

重点联系对旱生的适应结构特点

四.叶的生态类型(略讲)

五.落叶和离层(简单介绍)

六.叶的生理功能(略讲)

第四节营养器官的变态(与正常形态比较讲解)

一.根的变态

二.茎的变态

三.叶的变态

第四章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9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种子植物各繁殖器官的发生、构造和发育

2学习和运用有关名词术语,为学习植物分类学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1花的组成

2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3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4果实的类型

第一节植物的繁殖(自学)

第二节花(重点)

一.介绍花的组成,花冠类型,雄蕊类型,花序。

二.了解花药的类型,雄蕊的类型,胎座类型,子房位置,花的对称类型等。

三.边讲边练习花程式和花图式,边讲边观察禾本科植物的花。

第三节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重点)

一.花药的发育(成熟花药的结构)

二.小孢子的形成(减数分裂)(略讲)

三.花粉粒的形成和形态结构

四.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略讲)

第四节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重点)

一.胚珠的发育、结构和类型

二.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第五节开花、传粉与授精

重点介绍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第六节种子和果实(重点)

一.种子的形成(结合胚囊和种子的结构略讲)

1胚的发育

2胚乳的发育

3种皮的形成(自学)

二.果实的形成

三.果实的类型

介绍果实类型,让学生分析、判断各种果实类型

第七节被子植物生活史概述

一.生活史概述

二.被子植物生活史特点

第五章藻类植物(Algae)(6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藻类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

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特点。

第一节藻类植物的概述

一、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藻类植物的分类依据

第二节蓝藻门

一、蓝藻门的代表植物:

色球藻属(Chroococcus);颤藻属(Oscillatoria);念珠藻属

(Nostoc);鱼腥藻属(Anabeana)

二、蓝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三节绿藻门

一、绿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绿藻门的代表植物:

衣藻属(Chlamydomonas),团藻属(Volvox),水绵属(Spirogyra);

石莼属(Ulva),轮藻属(Chara)

三、绿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四节红藻门

一、红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红藻门的代表植物:

紫菜属(Porphyra):

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三、红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五节褐藻门

一、褐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褐藻门的代表植物:

水云属(Ectocarpus)、海带属(Laminaria):

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三、褐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六章菌类(Fungi)(略提)

第七章地衣植物(Lichens)(略讲)

第八章苔藓植物(Bryophyta)(3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苔藓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

教学重点:

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

第一节苔纲(Hepaticae)

一、苔纲的一般特征

二、苔纲的代表植物

地钱属(Marchantia):

地钱目的常见植物地钱(Marchantiapolymorpha).生活史主要阶段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的特点.

第二节藓纲(Musci)

一、藓纲的一般特征

二、藓纲的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