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4935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4.docx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4.docx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4

天津市和平区2018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

第Ⅰ卷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组是

A.骁勇(xiāo)氛(fèn)围自给(jǐ)自足悄无声息(qiǎo)

B.挫折(cuò)皈依(guī)妄自菲(fēi)薄高屋建瓴(lǐng)

C.咋舌(zé)强劲(jìng)揠(yà)苗助长济济一堂(jǐ)

D.质量(zhǐ)刹那(shà)自怨自艾(yì)鞭辟入里(p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组是

A.精典弱不禁风宣泄大事煊染B.烦琐要言不繁抱负变本加厉

C.座标顶礼膜拜慰籍关怀倍至D.亵渎穷兵黩武嬉笑文恬武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B.午后,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被一只蝴蝶在面颊上点了—个触吻,一时,心头掠过了几许诗意般的遐想。

C.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写作必然要经过—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

D.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A.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连接话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

B.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佃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

C.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D.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

5.下列各句中,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事实证明:

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B.我国许多图书馆年经费仅一二万元,除去工资、办公费用、购书费可以想见还有多少。

C.怎样保卫每一寸土地呢?

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巨大的威力?

一天天更加美好呢?

D.参加会议的有作家、记者,电影、音乐、美术工作者。

整个会场洋溢在欢乐的气氛之中。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英国科学家发现转基因作物会种下“恶果”,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数量急剧下降,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处于食物链更高层次的动物,如麻雀、灰雀等,甚至还可能沿食物链而上,危及到更多动物甚至人类。

英国政府近年牵头试验了一批转基因冬油菜田。

研究者发现,这种转基因作物可能改变田间野草物种的平衡,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数量急刷下降,而且还威胁到多种动物的生存。

研究者们担心,如果转基因生物大规模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将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灾难,其中包括基因扩散、生长失控、危害其他生物、物种异化和产生病毒等。

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转基因产品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然而,正当科学家们在试验田里忙着扩大转基因作物的成果时,一些转基因的反对派们却不时地找出转基因的种种弊端,这就是“马铃薯事件”和“BT基因玉米事件”。

1999年5月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引起世人的震惊。

论文说,研究人员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

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无精打采。

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则未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

论文据此推断,BT转基因玉米花粉含有毒素。

BT转基因玉米是为玉米抗病虫害能力而培育的,其培育方法是向玉米种子中植入一种可以有效杀伤危害玉米害虫的基因。

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够产生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但也因此而具有了毒性。

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动物方面,转基因的生物终对人工改造,比同类的生物更具生存优势。

比如,被植入人类生长激素的三文鱼,要比普通的三文鱼大3倍以上,并且生长速度也变快;人们将黑樱桃数从德国移到北美,就灭绝了当地原有的樱桃树;将尼罗河鲈鱼放到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中,使得湖中原有的鲈鱼大大减少。

生态学研究专家很担心,因为有生存优势的转基因生物会在“物竞天择,汰弱留强”的进化过程中,淘汰自然界原有的物种。

由此,生态的自然规律被搅乱,生态平衡被打破。

基因污染可能在以下情况发生:

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邻近农田的非转基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转基因作物在自然条件下存活并发育成为野生的、杂草化的转基因植物;土壤微生物或动物肠道微生物吸收转基因作物后获得外源基因。

基因污染之所以非常特殊,非常危险,原因在于,它是世界上惟一一种能够不断增殖、扩散且又无法清除的污染,其潜在的威胁不亚于核扩散。

6.下列不属于转基因灾难的一项是

A.田间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还威胁到多种动物的生存。

B.转基因生物大规模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将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灾难,其中包括基因扩散、生长失控、危害其他生物、物种异化和产生病毒等。

C.把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无精打采。

D.被植入人举生长激素的三文鱼,要比普通的三文鱼大3倍以上,并且生速度也变快。

7.对基因污染造成恶果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处于食物链更高层次的动物。

B.有生存优势的转基因生物会在“物竞天择,汰弱留强”的进化过程中,淘汰自然界原有的物种。

C.它是世界上惟——种能够不断增殖、扩散且又无法清除的污染,其潜在的威胁不亚于核扩散。

D.人们将黑樱桃树从德国移到北美,就灭绝了当地原有的樱桃树;将尼罗河鲈鱼放到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中,使得湖中原有的鲈鱼大大减少。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基因污染会在以下情况发生:

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邻近农田的非转基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

B.转基因产品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但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C.BT转基因玉米是为玉米抗病虫害能力而培育的,可以有效杀伤危害玉米害虫的基因。

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够产生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但也因此而具有了毒性。

D.转基因作物会种下“恶果”,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数量急剧下降,威胁生杰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还可能沿食物链而上,危及到更多动物甚至人类。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上梅直讲书

苏拭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颜渊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

“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

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

诚不自意,获在第二。

既而闻之人,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

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

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

“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轼愿与闻焉。

(选自《古文观止》)

注:

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

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油然而笑曰油然:

自然而然的样子

B.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徒:

徒然,白白地

C.执事爱其文执事:

主事的官吏

D.优哉游哉,可以卒岁卒:

终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组是

A.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B.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非亲旧为之请属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D.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今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11.下列各组语句中能表明苏轼自我得意之情或对欧阳修、梅尧臣崇敬之心的—组是

①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②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朝为知己。

③其后益壮,是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

④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⑤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

⑥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本文是苏轼参加礼部考试取得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讲—步培养的愿望。

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欧阳修、梅尧臣与自己的关系,这样写表明自己对欧、梅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C.苏轼说自己小时候读书就听说欧阳修的文章和孟子、韩愈等人的文章齐名,而且还知道欧阳修的性情潇洒,能自得其乐。

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空守着贫贱,而如果自己能和大贤人一样也能成为贤人,那就十分快乐了。

第Ⅱ卷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2)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3)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14.鉴赏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8分)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珠帘暮卷西山雨”句中的“卷”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分)

(2)“槛外长江空自流”体现了本诗怎样的风格?

(3分)

(3)举例分析本诗借景抒情(或倩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5句(5分)

(1)复为慷慨羽声,,发尽上指冠。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据亿丈之城,,以为固。

(贾谊《过秦论》)

(3)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4),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画艄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

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

不,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

占据了我整个心灵!

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

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

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

我是谁?

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

我从哪里来?

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

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

黄帝是什么模样?

到哪里去祭奠他们?

我们千百次追问着。

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

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

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

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

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

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

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

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

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

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

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

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

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

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

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

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

16.怎样理解第②段中“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

占据了我整个心灵”这句话?

(2分)

17.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写“我”见到炎黄二帝塑像时的感受。

请简要说明这种感受变化的三个层次。

(3分)

18.作者把为炎黄二帝塑像,称为“一场伟大的接力”,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该句所在自然段说明。

(4分)

19.本文题为“塑像与目光”,而不用“塑像的目光”,为什么?

请从文章结构和表达内容两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4分)

20.给炎黄二帝塑像,有人认为此举意义重大,很有必要;有人认为劳民伤财,实属多余。

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4分)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把炎黄二帝的塑像,置身于“黄河岸边”“邙山脚下”“蓝天白云之间”,显得顶天立地,不同凡俗,这是令我“震撼”的主要原因。

B.本文气势博大,作者采用了排比、拟人、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方法,着力烘托出炎黄二帝对子孙继续拼搏奋斗的巨大感召力。

C.“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句,把塑像的完成说成“炎黄二帝”回来,表明炎黄始祖始终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这件雕塑作品的意义不同寻常。

D.文中不断出现“黄河”“长江”“华夏大地”等字眼,这便赋予了炎黄二帝塑像以特殊的含义,表明这塑像寄托了中华民族的力量、精神和愿望。

我们要对塑像持有膜拜的心态。

E.炎黄二帝的塑像,是依山势而建的比肩而立的头部塑像,作者侧重展示的是塑像的高大,这高大昭示华夏儿女要不怕困难,不断开拓进取,再创辉煌。

六、(12分)

22.阅读下面漫画材料,按要求作答。

(4分)

(1)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2分)

(2)结合漫画合理想象,以“文化生活”那只桶的口吻拟写—句话。

(不超过10个字)(2分)

23.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两处加以改正。

(4分)

(1)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

(2)我国于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

(3)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朝着纯文本形式的演化,(4)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17年达到了—个新的高峰。

错误处(序号)

改正

24.给下面的一段文字的结尾处加—句总结性的话。

当葱绿的叶子逐渐变黄、纷纷飘落时,我们却收软了累累的果实;当圣洁美丽的雪野悄然消失后,我们却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当—轮辉煌的太阳隐退后,我们却欣赏到充满诗意的月亮;当童年的天真和稚趣离我们远去,我们却拥抱了朝气蓬勃的青春。

的确,。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60分)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调查:

世界上谁最快乐?

在上万个答案中,有四个答案十分精彩,它们分别是:

吹着口哨欣赏自己刚刚完成作品的艺术家;给婴儿洗澡的母亲;正在沙地里堆城堡的孩子;劳累了几个小时终于救治了一位病人的医生。

生活中,人们的经历、阅历不同,对快乐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尽相同。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择—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寺歌外,文体不限;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一、(15分)

1、C(A.氛fēn围B.妄自菲fěi薄瓴língD.质zhì量刹那chà)

2.D(A.经典大事渲染B.繁琐要言不烦C.坐标慰藉关怀备至)

3.A(“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地迁移。

而该句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义完全相反。

不易之论:

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4.A(B选项中“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错误使用了被动句,是产品备受信赖,而不能说是顾客备受信赖。

C选项中是典型的两面对一面错误,是否收门票不能被“否认”,D选项扩大提供教科书搭配不当。

5.D(本题主要考查顿号、逗号、冒号、问号的用法。

A项中的冒号应为逗号。

因为用冒号,后面的内容就是结果,而这个句中又用了“所以”,两者重复。

B项中“办公费用”之后应为逗号。

C项中“威力”之后用逗号,不然“—天天更加美好呢”就没了着落。

D项加了个逗号,使前后内容有了不同层次。

二、(9分)

6.D是转基因优势,而非灾难。

7.D是“恶果”,却非“原因”。

8.A将或然(“可能”)理解为必然(“会”)

三、(12分)

9.B((他的)门人、弟子、学生:

竟;只是、仅仅——徒慕君之高义也;徒以吾两人在也)

10.B代词,我自己(A.介词,在;对。

C.代词,他们;我自己。

D.连词,顺承,不译;转折,可是、却。

11.C

12.C(“其后益壮,是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

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

第Ⅱ卷

本卷共13小题,共114分。

四、(21分)

13.(8分)

(1)不被人接纳又担忧什么呢?

不被人接纳之后更显现出您是君子。

(2分,“病”“见”正确各1分)

(2)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

(2分,“苟且”“空”正确各1分)

(3)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看并且赞叹他。

(3分,“苟其”“从”“聚观”正确各1分)

14.(8分)

(1)(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被西山的风雨卷起。

(2)含蓄蕴藉,哀婉低沉。

(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

)只育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

(3)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滕王阁的位置以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后四句抒情,抒发了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叹之情。

15.(5分)

(1)士皆瞋目

(2)临不测之渊(3)可以横绝峨眉颠(4)梧桐更兼细雨(5)徒慕君之高义也(6)青水碧于天

五、(21分)

16.(2分)

(1)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作者感到“覆盖了整个眼睛”:

(2)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精神博大,使作者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因而占据了“整个心灵”。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本句的理解抓住关键词“眼睛”“心灵”,从2个层面去诠释。

“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表现了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占据了我整个心灵”表现的是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精神博大。

17.(3分)

“我”突然感到“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感到塑像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眼睛;更感到塑像占据了我的心灵。

(共3分,每个层次1分,意思相近即可)

18.(4分)

首先这像—场接力比赛。

在时间进程上,先创意谋划,后规划行动,再投入建设。

进程之中,参与人不断增加,最后扩展为炎黄子孙的全体行动。

其次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

—是参与人数众多,每个炎黄子孙都关注或投入;二是工程浩大,建设时间长,共用了20年;三是人们倾注心血多,用“双肩”“心血”“汗水”,以及“心灵”投入。

(共4分,写出“接力”的意义1分,写出“伟大”的三个方面各1分)

19.(4分)

从结构看,文章在引出“炎黄二帝”塑像之后,按照时间进程侧重写了两个内容:

一是人们在叩问和追寻自己的渊源之后,投入了塑像的建设工作;二是塑像完成后,写到自己得到了极大精神感召。

因此,题为“塑像与目光”。

从表达内容看,文章借助我的“所见”和“所感”,进行了心灵对话,既写出了炎黄子孙对先祖的追念和缅怀,又写出,感受炎黄创业艰辛和奋进的民族精神,并传承中华文明的意愿。

题为“塑像与目光”内涵更丰富。

(共4分,结构2分,表达2分,意思相近即可。

20.(4分)答案示例

一、肯定、赞成或欣赏。

(1)可表决我们对炎黄二帝的思慕、敬仰和缅怀之情;

(2)可激励我们去创造、开拓和进取;(3)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影响力。

二、否定、反对或鄙弃。

(1)建造塑像、举办祭祀,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2)形式主义,流于作秀。

祭坛应“设在心里”,崇拜应体现在为祖国昌盛、统一和民族团结、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实际行动中;(3)推动图腾崇拜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滋生、助长封建迷信思想。

【觯析】本题属于探究题,是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

先明确自己的观点,1分,后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合理阐述,3分,共4分;脱离文本任意发挥不得分。

21.(4分)BC

六、(12分)

22.

(1)画面左边是—个中年人,仅挑着一只桶,桶上写着‘物质生活”;右下方有一只写着“文化生活”的桶,似乎在向中年人说着什么。

(2)勿忘我,我也很重要啊;只挑它,你是走不远的;人,不能只靠吃粮生活。

23.(4分)

(1)处错误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