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教与撒尼人社会生活的关系.docx
《浅析宗教与撒尼人社会生活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宗教与撒尼人社会生活的关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宗教与撒尼人社会生活的关系
摘要
同许多民族一样,宗教是撒尼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从宗教与撒尼人社会生活关系的各方面来看,宗教对撒尼人的社会生活既有积极的价值,又有消极的影响。
积极的价值体现在:
撒尼人的宗教仪式蕴含着“和谐”的思想元素,起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辅相成、和睦共处、共同进步的作用,同时宗教文化也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
另外,在宗教仪式中往往伴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这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宗教;撒尼人;社会生活
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有些民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些民族在同一时期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宗教信仰。
一种宗教常常被许多不同的民族所信仰,一个民族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宗教信仰。
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寄托了人类对现实生活的理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发挥其精神的支持、慰藉功能:
在面对生活的困苦时,宗教可以发挥精神上的支撑作用;在遭受失望时,宗教可以为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当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奋斗时,宗教信仰可以提供一种精神力量。
宗教的这种功能既可以作用于个体,也可以作用于社会群体。
威尔弗雷德·史密斯在《宗教的意义与终结》中
提到,关于宗教一词的起源,一说为拉丁语中的religare,意为再连结或再结合,即表示“人与神的再结合”;而religio(宗教性的),则意味着是必须执行的。
从对“宗教”词源的分析,可以看到宗教力量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作用。
由共同的宗教信仰而产生的强烈的“宗教感情”,可以增强信仰该宗教的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从而产生超越个体的社会性力量。
不论是在原始社会后期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还是在其后某些民族的演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宗教的这种力量。
以宗教形式反映和保存下来的民族文化,对于有的民族来说,也有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作用。
宗教对信仰该宗教的民族的这种作用,是一个事实。
同时,历史资料也说明,宗教的这种功能在一定社会情景中也会发生逆转,产生负面的影响,成为阻碍民族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力量。
同许多民族一样,生活在石林地区的彝族撒尼人,他们信仰的宗教源远流长,有漫长的历史沿革。
笔者在对撒尼人的不断深入了解过程中,意识到宗教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撒尼人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是撒尼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形态。
因此,正确认识宗教与撒尼人的社会生活,认真对待宗教信仰对彝乡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发挥宗教信仰的积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乃是撒尼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撒尼人及其宗教概况
<一>撒尼人
撒尼人的历史渊源及名称的形成,至今众说纷纭,但从考古材料、撒尼文献及汉文献的反映来看,撒尼是以古代“氐羌”“昆叟”“爨蛮”为核心,部分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的534。
撒尼人内部自称为“爨么”、“滇么”、“落蒙”三个支派,第一支是“爨么”,撒尼语译为石林,山林中的“叟尼”,主体分布在陆良交界处,自古属于同乐县(即今天的陆良县);第二支是“滇么”,撒尼语译为平坝地区的“叟尼”,他们居住的地方在圭山、维则、亩竹箐等地区,历来属同并县(即今天的石林县);第三支是“落蒙”,在路美邑一带。
历史上有自称为“撒尼泼”或“尼泼”者,他称为“撒尼”、“撒梅”、“明朗”者,共十多万人,说明撒尼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撒尼人现在主要分布在石林、宜良、弥勒、泸西、陆良、丘北、昆明等市县。
本文中的撒尼人特指石林县一带的撒尼人,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节日婚俗、服饰、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等。
已有很多学者从多方面来研究这个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本文拟从宗教方面来进一步研究、理解撒尼人。
<二>撒尼人的宗教概况
据了解,普遍存在于撒尼人社会生活中的宗教是原始宗教,另外,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信仰佛教和天主教96。
原始宗教是与人为宗教相对立的名称,是以原始社会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产生于原始社会并流传于阶级社会的各种宗教形态。
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远古先民认识到人类要生存,既要依靠自然,但也要靠自身的力量。
由于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周围的那些与他
们日常生活有着利害关系的具体自然物的起源进行探索。
他们发现自然界的狂风暴雨和毒蛇猛兽以及人类疾病、不可预测的横祸等,会给人们带来威胁,使人们感到压抑、恐惧、无法抵抗。
另一方面,自然力量也有助于人们的生活,比如日、月为人们送来光明,或能帮助人们暖身、照明和抵御猛兽的侵扰等等。
但先民们对这些现象很不理解,便以为有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在冥冥之中对一切都做出了安排,有的善良,有的邪狂,有的时善时恶,或者与人们作对,或者保佑着人们。
于是,在人们的设想中逐渐构造出了各种神灵,山川大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鸟兽虫鱼乃至宇宙的一切,无一不具有灵性,都有超凡的神灵在做安排。
特别是对于那些与其本身生活、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物,人们认为它们都是神灵的化身。
对于那些在自己周围环境中所发生而又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人们则认为是这些神灵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超人的“神奇力量”,并且认为这些具有神奇力量的神灵都能够主宰人们的命运。
彝族先民也和其他人类祖先一样,为了趋福避祸,凭着自己的假想和幻想,企图采用祈求的办法以讨得这些神灵的欢心,从而获得保护。
这就是彝族先民头脑中产生最初宗教观念和信仰的过程117。
彝族先民的宗教观念是从神灵观念开始的,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其原始宗教观念才逐渐沿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人为宗教这一轨道进入现代文明。
所以原始宗教涵盖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这些范畴,而对彝族来说祖先崇拜居于中心地位167。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对生活在石林县的彝族撒尼人进行调查,我认为撒尼人的原始宗教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原始宗教所共有的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早期的宗教意识。
远古时期的彝族先民,同其他民族一样,对那些与其本身生活、生产劳动有关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便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
人类最初的崇拜,是直接崇拜自然实体,即直接崇拜可以被人们感官所能觉察到的自然物或自然力。
因而他们对自然崇拜的对象各有不同,近山者崇拜山神,近水者崇拜水神,而农业部落又多崇拜土地神。
就生活在石林地区的撒尼人来说,他们绝大多数聚居在山区和半山区,因而他们崇拜的对象是山川、河流、岩石等,其中又以崇拜山神者居多。
对于这些自然物,信仰者每年都会对其举行一系列的宗教祭祀活动,以此表达自己的敬畏和愿望。
动植物崇拜。
动植物崇拜是由原始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在人
类依靠采集野生植物和猎取野生动物生活的原始时代,野生动植物是原始人类求得生存的必要条件。
他们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物体,都融合在宗教里。
撒尼人对动植物的崇拜,以龙、虎为尤甚,其次是牛等动物。
他们认为龙能呼风唤雨,虎至高无上,因此,每年的农历正月和二月,不同的村寨都会有不同的祭祀仪式540。
要加以说明的是,龙并不是一种实体动物,而是各族人民在自然斗争中产生的一种对人类生活有关的人格化的想象动物,在撒尼人生活中所谓的龙也一样,并非实体动物。
灵魂崇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彝族先民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出现新的崇拜形式,就是对“灵魂”的崇拜。
人类灵魂观念的产生,可能与人的梦境有关。
人们便把人的肉体和精神分割开来,认为精神完全可以独立于人的肉体而存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灵魂不灭”。
据彝文古籍记载,人有三个魂,人死之后,快(跑得快)魂去阴间,恶魂守坟堆,善魂守家中的祖神灵位。
彝族先民还认为灵魂是生命的根本,如果灵魂受到伤害,生命也就没有了保障;灵魂一旦离开肉体,人就会萎靡不振,甚至生病。
所以人不能受惊吓,否则灵魂就会离开人体,必须招魂才能恢复平安。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的产生是鬼魂崇拜同血缘观念联系起来而形成的,最初产生于民族团体的共同祖先崇拜,后来发展到民族联合体共同祖先的崇拜。
随着个体家庭的产生,家庭的祖先崇拜也发展起来。
因而在原始社会,这三种形式的祖先崇拜共同并存170。
原始人群一般是把祖先灵魂当中保护子孙的善灵来加以崇拜的,由于祖先崇拜的对象是善灵,又与崇拜者有血缘相连的密切关系,所以祖灵也常被转化为地方守护神而受崇拜。
在撒尼人的社会生活中,祖先崇拜主要体现在丧葬的环节以及平时的各种生活习俗。
就石林地区而言,除了主要的原始宗教外,最先进入石林岩峦与峰丛的宗教是佛教。
这种来自邻国的宗教如同在汉族集中的中原内地一样,一经进入便立刻落地生根,并且很快地得到发展。
石林的佛教迁入路线主要是经汉文化集中的北地而来,这从历史上以至于今天可见的寺院多为汉传佛教的禅宗临济派和净土宗就可以得到证明。
迁入的时代虽无法确考,但现存寺庙大多建成于明代的事实至
少可以告诉我们一点线索,即最迟在明代,佛教已成为石林地区主要的外来宗教之一。
石林地区的寺院以圭山、三台山、狮子山以及石峰山所建寺院为主。
另外还有一个外来宗教,就是天主教。
从历史考察来看,十八、九世纪西南一带的天主教传教活动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其中石林地区就是一个。
少数民族信奉天主教除受传教士的影响外,当时少数民族地区十分短缺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从1888年至1895年之间,天主教会先后在路南(今石林县)的路美邑、维则、亩竹箐、海邑等九个地方建立教会组织、建起教堂,路南因而是当时云南省境内教堂最多的一个县338。
天主教在石林撒尼地区的传播,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后来的“文革”,使天主教在这一地区的发展曾遭到重创。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关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施,宗教信仰又走向正常化。
现在活跃在石林地区的天主教,影响最大的是路美邑天主教堂。
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和天主教在当地信仰的人较少,其影响也远远不及当地的原始宗教。
二、宗教与撒尼人的社会生活
宗教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它与政治、民族、文化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并起着一定的作用。
宗教也是撒尼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
以原始宗教为例,它往往通过一些宗教仪式,诸如各种祭祀、巫术、禁忌等宗教行为,影响着撒尼人的生活,也积淀了撒尼人的传统文化。
同时这种宗教仪式往往寄托和凝聚着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情感,使民族的宗教仪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操等不断加强,世代相承,深深渗入到民族心灵中。
<一>原始宗教影响的传统节日
节庆是每一个民族为古老的习俗进行的庆典,这些庆典反映了先民对生产、生活的要求,都有其生动的起源传说。
撒尼人的节庆不仅保留了本民族特色,也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因子。
撒尼人的主要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火把节、密枝节等542。
撒尼人认为最重要的、被称为年节的共有3个,即春节、火把节和密枝节。
可以说,撒尼人过春节、端午节等是彝汉民族融合的结果,如今的撒尼人过春节也非常热闹、隆重。
尽管如此,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火把节和密枝节也仍然顽强地遗存下来。
近几年,将旅游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相结合,火把节受到高度重视,在石林县火把节还被作为重要节日,写入自治条例而获得了法律地位。
而另一个重要的节日密枝节,自建国以后一度被当作封建迷信而取缔和非难。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尊重民族传统风俗习惯政策的落实,1983年以来圭山地区的糯黑村首先恢复了密枝节。
1984年冬,其他地区也相继恢复543。
截止2010年,石林地区的撒尼人普遍欢度这一节日。
密枝节最能反映撒尼人的原始宗教活动。
密枝节是撒尼人在密枝林中举行的一种神秘而又隆重的原始宗教活动。
撒尼人的“密枝林”又叫“祭龙林”,在撒尼人的心中,密枝林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
他们认为,密枝林住着密枝神,密枝神掌管着一切事物,日月新辰、山林、水火以及人类的繁衍生息和祸福命运。
所以,撒尼人从不敢动里面的一草一木,不在里面放牧,甚至枯枝落叶也没人拾捡。
“密”即“土地”,“枝”即“祭”,密枝节就是“祭土地神”。
传统的密枝节是从子月子日即农历冬月(十一月)第一个鼠日开始,到马日
结束,共7天,但作为祭祀的准备活动却是从前两天就开始了。
7天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子日的祭祀“普摩密枝神”(男密枝神)和次日的祭祀“普斯密枝神”(女密枝神)活动。
男女密枝神的代表物分别是一座约10厘米的石雕小老虎和一座约高1米的人形自然石。
密枝林在节前两天内打扫清洁,并作祛除邪秽、野鬼和恶魔的仪式。
子日凌晨,“密枝头”在密枝翁(总管)家聚会,做启程前的仪式,还要象征性地吃早餐,食品中还要有芋头之类的,据说这是祖先们当年的主食。
从进密枝翁家到进密枝林内宰杀死祭牲前,人们都不讲话,多靠眼神脸色行事。
毕摩当然是祭司,每到一个环节就要吟颂相应的祭词。
次日的祭祀内容也大同小异。
有意思的是,毕摩颂经结束时,全体参加祭祀的人全部活跃起来,彼此之间可以尽情的交流,之后还有一些气氛活跃的如摔跤等娱乐活动。
在以后的几天里,村民们举行称为“撵雀”的狩猎活动(现已不存在此项活动),而“密
枝头”们在最后两天还要举行一些仪式。
村民们相信,在节日的这几天里,人们
不能下地干活,更不能到密枝林附近去,否则会沾染上晦气,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幸。
现代祭密枝程式已经不断异化,但仍然能够看出古典的密枝祭祀的基本仪式以及传统的行为准则。
如:
密枝节活动的组织人员是根据传统的方式推举确定的;必须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即彝族亥月第一个亥日举行;只有年满18周岁,家庭在过去的一年中未出现过人畜伤亡事故,为人正派的男子才可参加祭祀活动;女性不得进入密枝林,严禁妇女参加祭祀活动;节日期间,可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但绝不能够从事农事活动,直到节日结束后才能从事农事活动。
密枝节作为撒尼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它反映出许多信息,最明显的就是折射出撒尼人的原始宗教内涵。
第一,密枝祭祀保留了撒尼人树木崇拜的宗教文化。
在大多数学者的眼中,彝族的宗教乃是以“万物有灵”观念为中心的自然宗教或称原始宗教。
事实上,彝族的宗教早已从自然宗教中脱胎换骨,成为有经典、有程序、有祭司、有固定祭祀场所、信奉神灵尊长等的人为宗教。
它反映在树木崇拜上,就是密枝神已经不是每一株树都具有的神灵,而是上升为森林之神,神树则只是可供密枝神栖身。
密枝神可以保佑全村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对于不遵守习惯法和禁忌的人,密枝神会根据情节给予相应的惩罚。
有研究者提出,密枝祭祀是社祭的原始形态,笔者认为这是合理的,但说密枝神就是山神或土地神则是不能成立的,这主要是由撒尼地区过去的环境状况决定的。
从《石林彝族自治县县志》看,在明代以前,石林地区的居民主要是彝族,彝族社区经济的主要来源是畜牧业,种植业规模效益低,加之当地地表起伏平缓,森林茂密,山的概念并不强。
但森林不同,它不仅能够给彝族先民带来丰富的动植物食品资源,还能给人和牲畜给以庇护。
正是由于森林给彝族先民带来最大的益处,因此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先民最大的崇拜物。
第二,密枝节及其一些祭祀之类的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先民们的生活景象。
彝族社会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它有着太多来来回回的迁徙,有着反复的兴盛和衰落,也有过太多的融合和同化。
因此,尽管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并保存了不少经典,但对它的历史本来面目仍然难以完全知晓。
但是通过密枝祭祀和密枝节,我们还能看到先民们的一些生活景象。
一是过年的景象。
每逢密枝节,撒尼先民不仅要请回列祖列宗,还要通过密枝社祭请回密枝神等自然神灵,同村民一起欢度节日,共享劳作一年的收获。
同时他们还举办摔跤、斗牛等娱乐活动。
二是劳动的情景。
先民远古时男子的狩猎尤其是由狩猎发展而来的畜牧业,是最大最稳定的收入来源,狩猎和畜牧业成为经济的主要形式。
因此撒尼人在每年的密枝祭祀中,都要在祭坛上摆设狩猎的场景,追忆先祖的功德。
这主要表现在:
在密枝神前铺上细小的栎树枝叶,再布置象征捕雀工具的木工套扣、捕捉野兽的围栏、射杀猎物的弓箭等,构成狩猎活动的场景。
三是表现了撒尼先民生活艰辛的景象。
祭祀中不仅有的地方还使用古老的木豆等作为装祭品的器具,还必须有芋头等食品,因为这些是古代祖先的生活器具和主要食物,参加祭祀的人特别是祭祀集团的成员们即使不吃也要象征性地尝一下。
四是反映了撒尼先民的理想和宗教观念。
撒尼先民认为,神是世界的主宰,要获得好的生存空间,就必须密切人神关系。
因此,不仅春节时要请祖灵,过密枝节通过仪式同样也要请密枝神、祖灵,通过融洽人神关系,祈求来年有个好的年景,保障全村人增畜长、五谷丰登、平安清吉。
笔者认为,密枝节的这些活动,再现先民的生活场景,其根本目的在于追忆先祖的生活,强化祖先崇拜信仰,在崇敬祖先的同时,祈求祖先的保佑。
第三,祭密枝活动体现了原始宗教中的生殖崇拜。
即使生殖崇拜不是撒尼人原始宗教的核心,但密枝祭祀中却保留了这一内涵。
从对撒尼村寨密枝祭祀的考察情况看,先民们对密枝神的崇拜,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森林强大生命力的崇拜。
大片的森林,不仅从现实的外在形态上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且都有大批草木和栖息其间的各种生物生生不息。
与此相反的是,由于生存条件的恶劣,彝族社会的人口和牲畜、粮食等生产的增长却十分缓慢,两者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意识上强化了先民们对森林的敬仰。
因此,密枝祭祀的一项内容就是祈求密枝神将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施予村寨,使人们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综上,笔者认为密枝节活动是反映原始宗教与撒尼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祖先崇拜与日常生活
撒尼人祖先崇拜的显著特点是祖灵信仰,即认为人死后一魂守坟,一魂居灵位,被供奉于家堂中,一魂由毕摩指路送到祖先发祥地。
从古至今故去祖辈的灵魂,即祖灵,都是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生者虽然经历过迁徙,死后灵魂还是要沿着迁徙的路线回到祖灵居住地,只有这样才能得以安息。
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不能回到祖灵地,而是被邪恶精怪利用为虎作伥。
被送回祖居地的祖灵将保护和降福后世子孙,将亡灵送归祖居地,反映了撒尼人对本族群迁徙过程的历史记忆,这在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丧葬仪礼中也有体现,比如像云南弥勒县的彝族阿细人。
撒尼人的祖先崇拜还体现在对祖灵的态度上。
《普兹楠兹》描述了祭祀祖宗的过程,包括以草木制作祖灵,安置祖灵,以及“熏祖灵”等。
《普兹楠兹》还述说了奉祀祖灵的功德:
祖灵供奉在高处,子孙才得安宁;祖灵被安置在温暖的地方,子孙才不受冻;祖灵能吃饱,子孙才不会遭遇饥荒;祖灵得到安息,子孙就会永远健康5-6。
事实上,现今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四中午,都有祭祀祖宗的现象。
祭祀前,要去山上找来竹根作为人的骨骼,绵羊毛做头发,以象征祖先的偶像,点香祭拜,然后跪拜,祈求祖先保佑全家清吉。
等到农历正月初六中午,各家族都会集中在各自安放祖先牌位的洞穴前,献上酒、肉、菜等供品,铺上青松毛、点香,燃放爆竹,由家族长祈祷,保佑全家平安。
<三>宗教与撒尼人的切身利益要求
撒尼人认为某些神灵有多种职能,与人的安危祸福密切相关,包括祖灵保佑、亲属关系、财运等等。
以每个撒尼人村寨都有的“山神庙”为例,撒尼人每个村寨都会举行祭祀山神的活动,这种山神是在靠村外的山林或村寨附近的小山包处,建盖一座小型的山神庙。
庙宇结构有两种:
一种是土木结构的小瓦房,房高3米,长约2米;一种是用石头、石灰砌成的石屋,屋顶铺瓦片,庙内筑有土坑架的神龛,神龛上安置着一对用石头雕刻或泥巴雕塑的田公地母神像。
祭祀山神的时间和方式各村均有差异,一般情况下,祭祀山神的时间是在每年春节正月初二,届时信奉的人们都会带着酒肉、饭菜,并杀一只公鸡祭祀山神。
另外,若遇出远门、生病或是摔跤等,信奉者都会备供品、纸钱、香柱等前往山神庙,祈求保佑平安。
类似山神庙之类的“神灵”,在撒尼人身边“存在”的广泛性,反映了他们对安全、保暖、财富等切近利益的要求。
<四>原始宗教影响下的服饰与建筑
因原始宗教在石林地区占主导地位,所以刺绣品在图案及色彩运用上都反映
着本地的宗教信仰。
以撒尼服饰上的白云图案和石榴图案为例:
撒尼妇女身穿斜襟常衣,胸口用花边和五彩布叠镶上传统的白云图案。
白云图案经撒尼祖先变形创造,大方美观,先用浅色布剪出白云图案后,再用黑布沿边滚绣一周,再与另一浅色布粘贴缝合,富有层次,整个白云图案近似一个歪曲的梯形。
随着机器纺织的发展,现未婚女子胸口的装饰也有一部分变为花。
白云飘荡于天空,自由潇洒,故撒尼人传统的白云图案中隐含着他们追求和向往幸福美好自由生活的心理。
因撒尼认为石榴多籽,是传宗接代的植物图腾,又因石榴花外形美观,所以在漫长的历史中,聪明智慧的撒尼祖先创出了精美的石榴刺绣图案,且形状多样,色彩艳丽,一般以红色、梅红、紫红色调为主。
不仅有全开花瓣的形状,还有半开、打苞的形状。
以平绣居多,用于包上的绣片有时会以十字绣手法来表现。
全开花瓣的形状除了平绣、十字绣以外,还会以火钳纹的四个重复组成来表现,或变形为几何体的花瓣。
所有关于石榴的纹样几乎一律都表现为二方连续,花朵之间用黑色或白色分隔开,花的旁边还以绿叶做点缀。
在民间全开花瓣形状的图案多为中老年和已婚妇女所用,半开、打苞形状的图形则为未婚女子所用,多用于包头顶饰、披风。
另外,撒尼人的建筑也颇受原始宗教的影响,包括选址、民居的构造、装饰纹样以及色彩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一些基本的东西仍然可见。
综上所述,原始宗教是撒尼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这也是构成整个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对彝族文化研究颇深的王丽珠所说:
“彝族的宗教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信仰的宗教活动。
其表现是:
多层次的祖先崇拜形式同时并存,并使祖先崇拜渗透到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
三、宗教对撒尼人社会生活的双重影响
与其他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一样,撒尼人的原始宗教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是一种保存完整的原始宗教文化,这种宗教文化与撒尼人的生活及所在的
自然环境处于一种相互交融、相互调适的互动关系中,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对撒尼人的社会生活,包括精神品质、心理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宗教对促进撒尼人社会生活的积极价值
撒尼人的原始宗教中虽然充满了原始、古朴、神秘的色彩,但其中的一些仪式、行为却蕴含着“和谐”的思想元素,起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聚合团结、相辅相成、和睦共处、共同进步的作用。
以祖先崇拜为例。
祖先崇拜是普遍的信仰行为,具有稳定性和共同性,以“人死归祖”为代表的祖先崇拜和祖灵信仰,起着强化家族成员间血缘认同、心理认同的作用。
生活在石林地区的撒尼人,分散在县内的每个角落,有的与汉族杂居,社会发展程度不平衡,对外来文化接受程度也不同,但他们对祖先的崇敬是一致的,送灵归祖的理念、内容也基本相同。
祖先崇拜在石林地区是普遍的信仰行为,主要表现在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仪式上,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一分为三而离去,一魂守坟,一魂归祖地,一魂守祖灵牌。
由此凸显出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而超
度亡灵作为子辈对父辈的一种责任,构成了撒尼地区牢不可破的社会规范,影响着撒尼人的价值取向。
撒尼人的祭祖仪式“祖灵洞”(撒尼语称“那斯”),就是通过一定的祭祀仪式让家族的祖先团聚在一起,保佑家族平安无事。
这种祖灵信仰连结和强化了撒尼家族成员间的血缘认同和情感认同。
原始宗教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生物和谐的思想。
再以祭祀密枝林为例。
撒尼人将人生存的空间,看成是一个有多元成分构成的自然整体,在整个整体中人和灵魂是万能的,为消灾祈福,人在向自然获取的时候必须有所约束。
从他们建立密枝林来看,这也是一个不轻易损害自然物的传统习惯。
密枝林里,人们不准动一草一木,不准砍伐,不准埋葬……总之,凡是有损于森林的事都不能做。
据调查,在石林县境内密枝林占地面积480亩,而且几乎每个撒尼村寨都有,说明了其存在的普遍性,这无疑有利于保护土地、保护居住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祭祀密枝活动既是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实质上却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把人置于自然整体中依附自然的地位,促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神发生了质疑,但祭祀密枝林、维护密枝林仍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前辈留下的优良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