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4753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教学设计.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教学设计

2019-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教学设计

本单元主要教学统计图,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第94~96页教学折线统计图。

第97~99页教学选用适当的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第100~105页单元练习和实践与综合应用。

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中有两篇用统计图反映我国的气象台(站)、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学生体会统计图有广泛的应用,增加对统计图的兴趣。

另一篇结合例题的统计内容简单介绍降雨量的知识,让学生对统计对象有些了解。

1教学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看懂图中数据的同时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折线的方法。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只学过条形统计图。

教学折线统计图的具体目标是:

能看懂折线统计图,了解图中各个数据的现实意义;能看懂折线表达的一组数据的变化状态,并进行简单的分析、预测,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进行描点、连折线等基本的制图活动。

从这三条目标可以发现,看懂折线统计图是基础,能带动其他目标的达成。

因此,教学也从看折线统计图切入。

(1)第94页例题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整体感知折线统计图。

呈现一张反映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的统计表,告诉学生这天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随之出现相应的统计图。

学生虽然第一次听说“折线统计图”,只要看到统计图上那条醒目的折线就能明白这个名称的含义。

第二步通过三个问题引领学生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

三个问题的答案都在统计图上,第

(1)个问题要看懂横轴上的信息,第

(2)个问题结合纵轴的分段看懂折线上各个点所表达的数据,第(3)个问题分析折线的状态和数据的走势。

设计这三个问题的意图是教学看折线统计图,所以要关注学生看图的过程和方法,在回答每个问题时都要说说是怎样看的、怎样想的。

如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气温是从横轴上相邻的两个时间都相差2小时知道的;表示最高气温的点在折线上的位置最高,表示最低气温的点在折线上的位置最低;折线从下往上表示气温在升高,折线从上往下表示气温下降……第三步通过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比较,感受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达一组数据的大小,还能形象直观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状态。

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第95页“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练习看折线统计图。

在回答教材提出的那个问题前,要让学生仔细看图,从中收集数学信息。

包括从统计图的标题了解图所表达的内容,从折线上各个点表示的数据了解它的具体含义,从折线的形状分析它所反映的态势……这些看图的要求不一定都通过提问来落实,可以采用学生交流“在图中看到了什么”的形式进行教学。

(2)第95页“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2题都是教学画折线统计图,只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在图上描点并连成折线。

描点和连线是表达数据的大小和变化态势,是制作折线统计图最重要的工作。

用适当位置上的点表示数据,找到点的位置是完成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关键。

这道题在统计图上表示计算机台数的4个点,分别在横轴的四个年份对应的4条竖线上,还要与纵轴上的1格表示5台相匹配。

在学生第一次进行描点练习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描点时可以利用图上的横线确定点的高度,要把点画在相应的竖线上。

二是从左边第一点起到右边最后一点止,在每两个相邻的点之间都画线段,使各条线段连成一条折线。

三是“想想做做”第2题的纵轴上把0~110之间画成折线所表示的意思要对学生作简单的解释。

2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具有使用统计图的能力,不仅表现在基本学会了制图的方法,还表现在能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表达数据。

这是《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第97页例题教学这个内容。

例题呈现了两组数据:

第一组是南京市2002年各月的降水量,第二组是北京、南京等六个城市2002年10月的降水量。

虽然这两组数据都是降水量,但表达时选用了不同的统计图。

为什么前一组数据选用折线统计图,后一组数据选用条形统计图?

弄懂这个问题只要理解教材中两句话的意思,这两句话是第97页“要反映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和第98页“要比较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用条形统计图更合适”。

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着第一组数据的统计表想一想,这组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

要反映些什么?

让学生体会表达这组数据既要反映各月的降水量,还要反映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

选用折线统计图是因为它具有表达数据变化态势的特点。

同样,对第二组数据也要让学生体会只需反映各个城市的降水量是多少,选用条形统计图是因为条形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第99页“想想做做”的两道题,也要让学生想一想:

表达数据时要反映些什么,是反映数据的数量的大小还是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

选择哪一种统计图比较适当?

3用统计方法到周围去了解情况,开展实践活动。

本单元的最后是实践与综合应用《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既对学生进行一次有关人口、环境、资源的教育,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利用信息的能力。

这次实践与综合应用分两段进行:

第一段是看四幅反映1999~2003年我国人口增减变化、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变化、造林面积增长、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增长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这些都与生存空间有关。

启发学生再通过其他渠道进一步了解影响人类生存空间还有哪些因素,从而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存空间的意识。

第二段引导学生讨论在自己周围能调查哪些与生存空间有关的资料,从中选择天气情况、气温变化、空气质量等项目进行统计活动,用统计图表呈现数据信息。

这次实践与综合应用需要的时间长,无论调查哪方面的情况至少要积累连续10天的数据。

收集数据的渠道多样,有些要观察,有些要看电视、听广播,有些要查阅报刊。

因此,要做好活动的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小组内分工,谁收集哪方面的信息、到哪里去收集都要明确;经常提醒学生按时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及时记录数据,防止资料流失。

10天后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完成统计工作,还要相互交流活动的收获和想法。

 

折线统计图(p94-9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简单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同时使学生在读统计图、画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见策略与方法;

3、还要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愿意积极参与统计活动,学会在统计等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

教学流程:

流程1:

谈话引进

师:

同学们,学校气象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最近每天的气温变化情况,将5月21日这一天测到的气温情况制成了统计表。

请看表格:

师:

这是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表,同桌互相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暂停)

流程2:

例题教学

师:

为了更加清晰的反映表格中的数据,也便于我们分析、研究这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这样的统计图来表示。

同时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图略)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它和我们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相同吗?

你能从这个统计图中找到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吗?

请大家先在图中找一找,思考下列问题,再跟同桌互相说一说。

(暂停)

流程3:

反馈交流

师:

大家在统计图中找到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了吗?

我们来看(同时课件演示)

师:

看懂了统计图上的数据,下面的几个问题就很简单了,从统计图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是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在这些数据中,13时气温最高,是24摄氏度,19时气温最低,只有9摄氏度,其中,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至11时,气温升高了5摄氏度,降得最快的是17时至19时,气温下降了6摄氏度。

流程4:

比较

师:

同学们,从这个折线统计图中,可以很快得出我们所要研究和分析的问题答案。

请大家比一比折线统计图和刚才的统计表,你认为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把你的想法跟同桌互相说一说吧。

(暂停)

同时课件出示问题:

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流程5:

小结过渡

师:

很显然,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反映气温的变化情况。

那同学们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的折线统计图吗?

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暂停)

流程6:

拓展欣赏

师:

其实,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在各个领域应用都很广泛,你们看,像医院里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还有气象部门、科研部门、社会的管理部门都经常用到。

同时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略)

师:

确实,这样的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统计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清楚地反映数据的连续变化情况。

流程7:

试一试

师:

同学们,让我们也亲自来试一试,制作这样一幅折线统计图吧。

课件出示试一试:

湖光小学四年级一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情况如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图略)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统计表中的数据该怎样在统计图中表示?

请你思考后独立完成统计图,并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然后分小组说一说。

(暂停)

流程8:

交流试一试

师:

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我们来看看这个同学是怎么制作的。

(同时课件演示制作过程)

师: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纵轴上每一格的高度表示5台,根据统计表中告诉我们的数据,2001年拥有计算机的台数是8台,我们在纵轴上找到8台的位置,再对应横轴上2001年,在这个位置点上一点,表示2001年拥有计算机的台数是8台。

像这样,再用同样的办法分别找到2002年、2003年、2004年拥有计算机的台数的位置点,然后把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起来,最后再写上完成统计图的时间。

师:

同学们是不是这样绘制的呢?

仔细观察,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说给大家听听吧。

(暂停)

流程9:

小结过渡

师:

同学们,绘制折线统计图,是分析和研究实际问题的需要,所以,大家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每一个数据的表示一定要准确,连线时要依次连接,注意,还不能忘记标上绘制统计图的日期。

流程10:

想想做做1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

(图略)

师:

我们来看这幅统计图,这是小红跳绳前后每分钟心跳情况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小红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有什么变化?

你知道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暂停)

流程11:

想想做做2

师:

剧烈运动会使人的心跳加快,运动结束后,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心跳。

像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只要研究需要,我们都可以制成统计图。

如同学们逐年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等等。

请看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

小明在6~12岁每年的生日测得身高如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师:

这是小明6~12岁每年的生日测得的身高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大家能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观察后,独立绘制,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里的虚线部分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暂停)

流程12:

交流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完成后统计图:

(图略)

师:

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是不是这样绘制的呢?

我们来看,这个统计图省略了一部分刻度,是因为小明的身高数据集中在110~45厘米之间,这样,可以使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更清晰明了,而且可以使统计图更美观。

流程13:

全课小结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让我们更清楚、直观地看到数据的变化情况,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选择统计图(p97-9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学会简单解释统计的结果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处理办法,发展统计观念,激发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流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板书)指出:

谁能说说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说说我们通常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哪些信息?

2、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什么统计图?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我们学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二、、教学新课

1、观察比较,合理选择

师:

两种统计图各有优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分别读第97、98页上的两份统计表,读完后思考、讨论:

它们分别用哪种统计图更合适?

为什么?

(2)、仔细观察横轴,其实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暗示:

图一横轴下的一月、二月……对着的是一根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图二横轴下的北京、南京……对着的是格子,可以画直条,所以画条形统计图。

……

(3)、阅读“你知道吗?

”,了解有关“降水量”的常识。

2、制作两幅统计图

(1)、师:

现在你能把这两题用合适的统计图画出来吗?

(2)、交流:

图一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

指出:

当连出的线很陡时,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很大。

这张图里的八月和九月降水量就相差最多。

当连的线不怎么陡时,就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不大,比如说一月和二月。

从图二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老师适当补充)

(3)、校对填写制图日期:

有明确统计时间的,一般取后面的一个月;没有明确统计时间的,可以填现在的时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

谁能说出“五岳”是哪五个?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如果把表格中的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你认为画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为什么?

师:

那就请同学们在书中画一画。

师:

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

观察这张统计表中的数据,你知道了哪些?

师:

想一想,把这张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2、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特殊吗?

(纵轴上带曲线)说说这是为什么?

完成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估计2001、2002年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有多少元吗?

指出:

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做一些预测。

四、全课总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统计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统计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要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变化情况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要反映同类事物在相同时间内的数量大小情况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练习八(p100-10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进一步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并能提高统计图的分析能力;

2、学生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能建设解释统计的结果或进行简单的预测;

3、进一步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师:

前两天我们学习折线统计图,学会了把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成统计图时,如何合理地选择统计图。

老师想考考你们,你能选几个合适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话题吗?

2、(可能会有学生会讲到某生运动前后的心跳情况),补充问:

如果老师要调查这一个组6个同学的心跳情况,也用折线统计图合适吗?

为什么?

3、师:

6个同学的心跳情况彼此是独立的,不会互相变化。

所以应该用条形统计图。

也请你说几个适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的话题。

师:

今天这节课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练习八中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1、完成第一题

(1)、看折线统计图,完成表格。

注意单位:

万辆

(2)、完成书上的问题:

2002年私人拥有汽车的数量比1997年增加了多少万辆?

(3)、你还知道了什么?

2、完成第二题

(1)、出示第2题中的表格,师:

先请同学们仔细的看看表格中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如果把表格中的平平的体重画成统计图,你打算画成什么统计图?

为什么?

(还可以从哪儿看出要画折线统计图的?

(2)、师: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一画,画好后和同桌进行交流。

(交流时请几个可能有困难的学生依次说说是怎么找到这些具体的数据点的?

(3)、师:

根据画好的统计图,说说平平体重的增长情况。

3、完成第三题

(1)、师:

请同学们看第3题,从表格中,你看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

你知道“亿人次”是什么意思吗?

解释“人次”(可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来说)

比如作业尚未交的学生中,语文作业:

……,数学作业:

……,英语作业:

……

其中有这几个同学都是重复了,他几样作业都还没交。

所以在统计人次的时候,他一个人就有3人次。

今天缺交作业的人有×人,但缺交作业的人次是×人次。

(2)、把这张统计表制作成统计图,应该画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请同学们画一画(注意检查学生数据点是否找得准确)

(3)、从图中能看出什么呢?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4、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三、总结

师:

这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

什么情况下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选择折线统计图?

(举例)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附送:

2019-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教材初步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学生已经知道:

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混合运算,算式里都有三个运算符号。

结合运算教学,在“想想做做”里还安排了许多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第35~36页教学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37~38页教学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39~40页教学带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混合。

第41~42页通过单元练习整理运算顺序。

在前两部分内容里没有教学新的运算顺序,只是加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或算式的小括号里都要先算乘、除法的认识。

在第三部分内容里的中括号是新知识。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在四个“3”之间填入合适的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组成的各道算式的最后得数各不相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括号的发明与使用。

1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

教学运算顺序和混合运算,既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

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内容比较多,教材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1)联系现实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

第35页例题进行两个积相加的三步计算,两个乘法可以同步计算是这道混合运算的教学重点。

教材设计了一个购物情境,求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把象棋的总价和围棋的总价相加,需要先分别算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的钱,这两个总价没有谁先算、谁后算的必要。

所以在列出的综合算式里应先算乘法,而且两个乘法可以同步完成。

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理解了运算顺序。

第39页例题教学中括号,涉及到什么时候需要中括号、有中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顺序运算两点教学内容。

教材选择兴趣小组活动这个素材,已知合唱队84人,求合唱队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需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

但是,美术组人数是通过(8+6)×2求的,如果列出84÷(8+6)×2则出现一个矛盾:

按原有的运算顺序不是先算美术组的人数。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要用到中括号。

在84÷[(8+6)×2]这个综合算式里,先算美术组有多少人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的解决步骤,体会了中括号的意义,体验了运算顺序。

(2)以已有的运算顺序为依据,通过演绎推理解决稍复杂的混合运算。

第35页“试一试”150+120÷6×5里有乘、除计算,还有加法计算,和例题的不同之处是这里的乘、除计算不能同步进行,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第37页例题300-(12+25×4)是有小括号的算式,在小括号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还需分两步计算。

这两道混合运算题里都有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

在这两道题里不教学新的运算顺序,而是教学如何准确、灵活地运用已有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时候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数学思考,又提升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

在演绎推理过程中,回忆起相关的运算顺序和规划计算步骤是重要环节。

提升混合运算能力,不能疏忽反思,要经常积累体会。

观察算式里的运算符号,获得的视觉信息作用于大脑,激活了贮存的运算顺序。

如看到150+120÷6×5这个算式里的加法、除法和乘法,就会想起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

看到算式300-(120+25×4)里有括号,就会想到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因此,进行混合运算首先要仔细观察算式,了解其中有哪些运算。

各次“想想做做”里安排的“比一比、算一算”,同组的几道算式里的数都相同,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不同,应用的运算顺序随之有所变化。

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算式,加深对运算顺序的认识。

150+120÷6×5和300-(120+25×4)这两道混合运算题,第一步先算什么,都不是一条运算顺序的规定就能最终确定的。

在前一道算式里先算除法,还因为在120÷6×5这部分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

在后一道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的乘法,还因为有先乘后加的顺序。

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就寓于这样的数学思考之中。

一道式题算完以后,回顾一下所用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步骤,从中获得体会就是在总结、积累计算策略。

每次反思的时间不需要多,往往瞬间就能完成,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这样做。

(3)教学中还应注意的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第35页“试一试”。

四年级(上册)教学运算顺序时只计算含有两个运算符号的式题,因此,在一道算式中只会是乘除同级运算与加减同级运算或者是乘、加(减)与除、(加)减两级运算。

把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成两条,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

本单元教学三步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三个运算符号,出现了乘法、除法、加(减)法存在于同一算式的情况,需要把原来分两条表述的运算顺序合并成一条完整的运算顺序。

“试一试”下面的一句话是对原有运算顺序的重组,虽然不是全新的知识,但毕竟是新的认识,教学中要有相应的建构过程。

第二个地方是第37页“想想做做”第2题。

其中出现了类似(26+14)×(70-30)这样的有两个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两个小括号里的运算可以同步进行。

教材没有为这种情况设例题,也不想直接告诉学生可以怎样算。

希望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与计算中体会可以这样算,自觉地这样算。

第三个地方是第41页第2题。

不算出得数直接判断各组的两道题哪一个得数大。

这里的判断是在掌握运算顺序,对算式“整体——部分——整体”感知基础上进行的,能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生的思考应该是多样且具有个性的。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结合计算教学,本单元编排了许多实际问题,有两步计算的,也有三步计算的。

都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要求学生独立解答。

这些实际问题的题材广、类型多、无固定模式可套。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对学生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

所谓放手就是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不要编许多例题一类一类地教。

所谓不放任就是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