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镜中 吴忠豪.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4573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镜中 吴忠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赵镜中 吴忠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赵镜中 吴忠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赵镜中 吴忠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赵镜中 吴忠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镜中 吴忠豪.docx

《赵镜中 吴忠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镜中 吴忠豪.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镜中 吴忠豪.docx

赵镜中吴忠豪

赵镜中吴忠豪

从“教课文”到“教阅读”

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赵镜中

所谓阅读~指的是从书面文字数据采集意义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阅读各类书面文字数据的实作中~逐步发展阅读能力的过程与活动。

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策略,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更重要。

学生习得了阅读的策略和技巧~对巩固他们的阅读习惯进而发展成一生的阅读兴趣是有关键性的影响的。

然而让我们忧心的是~在现行的语文课堂中的课文教学~是否真的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还是为了考试~只是让孩子熟练、积累了更多的语文知识、技能~这对真正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并无帮助(这可从台湾参加2006年全球阅读素养调查的结果得到一些启示)。

我们可以简要回顾一下目前课堂里所进行的课文教学模式:

现行一般课堂中语文教学主要着重在语文知识、技能的练习~所实行的多半是拆解式、分部式的学习~重点在学生能熟记这些语文知识、技能。

课堂中课文教学的固定流程与内容大致为:

(1)课前预习生字难词的形、音、义,

(2)概览课文,

(3)生字新词教学(笔顺笔画、词义解释、组词造句练习),

(4)课文深究(分为内容深究和形式深究~—般多以教师提问讨论方式进行),

(5)习作指导(出版公司配合教材课文出版的学生练习本),

(6)仿作练习(结合写作教学)。

这一套行之多年~目前在大多数学校仍进行的课文教学模式~是架构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行为主义理论和阅读工学理论之上的。

这些理论认为~阅渎虽然是一种整体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可以分解成许多更小的技能(如认字、识词、句式掌握、篇章组织、理解等)。

当把这些分项的技能拆开来~一个一个教给学生后~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种观点的假设是:

每一项的

分技能是可教的~也是可学的~而所有这些分项技能的相加总和即等于阅读能力。

因此~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套分层级、分顺序的分项技能~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学生就能熟练地阅读文章。

从这一观点来看~读者是被动地接受文章里的信息~意义存在于文章本身~读者的目的是再现这些意义。

这样一套阅读教学观点~主导了语文教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的读写理论,例如读写萌发、社会互动、语言心理学、全语言等,逐渐萌芽~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这种观点强调阅读的交互作用特征和理解的建构特征。

从阅读过程的研究发现~读者在阅读时会运用不同的语言线索从文本中主动建构意义。

这些线索包含字音、字形、语句结构、语意、语用等。

在阅读中~读者持续地与这些线索系统互动~并统整这些不同的线索。

读者透过尝试、预测、测试及确认的策略来达成他们的目标——从文本中建构意义。

这样的理论认为~所有的读者不论是初学者或是熟练者~都会运用其脑海里已具有的经验、知识~结合所读文本提供的线索以及阅读情境的暗示~来建构文章的意义。

按照这一观点~即使是初学的人~如果提供他们所读的文章足够的背景知识~他们也能熟练地阅读。

相反~即使是熟练的读者~面对一篇艰难晦涩的文章~他们也会像初学的读者一样读不懂。

因此~读者的两个重要特征,读者进行阅读时能有效地调动背景知识与读者用来促进理解的策略,形成了新的阅读观的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理论支持下~阅渎教学开始有了转变:

一、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先设定需要教什么,教学目标,~然后寻找合适的教材来配合教学。

教师的教学因此能不受教材的限制~真正考虑到学生学习阅读上的需求。

二、由重视识字教学转向理解教学

传统的将阅读简化为认字识词的教学观点受到了挑战~而逐步走向了以理解能力与批判能力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

三、由精熟学习转向策略学习

以往占了大部分时间的字词教学、篇章结构教学等重视知识获得的精熟教学模式~也开始调整为重视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重视建构知识的策略性学习。

四、由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

随着图书出版及学生的阅读量的增加。

教师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五、由讲授教学转向合作学习

阅读策略的学习~虽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必须真正去操作、应用~才能内化为自身的技能~所以课堂教学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对话等读书会形式的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至此~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即呈现两种样态~一是维持传统~以教材为核心的课文教学模式~重视分部的知识、技能的精熟学习。

一是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学习的阅读策略教学模式。

而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教学目的不同。

课文教学目的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掌握正确的语文知识。

阅读教学则关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阅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拥有批判思考的能力。

2(教学的方法不同。

从教学方法来看~课文教学教师的主导性强~课堂以教师讲解、批改、订正为主~学生跟着老师学~老师定出学习的目标和标准。

阅读教学则将学习回归到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提问、讨论。

教师提供不同的策略、方法~帮助他们读懂文章、建构意义~最终希望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3(阅读的方式不同。

课文教学较强调逐字的阅读、朗读和美读。

在乎文本的意义~充分挖掘、掌握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阐述的观点和意义。

而在阅读教学上~通常以默读为主~采取多种阅读的方式:

跳读、浏览、略读~有时也会反复地精读~有时会采取探究的态度阅读。

重视个人对阅读的理解~重视文与文、书与书、书与人之间的联结。

4(在读物的性质上有所不同。

课文教学是以范文为主~一篇一篇地教。

这些文章都经过了专家的修改调整以及审查~所以在结构和手法上都比较单纯一致。

阅读教学会希望孩子去读真正的读物~是以书本为单位~一本一本地读。

读物是完整的~保有作者个人的风格~所以在立论观点以及结构、情节上~具有相当的差异。

在教学时~也许每个学生读的书不同~但是可以针对相同的议题一起学习。

5(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不同。

一般课文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相关的知识、技能~题目会紧扣课文来出~这些问题多半是有标准答案的。

可是如果是对阅读能力的评测~则关注各种不同层次的理解~会重视学生的批判与反思~也会以不同的文章作为出题的范围。

就以上观点来说~课文教学似乎较难摆脱“教”的魔咒。

例如:

无沦是面对哪一种类型的文章~扫除生难字词永远是排在阅读活动的首要位臵(美其名为积累字词汇量)。

然而从阅读的观点来看~生难字词只是阅读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难题之一~而字词汇的学习、积累~也必须放在真实的阅读中才有效果。

课文教学其教学重点是扣紧课文的~是希望经由老师的教学~带领学生掌握并领会文章所提供的学习内涵,文章的相关知识与内容,。

至于阅读教学的课堂~会比较回归到学生的主导性上——鼓励孩子提问~根据孩子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

同时提供不同的策略让孩子去做练习~让他们能够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方法~来帮助他读懂这篇文章~并建构自己的意义。

教学时~关心的是学生作为一个阅读者~他在真实的阅读过程中~应该练习掌握住哪些技巧、策略~才会对提升他的阅读能力真的有帮助。

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立足在一个阅读者的立场来思考的~例如:

一位真正的阅读者~为了要能掌握住文本的内容~在阅读前会做什么来帮助自己更容易理解将要阅读的文本,进行阅读时~如何恰当地运用策略掌握住文本的意涵、对文本进行赏析~或是以自己的观点响应文本。

至于阅读后~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在这次的阅读活动中~采取,学习,了哪种策略来帮助理解。

因此课堂教学的重点~

不仅是读懂作品的内容,学会了文本中的相关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学到怎么读懂一篇文章~怎么去欣赏一篇文章。

相较起来阅读策略教学比课文教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阅读能力是整体性的~阅读是读者的原有知识和文章的信息相互作用而建构出意义的过程。

熟练的读者会运用他们的原有知识和灵活的策略去建构文章的意义~他们监控正在进行的理解~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改变策略~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调整策略。

因此~阅读是积极的过程。

而阅读能力的发展~即是读者形成阅读策略来理解文章的过程。

将语文课堂里的教学活动区分为“课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这样的区分对习惯于教材教学的老师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语文教学不就是透过课文来教学生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吗?

为什么还要区分“教课文”和“教阅读”呢?

教阅读不也是要透过文章来教学吗?

之所以要做如是切割区分~实在是因为有鉴于目前海峡两岸的语文教学大多的时候还停留在以课文教学为主的模式~较少以阅读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设计~十分可惜。

老师每天辛苦认真地备课、教学~学生也努力地学习~但如果教学目标、方法错误或偏差~那老师、学生所花费的苦心都白费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面向21世纪——一个信息快速流通的世纪~当阅读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时~如果我们的孩子阅读能力并未在基础教育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未来的竞争力将大受考验。

台湾学者柯华葳(2001)归纳出国外成功的阅读理解教学原则~可以作为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以阅读理解为主,

(二)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中~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三)藉由教师的示范~使学生看到促成阅读理解的能力及其应用的方式,(四)教学须有弹性~并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五)反复练习达到一个纯熟度~学生才会应用出来。

笔者以为这些原则是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念兹在兹的重要原则~也是让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

教课文~教语文,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

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

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评价“教课文”或“教语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我认为主要观察对象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习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行为上有什么收获~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什么:

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

最近我认真研究了香港朱老师执教的《毕加索和和平鸽》的课堂教学光盘~对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先看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观察图片~引入课文。

1(观察龙的图片~你们会想到什么?

2(看一幅鸽子图片~想到什么?

3(再看毕加索画像~介绍毕加索是爱动物的画家。

二、快速默读~思考:

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有什么关系?

1(讨论毕加索与和平鸽的关系。

2(讨论“和平鸽”的象征意义与课文故事的关系。

三、学习新词。

1(分组讨论不懂的词语。

2(每小组将讨论中不能理解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3(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不理解的词语:

涕泪纵横、悲愤交加、口衔橄榄枝。

四、抓重点段~学习画流程图。

1(朗读第三自然段~边听边圈画这段话里的动词。

有一次~有位法国老人来找他~涕泪纵横地向他说了一件悲惨的事:

法国当时正被德国人侵占~一天~老人的小孙子把一群白鸽子放出去玩~但是~其中一只小白鸽很久都没有飞回来~小孙子心里惦挂着~就跑到屋顶上面眺望。

忽然~他看见蓝天上有个小黑点。

啊~是小鸽子回来了。

小孙子马上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好让小鸽子认出自己的家。

不幸的是~附近的德军看见了~以为他在给法国游击队发信号~便发狂似的跑上楼把小孙子推下楼~接着又把飞回来的小鸽子打死了。

老人泣不成声地请毕加索给他死去的小孙子画一幅画。

2(默读第三段~看看这段话里面有几个人物?

(法国老人、小孙子、毕加索、德军军士)

3(教师示范画流程图的方法:

(1)刚才圈的动词是不同的人发出的动作。

动词这么多~我们应该怎么去分析呢?

老师教大家画一个流程图。

我们以小孙子为例~老师把写他动作的句子抽了出来。

看老师圈了哪些词语。

(板书:

放~惦挂~跑~眺望、看见、拿出、挥舞)。

(2)再用蓝色的框框圈出一些词语。

这些词语是形容动作的~使这个动作更加生动。

(板书:

马上、使劲儿)。

(3)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下面老师就和大家来画小孙子的动作流程图。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

首先是“放”~接着是“惦挂”~接着是“跑”~“眺望”~然后是“看见”小鸽子飞回来了~所以就“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

有些词语形容他是怎么样挥舞的:

“马上”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

)。

小结:

这就是今天要教的流程图。

在流程图里~把动词写进红色的圈~然后根据动作的顺序~用箭头把这个图画出来。

再把形容这个动作的词语写进蓝色的框框。

4(分组完成德军和老人动作的流程图。

5(各小组派代表交流~分享所画流程图。

把图贴在黑板上。

6(请一位同学连贯地做一些动作(连续表演两遍)~观察后分小组再画流程图。

7(各小组完成流程图~分享交流。

五、布臵作业。

回家观察一下妈妈做家务的片段~如煮饭啊~扫地啊~自己试着完成一个流程图。

这堂课除了初读课文和词语教学这两个环节与阅读教学有些相似~在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环节设计方面与阅读课大相径庭~体现出与语文阅读教学完全不同的语文教育观。

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首先需要厘清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材内容这两个概念。

所谓的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这篇课文“教什么”。

所谓的教材内容~是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用什么来教”~或者说是用哪篇课文来教。

以《毕加索和和平鸽》这篇课文为例~文中介绍的毕加索和和平鸽的关系~作品表达的是法国人民热爱和平、憎恨法西斯的思想情感~这些是课文传递的信息~是“教材内容”~不是“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指教师根据这篇课文选择的要求学生学习的那些语文知识、方法或语文技能方面的内容。

朱老师所选择的课程内容非常明晰:

一是学习课文中的新词~二是学习分解人物的动作画成“流程图”~而重点显然是让学生学会画“流程图”。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就是围绕这些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并且层层深入地开展指导。

教师在这堂课里“教什么”是清楚的、集中的~学生通过这堂课到底“学会什么”也是明确的。

由于课程内容明确并且集中~而且立足于学生“学会”~因此这堂课教学的有效性是能够充分体现的。

其实~教师在主观上也知道语文课不能只教课文~也很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但是许多教师在客观上没有厘清“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将教材内容当作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或者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过于多元~恨不得将自己解读文本认识到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一股脑儿教给学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能追求“教过”~没能在“教会”上花时间~下工夫。

香港朱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目标确定方面可以给我们的启示是:

第一~要严格区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课程内容~不是教材内容,第二~一堂课的课程内容选择要明确而集中~要立足于学生学会~而不仅仅是老师教过。

怎么教:

讲解?

体验?

用课文来教语文~就应该按照语文学习的方法或规律来设计并实施教学过程。

香港朱老师教学《毕加索和和平鸽》之所以能够集中凸显“画流程图”这一教学目标~与他设计教学过程的理念有关。

我们会发现~这堂课主要不是在解读课文的思想内容~花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当然~要让学生依托课文来学会画流程图~必须以读懂课文为前提。

因此教师一开始也设计了整体感知内容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教师只是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并没有将其升格为统揽教学过程的主线。

学生理解了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的关系~认识了课文和平鸽的象征意义以后~教师就直奔主题~抓住课文主要段落~逐步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画流程图~最后干脆离开课文~让学生当场作动作演示~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连贯的动作分解开来~整理成流程图。

这堂课里~理解课文内容~包括词语教学的时间只占大约四分之一~而花在画流程图指导和练习的时间却占了四分之三。

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所秉持的理念非常清楚~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画流程图的“材料”~是“例子”~让学生学会画流程图~才是这堂课必须完成的课程内容。

因此~教学过程的重点围绕着画流程图展开设计: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情境练习——回家独立操作。

对学生而言~学画流程图~既是一种文本阅读的方法~也是一项有相当难度的智力技能。

如何让学生学会一种技能~最好的办法不是教师讲解、演示~而是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获得的只是知识、命题或概念~只是“理解”,要将理解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就必须让学生有操练的机会。

许多复杂的技能往往操练一次还不能学会~必须在各种场合反复操练才能真正学会。

杜威主张“从经验中学”,张志公认为技能的掌握不能通过口耳相授~而必须通过亲身经验~只有在个体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获得~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的各种事物。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完全是遵循学生技能学习的规律设计的~因此从现场情况观察~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设计:

“文本解读型”?

“技能掌握型”?

研读香港朱老师的这堂课~我们发现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可以有两种设计:

一种是文本解读型的~就是以解读文本思想内容为主线来设计教学过程~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有机*语文知识或方法的教学,一种是技能掌握型的~就是遵照语文知识或技能学习规律设计教学过程~文本理解只是教学过程中的

一个环节。

文本解读型教学设计容易实现人文教化功能的最大化,技能掌握型教学设计有利于促进语文课程内容的落实。

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教师选择的是前者~但是这种设计很容易滑人“教课文”的窠臼,而香港教师选择的是后者~因而其母语课比较容易体现“教语文”的特点~并且不可能产生“教课文”还是“教语文”的争论。

要杜绝“教课文”倾向的出现~可能需要我们改变思路~变“文本解读型”为“技能掌握型”的过程设计~或许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课文”为“教语文”的转变。

有的教师可能会提出~这样上课~语文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目标如何落实?

对这样问题的认识~香港和*老师也有着观念上的差异。

这篇课文蕴含着法国人民向往和平的思想情感和对德国士兵野蛮法西斯行径的谴责控诉~对这些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香港教师是作为隐性目标自然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的。

虽然教师没有安排专门的时间~设计专门的环节有意识地凸显~也没有特意用语言来说教~但学生在读懂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中~比如在导入课文图画观察时~在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和平鸽为什么能成为毕加索画中的主角”这一问题时~在分解人物动作画流程图时~总之~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客观上也在接受思想情感教育~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认同~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一目标应该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渗透的~应该注重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而语文课程应该凸显的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语文能力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