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4534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科学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科学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科学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科学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科学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科学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科学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第一卷(24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反间计(jiān)揆度(kuí) 踟蹰(chíchú)赍(jī)钱

B.朝搴(qiān) 葳蕤(wēiruí) 踯躅(zhízhú)遗施(wèi)

C.庐冢(zhǒng)卜筮(bǔ)戌时(wù)否泰(pǐ)

D.伶俜(língpīng)纤纤(qiānqiān)流纨素(wǎn)垝垣(h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阑跚相辅相成沉吟舞榭歌台

B. 暮霭豆寇年华休憩雕栏玉切

C. 婀娜慷概激昂驻足摧眉折腰

D. 踟躇出神出化憔悴信誓旦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无锡近现代最辉煌、最令人自豪的就是工商业的发展,收藏这方面的文物全为见证历史,后人。

②2006年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78%,不低于去年的水平,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③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很多,比如媒体披露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等,但归根结底,是群众性的盲目跟风。

A.留传截至固然B.留传截止当然

C.流传截至当然D.流传截止固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千呼万唤的《夜宴》终于露面了,但这部耗资巨大的中国大片却屡屡遭遇“笑场”。

B. 食品检疫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全,因此,必须吹毛求疵,一点都不能大意。

C. 他习惯妄自菲薄他人,因而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颇为自负的人。

D. 李强是班里的热心人,他总是把在教室里、操场上信手拈来的垃圾丢入垃圾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一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B. 近年来,中国外交以更加主动、积极和自信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并赢得了国际上的更多支持、理解和信任。

C. 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进而形成圆润的珍珠。

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

D. 豫剧《村官李天成》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

作者写“李天成”,是为展现他富而思源、一心一意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情怀。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理论奠基人和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最能代表他的诗歌成就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唐玄宗在《吊白居易》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足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

B.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是唐朝时发展成熟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其中律诗每首四联,每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C.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近体乐府。

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豪放两派。

婉约词婉丽柔美,含蓄蕴藉,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词慷慨激昂,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D.《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二、(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植物的附生现象

附生现象是指两种生物虽紧密生活在一起,但彼此之间没有营养物质交流的一种生命现象。

一种植物借住在其他植物种类的生命体上,能自己吸收水分、制造养分,这种包住不包吃的现象,被称为附生,也叫着生。

附生植物最普遍的特点是附生在寄主植物水平的枝干上及枝干的分叉点上,因为这些地方最容易堆积尘土,有的低等植物甚至附生在叶片上。

除了叶片附生的植物会对寄主的光照条件造成一定的影响外,附生植物一般不会对寄主造成损害。

植物的附生现象是热带雨林的主要标志性特征之一,形成这种现象需要满足一定的环境条件。

一是环境的空气湿度大,二是寄主表面有一定的腐殖质存在。

有机物的附生现象存在于植物间,尤其在热带与亚热带的森林中最为常见。

附生植物的种类比较丰富,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都有附生植物。

据统计,全世界约有附生植物65科850属3万种。

在热带雨林中,植物生长茂密,由于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的竞争比较激烈,附生的植物就更容易获取来之不易的光源。

附生植物在形态和生理上,已形成非常适应的特性,比如鸟巢蕨的形态似鸟巢状,可以截留尽量多的雨水以及枯落物、鸟粪等,海绵状的枯落物可储存水分,并提供营养物质。

附生植物喜住高温多湿的地方,在热带雨林的原始森林里,高大乔木的湿漉漉的树干上几乎都被附生植物覆盖住。

除了南北两极外,世界上各地几乎都能见到附生植物的踪迹,比如生长在墨西哥的空气风梨。

众所周知,在植物界植物种类的分布具有梯度特征,从低纬度的赤道附近到高纬度的温带和两极,由于雨量和温度的逐渐降低,单位面积植物的丰富和数量具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附生植物也不例外。

上面所说的热带附生现象,北方也会见到。

且不要说南方森林常会见到植物之间的附生现象,就是我们生活的周围比如公园也会遇到这种现象。

在北方森林,常见到的是地衣或苔藓类植物附生在树干上。

但是木本植物之间的附生现象还不多见,偶尔也会发现。

附生现象主要是指草本植物附在木本植物上,但是乔木附生在乔木植物上也会见到。

比如桑科植物能够附生在其它乔木植物上。

附生现象是植物对大自然的一种进化适应。

植物的生命力很强,其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就能生根发芽。

当种子被风吹起或被鸟类传播,偶然落在符合生存条件的活树或枯萎的树干上就成长为附生植物。

在生态系统中附生植物具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对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维持及养分和水分的循环都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附生植物对环境变化还具有指示作用。

人类活动会影响附生现象的存在。

人类活动剧烈的地方,附生现象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

7.下列不能说明“附生现象是植物对大自然的一种进化适应”的一项是

A. 在热带雨林中,植物生长茂密,附生的植物就更容易获取来之不易的光源。

B. 鸟巢蕨的形态似鸟巢状,可以截留尽量多的雨水以及枯落物、鸟粪等。

C. 植物的生命力很强,其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就能生根发芽。

D. 在北方森林,木本植物之间的附生现象还不多见,偶尔会发现。

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 附生植物借住在其他植物种类的生命体上,能制造养分,但不能吸收水份。

B. 附生现象发生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环境的空气湿度大,水分充足。

C. 有机物的附生现象存在于植物间,尤其在热带和温带的森林最为常见。

D. 除了叶片附生的植物外,附生植物一般不会对寄主造成损害。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海拔的升高,附生现象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B. 从赤道向北,附生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的趋势。

C. 桑科植物生命力强,我们可以在其它乔木植物上发现其附生现象。

D. 附生植物对环境质量具有指示作用,这是附生植物的一大作用。

三、(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非:

不,不是

B.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

或者

C.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

归罪,责备

D. 以阴助其急阴:

暗地里,暗中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C.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D.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所持观点不尽相同。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是六国“背盟败约”,自相残杀。

B.苏洵借史实以表达自己关怀时务针砭现实的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详明的辨析。

C.苏洵批评六国没有分封、礼待天下谋臣奇才以抗秦,而苏辙则着重批评齐、楚、燕、赵四国目光短浅,贪图尺寸之利。

D.苏洵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这些策略实际上也是对北宋朝廷说的。

  苏辙就史论史,只在结尾表示了自己的惋惜之情。

第二卷(76分)

四、(17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问题(6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

江总[注]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注]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

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作此诗。

(1)两诗均作于我国传统的_______佳节,根据诗的内容可知,这一节日有______、_______的习俗。

(3分)

(2)两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它们的异、同之处分别在哪里?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15.默写(任选其中八题并将其补充完整,每题1分)(8分)

(1),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2)塞上长城空白许,。

(陆游《书愤》)

(3)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

(6),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7),俟我于城隅。

(《诗经》)

(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欧阳修《伶官传序》)

(9),来吾道夫先路也。

(10)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渴求摆脱官场,向往回归农村的一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西湖梦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

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

“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

”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

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

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有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

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

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从容的苏东坡。

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

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

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

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④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

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

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

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

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了,做漂亮了。

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

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他有没有他的才分。

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有妻子和小孩的。

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

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

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

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

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

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

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有删节)

16.写出你对这篇散文中的几个词语的理解(3分)

(1)第③段中“一架僵硬机器”指的是□□□□□□□□□□(答案不超过10个字)(1分)

(2)第⑤段中加点的三个“志向”,内涵是否相同?

(2分)

答:

①与②_____________;②与③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⑥段中划线语句含义是什么?

(2分)

答:

□□□□□□□□□□□□□□□□□□□□□□□□□□□□□□。

(不超过30个字)

18.第①段末作者为什么说白堤和苏堤是“生命堤坝”?

第③段说“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为什么说“太狭小”?

(3分)

答:

19.概括指出作者对白居易、苏东坡和林和靖分别抱什么态度?

(3分)

①对白居易、苏东坡的态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林和靖的态度(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选对一项1分,两项3分):

()(3分)

A.白居易、苏轼对自然、社会及堤坝建筑有着较为完整和独立的认识,达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最高水平。

B.白堤、苏堤便利了百姓,可作者却基于对白、苏二人及社会的整体认识,借此表达了一种遗憾、一种批判。

C.作者称赞了林和靖的清高和才华,认为他才真把隐士“做地道、做漂亮了”,后来的归隐者不过是东施效颦。

D.文中白、苏与归隐文人构成了鲜明对比,作者热情赞扬了白、苏的积极入世,对归隐者也给予了深厚的同情。

E.作者由西湖的历史遗迹及故事引起思索,谴责了封建的用人制度,并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对文人归隐给予了批判。

六、(4分)

21.根据下面的文字,给“数学语言学”下定义。

(回答不超过60字)(2分)

把数学和语言学这两门相距甚远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的强有力的纽带,是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

前者实现了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后者则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

20世纪以来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使数学领域空前地扩展了,语言学的领域也空前地扩展了。

它们都扩展到以符号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就发现了共同的边界,并且彼此渗透,于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了。

22.下面一则广告存在着多处语病。

请找出两处处并修改在后面的横线上。

(2分)

白色是所有颜色中最完美无瑕的,是所有颜色中最美丽的无价之宝,同时兼具了有色与无色的优点。

没有任何一种颜色比白色更令人陶醉,更能够吸引优雅女性的目光——尤其当耀眼的白色被塑造成时尚的元素加入到您正看到的这些女性饰物的设计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4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40分)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身;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高度!

请以“生命的高度”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一、(10分,每小题2分)

1、B(A、jiān应为jiànCwù应为xūDqiānqiān应为xiānxiānhuán应为yuán

2.B(A跚——珊B寇——蔻切——砌C概——慨D无错)

3.A截止置于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截至则置于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前,情况正好相反。

例如:

“这项工作到今年6月底截止。

”“这项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

4.A(B 吹毛求疵:

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贬义词。

C 妄自菲薄:

过份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D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5.A(B语序不当,应为“理解、信任和支持”;C误用连词,“进而”应改为“反而”;D歧义,“他”指代不明。

6.B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二、(6分,每小题2分)

7.D(D说明附生植物还须具备一定条件,其它三项都体现了植物对大自然的一种进化适应。

8.D(A附生植物和寄主没有营养物质交流,说明能自己制造养分、吸收水分;B是条件之一,断言“最重要”,原文无依据;C附生植物喜住高温多雨的地方,所以在热带与亚热带的森林最为常见。

9.B(从赤道向北,附生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有减少的趋势。

三、(6分,每小题2分)

10.B(或:

应为不定代词,有人。

11.C(A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介词,用、拿、把\介词,在;C 都是“所以”、“因此”之意;D表转折关系\表相承关系。

12. C(苏辙批评的对象是六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四、(17分)

13.(3分)

(1)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

(1分)

 

(2)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计策。

(2分,“以为”、“安定”各1分。

14(6分)

(1)重阳(1分)登高(1分)赏菊(1分)

(2)同:

两诗均抒发了思乡之情。

(1分)异①江诗还流露了归隐田园的情怀,这从诗的第三句用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可以看出。

(1分)②岑诗表现了对故园遭到战乱的痛苦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1分)

15.(8分)

答案略

五、(17分)

16.

(1)封建(社会的)官僚(或:

行政)体制(文中已说白居易、苏东坡做了太守,再联系他们“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器中的零件”,“极偶然地调配到这个湖边”。

(2)①与②相同;②与③不相同。

(①②是指林和靖之类的归隐文人隐居前所怀有的改造社会,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意愿和决心。

③是指林和靖之类的归隐文人隐居后要将自己隐居前的意愿和决心清除掉的志向。

17.隐居文人个人的气节保全了,却影响了整个社会文明的突进。

(“封闭式的道德完善”是指隐居文人实现了自己不与社会抗争而安贫乐道的志向,即隐居文人保全了个人的气节。

至于“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联系前面的“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后面的“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等等。

18.它们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1分)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

(2分)

19.①要点:

肯定(或赞赏)(1分);遗憾(1分)②(1分)要点:

否定(或批判)

20.(3分)B、E(A本项将文中第③段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理性思考”、“文化品位”篡改成了“自然、社会及堤坝”。

C作者称赞了林和靖写诗的才华,但末称赞林和靖的清高。

文中说他“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是说他完全成了隐士,而不是称赞他归隐。

文中第④段后边关于追随林和靖归隐的话,意思是归隐并不难,没有“后来的归隐者不过是东施效颦”的意思。

D“热情赞扬白、苏的积极入世”说得有些过火。

文中确实有赞扬,第②段即是;但文中也流露了对白、苏的遗憾甚至批判的意味,第③段可以证明这一点。

作者并未同情归隐文人,相反,对其是持否定态度的,文章第⑤段末尾和第⑥段可以证明这一点。

六、(4分)

21.(2分)数学语言学是运用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实现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并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的新兴学科。

(2分)

22.

(1)搭配不当。

“白色”与“无价之宝”无法搭配,应把“最美丽的无价之宝”改为“最美丽的色彩”。

(2)成分重复。

“兼具”就是同时具备之意,去掉“同时”;或者将“兼具”改成“具有”。

(3)成分残缺。

“当”应该与“……的时候”搭配,在“设计中”后面添加“的时候”。

(4)搭配不当。

“塑造成元素”错误,应把“塑造成”改为“当成”。

(任选三处,每修改正确一处,得1分)

七、(40)

参照2006年高考作文(四川卷)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