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15教师.docx
《现代文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15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15教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15教师
现代文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15教师)
一、考点解说
文中的重要信息的筛选整合是指阅读时,在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从文章中快速捕捉最新信息,并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加以整合。
答题步骤
1.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确立答案支架)
2.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
3.整合——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
4.转换表述——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要遵循语言规则)
二、整合——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
(1)要显:
不能含蓄、笼统
(2)要简:
不要罗嗦、繁琐;要概括、简洁
(3)要通:
不要有语病
(4)要选好句式:
用判断句、陈述句,不用省略句和问句,不用比喻句。
1.阅读《野菊花》,思考文段后的问题:
联系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分)
③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
︳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
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
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
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④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
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hé),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袍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
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
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
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
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
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分析题目:
题目是“野菊花”,问的是“野菊花”的野性,可以肯定应该从全文中找答案。
文章将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野菊花的特点,所以要注意正文中每段的总提句,即段前总句。
答:
(1)她不禁锢自己。
(2)她不固守现成。
2.阅读《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文章第⑧⑨段作者描写了“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怎样的生活情景?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8)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
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
(9)可以步履缓慢,从容。
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
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简析:
找出具有概括性的词句------关键语句
生活情景:
生活环境静谧舒适,生活节奏悠闲从容,人们内心丰富善感。
这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生活。
(2分)
作用:
和《瓦尔登湖》中的干净而安静的环境、心境互为映衬(1分);和人们忙于追逐名利,忙于交际应酬,却不关注内心情感,缺乏情感交流和嘈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作对比(1分);批判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冷漠、匆忙、焦躁、麻木,表达了作者对安静温暖的理想生活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2分)
一般方法——截、改、写
1、截。
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
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
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
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
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速读《张家界》,思考并解答后边提出的问题:
②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神态。
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
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
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
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有苍松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
风吹过,一啸百吟。
云漫开,万千气韵。
③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
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的附近地面。
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
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络。
④记得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秀。
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峰顶,沫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像它实为张家界内涵丰富深刻的一个短篇。
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
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为什么不鼓勇气试它一试。
好,且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立牌。
(1)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张家界的“大美”的?
请根据行文思路和主要内容作出回答。
(6分)
支架:
答:
从……方面来表现张家界的“大美”
提示:
本文以“张家界”为题,解法与第1题相同,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张家界的大美,正文的每一段就是一个角度,注意段前总句,但要注意,答案并非全在段前……
答:
(1)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形态;
(2)超尘拔俗的风姿;(3)丰富深刻的内涵。
二、改写方法1.合并同类项2.提取公因式3.寻找公倍数
例1: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
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
因为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例2.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
“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
“我的好灵魂!
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
在这里我孤零的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到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失去了听觉。
”
“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和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4)
答:
因为客人要把贝多芬的生平和真实的好灵魂--------介绍给万千大众。
例3.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滚滚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是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全国《报秋》)
[问题]: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
(不超8个字)2、作者为什么怅然?
(不超10个字)
[答案]:
⑴没几天便是立秋。
⑵我却是两手空空
例4.
春天的梦(全国卷)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
啊,多像梦的使者。
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我急忙提起笔记下来:
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 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
/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
让街道看见了浓荫。
/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 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
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我看着誊在纸上的字迹,陡然意识到,这不过是流露了我的心意:
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
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
(6分)
筛选--------雪花多像梦的使者,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陡然意识到,这不过是流露了我的心意:
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
整合----雪花像梦的使者,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流露了我的心意:
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
表述----①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
②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
例5.
(11)旧时中国所谓书香门第,往往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清白与高贵。
跟书香相对的是铜臭,生意场中,这股味道最浓。
似乎书香常伴书生,铜臭不离市侩。
书生之中,虽不乏逐臭之夫,生意人里,也有的是仗义之辈。
但在一般人的意念里,书总是香的,而铜不免于臭。
自然,这是过了时的旧观念。
而今教育发达,社会以工商为重。
工商业社会里,第一流头脑往往是生意中人,商优则仕已成为了一种趋势,书香与铜臭,不再有严整界限,玩钱的人也在读书,读书的人也在玩钱,纯粹的书生和纯粹的市侩,已在逐渐减少。
从前,读书是书生的专业,现在读书是一种共同的需要,就像衣食住行一样。
从前,玩钱的生意人不必读书,现在,生意做得越大,越需要有新知识新见解。
从前宰相须用读书人,现在任何企业组织中,也必须起用读书人,否则,无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商战。
越是庞大的现代企业,越是少不了一个“参谋总部”延揽学有专长的读书人,为它负起参谋作业的任务。
现代社会“书香与铜臭,不再有严整界限”具体表现为:
答:
玩钱的人也在读书,读书的人也在玩钱,纯粹的书生和纯粹的市侩,已在逐渐减少。
(4分)
例6.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
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⑴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⑵杜甫的苦寒人生;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三、注意事项
1.应依文答题,忌随心所欲,主观臆断。
示例l:
“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是因为什么?
请结合原文分条列出。
(每条不超过10个字)(4分)
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
随便的一棵树,都是那么自然地站在那里,无论在山野、广场、路边,永远那么潇洒大方。
人类的姿势要挑拣环境,不信你到舞台上走一圈,会发觉自己竟然不会走路!
就算那些整天呆在台上的时装模特儿,就我看还是矫揉造作,远不如一棵树优雅。
一棵树并不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出来,而是谦虚地隐藏一半在地下,变成根系,从而形成了树的深度。
只有最智慧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不去夸耀自己的全部。
树的枝条向所有方向延伸,树叶密密麻麻敞开,只要能接收到阳光,并没有特别忌讳。
有多少人能怜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呢?
我们不是担心食物有毒,就是担心消化不良,深怀戒心,结果戒心影响了吸收。
一棵树全身没有累赘的东西,每一棵树形态上都有不同,却同样简洁、完美,这正是许多思想家理想中的人类,一种保持了个性的完美。
——节选自《上帝的花园》
答案:
(1)因为树的自然、大方、优雅、潇洒
(2)谦虚、有深度(或不夸耀自己的全部)(3)没有忌讳(或珍惜宇宙的每一点营养)(4)简洁、完美而保持个性。
解析:
出题人是"依文设题",所以我们也应"依文答题"。
有的题干明确告诉了我们应根据某段或者是某句话去答题,我们解题的时候就应该围绕那个"中心点",而不应背离它。
锁定目标段和目标句之后,"筛选信息",形象一点叫"沙里淘金",就是排除多余的信息,去沙,然后淘出金(有用的信息)。
尽量用原文的话,切记不可凭想当然去整理答案,否则得不偿失。
以上四点,均是锁定目标段和目标句之后,筛选文本相关信息所进行的整合。
2.应分点列写,忌杂乱无章,东扯西拉。
示例2: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画冬夜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飞落”下来,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相关语段: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
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谊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
外面下雪了。
”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
”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可以多学一些东西。
”房主人说看,向楼上望了一眼。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寂静的气氛。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
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
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
”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
“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
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
在楼梯口,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
真晦气。
”陌生人一副懊伤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
“不是的。
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
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
谁也没有再说话。
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
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地飞落下来。
——节选自《雪夜晚》,有删节。
【参考答案】
(1)开头冬夜雪花的描写预设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渲染一种寒冷而宁静的氛围,与房内温馨的火盆互为映衬,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结尾再次描画冬夜的雪花依旧宁静唯美,为故事的结局营造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烘托孤苦老人一片苍凉的心情。
(3)将雪花比成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
(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
)
解析: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按得分点评分,而且阅卷老师阅卷速度较快,分点列写,答题思路显得清晰,也方便阅卷老师评卷。
值得注意的是,答题时应将最有把握的答案写在最前面,如果没有字数限制,在答出最主要的得分点以后,可以将其他一些可能的得分点整合,作为答案最后的一点。
3.应善作提炼,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示例3:
作者之所以喜欢“扛椽树”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
请根据全文内容,分三条指出陕北柳树的“根本特质”。
(6分)
(1)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
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4)描绘它,没借鉴可寻。
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
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
不能有西施的影子。
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
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
黑还要浓黑。
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外泼。
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
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
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
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
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的刚强汉子。
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
鲁迅虽然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
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
——这就是这柳。
(5)倘问:
这柳没有枝条吗?
有。
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
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
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6)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
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
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
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的工夫,又一层新的椽子蓬蓬勃勃地生成了。
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
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
它常常悲壮的像断肢折臂的战士。
但即使年迈,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而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
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
——这就是陕北的柳。
(7)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起它的。
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
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
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
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豪雨一样,痛快地泼下它吧——扛椽树!
——节选自《名作欣赏.扛橡树》2006年第ll期,有删改
答案:
(1)刚强(或"阳刚"、"坚强"、"坚忍不拔"、"顽强"等)
(2)傲骨铮铮(或"正直不阿"、"敢于抗争"、"敢作敢为")(3)无私奉献(4分。
仅答出"刚强"、"无私奉献"两点得2分;答出"傲骨铮铮"得2分;答"蓬勃向上"、"安于贫瘠"、"奇崛"、"笔直"等次要信息不给分。
此题信息筛选范围主要集中在四、五、六三段,每段可归纳出一点。
)
解析:
题目要求分三条指出陕北柳树的"根本特质",总揽全文,不难看出答题区间为④⑤⑥三个段落,第④段相关信息为"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
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
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
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的刚强汉子。
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
鲁迅虽然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
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提炼其中的关键信息,则应抓住"刚强""阳刚"等信息。
第⑤段相关信息为"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
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可提炼出"正直不阿""傲骨铮铮"等信息。
第⑥段相关信息为"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
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
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核心信息为"奉献
4.应周详全面,忌丢三落四,顾此失彼。
示例4:
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文章3段画线部分进行赏析。
在北大荒阔大的原野上奔驰,远远看到一带蔚然的莽林,一望如一堵粉白的长城,随地平线蜿蜒起伏,直至消失到看不到边的远方;“长城”之上覆盖一层绿冠,墨绿墨绿,呈现一条飘弧,仿佛是条海岸线;海岸线之上,是湛蓝湛蓝的天穹;这便是远处看到的白桦林的大观。
白桦林的这厢,铺陈着草,风吹浪来,飘荡起伏.远近游弋,青黄不定,风吹草低,果见牛羊。
走近白桦林,细看单个的白桦树。
都一色地苗条标致,主干笔直挺拔,表现出蓬勃峥嵘奋勇向上的精神;树身粉白,显现出阳春白雪高洁不俗的个性;它的分枝婀娜,袅袅婷婷,水仙子一般高高地擎着一把开放的绿伞;它的叶子细腻秀雅,微风袭来,它们在高直的树冠上频频地招动着手臂,孤芳自赏陶然自得的姿态,让人心醉。
走进白桦林,琳琅满目的生命,各种花呀草呀以及与桦树共同生活的其它树木,都在万类竞自由的环境里不求为人所知自自然然地生存着。
它们各得其所,草木是枯了荣荣了枯,花儿是开了谢谢了开;各种鸟呀虫呀蜂呀,嗡嗡作响,乱飞迷眼。
更为可贵的是,这里是丹顶鹤的故乡,是黑天鹅的家园,是许多珍奇物种的摇篮,是宇宙洪荒的自留地,是大自然的一块标本。
于是,你就会于无意间骤然生出走入地老天荒,走入生命天堂的感受来。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白桦树树身、树枝、树叶等角度描写了白桦树的标致挺拔、婀娜多姿、细腻秀雅,表达了对扎根于塞北的蓬勃峥嵘的白桦树的由衷的赞美,为下文说明人类应当爱护白桦从作铺垫。
5.要恰当转换,忌答非所问。
(1)原因与结果的转换
现代文阅读在试题题干设置上的一条规律就是:
题干给出的是事情的结果,而要求我们回答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是题干给出的是具体原因,而要求我们根据文章内容推导出事情的必然结果。
那么,这类试题的“问”与“答”之间其实就是“因”与“果”之间的相互转换。
我们看到这类试题时,一定要认真揣摩题干的内容,明确题干的“问”与我们所需的“答”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以确定我们解答的方向和具体内容。
示例5
(1):
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
“巍巍乎若泰山!
”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
“汤汤乎若江河!
”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
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俞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这怎么能不让俞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
【参考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2)抽象与具体的转换
现代文阅读在试题设置上的另一条规律是:
试题题干的“问”和需要我们作出的“答”之间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的转换关系。
或是题干具体、答案要求抽象概括,或是题干抽象概括、答案要求具体明确。
解答时我们只要认真对照题干,把文章中那些实质一致而表述方式不同的内容加以整理,就能形成答案。
示例5
(2):
作者开头说: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
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
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
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
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
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
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
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
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
【参考答案】“开门”的含义意义是指一个新的开始,而“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
(3)总说与分说的转换
现代文阅读在试题题干设置上的第三条规律,是题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