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东营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3822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山东省东营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历史山东省东营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历史山东省东营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历史山东省东营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历史山东省东营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山东省东营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山东省东营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山东省东营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山东省东营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山东省东营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东营市一中2016级高二第二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在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1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孟子称:

“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

“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评判的问题。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对历史的褒贬、对历史的评判,而没涉及仁政观念、儒家干政、重史传统等方面的信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涉及仁政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儒家干政,儒家干政本身也是不合史实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重史传统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答案】B

【解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法家,都要求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故排除;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3.有观点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其道一也”。

这种说法,以气为中介,认为气具有刑德的作用,“阳为德,阴为刑”。

同时,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

这种说法

A.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B.成为皇权至上的理依据

C.说明国家命运取决于天

D.有利于人们充分开发自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其道一也”等,说明是天人感应思想,这一思想有利于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A正确;B、C和D说法错误。

4.朱熹反复提到: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

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从中可以得知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答案】B

【解析】朱熹认为日常行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都认为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成就圣人,说明二者的思想都注重人们的日常行为,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B正确;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排除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5.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

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

由此看出两者都

A.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

C.体现出朴素的民主色彩

D.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答案】C

【解析】孟子的主要意思是为了防止君主出现重大过错,并没有说否定君主制度的存在,而黄宗羲的观点并没有涉及到与君主的关系,A错误;孟子主张君主如果不听劝阻就改立君主,但并没有说出君主制存在哪些弊端,黄宗羲也没有指出君主制的弊端.另外,孟子时期中国还没有皇帝。

B错误;孟子的观点体现了对君主的制约,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世人要成为政治的主体,二者都体现了朴素的民主色彩,C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强调明显高于君权,体现的意思是明确要与君权相结合,作为君主权力的补充,D错误。

6.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

这一故事说明

A.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宗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灌

D.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答案】D

【解析】伦理中心主义指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以伦理价值判断来解释自然现象,“天人感应”即属于其表现之一,僧一行以伦理价值解释自然现象,影响科学判断,D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天文观测技术落后”,排除C。

7.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

其意在说明

A.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B.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C.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答案】B

【解析】材料是将汉字的演变与我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联系起来,并非表现“天人感应”,故A项错误。

汉字的演变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关注的重点由神灵转向自然和人本身。

故C项错误,B项正确。

材料只提到楷书,没有全面反映材料和说清材料意图,故D项错误。

8.“它在不断的变革中积淀了独有的文化内涵,并呈现出重学问、重才情、重思想的特点。

那视绘画为精神生存方式而非谋生手段的见解,那着力于艺术文化联结的种种努力,不但触及了艺术本质的深处,也孕含了种种超前性。

”材料所叙述的“它”是指

A.文人画

B.宫廷画

C.风俗画

D.年画

【答案】A

【解析】“独有的文化内涵”、“重学问、重才情、重思想”、“视绘画为精神生存方式”等信息说明绘画的特征是带有文人信息,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9.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国并未完成大一统,故A项错误;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说明其创作风格并不是多元化,故B项错误;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其思想内容并未体现出理性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体现出其内容出现通俗化的趋势,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D项正确。

10.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判断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

同时期的苏格拉底则认为“有思考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思维对于人认知的重要性。

由此可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A.阶级属性不同

B.人性化与理性化

C.参照物的不同

D.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以人的感觉为标准”强调的是人性化,“思维对于人认知的重要性”强调的是理性化,故选B;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阶级属性是一致的,故排除A;两个人的主张中参照物都是人,所以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两者关于“万物的尺度”都是跟人的想法有关,故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11.“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

总的来说,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这里的“独特社会”的含义是

A.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

B.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趋衰落

C.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兴起

D.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描述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在继承古典文化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代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独特社会”的含义就是指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答案选A;B说法错误;C还没有开始;D是启蒙运动思想主张。

12.14世纪晚期起,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威克利夫等人不顾教会禁令,将《圣经》译成英文,并大量选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语,使英文《圣经》广为传播。

这一行为

A.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

B.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

C.促使宗教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D.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威克利夫“将《圣经》译成英文”,其做法冲击天主教会的权威,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B项正确。

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而是迎合了普通民众信仰的需要,排除A。

C项说法错误,这种做法有利于拉近宗教与平民的联系,排除。

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冲击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3.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伏尔泰推崇儒学是因为

A.儒学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

B.中国社会发展水平高于西欧

C.法国教会和王权强大,专制统治腐朽

D.法国传教土对中国文化的宣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这是针对欧洲教会渗透入生活方方面面而特意指出的;科举制“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肯定了科举制在阶层流动方面的作用,科举制以考试选拔人才,下层人民有机会进入上层。

伏尔泰实际上是要借此反对法国封建君主专制中的三级会议制度,抨击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7-18世纪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欧,B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4.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构建民权政府

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

D.主张平等自由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分析,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故A项符合题意。

B、C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D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15.某学者曾说:

“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

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像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为动物的后裔。

”据此推断“两次重大的打击”

A.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兴起

B.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C.改变了人类的价值取向

D.反映了理性主义的兴盛

【答案】B

【解析】“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像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指的是日心说的提出,打击了基督教神学的地心说;“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为动物的后裔”是指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出,打击了基督教的神创说。

两者都是对人的自身价值观的肯定,故选B而排除C;哥白尼的日心说是自然科学兴起的标志,但是生物进化论产生的时间远远晚于日心说,故A不符合题意;理性主义产生于日心说之后,故D不符合题意。

16.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和复辟倒退的反动主张。

到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材料表明该文学流派

A.逐渐以想象为其特征

B.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C.在发展中呈现融合性

D.其优秀元素逐渐丧失

【答案】B

【解析】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A选项“逐渐”表述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呈现融合性”;D选项与材料相悖;无论是什么创作风格的文学都是源于生活,都受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响,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故B正确。

17.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

这表明梁启超

A.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B.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反思批判传统文化

【答案】D

18.五四时期,胡适呼吁:

“争取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争取你个人的人格就是为国家争人格。

是呀,自由这东西从来不是谁给的,那是要靠自己争取的。

”胡适在此表达了

A.家天下被推翻的必然性

B.政府保障人权的重要性

C.公民意识觉醒的必要性

D.建设民族国家的紧迫性

【答案】C

【解析】“争取你个人的人格就是为国家争人格”强调的是公民意识觉醒,C正确;A中必然性说法绝对;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对于人权的保障,B错误;国民建设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9.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学输入的步伐明显加快,终于导致了以西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形成。

但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观点的对立。

例如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与“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就是当时的两种对立观点。

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林则徐、梁启超

B.梁启超、洪秀全

C.梁启超、孙中山

D.孙中山、陈独秀

【答案】D

【解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符合“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则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故选D;A中的两个人物都只符合前者,B中的洪秀全不符合后者,因为在太平天国后期他又尊奉孔子了,故排除B;C都是符合前者而不符合后者,故排除C。

20.《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孙中山“三民主义”。

其中指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

……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

上述主张意在

A.施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B.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C.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

D.立法保障工农的权利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中可以看出,新三民主义注重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故C项正确,D项比较片面;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1.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

下列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策略中,与此认识相吻合的有

①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

②重视党对革命领导权的控制

③重视共产国际的指导

④重视革命武装力量的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是在攻打大城市失利的背景下,由毛泽东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这种革命方式,②④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得出的,在后来的革命过程中由于得到重视而取得不断地胜利,故B符合题意;③是在中共成立早期,没能独立解决自身面临的革命问题的情况下的选择,故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22.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

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A.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B.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

C.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與论准备

D.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

【答案】A

【解析】“价值法则、供求关系”均是和市场密切相关的,所以材料也就明当时的邓小平其实已经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了,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指1992年的南方谈话,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與论准备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1978年尚未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3.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相继创立.这些学说问世的共同意义是

A.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B.挑战了封建神学创始论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准确理解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问世的共同意义。

A项和B项是进化论问世的意义,D项是经典力创立的意义。

只有C项符合题意。

进化论提供了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观察世界,相对论从宏观宇宙的角度观察世界,量子论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爱观察世界。

所以答案选C。

24.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

这是我国当时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51年至1958年……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处于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建设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大量工科专业人才,故D选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故A选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也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故B选项错误;1951年至1958年中国也没有进行文化教育全面改革,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25.“双百”方针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有一种“如沾春雨,如坐春风”之感,整个文艺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这是因为“双百”方针

A.激励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B.破除了文艺意识形态限制

C.强化对社会主义的歌颂

D.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创作风格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具体内容是:

百花齐放指的是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的是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的提出为科学文化工作创造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励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故选A。

B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双百方针是为了保证科学文化工作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故B可排除;C是双百方针的作用而不是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可排除;自由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因此D的说法是错误的。

26.柳宗元的《封建论》记载:

“由封建而明之也。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不初,无以有封建。

封建,非圣人意也”。

材料中的“封建”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郡县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翻译为:

从“封国土、建诸侯”的封建制就可以明白。

那种封建制,经历了古代贤明的帝王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没有谁能把它废除掉。

不是不想把它废除掉,而是事物发展的趋势不允许。

这种形势的产生,大概是在人类的原始阶段吧?

不是原始阶段的那种形势,就没有可能产生封建制。

实行封建制,并不是古代圣人的本意。

正确答案为B。

27.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解决了贵族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安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B项正确。

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以前就已经实行,排除A。

宗法制下,财产的继承是嫡子优先,然后庶子,故C项错误。

宗法制协调的家族内部关系,而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排除D。

所以答案选B。

28.“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兼单,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

B.家天下

C.君权御授

D.至高无上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陛下”以前是通称,到秦以后,为皇帝一人专称,这说明皇权至上,处于独尊地位,故正确答案为D;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9.贵族政治下,贵族御有自己的封地,世代享有特权,实行世袭制的传承方式。

官僚政治下,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衣食,官位不能世袭,于“流官”。

中国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确定于

A.分封制的实行

B.宗法制的实行

C.郡县制的实行

D.科举制的实行

【答案】C

【解析】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没有封地,衣食,官位不能世袭,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从贵族政治变成官僚政治,C正确;ABD不是中国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的标志,排除。

30.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

“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所说的是宰相人数从汉到唐的变化,A该项只涉及汉代一方面,不是最佳答案,排除。

唐代设三省六部,三省的长官都为宰相,B该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从汉代相权由一人独享,到唐朝一分为三,相权呈不断分散的趋势,排除C。

唐朝设三省六部,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之间既有分工合作又有相互牵制监督,相比汉代相权受到削弱,皇权得到了加强,故D项正确。

3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解析】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因此选择D;A中最优秀说法绝对;B选项是九品中正和察举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C错在排除上,不应该是排除而是避免垄断。

32.《元史》记载:

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且一改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较高来划分行政区的做法,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元代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以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强中央集权

C.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以利于管理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