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应不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辩论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3698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应不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辩论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应不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辩论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应不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辩论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应不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辩论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应不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辩论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应不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辩论稿.docx

《语文应不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辩论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应不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辩论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应不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辩论稿.docx

语文应不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辩论稿

中国人民大学把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刺激到了一些人的神经,觉得英语都还是必修课,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怎么就成了选修课?

说难听点,这不是数典忘宗吗?

从必修到选修,大学语文教育退步了?

  我们对于语文的敏感,是骨子里带的。

每年的高考作文,是全民话题;高考分值提高到180分,家长乐不可支,潜意识里觉得语文比英语好考多了。

语文所承载的思想与文化,从小学到初高中再到大学,别的没怎么显现出来,功利心倒是看到不少。

  按照人大的回应,汉语虽退出该校的必修课,但这并不等于学生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

人大将单一的汉语教学,分解成了五大课程群,包括通识教育大讲堂、原著原典选读、公共艺术教育、包括文学、国学在内的全校课程开放,以及技能强化类课程,如阅读与写作技能的强化。

  人大要求,在这五类课程所开设的门数中,学生可以任意选修,但要求每个门类都必须选择。

例如,原有的大学语文归入“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成为该课程群37门课程中的一门,学生可以不选择“大学语文”,但必须选择其他的通识课程,修满4学分。

这哪里是怠慢语文教学?

明明是扩大了语文教学的范围,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母语的热爱。

  汉语博大精深,一个人穷尽一生精力,也未必能把整个领域吃透。

几年大学,能了解汉语魅力,能把为我所用的部分掌握好,就已经足够。

人大把汉语课程分门别类,表面看是把对大一统的单一课程进行“肢解”,实际上为学生深造汉语,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余地。

比如某学生喜欢写作,那么该生完全可以以提升写作水平为目的,来选择写作周边的课程,至于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丢到一边也没什么大不了。

  现代社会分工细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居高不下,全能型人才已经无法发挥特别耀眼的作用了。

大学为培养专业人才而对课程进行修改,早已是院校转变教学理念的通常做法。

几年前,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就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也没听见强烈反对的声音,这次人大的动作激起反响,还是和人大属国字头院校有一定关系,激起了社会意识形态中固化、保守观念的波澜。

  把大学语文教学比喻为“高四语文”并没什么不对。

应对一般的工作和生活应用,高中语文水平就已经足够,如果大学语文只是高中语文的复习,真没多大意义。

相反,对汉语课程进行细化,更容易培养出小领域内的语文专家,对濒临消失的古汉语进行抢救,让现代汉语迸发更大的活力。

退一万步说,就算成为选修课后,有的学生一门课程也不学又有多大关系?

“语数英全面发展”的口号不应该继续再喊下去,培养“全才”的说法更是值得商榷,别把一门学科的改革上升到“文化沦丧”高度,让语文真实而自然地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与生活之间,她才会保持魅力,不会老化

2013年11月14日《新京报

 

“大学语文”必修有必要吗

作者:

杨支柱

5月10日,一篇题为《教育部要求高校必修语文课,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的报道,在网上被广为转载并引起热烈的讨论。

(有后续报道,教育部有关人士称,这只是给各大学的“建议”。

而北大、清华等校在教育部相关会议后已将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程。

主张将语文作为必修课,显然是出于对当今中国大陆大学毕业生汉语语文水平的极大不满。

要求所有大学生学语文,不只是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极大讽刺,同时也是对于教育部所谓“扩招没有降低教学质量”和“本科教学评估提高了教学质量”的极大讽刺。

我首先想问那些主张和赞成“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的人一个问题:

阁下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如何?

如果觉得“不过关”,为什么不以身作则要求教育行政机构取消自己的大学毕业证或者高中毕业证,让自己先到大学或中学去回炉学语文?

如果阁下觉得自己的语文很棒,那么请问阁下,上大学的时候语文是必修课吗?

为什么同样没有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而过去的大学生语文水平可以过关而如今过不了关呢?

根据形式逻辑“求异法”,阁下是不是应该另找原因呢?

无论如何,主张把大学语文作为所有大学生必修课的人,或者自己应该回去重修大学语文,或者自己应该回去重修大学形式逻辑。

我们生下来就在学语文,一直在学,并不是上小学才开始学的,也不因为大学毕业就停止了学习。

尽管学语文是终身的事,但有突破性进展的阶段还是有的。

我觉得我的大学一年级就是这样一个阶段,但跟修大学语文课毫无关系。

上大学之初我的语文水平迅速提高的真正原因,是写信。

第一次离开家里出远门,那时的电话又是奢侈品,无论是想念亲友、感谢恩师还是联络同学,都只能靠写信,第一年下来没写一百封也有八十封。

写这些信的时候既没有假装崇高之苦,也没有命题作文不得不写若干字数之累。

真情实感写得多了,写作水平自然就上去了。

我的语文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第二个阶段,是2001年,因为我办了一个网站,除了睡觉一天到晚都在论坛里看帖、评帖、跟他人辩论。

后来就有报刊编辑找我要稿子。

我从网友的批评和有经验的编辑的删改中学到不少东西。

主张所有学生必修大学语文的人,总是讲汉语对中国人如何重要,尤其是对比着英语讲。

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应该花那么多时间学英语的确值得讨论。

但是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真正根据重要性或有用性在大学课程中安排语文和英语教学,将产生极大的危害。

在中国,英语一般从小学才开始学,贫困山区因为缺乏师资甚至从初中才开始学。

可是汉语呢,我们几乎是一生下来就学,跟父母学,跟兄弟姐妹学,跟邻居学,跟同伴学。

在学校里也不只是语文课才学汉语,而是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在学汉语。

中小学语文课每周的课时数和学制的长度(12年),也远非大学语文可比。

中小学解决不了的写作水平问题靠大学语文课就能解决?

解决学生“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乱用、语言不流畅多、词不达意”这样的问题主要靠不断写作和修改,大学语文课教师打算改几次作业?

至于提高人文素养云云,那是能用必修课和合格考试这种强迫手段解决的吗?

我甚至认为大量阅读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也同样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人文素养问题首先是个价值观问题,其次是情感问题,最后才是知识问题。

一个文盲可能富有人性,很文明;一个语文博士可能毫无人性,很野蛮。

只要大学还兼有官场或商场色彩,只要大学里还有那么多谎言和作弊,知识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所起的作用就会十分有限。

解决大学生必要的汉语语言能力问题,对大学来说只有一种思路,就是拒绝招收语文不合格的学生,除非他是某个领域的天才,而且他所擅长的领域对汉语语言能力的要求比其他学科低。

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只能是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尤其是中学课程改革。

语言这东西,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是学得越早效果越好。

大学生练汉语基本功,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对基础扎实的学生是一种不公平的浪费生命的折磨。

 

  文科类院校:

语文危机让大学语文更受重视

近日,在传出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的消息后,人民大学一名学生在人人网发表博文《慢一点:

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直指学校不该为了追求国际化而取消大学语文。

继而,网上出现了更多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被取消的感慨。

对于大学众多的西安来说,向来被大家看做是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又是怎样的命运?

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学校的老师。

采访在西安,一般文科类发现目前、综合类的大学,大学语文基本上都是必修课,而在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还是选修课。

“西北大学的大学语文是必修课。

其实近十年全国多数大学大学语文的变化都是从选修课向必修课转变,必修课我们也叫做通修课,就是全校必修的课。

”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炜评介绍,近10年来,教育部虽然没有硬性规定大学必须开设大学语文课,但是提倡学校在师资和教育设施配套的情况下,面向全校开设大学语文的课程。

成为全校通修的课程之后,大学语文和英语、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的地位是相等的。

西北大学的大学语文现在安排的是一学期的课程,以后可能还要变成一年的课程。

刘炜评说,西北大学不但没有减轻大学语文的学习,还会看得更重。

“大学语文被重视,是因为大家看到了语文危机。

语文危机最早来自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教育者和政府发现,60年代的人对于母语和母语文化了解甚少,而且对于传统的东西并不重视,因此他们提出了语文危机的概念。

中国改革开放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门发现人们不但外语素质很差,语文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大学的学者们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不论学习什么专业都能很好地使用语文。

”刘炜评说:

“华罗庚是数学家,诗歌也写得不错。

陕西师范大学也是把大学语文当做所有学科的必修课,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田刚表示:

“语文学习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不管学习什么专业语文是基本,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把母语都学不好,那还能学好什么。

  理工类院校:

关键在学生兴趣

和文科类、综合类院校不同的是,在西安的理工类院校,大学语文却基本上是选修课。

西北工业大学附中的语文老师徐殿东介绍:

“在西工大,大学语文是选修课,就算是历史哲学这些文科专业也是选修课。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学,语文同样是选修课。

但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克成并不认为大学语文成了选修课就不重要。

“在我们学校大学语文是选修课,我其实很反对把所有的东西都一定要设立成课程,我觉得这就是课程设立者的感觉,完全忽视了被教育者的感受。

”刘克成认为所谓的必修课可以少设立一些,反而选修课则可以多开设一些。

“在我看来一门课程的重要与否,和它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没有关系,而在于学生喜欢哪门课。

也许作为选修课的大学语文会拥有比必修课时更多的拥护者。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自己喜欢和自己觉得舒服是最重要的,而所谓的大学语文对理科生重要还是对文科生重要完全是一个无聊的问题,很多知识是没有文理科区别的,我们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回归到素质教育上来。

”刘克成认为,作为物理学家的钱学森文科水平不亚于文学大师,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也非常好,这些都不是因为他们在上大学的时候有这么一门课,完全是他们的自我修养。

而现在的学生需要的就是这种自我修养。

 

南方周末05.17发表有一篇杨支柱先生表述观点的文章《大学语文必修课有必要吗》,杨先生显然是站在批评当前教育制度的立场上。

我也是学生,如果说当前教育制度存在诸多弊端,那我算是一个受害者。

因此杨先生算是在为我等出气和申诉,若在几年前,我也会对其观点赞同不已,但现在,我的大学本科教育刚刚结束不久,却感觉其观点有可商榷之处。

话题背景是教育部最近出台的规定:

要求各高校将语文课列为必修课,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

杨先生眼光犀利,一语道破玄机,这个规定表面看似光鲜,表明我们重视国语学习和国学修养,但同时“也是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极大讽刺,是对于教育部所谓“扩招没有降低教学质量”和“本科教学评估提高了教学质量”的极大讽刺”。

关于教育部关于扩招的粉饰这里暂且不谈。

这个规定对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水平和教育制度确实是一个讽刺,甚至是一个颠覆。

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走来,我确实是感同身受。

大学以前的教育完全被高考所奴役,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考试,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分数。

套用鲁迅先生的句式:

我不考试,但我觉得充实;我一考完,同时感觉空虚。

那时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应试,而决不是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现在是不是这样我不清楚,但只要有高考,我想情况不会彻底改观。

杨先生然后详述了自己学习语文的过程,最后摆出观点,大学将语文课设为必修完全是教育部门的一厢情愿,是一种强迫手段,“大学生练汉语基本功,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对基础扎实的学生是一种不公平的浪费生命的折磨”。

对此我却有不同看法。

首先我感觉杨先生混淆了概念。

教育部和高校提到的大学生“语文水平”应该不是指“写几篇作文,写几封信,或者错别字多,词不达意”等等这些事情。

在我看来,这都是技术性的行为,而且一个大学生如果不能用文字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他是不能通过高考这关的,如果“错别字多,词不达意”,他的高考语文应该也很难及格的,除非是通过其它途径上的大学,但这又是少之又少。

我本科接触的所有同学中,没有一个符合杨先生所指的“语文水平”不合格。

在这一点上,我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应该比杨先生更有发言权。

官方提出的“语文水平”到底指什么呢?

我理解为国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水平,一个大学生不知道诸子百家,不了解唐诗宋词,没听说过钱钟书,沈从文,看不懂一篇简单的文言文章,个人感觉是不合格的。

在当前英语当道、四六级考试当头、不分专业不分情况过分强调英语重要性的病态风气下,大家都趋之若鹜,本来中小学教育就没有让我们得到人文素养的锻炼,现在又全被英语给挤压了学习空间,部分学生的“语文水平”不高更凸显出来。

此时官方倡导提高大学生语文修养应该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其次,杨先生混淆了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区别。

中学教育大部分为应试教育,学生所学多为考试,而大学则不同。

没有了高考和升学的压力,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更宽松,更自由。

虽然大学也有必修课和考试,但其性质已完全不同于高考。

而且大学的授课手段、授课思想和授课水平是中学不能望其项背的。

大学更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我以自己的经历来说明。

本人2002年进入大学,专业是工科,但学校那时已经将大学语文列为全校必修课(对此有先见之明的规定我感觉受益匪浅)。

我高考语文分数128(150分制),平时也较为喜欢阅读一些文学作品,自认为尚能用文字表述自己的真实意思。

当我并不觉得大学语文的必修课是折磨和浪费时间。

我们的授课老师全是文学院的知名教授,他们都有自己的精通的研究方向,因此在讲课时常有独到见解,即使对于生涩的文言文章也能趣味百出,让人生趣。

自然这跟老师水平有关,但由于授课目的不同,大学语文不会再像中学那样教你划分段落,提炼中心思想,写作文要总分总等等此类,考试形式也更多样,可以自己谈感受,写体会,写读书笔记等等均可。

学了多年语文,我感觉到了大学才感受到学语文的快乐,了解众多文学作品的精华,了解更多的文学流派,结识更多的文学作家,对自己人文修养极有帮助。

最后,杨先生更多的是一个问题的评论者而不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者。

对于一个问题,发发牢骚,然后拍拍屁股走人。

这自然是一个轻松的活儿,然而却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态度。

诚然,大学生语文素养缺失跟中小学语文教育有直接关系,更当前的中学教育制度有直接关系。

我们可以严辞批评当前的教育制度,但那些深受教育制度之害的学生怎么办?

那些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们怎么办?

中学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每一年还要有几百万中学生要进入大学,他们的人文素养怎么提高?

大学对他们进行语文能力的再教育如果不是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至少是一个救急的办法,是一个亡羊补牢的办法。

事实也证明,大学语文教育比中学教育更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

因此对于当前形势来说,我认为大学语文必修教育是必要的,合适的,是一个负责任的规定。

如果如杨先生的办法,语文不合格高校拒收。

首先如何判断不合格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即使能判断出来,难道他们就要被高等教育所抛弃。

改革中小学教育制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改革成功完成之前,这些学生有必要接受语文的再教育,国家和高校有责任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最后顺带想一句,如果杨先生的孩子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如果语文不过关,不知道同不同意被高校抛弃~

 

--------------------------------------------------------------------------------

原文:

“大学语文”必修有必要吗

南方周末  2007-05-1715:

48:

49

  □杨支柱

  

  5月10日,一篇题为《教育部要求高校必修语文课,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的报道,在网上被广为转载并引起热烈的讨论。

(有后续报道,教育部有关人士称,这只是给各大学的“建议”。

而北大、清华等校在教育部相关会议后已将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程。

  主张将语文作为必修课,显然是出于对当今中国大陆大学毕业生汉语语文水平的极大不满。

要求所有大学生学语文,不只是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极大讽刺,同时也是对于教育部所谓“扩招没有降低教学质量”和“本科教学评估提高了教学质量”的极大讽刺。

  我首先想问那些主张和赞成“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的人一个问题:

阁下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如何?

如果觉得“不过关”,为什么不以身作则要求教育行政机构取消自己的大学毕业证或者高中毕业证,让自己先到大学或中学去回炉学语文?

如果阁下觉得自己的语文很棒,那么请问阁下,上大学的时候语文是必修课吗?

为什么同样没有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而过去的大学生语文水平可以过关而如今过不了关呢?

根据形式逻辑“求异法”,阁下是不是应该另找原因呢?

无论如何,主张把大学语文作为所有大学生必修课的人,或者自己应该回去重修大学语文,或者自己应该回去重修大学形式逻辑。

  我们生下来就在学语文,一直在学,并不是上小学才开始学的,也不因为大学毕业就停止了学习。

尽管学语文是终身的事,但有突破性进展的阶段还是有的。

我觉得我的大学一年级就是这样一个阶段,但跟修大学语文课毫无关系。

上大学之初我的语文水平迅速提高的真正原因,是写信。

第一次离开家里出远门,那时的电话又是奢侈品,无论是想念亲友、感谢恩师还是联络同学,都只能靠写信,第一年下来没写一百封也有八十封。

写这些信的时候既没有假装崇高之苦,也没有命题作文不得不写若干字数之累。

真情实感写得多了,写作水平自然就上去了。

我的语文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第二个阶段,是2001年,因为我办了一个网站,除了睡觉一天到晚都在论坛里看帖、评帖、跟他人辩论。

后来就有报刊编辑找我要稿子。

我从网友的批评和有经验的编辑的删改中学到不少东西。

  主张所有学生必修大学语文的人,总是讲汉语对中国人如何重要,尤其是对比着英语讲。

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应该花那么多时间学英语的确值得讨论。

但是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真正根据重要性或有用性在大学课程中安排语文和英语教学,将产生极大的危害。

在中国,英语一般从小学才开始学,贫困山区因为缺乏师资甚至从初中才开始学。

可是汉语呢,我们几乎是一生下来就学,跟父母学,跟兄弟姐妹学,跟邻居学,跟同伴学。

在学校里也不只是语文课才学汉语,而是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在学汉语。

中小学语文课每周的课时数和学制的长度(12年),也远非大学语文可比。

中小学解决不了的写作水平问题靠大学语文课就能解决?

解决学生“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乱用、语言不流畅多、词不达意”这样的问题主要靠不断写作和修改,大学语文课教师打算改几次作业?

  至于提高人文素养云云,那是能用必修课和合格考试这种强迫手段解决的吗?

我甚至认为大量阅读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也同样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人文素养问题首先是个价值观问题,其次是情感问题,最后才是知识问题。

一个文盲可能富有人性,很文明;一个语文博士可能毫无人性,很野蛮。

只要大学还兼有官场或商场色彩,只要大学里还有那么多谎言和作弊,知识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所起的作用就会十分有限。

解决大学生必要的汉语语言能力问题,对大学来说只有一种思路,就是拒绝招收语文不合格的学生,除非他是某个领域的天才,而且他所擅长的领域对汉语语言能力的要求比其他学科低。

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只能是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尤其是中学课程改革。

语言这东西,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是学得越早效果越好。

大学生练汉语基本功,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对基础扎实的学生是一种不公平的浪费生命的折磨。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

有大学生感慨,“汉语都成选修了,为什么英语还是必修?

”一时间,大学语文该选修还是必修,瞬间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1对1

  甲 方

  语文成为选修并不可怕

  在人文底蕴愈发匮乏的当下,大学语文“过山车”似的命运,就像一记警钟敲击在每一个人心房。

但很明显,选修与必修,并不是决定大学语文命运的分水岭,大学语文课程的归属,也并不是其得以拯救的有效药方。

  大学语文的尴尬地位,已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课程正在被我们的学生抛弃。

众所所周知,大学语文所传授的是一种内心修养,一种文化底蕴。

可是,在浮躁功利的当下,许多人追求的并不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与豁达,他们所看重的,却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

事实上,要破解大学语文不受待见的现实命题,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大学语文究竟该选修还是必修,也不在于它和英语课程的地位孰高孰低,反倒是我们的社会,并没有给大学语文创造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我们的高校教育方式,并没有将大学语文的精髓分解到每一个教学过程中去,以至于,大学语文的边缘化,才那样的触目惊心。

  如果大学语文教材继续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老师们的授课继续呆板无趣,整个教与学继续围绕最后的考试进行,那这样的必修就变得毫无意义,不仅不会增加大学生们对语文的好感,反而会让大学生们更加厌恶语文,可谓适得其反。

  这么看来,大学语文变为选修其实并不可怕,被学生抛弃才可怕。

如果教授们的课能上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牢牢抓住大学生们的“芳心”,就是选修,那也会座无虚席。

文剑

  乙 方

  岂能让语文“大撤退”

  一些院校敢于上演汉语大撤退,只能说是对民族人文传统的抛弃,是一些院校对传统价值的割裂与颠覆。

这其中虽然存在现代文明对于传统文明的冲击问题,但更多的原因或许在于,一些院校课程设计决策者认为汉语学习影响或干扰了其他有用的专业课程的学习。

  有专家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在本土难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文精神的缺失。

理科生要想成为顶尖人才,对本国语言的学习,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一是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是学好各科课程的必要基础。

丢失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而一味地去学习其他专业,往往会得不偿失。

二是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不可缺少的。

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是才。

人文精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是“德性”“价值观”“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

人文素养不是一种可以量化、可以换算成某种能力的东西,但是它体现在生活的各种方面,它甚至定夺了人生的方向,绝不容小视。

三是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把科研成果撰写成论文,往往会言不及义。

有教授表示,很多学生的论文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一整段下来一逗到底,更不谈语言表达的精确性。

由此可见,大学院校必修语文课非常有必要。

今天,汉语从一些大学院校“大撤退”,一个潜在的悲催后果是,总有一天,我们会为今天的功利与浮躁付出代价。

(周仕华)

 

大学语文并不是只有“工具性”的一面。

大学语文教学的更深层次意义,在于通过阅读讲解,将文辞中的思想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

图片来源:

过不了多久,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们就将要为一件曾经并不需要考虑的事情费一番心思了——以后还要学语文吗?

据悉,从下学期开始,人民大学将原本作为全校必修课的“大学汉语”改为选修课程。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一番争论,毕竟央视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前,高考改革增加语文分数比重在后。

在如此一片“重视国语”的疾呼中,人大的此举颇有些“逆潮流而动”的感觉。

那么,大学语文教育是否真的不需要“必修”了?

久已有之的“潮流”

在中国的高校中,曾经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程的人民大学,其实属于“少数派”。

一项针对国内91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在这些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高校不到40%。

刘锋杰是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教授。

他说:

“我15年前来到苏大时,大学语文只是门选修课,然而选修的情况并不乐观,人数较少。

而开设成为全校性质的必修课毕竟需要大量师资,而且也在学分等方面受到一些限制。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乔光辉也表示,1994~2004年,很多高校都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大学新生入学,语文教材人手一份。

然而此后很多学校陆续将大学语文拉出了必修课队伍。

“东南大学在2005年前后取消了大学语文必修课,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目前没有和语文相关的必修课。

换言之,国内大学语文教学“必修改选修”流其实久的潮已有之,人大的此次改革只能算是该潮流的又一个体现。

甚至可以说,人大的“步伐”其实已经慢了。

当然,也有人曾经试图突破“潮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