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专题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竞赛辅导练习题无答案教学文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3641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专题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竞赛辅导练习题无答案教学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九年级化学专题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竞赛辅导练习题无答案教学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九年级化学专题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竞赛辅导练习题无答案教学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九年级化学专题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竞赛辅导练习题无答案教学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九年级化学专题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竞赛辅导练习题无答案教学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专题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竞赛辅导练习题无答案教学文档.docx

《九年级化学专题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竞赛辅导练习题无答案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专题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竞赛辅导练习题无答案教学文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专题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竞赛辅导练习题无答案教学文档.docx

九年级化学专题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竞赛辅导练习题无答案教学文档

专题: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竞赛辅导练习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一、选择题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1.下列有关打火机的主要燃料丁烷(C4H10)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A. 从性质上看:

丁烷具有可燃性

B. 从变化上看:

丁烷完全燃烧只生成水

C. 从分类上看:

丁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 从结构上看:

一个丁烷分子由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构成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加热过氧化氢制氧气时,不放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A. 不放出氧气          

B. 放出氧气的总量增多          

C. 放出氧气的总量减少          

D. 放出氧气的速度慢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B. 用酚酞区分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溶液

C. 浓硫酸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D. 不能用食盐作原料制氢氧化钠

4.变量控制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在探究影响不同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限量的因素时,不需要控制的变量是(  )

A. 烧杯的体积                           

B. 溶剂种类                           

C. 溶剂的质量                           

D. 温度

5.小明将少量的白糖放在铁锅里加热,先看到白粮融化,接着看到融化的物质呈现棕色,最后有黑色残渣,请你判断整个实验属于(   )

A. 研究白糖的结构             

B. 研究白糖的用途             

C. 研究白糖的变化             

D. 研究白糖的制法

6.比较、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淡蓝色,而在氧气中能蓝紫色

反应物浓度

B

碳在常温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 A                                           

B. B                                           

C. C                                           

D. D

7.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A. 因为磷燃烧能产生白烟,所以可用于制作烟幕弹

B. 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作为保护气

C. 因为金属钨的熔点高,所以被用来制造灯泡中的灯丝

D. 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燃料

8.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

1;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9.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不合理的是(  )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的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的温度

C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较难分解,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 A                                           

B. B                                           

C. C                                           

D. D

10.某同学把自家厨房中一种白色粉末拿到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

对此粉末的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A. 该粉末一定是碳酸钠                                           

B. 该粉末一定是碳酸氢钠

C. 该粉末一定是氯化钠                                           

D. 该粉末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二、填空题

11.某小组同学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老师建议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NaOH溶液吸收生成的SO2。

这种做法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

S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40体积SO2。

【实验方案】同学们向充满SO2的软塑料瓶中倒入一定量NaOH溶液,拧紧瓶盖,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他们认为S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反思与改进】甲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够严谨,理由是________。

于是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两个改进方案。

  方案一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向两个充满SO2的200mL软塑料瓶中分别注入10mL的水和NaOH溶液,振荡、对比。

两个瓶子变瘪的程度

完全相同

乙同学认为由于两个瓶子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因此无法证明SO2与NaOH是否发生了反应。

试分析导致两个瓶子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 。

他认为若改变注入水和NaOH溶液的体积便可达到实验目的,注入液体的体积可以是________ (填序号)。

a.15mL  b.8mL  c.5mL  d.3mL

方案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向两个充满SO2的300mL集气瓶中分别加入6mL水和NaOH溶液,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对比。

倒吸入两个集气瓶中

的液体体积完全相同。

丙同学认为上述方案也无法证明S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

你认为导致吸入液体的体积完全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 。

丁同学思考后,将上述装置进行了改进,便可达到实验目的。

改进装置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 。

12.同学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后,对酒精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围绕“酒精燃烧生成了什么?

”开展探究.请你一起完成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酒精燃烧有水生成;

猜想二:

酒精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调查与研究】同学们了解到:

学校实验室有95%的酒精和无水酒精以及必备的实验仪器和药品.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

现象

结论

第一步:

点燃无水酒精,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而冷的烧杯,观察

第二步:

酒精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了猜想一、二都正确.

【反思与评价】同学们实验中选择无水酒精而不选择含水的酒精的原因是________.

1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资料时发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曾经做了这样﹣个实验:

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生成了一种气体.同学们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

难道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

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1)已知试管内湿棉花不参加化学反应,它的作用是________;

(2)若用浓硫酸来干燥气体,则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应从________ (选填“b”或“c”)端管口通入;

(3)对化学变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同学们有以下猜想:

猜想一:

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猜想二:

生成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 .

(4)其实红热的铁遇到水蒸气,在生成气体的同时,还会生成一种黑色固体.你认为生成的黑色固体可能是________ .

14.铁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Fe2O3),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Fe3O4).说明反应条件不同,可能会导致反应产物不一样.请你举出其他由于反应条件不同导致反应产物不一样的化学反应的例子________.

15.(2019•荆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镁与水的反应,设计如下实验:

步骤1:

将镁条用砂纸打磨至光亮,分成两等份.

步骤2:

将一份光亮的镁条置于冷水中,几乎没有观察到任何现象.

步骤3:

将另一份光亮的镁条置于热水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1)将镁条用砂纸打磨至光亮的原因是________.

(2)经XX可知,活泼金属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氢气.如果金属活动性越强,生成碱的碱性就越强.某同学向步骤③的烧杯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到镁条的表面有明显的红色出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该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步骤2和3对比可知,影响镁与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是________.

(4)根据以上信息,若将金属钠加到硫酸铜溶液中,推测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16.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是因为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

(1)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

(2)已知SO2和CO2有许多化学性质的相似的,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生成的CaSO3是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写出二氧化硫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根据上述资料,甲同学、乙同学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

(1)甲同学进行了如图1所示A、B两步实验:

“实验现象”:

A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甲同学认为:

煤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2)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

________ .

于是乙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部分装置在图中略去):

【结论与反思】

(1)如图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

(2)要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乙同学的实验中的现现象分别是

B:

________ C:

________  D:

________ .

17.已知:

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碳酸和醋酸一样,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为了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请你来共同探究。

(1)甲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2)乙同学用紫色石蕊试液将白色试纸染成紫色,干燥后做成了四只紫色的小蝴蝶,然后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一只喷洒稀醋酸;②一只洒水;③一只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④一只喷洒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在乙同学的实验中,紫色小蝴蝶不会变色的是________(填实验编号,下同),说明了________ 、________,能证明二氧化碳确实和水反应的实验是________ 。

(3)你觉得甲、乙同学的方案中,哪个更好?

________,另一位同学的方案不严谨的原因________ 

18.下列A~F是初中化学中的六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C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 

(2)B实验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实验说明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________ 实验成功的关键是________(填序号).

①装置气密性好;②实验前夹紧止水夹;③红磷过量或足量;

④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⑤要选用教室内的空气.

(3)E实验先滴氢氧化钠溶液,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再滴盐酸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上述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且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1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苏打(Na2CO3)和小苏打(NaHCO3)在生活中具有何作用,如何鉴别苏打和小苏打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活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回答先关问题:

【查阅资料】

信息①:

相同条件下,碳酸钠溶液比碳酸氢钠溶液碱性强

信息②:

NaHCO3在270℃时,完全分解转化成Na2CO3,而NaHCO3不易分解

【实验过程】

(1)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只观察到烧杯B中的石灰石变浑浊,小试管内壁出现水珠,写出小苏打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

(2)充分利用信息知识,区分无色Na2CO3溶液与NaHCO3溶液最简单的方用是________ .

A、加热    B、pH试纸    C、稀盐酸

【实验过程】

(3)可用小苏打治疗轻度胃酸(主要含盐酸)过多的病人,其原因是:

________  .

20.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里对二氧化硫气体的性质进行探究,他们向盛有二氧化硫气体的集气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振荡后用胶头滴管吸取该液体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发现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姜华同学根据已有的知识,断定是二氧化硫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的酸使石蕊试纸变红.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你认为姜华的判断是否严密?

_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

请针对你的理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指示剂限用蓝色石蕊试纸)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________

________

三、解答题

21.稀硫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我们已知道,在稀硫酸溶液中存在着水分子、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研究下面的问题:

可能是由于哪一种粒子,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已经由此得到的结论)

22.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加热冷水,当温度尚未达到沸点时,为什么水中常有气泡冒出?

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为什么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2)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用盐,它有毒,有咸味,外形与食盐相似.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危害人体健康,甚至致人死亡,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食盐水溶液呈中性.如果让你来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你选用什么试剂,如何操作?

四、实验探究题(

23.科学探究是奇妙的过程,在一次实验中小文不小心把硫酸铁溶液滴加到了盛有5%H2O2溶液的试管中,立即有大量的气泡产生,硫酸铁溶液中含有三种粒子(H2O,SO42﹣,Fe3+),小文想知道硫酸铁溶液中的哪种粒子能使双氧水分解的速度加快,请你和小文一起通过如图1所示的两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动,并填写空白.

(1)你认为最不可能的是哪一种粒子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检验实验产生的气体是否是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

(3)在实验②中加入稀硫酸后,无明显变化,说明________不起催化作用;

(4)小明如果要确定硫酸铁是催化剂,还须通过实验确认它在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不变.

(5)经证明硫酸铁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写出硫酸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6)小华通过实验发现,硫酸铁溶液的浓度也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常温下,他在a、b、c三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5%过氧化氢的溶液,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各滴2滴5%、10%、20%的硫酸铁溶液,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产生氧气体积和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请你观察如图2回答问题:

①写出两条规律性结论:

________.

②若实验中所得的曲线如图中虚线所示,请推测其中可能的原因________.

24.重庆一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学习了木炭燃烧实验后,对木炭燃烧需要的条件产生了兴趣,他们用如下装置进行了探究.

(1)【实验原理】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式为________.

(2)【检查装置气密性】在连接好装置后,小娜将锥形瓶置于冰水中,观察到________现象,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3)【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保持弹簧夹关闭,将纱布袋伸入双氧水中

木炭不燃烧

②提起纱布袋,打开弹簧夹,挤压氮气袋

目的是________

③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

木炭不燃烧

④保持酒精灯燃烧,再将纱布袋伸入双氧水中

木炭立即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

对比

结论

步骤________

说明木炭燃烧需要氧气助燃

步骤________

说明木炭燃烧需要温度达可燃物着火点

(5)【实验反思】小兵发现将布袋中二氧化锰换为氧化铁也能较快地产生氧气,若要证明它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补做的实验有________(填序号).

①测量反应前后氧化铁质量是否不变        ②检验氧化铁物理性质是否不变

③检验氧化铁化学性质是否不变            ④观察能否改变反应速率.

25.课外实验:

“叶脉书签”(如图)的制作过程是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再加以处理,除去表皮和叶肉,只余清晰的叶脉,就能得到“叶脉书签”。

实验小组同学对该制作过程及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I.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条件

【查阅资料】

氢氧化钠溶液有腐蚀性。

【进行实验】

实验1:

相同煮沸时间内,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处理后叶片变化如下表。

NaOH溶液浓度

1%

5%

10%

叶片变化

留有很多叶肉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实验2:

在10%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将洗干净的树叶进行不同时间的煮沸,处理后叶片变化如下表。

煮沸时间

5min

15min

20min

叶片变化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叶片卷起来,叶肉与叶脉不易分离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

(2)实验小组同学选择了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原因是________。

(3)通过实验2可知,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煮沸时间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5min                                      

B. 15min                                      

C. 20min   

(4)II.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

【查阅资料】

a.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相似

b.稀盐酸与碳酸钠(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Cl+Na2CO3=2NaCl+H2O+CO2↑

c.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猜想与假设】

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________

(5)【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无明显变化

甲同学发现实验步骤①中无明显变化,产生疑问:

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对比实验步骤②③证明NaOH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A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B中________。

无明显变化

(6)【解释与结论】

步骤②中通过B中实验现象,可知稀盐酸加入到步骤①所得溶液中有二氧化碳产生。

实验③的目的是排除________的干扰。

(7)乙同学认为用软塑料瓶也可以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需要对比的实验装置有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6.某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

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渐澄清。

(1)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________(填化学式)。

(2)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提出假设】

假设1:

挥发出的HCl使浑浊变澄清;

假设2:

________。

(3)【设计实验】为除去CO2中的HCl,小华在上图中甲、乙装置之间增加下图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是甲→________ →________→乙(填字母序号);其中盛放的试剂合理的是________(填选项序号)

a.浓硫酸    

b.NaOH溶液  

c.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现象】饱和石灰水浑浊后,继续通入CO2,沉淀溶解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