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地理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3556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地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维设计地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三维设计地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三维设计地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三维设计地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地理答案.docx

《三维设计地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地理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维设计地理答案.docx

三维设计地理答案

三维设计地理答案

【篇一:

【三维设计】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环境保护课时跟踪检测新人教版选修6(新)】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明规律

右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

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

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

原因。

解析:

泉水受污染的危害主要从饮用水源和灌溉水源的角度来分析,饮用水污染主要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灌溉水污染主要通过土壤进入到人的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

危害:

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

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

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

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

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

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该企业实现了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了循环经济,从而节约了土地资源,减轻了环境污染。

答题时要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注意题目要求只回答“积极意义”。

答案:

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节省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解析:

喀斯特地貌区的治理措施涉及多个方面,可从恢复自然植被、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等方面回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主要从经济补贴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

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

按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

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

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

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解析:

该农业区地处我国的西北内陆,耕地面积的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湖泊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

应对措施主要从:

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来叙述。

答案:

环境问题:

(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用水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应对措施:

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1)简述霾严重地区空间分布特点,并从大气环流和地形角度分析原因。

(2)说明霾对城市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解析:

(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霾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以东和燕山以南的山麓地带。

原因可从山地地形和盛行风风向方面分析。

(2)题,产生的影响可从交通、人体健康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以东和燕山以南的山麓地带。

原因:

冬季盛行偏北风和偏西风,燕山和太行山对盛行风产生阻挡和削弱作用,山麓地带比东部平原地区风力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夏季东南风可将本地排放和外地输送的污染物聚集到山前。

(2)霾影响人体健康,诱发呼吸道疾病;大气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交通和出行带来不便;影响部分精密度要求高的工业生产活动;减弱植物的光合作用。

艾比湖是新疆面积最大的咸水湖,是多条内流河的汇聚中心。

然而,其湖面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1200km,萎缩到现在的500km左右。

22

分析艾比湖湖区湿地的生态功能及艾比湖湖面萎缩的原因。

解析:

艾比湖湖区湿地的生态环境对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萎缩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功能:

调蓄洪水功能、气候调节功能、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系功能。

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剧;建国后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引用大量河水进行灌溉;人口增加迅速,用水量剧增,中上游大量引水,导致入湖水量大大减少;湖区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下水水位降低,流域内下渗严重。

(1)分析我国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意义。

(2)保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1)题,我国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意义可从该地的位置、独特的自然环境来说明。

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起到保护多条大江大河水源地,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2)题,从保护植被的角度回答。

答案:

(1)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2)退耕还草(林);休牧轮草;禁猎、禁采砂金;实施天然林(草)保护工程。

分析湘江流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

由图可知,湘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植被破坏、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局部地区地面塌陷等。

湘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最适宜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展会产生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

解决措施针对问题分析即可。

答案:

主要环境问题:

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产生酸雨危害,局部地面塌陷,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解决措施: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治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污水达标排放;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合理开矿;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法治建设与环境管理等。

【篇二:

【三维设计】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旅游地理课时跟踪检测新人教版选修-精】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明规律

天津中心城区拥有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古文化街、五大道、水上公园等旅游资源。

近十年来,京、冀等地来津的游客众多,仅周邓纪念馆就接待游客达1000多万人次。

从旅游资源本身的角度,说明参观周邓纪念馆人数众多的原因。

请答出三条。

解析:

红色旅游项目加上名人效应是特色,材料中提到其他多种旅游资源,说明旅游资源的组合好。

答案:

特色突出(知名度高;著名的红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价值高(教育功能强);与市区其他旅游景点的组合、结构好(与市区其他旅游景点距离近)。

室外滑雪作为一项体育与休闲娱乐项目,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滑雪场的雪可来源于自然降雪和人工取水造雪。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大型滑雪场地形和位置示意图。

指出该滑雪场选址的有利条件。

解析:

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考虑因素有:

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信的便捷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力等。

由材料和图示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滑雪项目独特,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接近客源市场;有高速公路相通,交通便利;由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滑雪场地地势起伏和缓,地形条件适合;该地冬季气温低,有降雪条件,并且靠近水库方便人工造雪,因此用雪有保障。

答案:

南方地区滑雪项目独特;近客源市场;交通便利;地形起伏和缓;用雪有保障(冬季气温低;有降雪条件;靠近水库方便人工造雪)。

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解析:

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风大;空气稀薄,紫外线辐射强且氧气含量低,所以要携带能够保暖、防辐射等的物品。

答案:

海拔较高(3000m以上),氧气含量偏低,需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气压偏低,水的沸点低,需带高压锅等;空气较稀薄,太阳辐射强,需带防晒物品;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需备防寒衣物;此时该区域多大风,需备防风帐篷等。

(1)除北京、上海外,旅游联系最强的城市是________,该城市吸引境外游客的主要旅游资源类型是________。

(2)西安与桂林、广州、昆明等城市旅游联系的特点是__________,昆明与其他城市旅游联系相对较弱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位美国旧金山游客计划来华旅游后前往新加坡,在华期间将游览西安兵马俑、北京长城、桂林山水和上海等。

下列旅游线路设计比较合理的是________(填写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北京-西安-桂林-上海

②西安-桂林-上海-北京

(4)形成桂林山水景观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

为保护桂林山水旅游环境,请提出你的建议。

解析:

(1)题,结合图中箭头含义可知,箭头线越多,旅游联系越强。

西安是古都,有众多人文旅游景观,是除北京、上海外,旅游联系最强的城市。

(2)题,由图可知,西安与桂林、广州、昆明等城市旅游联系的特点为单向流动,主要原因是昆明的位置相对偏远,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第(3)题,从经济和时间成本考虑,应先去北京、西安,再去桂林,最后回到上海,从上海飞往新加坡。

第(4)题,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建议主要从合理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减少污染、保护稀缺资源、建立健全法规、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

答案:

(1)西安人文旅游资源

(2)单向流动(联系)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便捷程度较低);旅游资源对欧美游客吸引力相对较弱

(3)①节省旅游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4)流水侵蚀(溶蚀)合理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缓解环境压力;污水达标排放、减少污染企业;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桂林山水的稀缺资源;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答下列问题。

(1)从该地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分析三叠泉景观形成的原因。

(2)说明观赏三叠泉景观的最佳时间及理由。

解析:

(1)题,瀑布的成因应从流水的侵蚀作用方面分析,特殊的“三叠”景观要从流水不断向源头侵蚀和岩石硬度不同(差异侵蚀)方面解释。

(2)题,观赏庐山瀑布应该选择水量大的季节。

答案:

(1)水流汇入山谷,侵蚀形成沟谷,流水不断向源头侵蚀,侵蚀面不断后退,岩石硬度不同,出现差异侵蚀。

(2)夏季。

庐山位于季风区,夏季降水丰沛,水量大,瀑布壮观。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

奇峰异洞、神山圣湖、雪域风光等自然景观,拥有千百年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都有很高的品位,赋予了茶马古道旅游资源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高的知名度。

昌都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分布有藏族、纳西族、侗族、苗族等多个民族。

如今茶马古道已经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线路,近年来自驾车走茶马古道的游客不断增多。

下图为茶马古道示意图。

(1)简要说明昌都吸引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

(2)指出夏季在茶马古道进行自驾游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

解析:

(1)题,昌都位于茶马古道上,奇峰异洞、神山圣湖等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都有很高的旅游品位,这都是特色旅游资源。

(2)题,自驾车走茶马古道,要经过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表碎屑物多,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答案:

(1)奇峰异洞、神山圣湖等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康巴文化)。

(2)注意暴雨等气象灾害,山洪等水文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济州岛位于朝鲜半岛的西南海域,是韩国的第一大岛,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温和舒适的天气,被誉为“东方夏威夷”。

近年来,来自各国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多。

下图为济州岛旅游景点分布示意图。

(1)试分析济州岛吸引各国游客的主要原因。

(2)分析韩国政府积极发展济州岛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解析:

(1)题,原因可从旅游资源特点、交通、地区接待能力、市场等方面分析。

(2)题,可从发展对外贸易和增加外汇收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湿润;旅游资源丰富,海岛旅游特色突出;海陆交通便利;政府有力的宣传和扶持;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

(2)有利于韩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增加外汇收入;加强韩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本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

(1)指出华山东线进山山路设计给游客带来的主要不利影响。

(2)谈谈华山景区应对游客拥堵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1)题,由图可知,东线修建了中巴快线,相对于西线交通便捷,所以吸引游客多,而东线的索道等交通设施的运力有限,导致大量游客滞留,造成拥堵,这对游览质量、安全等方面会产生不利影响。

(2)题,要从控制游客数量、提高运输能力等方面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答案:

(1)游览质量下降;游览耗时增多;增大安全隐患等。

(2)控制东线进山客流量;加强进山交通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疏通客流。

【篇三:

2016《三维设计》地理第一轮高考总复习真题备选题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ss=txt>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1.(2014.安徽高考)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a.q4、q1、q3、q2

c.q3、q1、q2、q4b.q3、q4、q2、q1d.q2、q3、q1、q4

解析:

选c海面的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其分布规律大致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由此可知q1为辐射收支差额曲线;海面的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

所消耗的热量,因副热带海区气温高、降水较少,海水的蒸发耗热量最多,故曲线大致呈马鞍形,由此可以确定q2为蒸发耗热量曲线;世界大洋海面多年平均热量的收支是平衡的,但不同海区存在差别,低纬度海区热量盈余,高纬度海区热量亏损,故q3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曲线;剩下的q4则为海-气热传导差额曲线。

故c项正确。

(2014.天津高考)读图,回答下题

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

百帕)

2.在图2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a.台北

c.首尔b.上海d.北京

解析:

选d解答本题,需要在两幅等压线图中分别作出各城市的风向(首先作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然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向右偏,即可获得风向)。

由图可知,北京的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

(2014.山东高考)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完成下题。

3.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c.东北风b.西南风d.西北风

(2014.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

完成4~5题。

4.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降雪量

c.光照b.温度d.地形

5.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a.农田

c.城区b.林地d.乡村

解析:

4.b5.c第4题,该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其东西部均为平原地形;冬季降雪量东西部地区相差不大;纬度相同,光照条件也相差不大;图示西部地区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较小,气温低于东部地区,故积雪量大、积雪深度大。

第5题,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说明该地温度高于周围地区,最可能是城区。

(2013浙江高考)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读图完成下题。

6.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①

c.③b.②d.④

解析:

选a本题考查气温的垂直分布及空气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雾霾天气一般在静风或无风、大气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图①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此种情况下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雾霾最容易扩散。

(2013北京高考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7.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解析:

选b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臭氧层破坏会导致大气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①会减少;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减弱,②会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反射等削弱太阳辐射能力增加,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会减少;出现雾霾天气,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④在夜间会增加。

(2013.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

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读下图,完成8~10题。

8.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偏东风

c.东北风b.偏南风d.西北风

解析:

选b本题考查风向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过甲地作垂直于等压线的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箭头应指向气压较低的方向;又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故甲地的风向为偏南风。

9.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a.14日14时

c.15日4时b.14日19时d.15日11时

解析:

选b本题考查天气系统及比例尺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甲地的暴雨受图中低压系统影响而形成,根据比例尺可知,该低压系统在甲地西侧约100km处。

结合图中天气系统东移的速度可知,12~13小时后该天气系统会控制甲地,导致甲地开始降暴雨,即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14日19时。

10.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a.华北平原,3、4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b.四川盆地,1、2月份d.东南丘陵,4、5月份

解析:

选d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气压形势,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冬季时,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故在我国越往西北气压越高,而图中越往西北气压越低;春、秋季的北方地区也受高压控制,气压形势也不可能如图中所示;而东南丘陵自4、5月份开始受到夏季风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图中所示的气压形势。

(2013天津高考)读下图,回答下题。

11.下列曲线图,正确反映上图气流运动过程中气温、降水可能性变化趋势的是(

(2011全国高考)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据此完成12~14。

12.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c.乙地比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d.丙地最稳定

解析:

垂直方向上,温差越大,大气对流运动越强烈,大气越稳定。

图中甲、乙、丙三地由地面距离高空2500m高空范围内,垂直温差最小的是丙地,故丙地大气最稳定。

答案:

d

13.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析:

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图中信息显示,8时甲地附近地面和高空温差最大,故冷气团到达甲地附近上空。

正午时,甲地上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下降;从8时开始,一直到午后,由于乙地气流不断对流上升,在高空形成厚厚的对流雨云,加上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正午前后到达乙地上空,乙地上冷下热,使对流更加旺盛,加上水汽充足,乙地可能会形成对流雨,因此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b正确;乙地为低压,甲、丙两地为高压,因此丙地刮起东南风,甲地出现西北风,答案

c、d都不正确。

答案:

b

14.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b.内蒙古高原d.东南丘陵

解析:

本题考查地形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从图中可知,该区域海拔在500米左右,地表起伏较大且有湖泊分布,因此可能为东南丘陵,d正确。

答案:

d

(2011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15~17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