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小故事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888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小故事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成语小故事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成语小故事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成语小故事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成语小故事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小故事五.docx

《成语小故事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小故事五.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语小故事五.docx

成语小故事五

1、【成语】:

坐山观虎斗

【拼音】:

zuòshānguānhǔdòu

【解释】:

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

【成语故事】:

  有一年韩国与魏国打仗,很长时间,不分胜负。

秦惠王打算派兵援助,他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陈轸说:

“从前有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就想举剑刺杀它们。

旁边的人劝他说:

“你不必着忙,你看两只老虎在吃牛,一会儿把牛吃光了,它们必然会争夺,由争夺而引起搏斗,结果大虎受伤,小虎死亡。

到了那时候,你再将那只受伤的大虎刺杀,岂不是一举而得到两只老虎吗?

”“哦”秦惠王恍然大悟,“你的意思是说,先让韩国和魏国打一阵子,等着一个大败,另一个受损时,我再出兵讨伐,就可以一次打败他们两个国家,就与那卞庄子刺虎一样,是吧?

”陈轻点点头,说:

“正是这样!

”秦惠王采纳陈轸的意见,真的获得了胜利。

2、【成语】:

凿壁偷光

【拼音】:

záobìtōuguāng

【解释】: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成语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

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

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

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3、【成语】:

宾至如归

【拼音】:

bīnzhìrúguī

【解释】:

宾:

客人;至:

到;归:

回到家中。

客人到这里就象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

【成语故事】:

  春秋时,郑国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

晋平公摆出大国架子,没有迎接他。

子产就命令随行人员把晋国的宾馆围墙拆掉,把车马开进去。

晋国大夫士文伯责备子产说道:

我国为保证诸侯来宾的安全,所以修了宾馆,筑了高墙。

现在你们把墙拆了,来宾的安全由谁负责?

子产回答说道:

我们郑国小,所以要按时前来进贡。

这次贵国国君没有空闲接见我们。

我们带来的礼物既不敢冒昧献上,又不敢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

我听说从前晋文公做盟主时,接待诸侯来宾并不这样。

那时宾馆宽敞漂亮,诸侯来了,像到家里一样。

而今,你们的离宫宽广,宾馆却像奴隶住的小屋,门囗窄小,连车子都进不去:

客人来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被接见。

这不是有意叫我们为难吗?

  士文伯回去向晋平公报告。

晋平公自知理亏,便向子产认错道歉,并立刻下令兴工,重修宾馆。

  客人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形容客人受到很好的招待。

4、【成语】:

助纣为虐

【拼音】:

zhùzhòuwéinüè

【解释】:

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据传是暴君。

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成语故事】:

  刘邦进驻咸阳,见秦王宫堂皇富丽,巍峨壮观,宫中美女如云,心中又激动、又高兴,便立即搬入宫中,享受帝王生活。

樊哙请刘邦迁出宫中,刘邦不肯,谋士张良劝道:

“秦二世荒淫无道,残害天下百姓,百姓忍无可忍才纷纷起义,您才能来到这里。

现在秦朝刚刚灭亡,你入关以后就开始享乐,岂不等于帮助恶人干坏事幺(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纣为虐’也)。

刘邦对张良的话十分信服,当即退出宫中,封闭仓库、部队屯驻咸阳城外,随时准备迎接项羽的部队。

5、【成语】:

捉襟见肘

【拼音】:

zhuōjīnjiànzhǒu

【解释】: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

形容衣服破烂。

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成语故事】:

  春秋时,鲁国有一个叫曾参的人。

他是孔子的一位得意弟子,以孝著称。

曾参生活很贫困,他住在卫国的时候,没做一件新衣,有时一连三天灶中无火。

他穿的衣服,整一下衣襟,就会露出胳膊肘;他穿的鞋子,往上一提,就露出了脚后跟。

但曾参并不以此为苦,他穿着破衣烂鞋,整天唱着歌,自由自在地生活,天子不能召他为臣,诸侯不能攀他为友。

6、【成语】:

家喻户晓

【拼音】:

jiāyùhùxiǎo

【解释】:

喻:

明白;晓:

知道。

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成语故事】:

  家喻户晓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意思。

而原来却叫作户告人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汉朝人编的一部《烈女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有个名叫梁姑的女子,一天,她的房屋不慎失火。

她哥哥的一个小孩和她自己的两个小孩,都在屋里。

她冒火冲进屋去,本来想先抢救她哥哥的小孩,可是抢出一看,却是自己的一个孩子。

这时,火势已猛,没法再进去了。

她急得双脚直跳,捶胸大哭道:

这怎么得了呀!

我不是要背上自私的恶名了吗?

我姓梁的岂能‘户告人晓’,让人骂呢?

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啊!

……说着,不顾一切,投身火海,最终被火烧死了。

  这里的户告人晓是家家互相传告,人人都知道的意思。

后来又有人写作家至户晓是家家都传到,户户都知道的意思。

逐渐地,就变成今天的家喻户晓了。

7、【成语】:

差强人意

【拼音】:

chāqiángrényì

【解释】:

差:

尚,略;强:

振奋。

勉强使人满意。

【成语故事】:

  吴汉是刘秀的一个部下,平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

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一些将军常常称赞吴汉,才开始注意吴汉,还拜他做大将军。

从此以后,吴汉帮刘秀打了许多次胜仗,立下不少功劳。

  吴汉不但勇敢,对刘秀也十分忠心。

每次出外作战,总是紧紧跟着刘秀,而且只要刘秀没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

偶尔输了,每个人都提不起劲来,吴汉总是鼓励大家不要悲观,应该振作起来,准备继续作战。

  有一次,刘秀输了,心情不是很好,其它将军也失去斗志。

可是吴汉却和士兵们一起整理武器,审阅兵马。

刘秀知道这些事后,再看看眼前这些垂头丧气的将军们,很感叹地说:

“总算还有吴将军叫人满意。

【造句】:

1.竞赛结果出来了,小明的成绩差强人意。

2.你这篇文章还算流畅,但意念不够深刻,整体而言,差强人意而已。

3.努力了半天,却只获得第三名,只能算是差强人意罢了。

4.报告还指出伊拉克军队的表现差强人意但还应继续努力。

5.这篇作文文笔虽然不够优美,但结构安排还差强人意。

8、【成语】:

忠言逆耳

【拼音】:

zhōngyánnìěr

【解释】:

逆耳:

不顺耳。

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成语故事】: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到咸阳后,进入秦宫探看。

但见宫室华丽,各处室物不计其数,都是他从未见到过的。

每到一处,许多美丽的宫人向他跪拜。

他越看越感到新奇,兴味也越来越浓。

于是,打算就住在宫内享受一番。

刘邦的部将樊哙发现刘邦要住在宫中,问他说:

“沛公(指刘邦)是想有天下呢,还是只想当一个富家翁呢?

”刘邦回答说:

“我当然想有天下。

”樊哙真诚地说:

“臣进入秦宫里,见到里面的珍奇财宝不可胜数,后宫中美人数以千计、这些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东西啊。

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万不要留在宫中。

”刘邦对樊哙的劝谏不以为然,还是准备住在宫中。

谋士张良知道这件事后,对刘邦说:

“秦王无道,百姓造反,打败了秦军,沛公才能来到这里。

您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应克勤克俭。

如今刚入秦地,就想享乐。

俗语说:

‘忠诚正直的劝告往往不顺耳,但有利于行为;含毒的药吃的时候很苦,但有利于疾病。

’望沛公听从樊哙的忠告。

”刘邦听了,终于醒悟过来,马上下令府库封起来,关掉宫门,随即率军返回霸上。

9、【成语】:

画饼充饥

【拼音】:

huàbǐngchōngjī

【解释】:

画个饼来解除饥饿。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故事】:

 

有这么俩人拜了把兄弟。

这一天,二兄弟要出远门,就到大哥家里辞行。

去以前,就用秫秸杆儿和细米儿扎了一只鸡,给大哥送礼去了。

到大哥家里,只有大嫂子在家里。

“大嫂子,我快出门啦,今儿个给大哥辞行来啦。

也没有什么好东西送给您,得啦,瓜子不饱是人心,您就把这只鸡收下吧!

大嫂子一看,心说:

“真有你的!

“哎呀,二弟,你怎么这么客气呀,每次回来都叫你破费,”说着就把这只“鸡”收下啦,想了又想说:

“二弟呀,你出去一趟不定多会儿才能回来,今儿个别走,无论如何在家里吃饭。

也没有什么好的!

家常便饭,坐下,坐下!

说着就在桌上摆了两副筷子,放上两个碟儿,然后拿出她男人用的毛笔来,蘸了点墨,找了张纸,在纸上画了张烙饼。

“兄弟,吃吧,趁热儿,凉了就不好吃啦!

这位二弟用筷子假装夹着这张“饼”,搁在嘴里嚼了半天,然后放下筷子说:

“行了,今儿吃的太饱啦,谢谢您啦。

我不等我大哥回来了。

”二弟走后,不大工夫,大哥回来了,大嫂子说:

“二弟今儿个给你辞行来啦还送了只“鸡”来。

”说着把那只“鸡”拿给大哥瞧了瞧。

大哥说:

“人家给咱送礼来,没留人家吃饭吗?

”“留他吃啦!

”“烙饼,这不,还在这儿撂着吗!

”大哥过去瞧了瞧这张“饼”:

“咳!

这都怨我不在家,就凭这只‘鸡’,说什么也不能给他吃这么大张的‘饼’啊!

10、【成语】:

高屋建瓴

【拼音】:

gāowūjiànlíng

【解释】:

建:

倒水,泼水;瓴:

盛水的瓶子。

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刚登基不久,有人向他报告说楚王韩信谋反。

刘邦按照丞相陈平的计策,借机把韩信降为淮阴侯。

大夫田肯对刘邦说:

皇上治服了韩信,皇位稳定。

关中这个地方,地势险要,是皇上建立霸业的根据地。

这里进可攻,退可守,非常便利。

如果从这里发兵攻打诸侯,可以居高临下,就好象从高高的屋顶向下倒水一样,势不可挡。

这个成语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

也形容人洞察事物的能力非凡。

11、【成语】:

举案齐眉

【拼音】:

jǔànqíméi

【解释】:

案:

古时有脚的托盘。

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

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成语故事】:

  东汉学者梁鸿回老家时,有许多女子想嫁给他,他都谢绝了。

有个叫孟光的女子虽然生得又矮又胖,但品行修养很好。

她拒绝了许多人的登门求婚后,三十多岁如愿以偿地嫁给了梁鸿。

婚后,他们靠种地和织布为生,日子过得幸福和睦。

后来梁鸿因在一首诗中触犯了汉章帝,夫妻俩不得不流落到吴中。

每天梁鸿帮人干完活回来,孟光总是低着头,把准备好的饭菜用托盘举到跟眉毛平齐的高度侍候丈夫用餐。

案:

托盘。

这个成语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12、【成语】:

踌躇满志

【拼音】:

chóuchúmǎnzhì

【解释】:

踌躇:

从容自得的样子;满:

满足;志:

志愿。

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个厨师宰牛的技术非常高超。

有一次,他给梁惠王宰牛,梁惠王见他宰得又快又好,惊奇地问道:

“你的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的呢?

  厨师回答:

“我开始学宰牛时,眼里只看到整个牛,不知道从哪里下刀才好。

以后经过摸索,我才逐渐掌握了牛的身体结构,哪里有肌肉,哪里有筋脉,哪里是骨头,哪里是骨节间的缝隙,心里都弄得清清楚楚了。

这样,我再宰牛就顺骨缝进刀,慢慢转动那薄薄的刀刃,宰起来就觉得不费什么力气,里面还挺宽余呢(原文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所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宰了几千头牛,还好像是新磨出来的一样。

  厨师又说:

“即使这样,遇到那些筋骨交错,非常难办的地方,我还是非常重视的。

不过,当我宰完一头牛之后,我提起刀来,向四周看看,那时候我真是感到痛快,感到心满意足啊(原文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梁惠王听了,连连称赞说:

“我听了你的话,也受到很大启发啊!

  这就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就是厨师)。

  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

一个是“游刃有余”。

“游”是运转;“刃”是刀刃。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工作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另一个成语是“踌躇满志”。

“踌躇”是从容自得的样子。

“满志”是十分满意。

“踌躇”这个词单独使用时,就表示犹豫不决的样子了。

所以有个成语叫“踌躇不前”,是形容迟疑不决、不敢前进。

13、【成语】:

刚愎自用

【拼音】:

gāngbìzìyòng

【解释】:

愎:

任性;刚愎:

强硬固执;自用:

自以为是。

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成语故事】:

  “刚愎自用”成语由“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变化来,意思是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

  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时期),楚国打进郑国,郑襄公裸体牵羊迎接楚庄王,并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

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

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媾和,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想退兵,并提出等楚国军队回国后,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背叛者。

荀林父的副手先縀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行”,并说:

“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

现在失去了诸侯(指郑国背叛晋国亲向楚国),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

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

要是由于我们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

”先縀还说道:

“率军出征,遇到强敌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气概;担任军队统帅,而终非大丈夫,唯有你们能做得出,我办不到”于是他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

荀林父的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分析进和退的得失利害关系,最后一致劝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国军队想北上,到饮马黄河时再回国。

听说晋军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国。

其宠臣伍参想战,而令尹(官名)孙叔敖则不想战,并说:

“去年打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

战而不胜,您伍参的肉够吃的吗?

”伍参说:

“如果这次打胜了,就足见您孙叔敖没有谋略了;不能战胜,我的肉将在晋军之手,还能吃得上吗?

”令尹转车反旗,伍参对楚王说:

“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其副手先縀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

这一仗,晋军必败。

”楚庄王无奈只好命令令尹调转战车向北,驻扎于管地以待晋军.

14、【成语】:

点石成金

【拼音】:

diǎnshíchéngjīn

【解释】:

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成语故事】:

  传说:

晋朝的旌阳县曾有过一个道术高深的县令,叫许逊。

他能施符作法,替人驱鬼治病,百性们见他像仙人一样神,就称他为许真君。

  一次,由于年成不好,农民缴不起赋税。

许逊便叫大家把石头挑来,然后施展法术,用手指一点,使石头都变成了金子。

这些金子补足了百性们拖欠的赋税。

成语点石成金据此而来

  点石成金:

现在比喻将文字稍加改动,使其成为上乘之作。

15、【成语】:

对牛弹琴

【拼音】:

duìniútánqín

【解释】: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

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成语故事】:

  东汉有个对佛教教义很有研究的学者,叫牟融。

他引用儒家的诗书向儒者宣讲佛经,受到了一些儒者的责难,指斥他为什么不直接依据佛经来回答问题。

于是牟融讲了音乐家公明仪的故事;公明仪对着一头正吃草的牛弹了一首高深的曲子,牛毫不理会,只顾自己吃草,后来公明仪改弹像坟子、牛蝇和小牛叫唤的声音,牛就摇着尾巴、竖起耳朵来听了。

他最后说:

所以,对没有读过佛经的人直接谈佛经,等于白讲,成语对牛弹琴据此而来。

  对牛弹琴:

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16、【成语】:

道不拾遗

【拼音】:

dàobùshíyí

【解释】:

遗:

失物。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

形容社会风气好。

【成语造句】: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秩序大大好转,许多地方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2、唐太宗,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3、这类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事,在我们村可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秩序大大好转,许多地方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5、人们都希望出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那么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6、人人称赞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7、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个古人美好的愿望,如今在我们文明村已变成现实了。

【成语故事】: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官名)。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

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来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

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17、【成语】:

乘兴而来

【拼音】:

chéngxìngérlái

【解释】:

乘:

趁,因;兴:

兴致,兴趣。

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的回去。

【成语故事】:

  “乘兴而来”这则成语的乘兴是趁一时的高兴。

趁着兴趣浓厚的时候到来。

比喻高高兴兴地到来。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徽之传》,徽之曰:

“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

  王徽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

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

  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在山阴(今绍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接连下了几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

天空中出现了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象到处盛开着晶莹耀眼的花朵,洁白可爱。

  王徽之推开窗户,见到四周白雪皑皑,真是美极了,顿时兴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

他喝喝酒,观观景,吟吟诗,高兴得手舞足蹈。

  忽然,他觉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声,那就更动人了。

由此,他想起了那个会弹琴作画的朋友戴逵。

  “嘿,我何不马上去见他呢?

  于是,王徽之马上叫仆人备船挥桨,连夜前往。

也不考虑自己在山阴而戴逵在剡溪,两地有相当的距离。

  月光照泻在河面上,水波粼粼。

船儿轻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银装。

王徽之观赏着如此秀丽的夜色,如同进入了仙境一般。

  “快!

快!

把船儿再撑得快点!

  王徽之催促着仆人,恨不能早点见到戴逵,共赏美景。

  船儿整整行驶了一夜,拂晓时,终于到了剡溪。

可王徽之却突然要仆人撑船回去。

仆人莫名其妙,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戴逵。

他淡淡地一笑,说:

“我本来是一时兴起才来的。

如今兴致没有了,当然应该回去,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

18、【成语】:

飞黄腾达

【拼音】:

fēihuángténgdá

【解释】:

飞黄:

传说中神马名;腾达:

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

形容骏马奔腾飞驰。

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成语故事】:

  唐朝文学家韩愈为勉励自己儿子韩符好好读书,写了首题为《符读书城南》的诗。

诗中写道:

有两个邻居男孩容貌相像,又都灵巧可爱。

由于一个好学,一个不爱读书,渐渐就分出高低了。

到二十来岁时,他们的区别就如清水沟和污水渠一样明显;当三十而立时,一个就像龙,在官场上飞黄腾踏(如神马飞腾直上),连连升迁。

而另一个还像癞蛤蟆一样在地上爬。

飞黄腾踏现写为飞黄腾达。

飞黄:

传说中神马名。

腾达:

飞地上升。

  飞黄腾达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地位升得很快。

19、【成语】:

化干戈为玉帛

【拼音】:

huàgāngēwéiyùbó

【解释】:

玉帛:

玉即玉;帛为丝织品。

二者皆为进贡之上品,在此引申为重修于好,相互礼尚往来的意思。

干戈:

兵器,借指战争或者争斗,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

【成语故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献公把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史称“秦晋之好”。

献公死后诸王子因争王位而内乱,秦穆公帮惠公即位,并帮助晋国度过了灾荒之年。

后来秦国发生了灾荒去向晋国求救,晋惠公却拒不援助,并且迟迟不肯送给秦国自己许诺过的城池,秦穆公大怒,起兵伐晋。

晋军一触即溃,晋惠公带兵逃到韩地。

秦兵追到韩地,结果晋惠公被俘,秦穆公打算把他带到秦国去。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听说同父异母的哥哥晋惠公被俘,认为晋惠公忘恩负义,现在又成了俘虏,是她的极大耻辱。

于是,她领着几个儿女登上一座高台,台下堆满柴草。

然后,她命令人们穿上丧服迎接穆公,并且让他们传话说:

“上天降下了灾难使得秦、晋两国国君不得用玉帛相见,而是大动干戈。

我坚决不见晋惠公,如果大王把他带进国都,我立刻就自焚而死。

  秦穆公无奈,只好把晋惠公暂留灵台。

并在不久即与晋国重修于好。

20、【成语】:

得陇望蜀

【拼音】:

délǒngwàngshǔ

【解释】:

陇:

指甘肃一带;蜀:

指四川一带。

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贪得无厌。

【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

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

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

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

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

人总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