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馆场馆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799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馆场馆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体育馆场馆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体育馆场馆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体育馆场馆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体育馆场馆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馆场馆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体育馆场馆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馆场馆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馆场馆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体育馆场馆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体育馆场馆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

XXXX市体育馆改造工程

2、项目建设单位:

XXXX市体育馆

3、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

XXXX

4、项目负责人:

XXXX

5、项目建设单位地址:

XXXX市XXXXXXXXX

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单位名称:

XXXXXXXXX咨询有限公司

资质:

工程咨询“乙级”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和范围

1.2.1编制依据

1、项目建设单位与XXXXXXX咨询有限公司签订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

2、XXXX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辽建规1211021);

3、XXXX市委市政府就XXXX市体育馆改造工程提出的建设建议。

4、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发改投资[2012]1325号。

组成部分。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

XXXX市体育馆是XXXX市人民政府的组织部门,是承担XXXX市人民政府赋予的体育工作的职能单位。

XXXX市体育馆建成于2003年,于2004年投入使用,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XX市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尤其是近年来,XXXX市多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单位”和“全国业余训练先进单位”,群体工作名列全省前茅,竞技体育稳中有升,为国家、省、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各类体育人才,多次在国际、国内体育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XXXX人争得了荣誉。

近年来,XXXX市体育馆进一步深化体育改革,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重,场馆建设与体育产业开发相结合,使XXXX市体育事业开始走上稳定、协调、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北京申奥成功和党的“十七大”圆满闭幕,以及第XX届全运会的召开,又为发展XXXX市体育事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XXXX市体育馆决定紧抓机遇,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与时具进,昂首阔步向前迈进,为XXXX市的体育事业发展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2.1.2我国近年来体育事业发展步伐

  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人民群众健身热情不断高涨,为此国家体育总局专门研究提出了“全民健身”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

各级体育部门结合当地群众的健身实际,精心组织策划全民健身活动,全国直接参与的群众近亿人次,“全民健身”已经成为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知名品牌。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和规模,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大众开放,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此外,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各种体育节,开展具有较大声势的假日专题健身活动。

近年来,我国在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群众体育组织和队伍的建设,不断发展和加强为全民健身服务的组织力量,已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依托社会、覆盖面广,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和队伍体系。

  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社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

到2010年底,全国已成立的社会体育指导中心38个,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到65多万人。

同时,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建立了一批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具有管理该运动项目普及与提高的任务和职能,组织开展各运动项目相关的宣传培训和普及推广工作。

目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有单位会员354个,其中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79个、省(区、市)体育总会42个,行业体协31个,其他体育组织33个。

遍布城乡社区的健身活动晨晚练点达到32多万个,是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以来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组织创新的重要体现,是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基本阵地。

  在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组织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重要的组织形式。

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省市、地市、县市四级传统学校1.5万余所,其中国家级100所、省级2500多所、地市级7000多所、县市级5000多所,经常参加体育传统项目活动的学生达到2000万人左右。

另外,这几年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刘翔夺得奥运110米栏冠军既而打破沉睡多年的世界记录,到姚明、易建联登陆NBA的成功,再到国乒、跳水、举重、羽毛球、射击等传统优势项目的气势长虹,使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在国际各项体育赛事上全面开花,从而为国家争光添彩。

这些成就都与我国大力开展全民健身事业、努力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2.1.3XXXX市近年来体育事业发展步伐

近年来,XXXX市体育事业发展稳中有升,参加了不少国内外体育赛事,参加的项目有篮球、柔道、乒乓球、跆拳道、羽毛球、武术(套路、散打)、举重、网球的比赛,其中运动员王义夫、袁华等参加奥运等国际比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XXXX市体育馆自2004年投入使用以来,在体育设施方面还基本保持原有状态,每年只有基本维修维护,导致不少场馆、场地设施陈旧、功能欠缺,远远满足不了第XX届全运会比赛场地的要求。

同时,据我们了解,全市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远远低于国家定额指标,与群众高涨的体育锻炼需求矛盾日益增强。

而且,训练场地的条件对竞技体育水平起到很大的影响,大大阻碍了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改造体育馆,提高场馆设施服务质量,使体育事业与其它行业同步发展,为满足第XX届全运会的需求,保证第XX届全运会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XXXX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也具有保障作用,也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需求。

第XX届全运会XXXX赛区的申请成功,对于XXXX体育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XXXX市应抓住这个机遇,努力发展体育事业,为XXXX体育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为不断增强群众身体素质、满足其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XXXX市全面参于国内、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为促进XXXX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宽广的视野,迎接新时期体育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为全面落实《XXXXXXXXX体育事业“XX五”发展规划》和实施竞技体育战略调整的需要,促进XXXX市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竞技体育规模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进一步加强XXXX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实施该项目势在必行。

 

第三章项目改造条件

 

3.1场址条件

改造项目位于XXXX市体育馆原场地,东邻民主路,北靠XX街。

占地面积约为34000m²,约合51亩。

周围道路形成一个纵、横周密的交通网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十分方便。

3.2改造工程场地条件

改造项目场地在原XXXX市体育馆基础工程上实施部分改造,原有场地已经检测、论证,完全符合工程的实施条件。

 

第四章改造方案选择

4.1项目改造指导思想与原则

XXXX市体育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结合XXXX市的实际情况,积极行动,超前运作,制定出“美观、大方、经济、实用”的指导思想。

在运作过程中,广听市民意见,吸收专家建议,博采成功经验,多次对体育馆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通过专家、教授和相关部门的评审论证,终于确定了最佳方案。

方案设计原则:

根据第XX届全运会组织委员会的要求,坚持以XXXXXXXXX省人民政府《加快新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及《XXXXXXXXX体育事业“XX五”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XXXX市体育馆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前瞻意识、特色意识、精品意识、环保意识、持续发展意识,使该项目成为XXXX市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以满足第XX届全运会XXXX赛区场馆的使用需求。

4.2工程概况

目前,XXXX市体育场馆,设施落后、功能欠缺,凸现出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功能已不能满足第XX届全运会的需求,因此XXXX市体育馆的改造已迫在眉睫。

4.3改造方案

4.3.1改造方案的确定

该项目改造方案是经专家评审后确定的。

改造后项目功能集竞赛、训练、教学、展览、会议、演出、商贸等为一体,三馆合一达到运营开发功能齐全,管理集约化,收益广泛又节能。

减少了投资,提高了效益,降低了成本,是未来场馆建设的方向。

4.3.2平面布置

该项目利用XXXX市体育馆原有场地,在不改变又有体育馆布局的基础上,增加更换部分场地及配套设施。

4.4改造依据

1、建筑专业提供的条件图;

2、《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1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

6、《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J265-2003

7、《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8、《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011-200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10、《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2003年版)

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13、《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

1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15、《建筑设备专业技术措施》(2006年版)

16、《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5

17、XXXX市体育馆建筑方案平剖面

18、相关空调设备产品样本

4.5改造范围

原体育馆室内墙体、棚体翻新、室内卫生间、淋浴间改造、B类兴奋剂检测站建设、馆地地板维修、室外地面砖维修、外墙面清洗、室外围栏改造、体育馆停车场扩建、绿地重建、电子屏更换、场馆内地板及灯光更换、音响系统改造、信息网络工程改造、供暖改造、电力系统改造、监控系统改造、消防系统改造、景观灯改造、办公设备购置及相关配套设施。

4.6改造要求

4.6.1消防系统

该项目消防给水系统改造工程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设置。

改造后室内设有消火栓及自动喷洒水消防系统。

消防水池、消防泵及喷洒泵房设在地下一层。

室内火灾最大用水量为216m3,消防储水池及消防泵、自动喷洒泵及水泵房均设在地下一层消防泵房内,泵房内设有2台室内消火栓泵、2台自动喷洒泵。

18m³高位水箱设在屋顶消防水箱间内。

1、消防用水量:

系统流量火灾延续时间用水量

(升/秒)(小时)(立方米)

A自动喷洒系统301108

B室内消火栓系统152108

总计216

2、消防水源及储水池:

该项目由市政管线上引入两路DN100管网在本区室外形成环状。

室外消火栓由室外管网直接供水;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洒系统用水由储存于地下一层中的消防水池,通过消防泵加压后供给。

一次火灾室内消防用水总量为216m3,水池改造后有效容积为450m3。

消防水池供水由一根直径100毫米进水管从市政自来水管道取水。

3、消火栓系统

该项目改造后最低消火栓静水压力不大于1.0MPa所以消火栓系统不分区。

消防干管在地下一层及首层形成环状,每两根(或以上)立管在顶层相连成环。

18立方米高位消防水箱及增压装置设在四层屋顶水箱间内,水箱间地面标高11.6m。

消火栓消防干管上设室外地下式水泵结合器两个。

1)、每层均设消火栓,相邻消火栓间距不大于30米,并保证两股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

2)、消火栓出水压力超过0.5Mpa者均采用减压稳压型消火栓,四层屋顶设带压力显示装置的试验消火栓一个。

3)、每层设DN65单出口消火栓,25m水龙带,喷嘴直径19mm。

消火栓箱为落地式,内设DN25消防卷盘一套,胶带内径19mm,长25m,喷嘴直径6mm。

箱体下部配置手提式灭火器。

每个消火栓处均设消防水泵启动按扭,信号引至消防控制室。

4、自动喷洒系统

1)、该项目走道、办公、器材库、运动员及贵宾休息室的更衣间及布置中央空调系统的训练馆等处均设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危险等级按中II危险级设计。

喷洒用水量30L/S。

设计喷水强度为8L/min.m2。

系统最不利喷头水压0.1Mpa。

喷洒供水泵设在地下一层泵房,高位水箱及稳压装置与消火栓系统合用。

在屋顶水箱间设消防稳压泵和气压罐,保证系统平时的供水水量和水压。

2)、在地下一层消防泵房内设湿式报警阀2套。

每个报警阀所带喷头数不大于800个。

3)、配水支管所带喷头数量不大于8个。

无吊顶房间喷头采用直立型喷头上喷,(凡断面大于1.2米的风道下方均设下喷喷头)有吊顶房间采用吊顶喷头。

防火卷帘耐火极限均大于3小时不另设喷洒保护。

系统均采用玻璃球闭式喷头,喷头温度:

厨房93℃、其它68℃。

4)、除吊顶下安装的喷头外,直立型、下垂型喷头,其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小于75mm,不应大于150mm。

当在粱或其它障碍物底面下方时,其溅水盘与粱或障碍物底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5mm,不应大于100mm。

粱下布置时喷头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达到550mm,仍不满足距梁位置要求时粱下增喷头。

5)、水流指示器、信号阀按防火分区设置,信号线引至消防控制中心。

6)、室外设两套消防水泵结合器连接至室内火灾报警阀前干管上,供消防车向室内自动喷洒管网加压供水。

每套水泵结合器流量为15L/S。

7)、喷洒系统均由本系统消防水箱引定压管到地下一层消防泵房内定压。

5、灭火器的设置

每个消火栓下设置MFA5干粉灭火器2具,灭火剂充装量为5kg/具,灭火级别为3A。

变配电室附近配备MFAT25型推车式干粉灭火器备用。

4.6.2暖通改造

项目改造后暖通计算参数达到以下标准:

1、室外计算参数:

海拔27.8m

大气压力冬季98.25kPa,夏季96.25kPa

夏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35℃

夏季空调计算湿球温度30.05℃

夏季通风计算温度32℃

夏季通风计算相对湿度48%

冬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9℃

冬季空调计算相对湿度54%

冬季通风计算温度-2℃

冬季采暖计算温度-7℃

冬季最多风向NE和SW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2.1m/s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2.3m/s

最大冻土深度43cm

 

2、室内空调采暖通风改造标准

室内空调通风改造参数

房间名称

夏季

冬季

新风量

m³/h·人

排风量小时

换气次数

温度℃

相对湿度

%

温度℃

相对湿度

%

比赛厅(观众厅)

27

65

18

20

比赛厅(比赛区)

24

60

18

60

休息厅

28

55

18

10

贵宾休息

24

55

23

50

运动员裁判员休息室

26

60

20

30

健身、活动室

24

60

16

30

技术用房

26

60

20

30

医务室、药检

26

60

20

50

办公、管理用房

26

60

20

30

走道

16

楼梯间

16

休息室卫生间

18

90m³/h

公共卫生间

16

10次/h

淋浴室

25

8次/h

更衣室

25

6次/h

水泵、动力机房

<35

5

5次/h

教室、宿舍

18

变配电室

<45

8次/h

厨房

<35

16

60次/h

餐厅

26

65

20

20

 

4.6.3供暖系统

项目改造后直接并入市政供暖系统,具体标准如下:

1、办公用房、体育馆及其它部分内部附属用房等设散热器采暖系统,由地下一层动力机房供给,供回水温度为60~50℃。

采暖系统按使用功能分成为体育馆、办公提供采暖水。

采暖系统采用闭式膨胀罐定压,循环泵、补水泵等均设在地下一层动力机房内。

2、散热器采暖系统型式为双管异程式系统。

各总干管入口及分支干管回水管上均设平衡阀调节各系统水阻力,散热器支管设自力式温控阀调节室内温度。

3、采用内腔清洁无砂灰铸铁细柱型散热器,体育馆、游泳馆、训练馆为TXZ6-6-5型,标准散热量:

153w/片,其它部分为TXZ4-4-5型,标准散热量:

109w/片。

4、各不同功能部分采暖管道系统单独设置,各系统入口及公共部分设热计量表分别计量。

4.6.4空调水系统

1、空调冷热水系统

改造后,空调水系统采用两管制,一级冬夏共用循环泵系统,负荷为变流量系统,在空调总供、回水管间(分、集水器间)设压差控制的电动阀控制旁通水量保证进入水源热泵机组的水量。

水系统采用闭式膨胀罐定压,膨胀罐及空调冷、热水循环泵及补水泵均设在地下一层动力机房内。

2、凝结水系统

空调凝结水排向拖布池等清污水管道排至排水管道。

4.6.5空调通风系统

1、不设空调且有外窗的一般房间采用自然通风。

2、办公室采用新风换气机送入新风。

排风自走廊排风口收集,经过与室外新风换热后排出。

3、餐厅及贵宾休息、裁判员运动员休息等比赛用房新风由新风机组送入室内,排风经与新风换热后排出室外。

4、体育馆采用全空气系统,新风经处理后从顶部送入观众区,比赛场地,从屋顶电动百叶天窗自然排出。

场地空调机组送风采用双速风机,小球比赛时送风机低速运行减少送风量,来满足比赛区内的风速要求,大球或其它工况时高速运行满足温、湿度要求。

5、训练室采用全空气系统,新风经处理后送入室内,由排风机排出室外。

冬、夏排风为最小新风量,过渡季时采用增开排风机台数加大新风量至全新风运行。

6、设备用房:

新风经处理后送入地下泵房、动力机房、水处理间等房间,排风由排风机排至室外。

7、变电站、器材库等采用机械排风,自然补风。

8、厨房采用灶台机械排风,排风经处理至符合《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后排放至室外。

补风补入备餐、餐厅等处。

9、卫生间、淋浴间等设机械排风。

4.6.6机械排烟

1、下列部位设排烟系统

地下室房间及内走道、体育馆内走道、首层训练室设机械排烟。

其他部分为自然排烟。

2、排烟系统横向按防火分区独立设置。

3、排烟系统排烟量:

负担一个系统的排烟量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60立方米/小时。

负担两个系统的排烟量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120立方米/小时计算。

4、地下室的排烟系统补风由新风系统补入,补风量不小于排烟量的50%。

5、排烟口距防烟分区最远点水平距离不大于30米。

排烟口(或排烟阀)设手动和自动开启装置,由消防控制室控制并与排烟风机联锁。

6、排烟风机入口、垂直干管与各层水平风道交接处,及穿越防火分区的排烟管道设280℃熔断的防火阀。

风机入口处防火阀与风机连锁。

7、地下室无窗房间排烟时补风由平时新风机提供,火灾时保证新风机组电源,补风机与排烟风机连锁启停。

4.6.7通风系统

风道穿越防火墙、机房、变配电等重要房间及厨房等火灾危险大的房间、垂直风道与每层水平风道交接处,设防火阀。

防火阀熔断温度一般为70℃,厨房灶台排风为150℃,消防排烟系统为280℃。

除开水间、厕所等竖向设置的新风、排风系统的水平支管上设置的防火阀外,穿越防火分区的防火阀均有电信号至消防控制室。

4.6.8自动监控

1、风机盘管采用风机就地手动控制、盘管水路二通阀就地自动控制

2、水源热泵机组及配套循环泵、热交换器等集中式冷、热源设备采用直接数字式(DDC)监控方式。

3、水泵、风机等设备、自控阀均要求就地手动及控制室自动控制。

4、消防设施和防排烟设备纳入消防自动监控系统。

4.6.9电力系统

主要为空调系统、灯光、大屏幕、音响系统、保安控制室、电视转播车、监控及消防系统电源改造,规格285KW。

4.6.9.1变配电系统

(1)负荷等级

项目改造后满足消防设备用电、火灾应急照明、空调、电梯、生活水泵、比赛训练照明、显示屏、走道照明、值班照明、警卫照明等用电设施,达到二级用电负荷标准,其余达到三级用电负荷标准。

(2)负荷估算

采用单位指标法,按照建筑的用电内容及装备标准计算,变压器装置按70~80V.A/m²估算,约为2000KVA。

(3)供电电源

本工程有大量的二级负荷设施,要求采用两路10KV高压供电,低压配电电源采用220/380V。

(4)变、配电室

变、配电室设2台1000KVA变压器,高压10KV为两路同时供电,互为备用。

低压为TN-S三相五线制单母线分段运行,设母联断路器并自投自复。

高压开关柜选用中置手车柜,低压开关柜选用抽屉柜,变压器选用D.Yn11接线组别。

4.6.9.2照明系统

本工程照明主要包括室内场地灯光更换和室外景观照明改造。

采用分区放射式一树干式混合配电方式,智能灯光控制设计在场馆有自然采光区域采用恒照度控制,其他随自然光线的变化自动点燃或关闭该区域的灯具。

光源主要以节能型金属卤化物灯及T5、T8型高效节能荧光灯为主,选用限制眩光性能好的蝙蝠翼配光电线光强分布特性的灯具。

景观照明结合建筑造型及选材,以内透光照明为主,辅以线性光源及局部照明用以表现建筑突出个性特点。

照度标准值按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P16表5.2.1设计。

4.6.9.3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等级为二级,采用集中报警系统。

弱电机房、场馆采用气体灭火,选用烟、温组合探测器,其余为感烟探测器。

系统设火灾应急广播和消防通信系统。

联动控制系统包括消防水泵、防排烟风机、电动防火门及卷帘、火灾应急照明、消防电梯等消防用电设备。

4.6.9.4信息网络工程系统

通信网络已包括电话通信、数据通信、计算机互联网及无线网络覆盖。

系统设计原则应对大型比赛、活动实现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语言通信采用大对数铜缆接入,数据通信采用光缆接入,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为千兆以太局域网。

综合布线按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00甲级标准设计。

4.6.9.5音响系统改造

音响系统为综合性使用系统,改造后可实现语言广播,背景音乐扩声,火灾应急广播功能。

采用定压输出方式。

火灾时为强行切换转入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有线电视系统主要用于业务技入用房,采用光纤传输技术,并接入卫星接收功能。

4.6.9.6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护系统包括入侵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巡更系统。

入侵报警以有线传输为主,室外采用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室内主要功能房间设双鉴探测器。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对主要公共场所实行视频监视和记录。

出入口控制采用门禁系统。

4.6.9.7监控系统

包括中央空调与通风、变配电、公共照明、给排水和热交换系统,实行智能化管理和节能要求。

空调与通风控制对象包括新风、定风量、变风量及通风设备,以获得适宜的温湿度要求。

变配电对系统运行电流、电压、功率、功率因数实行状态监督,防止电气事故发生。

给排水对各给水泵、排水泵、污水泵运行状态的水位、压力实行监控管理。

公共照明采用智能灯光控制系统以实现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有效利用和控制。

4.6.9.8智能化系统集成

本工程应对各弱电子系统实行系统集成管理,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优化管理、运行和控制。

4.6.9.9防雷与接地安全

建筑物屋面设防雷接闪器,利用结构主体的钢筋做引下线,结构主体基础钢筋做接地体,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接地采用TN-S系统,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