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校模拟试题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2740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试题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试题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试题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试题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试题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试题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docx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试题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名校模拟试题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试题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docx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试题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试题(43)——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考模拟

2009-11-071547

广东六校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试语文试题(09年11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狩猎(shòu)   荼毒(tú)  哽咽(yè)   长歌当哭(dàng)

B.盛器(chéng)  哨卡(kǎ)  讣告(bǔ)   博闻强识(zhì)

C.秕谷(bǐ)     画帖(tiě)  徇私(xùn)  呼天抢地(qiǎng)

D.应允(yìng)   哺育(bǔ)  荷载(hé)   稳操胜券(quàn)

2.下列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清代的学者积累知识是明代人无法望其项背的,许多传统的学问在清代复兴了,但这种繁荣是以清代的文化限制、压迫和文字狱为前提的。

清代是文字狱最频繁的时代,只言片语就有可能招致飞来横祸,清代一朝禁毁之书达数千种之多,制造出一种非常恐怖的氛围,弄得文人士大夫危若累卵,动辄得咎,他们只好躲进离现实最远的文字训诂和考据当中去了。

A.望其项背     B.飞来横祸    C.危若累卵     D.动辄得咎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世界银行18日公布一项计划,目的是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追讨被腐败官员转移到境外的非法资产。

B.信息时代传媒方式的变化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C.藏戏形成、发展于民间,孕育、成长于雪域高原,具有群众基础广泛、乡土气息浓郁、强烈的民族风情和神奇的高原特色。

D.中国的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都是接受了西方语言学文学的影响,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4.将下列各句排序成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诗词也是交际手段。

②一,不失身份;二,大家都可以参与;三,带有一些竞技性,有助于活跃气氛。

③能够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就是诗词。

④文人士大夫们搞社交活动,聊什么呢?

⑤最好的话题要符合以下的标准:

A.④①⑤②③      B.⑤②③④①      C.①④⑤②③      D.④⑤②①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回答5——9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

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

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

夫以千人与父俱。

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

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

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

“原取吴王或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原从者数十人。

及出壁门,莫敢前。

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

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

夫身中大创十馀,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

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

“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

”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

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

数月,坐法去。

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

孝景时,至代相。

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

建元元年,入为太仆。

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

甫,窦太后昆弟也。

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

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

稠人广众,荐宠下辈。

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

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

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节)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驰还,走入汉壁              壁:

军营

B.故徙夫为淮阳太守              徙:

贬官

C.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   交通:

结交

D.士亦以此多之                  多:

称赞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夫以千人与父俱                  独与一骑归

B.诸士在己之左                    以报父之仇

C.募军中壮士所善原从者数十人      所杀伤数十人

D.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上以夫为中郎将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原取吴王或将军头     

A.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      B.于是灌夫被甲持戟

C.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        D.后家居长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灌夫本姓张,后因其父受到灌婴的重用,才做上了大官,并改姓为灌。

B.灌夫为报父仇,带领几十名手下勇闯吴营,最后只有一人和他回来,他自己也身受重伤。

C.灌夫与长乐卫尉窦甫喝酒,灌夫喝醉了,打了窦甫。

而窦甫又是窦太后的兄弟。

皇上恐怕窦太后杀灌夫,调派他担任了燕国国相。

D.对地位在自己之下的许多士人,越是贫贱的,就更加恭敬,并且给他们很多钱财,还在大庭广众之下,推荐夸奖那些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9.翻译和断句。

(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於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

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

10.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7分)

途经秦始皇墓 (唐·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焚书坑(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1)这两首诗都是咏史怀古诗,吟咏的对象都是秦始皇,但议论的针对点却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4分)

(2)许诗“势入浮云亦是崩”句中“崩”极富表现力,请作分析。

(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桃花源记》)

(2)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

(《游山西村》)

(3)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4)爱其子,           ;           ,则耻师焉。

(《师说》)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秦始皇将方孔圜钱作为统一货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钱铸成后要进行锉边等加工,把方形细木棍插入方孔,可以使钱固定不动,便于操作。

方孔钱也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

另一种说法被学界普遍认可,即秦始皇笃信当时极为流行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

《吕氏春秋》的解释可能最合适皇帝的口味:

“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

”故而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时,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已然是神权的象征了。

说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佩古代中国人的智慧。

一枚钱币,竟能将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政治、哲学等诸多因素融合的文化核心体现出来。

而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仅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比较起来,中国的圆形方孔钱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无限丰富的想象,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信息,要“神”得多。

如果我们能从钱币本身的钻研中走出来,看一看它成长初期的社会背景,也许会对它身负“神力”的原因有更深刻的了解。

事实上,自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国家一统,中国各个区域的商业发展已经颇具规模。

比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至战国后期,齐国的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以上,占到齐国总人口——据专家测算大概有五百万至七百万——的一半以上。

至西汉初期,“汉兴,海内为一。

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游天下。

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我们从《货殖列传》中看到的西汉社会,不但有富可敌国的大富豪,而且有倾郡、倾县、倾乡里的众多小富豪,可见西汉初期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无盐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富翁之一。

从他的发家史我们或许可以对西汉社会有个窥斑见豹的了解。

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时,京师长安的列侯封君从军,向当时的“子钱家”借贷。

子钱家因成败未决,不肯借。

无盐氏便以十倍的利息出千金借贷。

不久,吴楚之乱平息,他得到十倍利息的还款,遂成关中巨富。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汉社会借贷子钱这一行业的兴旺。

经济史学专家、香港树仁学院经济系教授宋叙五先生甚至认为,从中可见当时政治上的有权者不会借着政治权力而欺压平民,强令子钱家借钱,也不会赖债。

而平民有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商业行为,政权、兵权,完全不会干扰这一件商业行为。

这是一种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可惜这样的“气候”自西汉初期以后,再也没有了。

他认为胡适晚年的入室弟子、史学家唐德刚教授说西汉本来可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诚为有据而言”。

我们暂不论西汉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这种社会形态萌芽又如何被斩断,只看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是太正常了。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有如下传世之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之趋利,若水之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那么,利之所聚的“钱”、几乎能决定人的命运的“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的“钱”又被推上“神坛”拜将起来,顺理成章。

可以与此相呼应的是,恰在西汉时,被称为“摇钱树”的明器出现了。

如此看来,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钱”的身上具有超乎自然的神秘力量,可以战胜妖邪并寄托人间的祈愿,是可以理解的了。

中国人的宗教观相当实用,神灵也比较分散、灵活,有学者略统计一下,就有三百余位,且不少神仙都有着助人为乐的情操。

那么,在这大大小小的诸神中,会不会有一位“钱”的代表—--“钱神”?

                                                    (节选自《中华遗产》2009第1期)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A.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中的“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

B.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和中国的古钱币相比较,中国的古钱虽然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核心和对天地时空的无限丰富的想象,但造型单一,其防伪性能自然就要降低许多。

C.战国后期的齐国,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占到齐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充分说明了当时齐国商业经济的发达和巨大规模。

D.香港树仁学院经济系教授宋叙五先生认为,唐德刚教授说西汉本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是有根据的。

E.“摇钱树”等明器的出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西汉时期钱被推上了神坛,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13.以下各项对西汉经济发展的论述中,结论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西汉初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描述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B.西汉社会有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即使在动荡的时期也是如此,而这样的“气候”自西汉以后就很少见了。

C.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说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证明了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这一观点。

D.当时的社会里,因为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繁盛,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是很正常的。

14.根据“子钱家”不借钱和“无盐氏”的发家史这条史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西汉社会哪些情况?

(4分)

15.综观全文,钱的“神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共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每组试题有3个问题,共15分。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记忆力  申平

这帮老人家都已年过六旬了,这日却突发奇想,要搞小学毕业50周年同学会。

50年,整整半个世纪。

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他们的头发,揉皱了他们的面庞,如今他们再见面,彼此还能认得出来吗?

他们是否把珍贵的少年时期的友谊埋藏心底?

于是就打电话、发通知,足足折腾了半个月,还真的把人给弄齐了。

全班除4人提前去了另一个世界聚会以外,其余41人都答应一定来。

聚会选在一家酒店的一楼,门口挂了标语和彩球,显得非常隆重。

来得最早的当然是几个发起者。

他们发现,这家酒店的服务真不错:

门外有侍应生开门;一进大厅,服务员就把热毛巾递了过来;还有一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儿,给每个人都发一包纸巾。

显然,这是为他们流泪准备的。

发起者连连赞叹:

好,真是想得太周到了。

同学们陆续来到。

每一个人的到来,都会引发一阵激动。

大家先是静静审视来人,然后突然有个人叫出了他的名字,于是就是一阵欢呼,就是一阵热烈拥抱。

也有一些人实在认不出来了,但当他自己一报家门,大家立刻恍然大悟。

这种激动就更热烈,因为其中还包含着惊喜。

想想吧,50年一聚,容易吗?

人生会有第二个50年吗?

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那位小老头儿发给大家的纸巾真的派上了用场,而且有人发现,这个小老头儿竟然也被他们感动得热泪纵横。

他也频频用篮子里的纸巾擦自己的眼睛。

激动过后,发起者开始清点人数,发现已经来了40人,就差一个人没有来。

大家都在询问:

他是谁呢?

那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儿此时突然放下了篮子,走上前来说:

是我啊,你们谁都没有把我认出来啊!

“刷”地一下,众人齐齐把惊讶的目光向他射去:

你?

你是谁啊,有没有搞错啊?

小老头儿在40双眼睛的审视下有点发窘,他急忙挺了挺腰,大声地说:

我是陈大福啊,你们再看看、再想想。

发起者赶紧去查名单,果然有陈大福这个名字,可是……40双眼睛又从头到脚把他审视了半天,有个发起者忍不住说:

你不是酒店……干这个的吗?

他指了指老头儿的篮子。

接着他又说:

你别开玩笑,我们可是同学聚会……

小老头儿就显得有点着急:

我知道是同学聚会,这种事情谁会冒充啊。

我明明就是陈大福嘛,你们睁大眼睛好好认认嘛!

小老头儿随后又有点委屈地嘟哝道:

这纸巾是我自己给大家买的——酒店还管你这个!

于是40双眼睛再次聚焦,恨不能看穿了他的骨头,可结果还是失望地摇头。

小老头儿这回可真有点急了,他说:

你们的记忆力……怎么这么糟呢?

你们仔细回忆一下,那时咱班每天是谁最早来搞卫生的?

你们再想想,学校开运动会,是谁给你们看衣服,是谁给你们打开水?

班里组织劳动,又是谁干得最卖力气……

众人仍然半信半疑。

突然,一个女同学尖叫了起来:

哎呀,我想起来了,他的确是陈大福,他是我们的同学啊!

众人就一齐把目光投向女同学,显然希望她拿出证据来。

女同学就有点兴奋地说:

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次他偷了学校附近农民的地瓜,让人家抓住,押到学校门口来示众…

噢——!

众人齐发一声喊,他们的记忆闸门一瞬间呼啦啦全部打开。

现在再看陈大福,怎么看怎么像他们的同学了。

但是此时的陈大福却没有半点兴奋,反而像中了枪一样痉挛了一下,他张大嘴巴,面部扭曲,用颤抖的声音说:

天哪,你们还记着这件事啊!

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就是想让你们忘了这件事,可是你们太……太伤人了!

陈大福慢慢转过身去,提起他的篮子,摇晃着向门外走去,任凭后面喊破了嗓子,他也一直没有回头。

16.小说第一段写到这群老人“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他们的头发,揉皱了他们的面庞,如今他们再见面,彼此还能认得出来吗?

他们是否把珍贵的少年时期的友谊埋藏心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7.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小说人物之一的陈大福的形象。

(5分)

18.本文标题为“记忆力”,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博士越多越好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对32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1%的人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

参与调查的人中,本专科学历、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者分别占到51.0%、27.1%和11.2%。

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

去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2008年中国大陆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

2007年,我国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据了解,随着博士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如今除高校教职岗位、科研机构的研究岗位需要从业者有高学历之外,其他一些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也“水涨船高”,纷纷提高学历门槛。

比如有的地方招聘处级干部,就明确提出应聘者学历须为博士;还有的地方,在人才晋升中,学历也是明文或者不明文的重要标准。

有人指出,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人仅仅为找好工作或者为晋升而读博,使得培养一国研究型顶尖人才的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读博功利化现象突出。

北京市某高校教师李晓霞坦言,自己读博就是为了评职称。

上世纪90年代进入高校工作的李晓霞,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近年来她发现,新同事都是清一色的博士,学校也开始把博士学历作为评职称的必须条件。

这个现实逼得她不得不在临近40岁时重回课堂,读起了在职博士。

此次调查中,5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是为了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更有竞争力。

“一些单位不应惟学历取人。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专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部分单位,比如高校在录用教职人员时都会盯着博士,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王义遒说,哈佛大学虽然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高校,但它的教职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

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甚至将哈佛大学的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排在全美最后一位。

“不过,这和我们的一些评估体系有关系,高校需要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为学校出成果,加分数。

但一些实践能力强,技术高明的人才高校也很需要。

调查中,43.5%的人认为,人们选择读博是因为找工作不顺利,通过读博推迟就业;3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只是为了获得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敲门砖”。

“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

有学者用“大跃进”、“泡沫化”形容当下博士生数量急剧膨胀及博士生质量下降的情况,认为博士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其教育水平不仅反映一国最高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影响着一国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

长此以往,不仅难以保证博士生的质量,还会带来博士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高学历,低就业”现象。

而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博士论文抄袭现象,更是加剧了人们对博士质量的担忧。

去年9月,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一直以来都令社会不齿甚至愤怒的“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

这种“宽容”实在令普通人感到难以理解。

此次调查中,44.1%的人对博士生的印象是“抄袭严重,水分很多”。

此外,56.8%的人认为一心为搞研究读博士的人太少了;50.6%的人感到现在的博士越来越多,已经不稀罕了;还有29.0%的人对博士的印象是“书呆子,创新能力较弱”。

“现在我们很多博士论文都能上国际前沿杂志,这在1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从我个人来看,现在的博士水平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

”王义遒告诉记者,他在参与北京大学博士生论文答辩时发现,很多博士论文质量远超过10年前的水平,加之现在国内的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已经和国际接轨,博士生的眼界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不过各个大学的情况不一样,博士生教育也存在优劣。

不过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博士太多,师资不够。

据调查,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数量的要求,使得当下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8名博士研究生,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

“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

”王义遒曾问某高校博导“学生的论文情况如何”,那个博导很坦率地告诉他,自己没有看学生的论文,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论文框架,“像这样的情况,据我所知不在少数。

”王义遒说,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博士人才,但现在的增长速度太快了,“我很赞同博士生教育回归精英教育的说法。

                        (《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26日,有删节。

记者肖舒楠实习生刘跃)

19、怎样理解“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的含义?

20、本文谈到了我国博士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涉及了博士教育中的哪些突出问题?

21、本篇调查中,包括一些专家和学者在内的76.1%的调查对象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请结合本文和你的体会,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看下面的漫画,先简要说明漫画内容,再揭示漫画的寓意。

(7分)

(1)说明漫画的内容。

(不超过75个字)(5分)

(2)揭示漫画的寓意。

(不超过15个字)(2分)                                     。

23.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要闻之一。

从那以后,以“门”命名的各种新闻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如“伊朗门”、“艳照门”、“虐囚门”等,最近在台湾又出现了因台风救灾不力而造成的“救灾门”,以及可口可乐在华深陷“受贿门”等新闻。

请结合这些政治、经济和娱乐界的事件,简述“门”的含义。

(5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青年报》“八卦红楼”上有一篇文章:

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

其基本内容如下(摘录):

晴雯美丽能干、风流灵巧,是大观园里的俏丫鬟,她抱屈冤死,这是众所周知的。

但笔者认为:

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

她与平级同事袭人比地位,她与下级丫头麝月、小红、芳官在宝玉面前争宠,她还与跨部门的上级领导黛玉、宝钗比聪明……她的拌嘴吵架、争强好胜,多源于这种比较。

总在比较中生活,难怪晴雯不快乐,动不动就恶语相向……

但“比”也有另一面,比,展示了青年毛泽东“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比,展现了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在水立方的雄姿;比,展示了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场上学子的风采……

你对“比”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呢?

请联系现实,自主立意,自拟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qiǎ fù C.tiè  qiāng D.yīng hè

   2、C.“危若累卵”指危险的情形,不能和人搭配使用,可用“人人自危”。

   3、A.“目的是”和“旨在”重复。

C.“具有群众基础广泛、乡土气息浓郁”后宾语成分残缺。

D.“形成、完善和发展”语序颠倒。

   4、文段是总分结构,谈的是诗词的交际功能。

   5、徙:

调任。

   6、A.介词,和。

B.助词,的。

C.代词,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D.介词,因为,由于。

   7、B.例句加点词的用法是通假字。

A.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

C.名词作状语。

D.名词活用为动词。

   8、D.“并且给他们很多钱财”有误,原文“与鈞”的含义是“和他们平等相待”。

   9.(10分)

  

(1)(4分)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於颍川/颍川儿乃歌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