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722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设计鲁教版选修6

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

1.能够让学生了解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让学生明了其形成的一般过程及产生原因。

3.能够让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状况。

4.利用我国地形图,指出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5.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分析周围存在的生态问题。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用当前世界上物种灭绝的有关数据,引入新课——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课前预习安排:

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完成本节[课前自主导学]和[思考交流]→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与学生板演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

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中[问题导思]。

→步骤3:

教师通过[例1]讲解,总结出规律方法。

↓    

       步骤6:

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明确已学的内容。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5:

教师通过[例2]与[活动点拨]分析总结规律方法←步骤4:

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中[问题导思]。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生态问题的类型,分布与危害。

2.掌握我国生态危机的现状与成因。

3.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问题的成因与分布。

(重点)

2.我国主要生态问题的分布现状。

(重点)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1.生态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危害

(1)类型:

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危害:

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

(1)特点

(2)分布

分布

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地区,特别是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强烈叠加地带

举例

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绿洲荒漠交界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接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严重区、污染影响严重区等

 

1.水土流失会造成哪些危害?

【提示】 水土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使大量泥沙汇入河流,河流泥沙含量剧增,淤塞河道和湖泊;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的生态危机

1.现状与危害

(1)现状:

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2)危害:

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2.成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大规模工程建设中环保措施不力。

3.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

(1)上游

①表现:

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②危害:

泥沙侵蚀总量和输沙总量超过黄河,直接威胁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

(2)中游

①表现:

湖泊面积缩小。

②危害:

损害了湖泊的生态功能,降低了平原区防洪排涝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威胁,增加了农田排水压力以及农业与渔业之间、水资源调蓄与水产养殖之间、排水与灌溉之间的矛盾。

(3)下游:

环境污染严重。

 

2.我国有哪些主要的生态问题?

【提示】 我国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毁坏森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等。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问题导思】 

1.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为什么会引起人类的关注。

【提示】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主要有哪些?

【提示】 海岛生态系统、干旱区生态系统、高寒带生态系统。

3.某种物种的灭绝完全是因为人类的破坏造成的吗?

【提示】 不是。

引起生态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物种的灭绝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自然规律,但人类活动的破坏会加速灭绝的速度。

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表现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灾难,已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2.脆弱生态系统的成因与分布

成因

影响

分布

自然原因

自然生态系统本身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恢复比较困难,自身稳定性差

海岛生态系统、干旱区生态系统、高寒带生态系统

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遍及全球,人为作用成为影响生态系统重要的作用力

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

共同作用

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强烈叠加的地带,往往成为脆弱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

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绿洲-荒漠交界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接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和污染影响严重区

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区别

从成因上来讲,土地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垦殖草原、过度放牧,地表植被破坏,从而导致荒漠化。

水土流失是由于气候湿润,流水作用强烈,人类砍伐森林、垦殖草原、过度放牧,破坏地表植被,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土质疏松区域更易于发生水土流失。

因此,从成因上分析,两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不同而人为原因却是相同的。

从分布上来讲,荒漠化主要集中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进入21世纪后,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区域内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以及周边地区展开了全面的国际标准的湿地生态监测,这对于扎陵湖和鄂陵湖,以及周边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恢复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初

(1)鄂陵湖、扎陵湖被称为黄河源头的“姊妹湖”,其水源补给来源主要是________。

(2)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3)2000年黄河源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1979年减少了2748.53平方千米。

1998~2001年,黄河源区有6000多个湖泊干涸了约一半。

仅2001年夏季,玛多县境内就有800多个湖泊干涸。

同时,地下含水层变薄,水循环模式改变,对地表水的调蓄功能降低。

该现象形成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原因是什么?

(4)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状况、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仔细分析文字材料和黄河源区图的变化,从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解析】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水源来源于冰川融水,但生态系统抗外界干扰能力低、破坏后恢复难、自身稳定性差且极其脆弱。

材料显示:

黄河源区沼泽、湖泊面积大量减少;黄河源区图的变化也反映出湖泊面积缩小,同时荒漠化面积在扩大。

需从自然与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这些现象变化的原因。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只有从人类活动这一方面去提出改进措施。

【答案】 

(1)冰川融水

(2)①抗外界干扰能力低;②遭破坏后恢复困难;③自身稳定性差。

(3)自然原因:

大气增温,蒸发加剧;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垦荒,以及淘金、施工、乱捕益兽,导致荒漠面积扩大。

(4)退牧(退耕)还草;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限制人口盲目流入,严禁破坏性开发及滥捕益兽。

我国的生态危机

【问题导思】 

1.“我国的生态危机是我国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

这句话对吗?

为什么?

【提示】 不对,这只是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人为原因,除此之外,自然原因也不容忽视。

2.“封山育林是防止森林破坏的主要措施,所以对森林不能采伐”。

这句话对吗?

为什么?

【提示】 不对,对森林要采育结合,计划砍伐,而不是一味保护。

3.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提示】 由于人口的压力,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滥伐森林、工矿城镇建设等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缺乏保护而导致土地退化;同时,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沙化、板结、盐碱化等土地退化问题。

1.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环境、异常变化的气候条件、幅员辽阔的国土面积等客观因素,既产生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地区差异性,也决定了它的脆弱性和失衡性,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既易产生破坏,又难以恢复

人为原因

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例如,一些地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等。

此外,大规模工程建设中,如果环保措施不力,也会引发生态问题

2.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属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属半干旱干旱草原区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休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属半湿润、湿润的高原、丘陵地区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东北半干旱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保护天然草场

 (2013·济南高二检测)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环境脆弱区北多南少

B.北方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相对严重

C.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D.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较强烈的地区

(2)说出A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3)B、C两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相同,说出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

(4)比较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析图判读出各种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原因、危害及森林的不同的生态功能。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脆弱区南方多于北方,生物多样性锐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图中生态环境问题并未集中分布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而是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较强烈的地区。

(2)题,根据图例可直接看出A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该区域地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降水多,容易导致表层土壤流失。

第(3)题,两地土壤侵蚀危害不同的原因主要与两地的地形、气候、土地生产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第(4)题,森林在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不同,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在西南山区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答案】 

(1)D

(2)土壤侵蚀。

 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3)B 地形起伏大,土层薄;降水量大;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4)D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教材P41活动

【点拨】 我国的生态问题主要有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等,其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来分析。

【答案】 1.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

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等,世界上大部分生态问题在我国都存在。

下面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分析其原因。

①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与其独特的位置、土壤、气候、自然灾害等自然要素有关,如下表:

自然

要素

特征及表现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特征

表现

地理位置

过渡性

①从平原向高原过渡

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

③从森林向草原过渡

④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土壤质地

特殊性

黄土由细粉沙粒组成,土质疏松,孔隙较多

黄土层极易受流水侵蚀

气候与降水

不均衡性

①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

②多暴雨

易造成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

频繁多发性

地处自然灾害多发区,滑坡、塌陷、泥石流时有发生

加剧水土流失

②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

见下图:

 

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下题。

1.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由于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解析】 在气候比较干旱的草原地区,农牧活动往往围绕水源地发展,草原中的水井所在地由于有较多的水源,农牧活动多,导致对周围植被造成较大破坏,从而出现以水井为中心的沙地现象。

选D。

【答案】 D

2.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就是物种多样性

B.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体现

C.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我们人类不必杞人忧天

D.物种数量为500万~5000万种,物种丰富,所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不会对人类产生影响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基因是物种的组成部分,物种又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物种又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所以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而每一个物种的消失又减少了自然和人类适应变化条件的选择余地,所以人类应该保护生物多样性。

选B。

【答案】 B

3.(2013·厦门质检)读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主要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3)③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该生态问题会导致其下游地区的河床抬升,________________(灾害)加剧。

(4)长江中、上游山地丘陵区主要存在的生态问题为________________,在长江中、上游山地丘陵区植树造林,将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起到什么作用?

【解析】 第

(1)、

(2)、(3)题分别考查了森林资源破坏、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的相关知识,基础性较强,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生态问题的分布、原因和解决措施。

第(4)题,长江中、上游山地丘陵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植树造林会对长江起到调蓄洪水、减少泥沙的作用。

【答案】 

(1)森林锐减 过度砍伐

(2)土地荒漠化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土质疏松。

(3)水土流失洪灾(或洪涝)

(4)水土流失对径流量的作用:

使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趋缓。

对水质的影响:

入河泥沙量减少,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减小。

4.(2013·合肥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目前中国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已超过30%,长江流域良好的生态屏障已经初步形成。

材料二 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加之围湖造田,长江流域的湖泊面积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现在逐渐减小。

因此,长江洪水频繁产生。

材料三 至2009年,长江流域有4亿多人,就连泄洪区内也住满了人,且发展了相当规模的经济。

(1)对长江中上游森林的乱砍滥伐会导致长江________增多,________灾害加重。

(2)材料二表明目前湖泊对长江干支流径流的________功能大大降低。

(3)材料三反映了长江流域的人口增长与流域的________不相协调,因此我们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搞好国土________工作。

(4)以上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我国在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都要走________的道路。

【解析】 材料一反映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已初步形成;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水土流失加剧,湖泊面积缩小,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材料三反映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迅速,但如果发生洪涝灾害,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由之路。

【答案】 

(1)泥沙(含沙量) 洪涝

(2)调节(调蓄)

(3)环境(环境承载量) 整治

(4)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2013·烟台高二检测)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地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为(  )

A.水土流失       B.森林破坏

C.草原破坏D.土地荒漠化

2.图中甲地区资源的减少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包括(  )

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甲流域的水系特点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判断出其为亚马孙河流域,森林(热带雨林)破坏是其最突出的生态问题。

第2题,臭氧层空洞的形成主要与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有关,与热带雨林的破坏无关。

【答案】 1.B 2.D

(2013·日照高二检测)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完成3~4题。

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

公顷/人)

国家

生态

足迹

有效生

态承

载力

生态

赤字

国家

生态

足迹

有效生

态承

载力

生态

赤字

新加坡

6.9

0.1

—6.8

冰岛

7.4

21.7

14.3

比利时

5.0

1.2

—3.8

新西兰

7.6

20.4

12.8

美国

10.3

6.7

—3.6

秘鲁

1.6

7.7

6.1

英国

5.2

1.7

—3.5

澳大

利亚

9.0

14.0

5.0

日本

4.3

0.9

—3.4

巴西

3.1

6.7

3.6

注: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

3.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

公顷/人)(  )

A.0.4B.—0.4

C.2.0D.—2.0

4.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

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

A.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解析】 第3题,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人均生态赤字=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

第4题,人均生态赤字降低说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属于此范畴。

【答案】 3.B 4.D

(2013·哈尔滨高二检测)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滥牧和滥伐森林的结果;10%是因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程建设破坏林草所造成;5%是由于沙丘入侵农田和草场所致。

请仔细阅读文字,回答5~6题。

5.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6.这些沙漠化土地的形成(  )

A.主要是人类对土地进行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是由于人类发展工农业所致

C.主要是由于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D.是由于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基地推进的结果

【解析】 第5题,沙漠化主要分布于降水较少的东北、华北和西北。

第6题,材料反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是形成这些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5.C 6.A

(2013·石家庄高二检测)读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洞庭湖的变化图,回答7~8题。

7.洞庭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上游砍伐植被 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③围湖造田 ④流域内降水量不断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这种变化可能导致(  )

A.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B.库区蒸发量加大

C.洞庭湖湿地的功能完全丧失

D.水量减少,湖水盐度增加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40年间洞庭湖的面积急剧缩小,这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直接导致湖区面积减小;长江上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入湖泥沙增多,湖面减小。

第8题,湖泊面积减小会导致其湿地功能降低,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下降。

湖区面积减小会使蒸发量下降;因为洞庭湖为外流湖,湖水盐度不会增加。

【答案】 7.B 8.A

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的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10.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

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

【解析】 本题组考查中国自然地理常识和盐碱化的成因,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其基本的地理原理和知识。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土流失严重的东边界基本上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答案】 9.D 10.B

二、综合题

11.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

(1)要解决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2)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3)据图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解析】 第

(1)问,a标注的是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解决其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应从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工程措施(营造防护林体系)和农业技术措施(黑土培肥、秸秆还田等)三方面去作答。

(2)问,抓住“人均耕地少”这个关键词作答,从“人多”和“地少”两个方面去找原因。

第(3)问,要注意读图,从图例、标注中提取隐性信息。

例如,左图图例中的“世界平均水平”“警戒线”,右图中的“人均耕地面积”等关键词都是回答本题的要点。

【答案】 

(1)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2)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3)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12.(2012·江苏地理)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代号)。

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解析】 第

(1)题,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即降水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