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446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导体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半导体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半导体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半导体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半导体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半导体材料.docx

《半导体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导体材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半导体材料.docx

半导体材料

一,半导体材料概述

半导体材料是一类具有半导体性能、可用来制作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电子材料,其

电导率在10(U-3)~10(U-9)欧姆/厘米范围内。

正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这些性质,才制造出功能多样的半导体器件。

半导体材料是半导体工业的基础,它的发展对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1.1半导体材料的分类

半导体材料按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化合物半导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而成的半导体材料。

它的种类很多,重要的有砷化镓、磷化铟、锑化铟、碳化硅、硫化镉及镓砷硅等。

其中砷化镓是制造微波器件和集成电的重要材料。

碳化硅由于其抗辐射能力强、耐高温和化学稳定性好,在航天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无定形半导体材料用作半导体的玻璃是一种非晶体无定形半导体材料,分为氧化物玻璃和非氧化物玻璃两种。

这类材料具有良好的开关和记忆特性和很强的抗辐射能力,主要用来制造阈值开关、记忆开关和固体显示器件。

3、元素半导体有锗、硅、硒、硼、碲、锑等。

50年代,锗在半导体中占主导地位,但锗半导体器件的耐高温和抗辐射性能较差,到60年代后期逐渐被硅材料取代。

用硅制造的半导体器件,耐高温和抗辐射性能较好,特别适宜制作大功率器件。

因此,硅已成为应用最多的一种半导体材料,目前的集成电路大多数是用硅材料制造的。

4、有机增导体材料已知的有机半导体材料有几十种,包括萘、蒽、聚丙烯腈、酞菁和一些芳香族化合物等,目前尚未得到应用。

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参数对于材料应用甚为重要。

因为不同的特性决定不同的用途。

1.2半导体材料特性

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对某些微量杂质极敏感。

纯度很高的半导体材料称为本征半导体,常温下其电阻率很高,是电的不良导体。

在高纯半导体材料中掺入适当杂质后,由于杂质原子提供导电载流子,使材料的电阻率大为降低。

这种掺杂半导体常称为杂质半导体。

杂质半导体靠导带电子导电的称N型半导体,靠价带空穴导电的称P型半导体。

不同类型半导体间接触(构成PN结)或半导体与金属接触时,因电子(或空穴)浓度差而产生扩散,在接触处形成位垒,因而这类接触具有单向导电性。

利用PN结的单向导电性,可以制成具有不同功能的半导体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等。

此外,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对外界条件(如热、光、电、磁等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据此可以制造各种敏感元件,用于信息转换。

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参数有禁带宽度、电阻率、载流子迁移率、非平衡载流子寿命和位错密度。

禁带宽度由半导体的电子态、原子组态决定,反映组成这种材料的原子中价电子从束缚状态激发到自由状态所需的能量。

电阻率、载流子迁移率反映材料的导电能力。

二、硅及其重要的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原理

2.1硅

硅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Si,旧称矽。

原子序数14,相对原子质量28.0855,有无定形硅和晶体硅两种同素异形体,属于元素周期表上第三周期,IVA族的类金属元素。

硅也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元素,然而它极少以单质的形式在自然界出现,而是以复杂的硅酸盐或二氧化硅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岩石、砂砾、尘土之中。

硅在宇宙中的储量排在第八位。

在地壳中,它是第二丰富的元素,构成地壳总质量的26.4%,仅次于第一位的氧(49.4%)。

高纯硅的制备一般首先由硅石(SiO2)制得工业硅(粗硅),再制成高纯的多晶硅,最后拉制成半导体材料硅单晶。

工业上是用硅石(SiO2)和焦炭以一定比例混合,在电炉中加热至1600~1800℃而制得纯度为95%~99%的粗硅,其反应如下:

SiO2+2C=Si+2CO

粗硅中一般含有铁、铝、碳、硼、磷、铜等杂质,这些杂质多以硅化构成硅酸盐的形式存在,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业粗硅的纯度,可采用酸浸洗法,使杂质大部分溶解(有少数的碳化硅不溶)。

其生产工艺过程是:

将粗硅粉碎后,依次用盐酸、王水、(HF+H2SO4)混合酸处理,最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烘干后可得含量为99.9%的工业粗硅。

高纯多晶硅的制备方法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几种,但所有的方法都是从工业硅(或称硅铁,因为含铁较多)开始,首先制取既易提纯又易分解(即还原)的含硅的中间化合物如SiCl4、SiHCl3、SiH4等,再使这些中间化合物提纯、分解或还原成高纯度的多晶硅。

目前我国制备高纯硅多晶硅主要采用三氯氢硅氢还原法、硅烷热解法和四氯化硅氢还原法。

一般说来,由于三氯氢硅还原法具有一定优点,目前比较广泛的被应用。

此外,由于SiH4具有易提纯的特点,因此硅烷热分解法是制备高纯硅的很有发展潜力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上述三种方法制备高纯硅的化学原理。

2.2.三氯氢硅还原法

(1) 三氯氢硅的合成

第一步:

由硅石制取粗硅硅石(SiO2)和适量的焦炭混合,并在电炉内加热至1600~1800℃可制得纯度为95%~99%的粗硅。

其反应式如下:

SiO2+3C=SiC+2CO(g)↑

2SiC+SiO2=3Si+2CO(g)↑

          总反应式:

SiO2+2C=Si+2CO(g)↑

生成的硅由电炉底部放出,浇铸成锭。

用此法生产的粗硅经酸处理后,其纯度可达到99.9%。

第二步:

三氯氢硅的合成三氯氢硅是由干燥的氯化氢气体和粗硅粉在合成炉中(250℃)进行合成的。

其主要反应式如下:

Si+3HCl=SiHCl3+H2(g)

(2)    三氯氢硅的提纯由合成炉中得到的三氯氢硅往往混有硼、磷、砷、铝等杂质,并且它们是有害杂质,对单晶硅质量影响极大,必须设法除去。

近年来三氯氢硅的提纯方法发展很快,但由于精馏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所以,目前工业上主要用精馏法。

三氯氢硅精馏是利用三氯氢硅与杂质氯化物的沸点不同而分离提纯的。

一般合成的三氯氢硅中常含有三氯化硼(BCl3)、三氯化磷(PCl3)、四氯化硅(SiCl4)、三氯化砷(AsCl3)、三氯化铝(Al2Cl3)等氯化物。

其中绝大多数氯化物的沸点与三氯氢硅相差较大,因此通过精馏的方法就可以将这些杂质除去。

但三氯化硼和三氯化磷的沸点与三氯氢硅相近,较难分离,故需采用高效精馏,以除去这两种杂质。

精馏提纯的除硼效果有一定限度,所以工业上也采用除硼效果较好的络合物法。

三氯氢硅沸点低,易燃易爆,全部操作要在低温下进行,一般操作环境温度不得超过25℃,并且整个过程严禁接触火星,以免发生爆炸性的燃烧。

(3)    三氯氢硅的氢还原

提纯三氯氢硅和高纯氢混合后,通入1150℃还原炉内进行反应,即可得到硅,总的化学反应是:

SiHCl3+H2=Si+3HCl

硅烷热分解法

生成的高纯多晶硅淀积在多晶硅载体上。

高纯硅制备的化学原理硅烷热解法在高纯硅的制备方法中,有发展前途的是硅烷热分解法。

这种方法的整个工艺流程可分为三个部分:

SiH4的合成、提纯和热分解。

(1)硅烷的合成硅化镁热分解生成硅烷是目前工业上广泛采用的方法。

硅化镁(Mg2Si)是将硅粉和镁粉在氢气(也可真空或在Ar气中)中加热500~550℃时混合合成的,其反应式如下:

2Mg+Si=Mg2Si

然后使硅化镁和固体氯化铵在液氨介质中反应得到硅烷。

Mg2Si+4NH4Cl=SiH4↑+2MgCl2+4NH3

其中液氨不仅是介质,而且它还提供一个低温的环境。

这样所得的硅烷比较纯,但在实际生产中尚有未反应的镁存在,所以会发生如下的副反应:

Mg+2NH4Cl=MgCl2+2NH3+H2↑所以生成的硅烷气体中往往混有氢气。

生产中所用的氯化铵一定要干燥,否则硅化镁与水作用生成的产物不是硅烷,而是氢气,其反应式如下:

2Mg2Si+8NH4Cl+H2O=4MgCl2+Si2H2O3+8NH3↑+6H2↑

由于硅烷在空气中易燃,浓度高时容易发生爆炸,因此,整个系统必须与氧隔绝,严禁与外界空气接触。

(4)    硅烷的提纯硅烷在常温下为气态,一般来说气体提纯比液体和固体容易。

因为硅烷的生成温度低,大部分金属杂货在这样低的温度下不易形成挥发性的氢化物,而即便能生成,也因其沸点较高难以随硅烷挥发出来,所以硅烷在生成过程中就已经经过一次冷化,有效地除去了那些不生成挥发性氢化物的杂质。

硅烷是在液氨中进行的,在低温下乙硼烷(B2H6)与液氨生成难以挥发的络合物(B2H6•2NH3)而被除去,因而生成的硅烷不合硼杂质,这是硅烷法的优点之一。

但硅烷中还有氨、氢及微量磷化氢(PH3)、硫化氢(H2S)、砷化氢(AsH3)、锑化氢(SbH3)、甲烷(CH4)、水等杂质。

由于硅烷与它们的沸点相差较大,所以,可用低温液化方法除去水和氨,再用精馏提纯除去其它杂质。

此外,还可用吸附法、预热分解法(因为除硅烷的分解温度高达600℃外,其它杂质氢化物气体的分解温度均低于380℃,所以把预热炉的温度控制在380℃左右,就可将杂质的氢化物分解,从而达到纯化硅烷的目的),或者将多种方法组合使用都可以达到提纯的目的。

(5)    硅烷的热分解

将硅烷气体导入硅烷分解炉,在800~900℃的发热硅芯上,硅烷分解并沉积出高纯多晶硅,其反应式如下:

SiH4=Si+2H2↑   硅烷热分解法有如下优点:

①    分解过程不加还原剂,因而不存在还原剂的玷污。

②    硅烷纯度高。

在硅烷合成过程中,就已有效地去除金属杂质。

尤其可贵的是因为氨对硼氢化合物有强烈的络合作用,能除去硅中最难以分离的有害杂质硼。

然后还能用对磷烷、砷烷、硫化氢、硼烷等杂质有很高吸附能力的分子筛提纯硅烷,从而获得高纯度的产品,这是硅烷法的又一个突出的优点。

③    硅烷分解温度一般为800~900℃,远低于其它方法,因此由高温挥发或扩散引入的杂质就少。

同时,硅烷的分解产物都没有腐蚀性,从而避免了对设备的腐蚀以及硅受腐蚀而被玷污的现象。

而四氯化硅或三氯氢硅氢气还原法都会产生强腐蚀性的氯化氢气体。

因硅烷气是易燃易爆的气体,所以整个吸附系统以及分解室都要有高度严密性,必须隔绝空气。

贮藏和运输硅烷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用分子筛吸附硅烷,使用时可用氖气携带;另一种是把硅烷压入钢瓶,再以氢气稀释,使其浓度降低5%以下,从而避免爆炸、燃烧的危险。

2.四氯化硅氢还原法

(1)工业粗硅氯化制备四氯化硅目前,SiCl4的工业制备方法,一般是采用直接氯化法,将工业粗硅在加热条件下直接与氯反应制得SiCl4。

工业上常用不锈钢(或石英)制的氯化炉,将硅铁装入氯化炉,从氯化炉底部通入氯气,加热至200~300℃时,就开始反应生成SiCl4,其化学反应为:

Si+2Cl2=SiCl4

生成的SiCl4以气体状态从炉体上部转至冷凝器,冷却为液态后,再流入储料槽。

在生产中,一般将氯化温度控制在450~500℃,这样一方面可提高生产率,另一方面可保证质量,因为温度低时不仅反应速度慢,而且有副产品Si2Cl6、Si3Cl8等生成,影响产品纯度,但若温度过高,硅铁中其它难挥发杂质氯化物也会随SiCl4一起挥发出来,影响SiCl4纯度。

(2) 精馏提纯四氯化硅四氯化硅中通常含有铁、铝、钛、硼、磷等杂质,但这些杂质可以通过精馏的方法除去。

其原理就是根据四氯化硅与杂质沸点不同,它们具有不同的挥发能力,因而可以通过控制温度而将SiCl4与杂质分离,达到提纯的目的。

(3)  纯四氯化硅的氢还原 精馏提纯后的四氯化硅与高纯度的氢气在高温的还原炉内发生还原反应而制得高纯硅,其反应如下:

SiCl4+2H2=Si+4HCl↑实际反应比较复杂。

由于SiCl4被氢还原的速率较SiHCl3氢还原法低,因此目前使用SiCl4氢还原法制高纯硅的较少。

2.3硅化合物

硅化合物的作用,硅橡胶具有优异的耐臭氧、耐碱、生理惰性(对人机体没有不良影响,可做为某些脏器的修复材料,如人工关节)和电气性能。

某些特殊结构的硅橡胶,更具有优良的耐油、耐溶剂、耐辐射等特性,因此硅橡胶已广泛用于航空、宇宙航行技术、电气及电子工业部门。

用110—2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做生胶原料,乙炔炭黑做填料可制成导电橡胶,是电子表中连接集成电路与液晶屏的理想导电材料。

硅酸在水中能形成凝胶,因此可制得一种吸附剂---硅胶。

硅胶是一种极性吸附剂,对H20等极性物质都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工业上常用做干燥剂和吸附剂。

硅酸钠的水溶液叫水玻璃,工业上称做泡花碱。

木材及织物浸过水玻璃后,可以防腐,不易着火。

硅溶胶是以Si02为基本单位的水中分散体。

在羊毛纺织过程中,它可做为轻纺上浆的胶剂,以减少羊毛纤维的断头率,在涂层中含有硅溶胶,可提高无机纤维材料的表面抗热强度。

在搪瓷器皿制造业中,加进硅溶胶以后,可降低膨胀系数,以改进对四氟乙烯的粘合性,在玻璃及玻璃陶瓷中亦有同样效果。

若在玻璃中掺入25—30%的硅溶胶,可制得优质的硅硼酸玻璃。

某些钠硼硅酸盐玻璃(含氧化钠、氧化硼和氧化硅)经过热处理,原子重新组合,就分为互不熔混的两部分。

一部分主要含氧化硅,另一部分主要含氧化钠和氧化硼。

如果再用酸处理,那么二氧化硅将不受酸的影响而留下来,而氧化钠和氧化硼则溶于酸中,剩下众多的空洞一—微孔,于是就制成了用途广泛的微孔玻璃。

将微孔玻璃烘干,烧结,就得到高硅氧透明玻璃。

它耐高温,热稳定性好,透紫外线能力强,可在多方面代替石英玻璃,适宜做高温观察窗,比如宇宙飞船上的观察窗。

迫过它去观察物体,不会发生变形,因为它的光学均匀性也很好。

如果在普通的钠铝硼硅酸盐玻璃中加入少量卤化银做感光剂,微量铜做增感剂,用玻璃常规工艺熔化,退火再经适当处理,就能制成卤化银光色玻璃。

它会因光的强度不同而改变颜色,在强光防护、显示装置、光信息存储、交通工具上的挡风玻璃等方面,都有重要用途。

纯净的二氧化硅晶体叫做石英。

石英在1600℃熔化成粘稠液体,内部变为无规则形态,再遇冷时,因为粘度大而不易再结晶,成为石英玻璃。

它有很多特殊的性质,如能让可见光和紫外光通过,可用它制造紫外灯和光学仪器;它的膨胀系数小,能经受温度的剧变,而且有很好的抗酸性(除氢氟酸外),因此,常被用来制造高级化学器皿。

医用激光器配置的光能传输系统是用石英光导纤维制成的,它不仅细巧轻便,灵活自如,且可将激光能量传入人体内脏器官进行医治。

一种新型水泥——双快水泥,具有快凝、快硬的特点。

它浇注一天后的强度,相当于普通水泥浇注7-28天的强度,可用于滑升模板施工、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砌块的快速成型和脱模,也可用它做矿井巷道喷射混凝土或机械铸件造型自硬砂。

用废轮胎等制成海绵状弹性体,与粘结性强的乳剂和水泥混和搅拌,就成为橡胶水泥。

它克服了原有混凝土的缺点,能防止龟裂、剥离和吸水,既可用于铺路,又可用于建筑物上。

SiC叫碳化硅,又叫金刚砂。

它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结构,硬度极大,而且分解温度又很高,所以在工业上大量用作磨料。

氮化硅陶瓷的强度和硬度很高,抗热震性和耐化学腐蚀性好,摩擦系数小且有自润性,是一种优越的耐磨材料。

用氮化硅陶瓷制成的机械密封圈,经过几百到几千小时的运转后,磨损较小,寿命较原用材料提高几倍到十几倍。

以碳化硅陶瓷为基板的碳化硅远红外辐射板,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能辐射出2—15微米以上的长波红外线,它对有机物,高分子物质以及对远红外线有强烈吸收峰的含水物质等,有很高的干燥效率。

目前,这种碳化硅远红外辐射板巳用于自行车、缝纫机、家俱;木材,皮革,纺织,食品及粮食作物的干燥。

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使用温度,一般都在150oC以下,否则就会老化变质。

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硅橡胶,是以硅一氧一硅为主链的半无机高分子弹性体,兼有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某些特点,使用温度范围宽广。

三、单晶及多晶硅的制备方法及原理

3.1单晶硅英文,Monocrystallinesilicon,是硅的单晶体。

具有基本完整的点阵结构的晶体。

不同的方向具有不同的性质,是一种良好的半导材料。

纯度要求达到99.9999%,甚至达到99.9999999%以上。

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太阳能电池等。

用高纯度的多晶硅在单晶炉内拉制而成。

3.2.制备方法

单晶硅按晶体生长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直拉法(CZ)和区熔法(FZ)。

直拉法:

直拉法又称切克劳斯基法,它是在1917年有切克劳斯基(Czochralski)建立起来的一种晶体生长方法,简称CZ法。

直拉单晶制造是把原料多硅晶块放入石英坩埚中,在单晶炉中加热融化,再将一根直径只有10mm的棒状晶种(称籽晶)浸入融液中。

在合适的温度下,融液中的硅原子会顺着晶种的硅原子排列结构在固液交界面上形成规则的结晶,成为单晶体。

把晶种微微的旋转向上提升,融液中的硅原子会在前面形成的单晶体上继续结晶,并延续其规则的原子排列结构。

若整个结晶环境稳定,就可以周而复始的形成结晶,最后形成一根圆柱形的原子排列整齐的硅单晶晶体,即硅单晶锭。

当结晶加快时,晶体直径会变粗,提高升速可以使直径变细,增加温度能抑制结晶速度。

反之,若结晶变慢,直径变细,则通过降低拉速和降温去控制。

拉晶开始,先引出一定长度,直径为3~5mm的细颈,以消除结晶位错,这个过程叫做引晶。

然后放大单晶体直径至工艺要求,进入等径阶段,直至大部分硅融液都结晶成单晶锭,只剩下少量剩料。

控制直径,保证晶体等径生长是单晶制造的重要环节。

硅的熔点约为1450℃,拉晶过程始终保持在高温负压的环境中进行。

直径检测必须隔着观察窗在拉晶炉体外部非接触式实现。

拉晶过程中,固态晶体与液态融液的交界处会形成一个明亮的光环,亮度很高,称为光圈。

它其实是固液交界面处的弯月面对坩埚壁亮光的反射。

当晶体变粗时,光圈直径变大,反之则变小。

通过对光圈直径变化的检测,可以反映出单晶直径的变化情况。

自动直径检测就是基于这个原理发展起来的。

熔融的单质硅在凝固时硅原子以金刚石晶格排列成许多晶核,如果这些晶核长成晶面取向相同的晶粒,则这些晶粒平行结合起来便结晶成单晶硅。

区熔法:

如果需要生长及高纯度的硅单晶,其技术选择是悬浮区熔提炼,该项技术一般不用于GaAs。

区熔法可以得到低至1011cm-1的载流子浓度。

区熔生长技术的基本特点是样品的熔化部分是完全由固体部分支撑的,不需要坩埚。

柱状的高纯多晶材料固定于卡盘,一个金属线圈沿多晶长度方向缓慢移动并通过柱状多晶,在金属线圈中通过高功率的射频电流,射频功率技法的电磁场将在多晶柱中引起涡流,产生焦耳热,通过调整线圈功率,可以使得多晶柱紧邻线圈的部分熔化,线圈移过后,熔料在结晶为为单晶。

另一种使晶柱局部熔化的方法是使用聚焦电子束。

整个区熔生长装置可置于真空系统中,或者有保护气氛的封闭腔室内。

直拉法与区熔法对比:

通常来讲,CZ法的单晶拉制在国内比较普遍,且容易实现,主要是将多晶硅料放在坩埚中,加热后将融融态硅提拉出来,且单晶炉价格较FZ法拉制的设备便宜很多,FZ法时利用铜线圈将多晶硅园棒的料局部融化拉制,纯度较高。

两者拉出的单晶所用的范围不太相同。

3.3.多晶硅

硅烷法:

硅烷法是将硅烷通入以多晶硅晶种作为流化颗粒的流化床中,是硅烷裂解并在晶种上沉积,从而得到颗粒状多晶硅。

因硅烷制备方法不同,有日本Komatsu发明的硅化镁法,其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美国UnionCarbide发明的歧化法、美国MEMC采用的NaAlH4与SiF4反应方法。

硅化镁法是用Mg2Si与NHC1在液氨中反应生成硅烷。

该法由于原料消耗量大,成本高,危险性大,而没有推广,目前只有日本Komatsu使用此法。

现代硅烷的制备采用歧化法,即以冶金级硅与SiC14为原料合成硅烷,首先用SiCl4、Si和H2反应生成SiHCl3,然后SiHCl3歧化反应生成SiH2Cl2,最后由SiH2Cl2进行催化歧化反应生成SiH4,

即:

3SiCl4+Si+2H2=4SiHCl3

2SiHC13=SiH2Cl2+SiC14

3SiH2C12=SiH4+2SiHC13

由于上述每一步的转换效率都比较低,所以物料需要多次循环,整个过程要反复加热和冷却,使得能耗比较高。

制得的硅烷经精馏提纯后,通人类似西门子法固定床反应器,在800℃下进行热分解,反应如下:

SiH4=Si+2H2硅烷气体为有毒易燃性气体,沸点低,反应设备要密闭,并应有防火、防冻、防爆等安全措施。

硅烷又以它特有的自燃、爆炸性而著称。

硅烷有非常宽的自发着火范围和极强的燃烧能量,决定了它是一种高危险性的气体。

硅烷应用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因其高危特性而受到限制在涉及硅烷的工程或实验中,不当的设计、操作或管理均会造成严重的事故甚至灾害。

然而,实践表明,过分的畏惧和不当的防范并不能提供应用硅烷的安全保障。

因此,如何安全而有效地利用硅烷,一直是生产线和实验室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

西门子法与硅烷法对比:

硅烷热分解法与西门子法相比,其优点主要在于:

硅烷较易提纯,含硅量较高(87.5%,分解速度快,分解率高达99%),分解温度较低,生成的多晶硅的能耗仅为40kW·h/kg,且产品纯度高。

但是缺点也突出:

硅烷不但制造成本较高,而且易燃、易爆、安全l生差,国外曾发生过硅烷工厂强烈爆炸的事故。

因此,工业生产中,硅烷热分解法的应用不及西门子法。

改良西门子法目前虽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但因其技术的固有缺点—产率低,能耗高,成本高,资金投入大,资金回收慢等,经营风险也最大。

只有通过引人等离子体增强、流化床等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创新,才有可能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硅烷法的优势有利于为芯片产业服务,目前其生产安全性已逐步得到改进,其生产规模可能会迅速扩大,甚至取代改良西门子法。

虽然改良西门子法应用广泛,但是硅烷法很有发展前途。

流化床法:

流化床技术是美国MEMCPasadena公司开发的技术。

目前该公司生产能力为1400吨/年。

该公司用硅烷作反应气体,在流化床反应器中硅烷发生分解反应,在预先装入的细硅粒表面生长多晶硅颗粒。

硅烷流化床技术具有反应温度低(575~685°C),还原电耗低(SiH4热分解能耗降至10kWh/kg,相当于西门子法的10%,),沉积效率高(理论上转化率可以达到100%)、反应副产物(氢气)简单易处理等优点,而且流化床反应器能够连续运行,产量高、维护简单,因此这种技术最有希望降低多晶硅成本,工程分析表明这种技术制造的多晶硅成本可降低至20美元/公斤。

另外这种技术产品为粒状多晶硅,可以在直拉单晶炉采用连续加料系统,降低单晶硅成本,提高产量。

根据MEMC公司统计,使用粒状多晶硅,同时启动再加料系统,单晶硅制造成本降低40%,产量增加25%。

因此业界普遍看好流化床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大幅度降低多晶硅以及单晶硅成本的新技术,目前包括美国REC德国WACKER等传统多晶硅大厂目前都在开发这项技术。

美国联合碳化合物公司以SiCl4、H2、HCl和工业硅为原料,在高温高压流化床内(沸腾床)生成SiHCl3,将SiHCl3再进一步歧化加氢反应生成SiH2Cl2,继而生成硅烷气。

制得的硅烷气通入加有小颗粒硅粉的流化床反应炉内进行连续热分解反应,生成粒状多晶硅产品。

由于在流化床反应炉内参与反应的硅表面积大,故该方法生产效率高、电耗低、成本低。

该方法的缺点是安全性较差,危险性较大,且产品的纯度也不高。

不过,它还是基本能满足太阳能电池生产的使用。

故该方法比较适合大规模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

挪威REC公司利用硅烷气为原料,采用流化床反应炉闭环工艺分解出颗粒状多晶硅,且基本上不产生副产品和废弃物。

REC还积极致力于新型流化床反应器技术(FBR)的开发,该技术使多晶硅在流化床反应器中沉积,而不是在传统的热解沉积炉或西门子反应器中沉积,因而可极大地降低建厂投资和生产能耗。

德国瓦克公司开发了一套全新的粒状多晶硅流体化反应器技术生产工艺。

该工艺基于流化床技术(以三氯硅烷为给料),已在两台实验反应堆中进行了工业化规模生产试验,瓦克公司投资了约2亿欧元,在德国博格豪森建立新的超纯太阳能多晶硅工厂,2010年达到11500t的产能。

另外,美国Hemlock公司将开设实验性颗粒硅生产线来降低硅的成本,Helmlock公司计划在2010年将产能提高至19000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