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经济地理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386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经济地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经济地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经济地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经济地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经济地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经济地理学.docx

《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经济地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经济地理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经济地理学.docx

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经济地理学

第一节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基本概念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二节技术条件

一、基本概念

二、传统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三、高新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三节社会经济条件

一、地理位置、交通、信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人口与劳动力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三、社会基础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四、体制、政策、规划、法律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四节产业布局条件的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的基本要求

二、综合评价原则

本章课程实践专题——

综合评价《“海西”建设纲要》中在沿海三大中心建设“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三大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条件(每人1份,用打印输出,标明作者、指导教师)

第一节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基本概念

1、自然条件(环境)指人类生产活动所依赖的自然界中一部分。

分“纯自然条件”与“物化自然条件”。

前者几乎没有,后者日益增强。

2、自然资源,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工作或未来福利的自然条件中一部分。

3、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相对的,如土地,对工业来说,是条件,而对农业来说,则是资源。

4、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不可再生、可更新三类

5、自然资源具有地域性、有限性、整体性特征。

二、自然条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为产业布局提供必要的前提

原(燃)料是产业布局的必要条件;空间场所是任何产业布局必不可缺少的;为各类产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水源;不同产业有不同的影响。

教学案例——

一座年产150万吨钢铁联合企业,每月用水量达100万吨,相当于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月生活用水量;据统计,农业生产1公斤稻谷需耗水2吨

课堂讨论——

同一自然资源对不同产业有不同影响;不同自然资源对同一产业也有不同影响。

指导——

前者如水资源对水运、养殖、防洪、旅游、发电、浇灌溉等要求不同。

后者如气候资源对农业影响很大;而矿产资源就影响不大。

铁、煤对钢铁企业影响大;而气候资源就影响相对较小。

(二)为产业专业化布局(生产地域综合体)提供自然基础

教学案例——

18世纪初期,世界钢铁工业几乎都在煤铁资源丰富地区兴起发展起来的,如美国五大湖南岸工业区、阿巴拉契亚地区,英国伯明翰工业区、俄罗斯顿巴斯和乌拉尔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中国鞍山、攀枝花钢铁企业等。

(三)自然资源的分布影响产业开发的先后次序

教学案例——

同样是煤矿资源,西南地区与中部的安徽淮南和河南平顶山相比,开发先后是显然的;

陕西渭北与神府煤田,前者紧邻关中工业区,交通方便,经济基础好,早在宋代就已开发;而后者尽管储量巨大,煤质优良,开发条件优越,但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自然环境与经济基础都较差,到80年代中后期才开发,并受运力影响,开采规模难以扩大。

(四)自然资源的质量影响产业布局的效率

教学案例——

西亚与我国的石油,前者因埋藏浅、储量大、质量好,出油量大,可自喷式、大规模开采;而后者含硫较高,埋藏深,多要建动力井才能开发,进而影响开采规模。

可见二者的产业集群效率。

(五)自然资源的分布制约产业结构

教学案例——

资源多样化地区,可建综合型产业结构;条件单一地区,产业结构势必单一。

如山区农业与平原地区农业。

再如东北老工业区的综合产业结构就是建立在组合资源基础的。

(如下图)

(六)影响产业分布空间界限教学案例——

原材料工业受制于矿产资源分布是不言而喻的;自然条件恶劣地区无法布局某些产业,特别是不利于产

业集群形成;某些经济作物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也影响其产业布局,如橡胶生产业:

(1)高温(年均温在21-27℃、日均温在18℃以上、活动积温在7500℃以上);

(2)高湿(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月均湿度在75%以上);(3)静风(风速小于3m/s);(4)沃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生物循环迅速);这样,国际公认的橡胶生产和适宜区介于北纬17度与南纬10度之间。

如果要突破这个界限,必须改善其生产条件和生育品种,而我国成功地育出抗风寒系列品种,使橡胶生产向北扩展了6个纬度。

第二节技术条件

一、基本概念

技术:

指生产过程中运用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和技能的总和。

实质上是对自然界的控制与利用。

一般地说,分硬技术与软技术。

前者主要指设备、工具、工艺流程和作业方法;后者主要指劳动技能与管理水平。

传统技术多以硬技术为主;高新技术多以软技术为主。

二、传统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变废为宝、增加资源的可利用种类

如20世纪年代前后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的利用;能源利用的历程:

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

—可见,由无用变有用,由简单利用到深层次利用等,是技术在提高。

(二)降低矿产资源的利用品位界限

如,铜矿的利用:

1800年,要求品位在10%以上;1900年,则降为3.02%;1940年,再降为1.15%;到1980年则只要0.4%就能开采。

(三)拓展资源的利用深度

如油气资源的利用:

早期只能用作照明;19世纪至20世纪初可作为液体燃料;20世纪中期后,可作化工原料利用。

如今,石油资源可衍生的品种达上万种,相应的产业可形成以石油为中心的开采业、炼油业、化工业、医药业、纺织业产业集群,许多地区都把石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

(四)弱化产业布局对原(燃)料的指向性

下面以世界钢铁工业布局的演变为例(技术影响钢铁工业的布局)

时间技术特点布局特点典型例子

木炭燃料、帆船交通铁矿、森林丰富的沿河地区北欧的瑞典、挪威等地18世纪前

产业革命后煤炭燃料、蒸汽火车与轮船交通接近煤铁产地阿巴拉契亚地区、乌拉尔地区与顿巴斯、鲁尔地区、伯明翰美国阿巴拉契亚与苏必利尔铁矿之间的钢铁工业美国五大湖地区的芝加哥、底特律、克里夫日本太平洋沿岸及西欧国家、中国上海宝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20世纪后冶铁技术提高,焦煤耗用大、内河廉价水运接近产煤地区铁焦比下降,煤炭运输技术提高大型运输技术与输变电技术运用及沿海港接近铁矿丰富地区20世纪60年代后运离煤铁地区而趋沿海港口布局

五)克服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

1、运输技术与输变电技术的发展导致经济距离缩短,提高了效率;

2、冷冻技术应用使某些产品的运输距离增加,扩大了产业规模;

3、新能源的使用使原不能建厂的地区成为可能。

教学案例——

据文献载,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如果1912年乘火车旅行需100%;1931年则减少到88%,乘飞机则减少到38%;1951年乘飞机耗时减至9%;现在如果乘喷气式飞机则为3.6%。

据资料,阿根廷的牛肉出口在冷冻技术使用前,潘帕斯草原的大量牛群只能取皮弃肉;而1880年发明冷冻技术后,牛肉远销西欧,成为世纪最大的牛肉出口国。

据计算,1kg铀裂变释放能量是2500t标准煤;1kg氘释放能量相当于1万t标准煤能量;用核电为燃料几乎不受空间影响。

(六)导致区域支柱产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

区域支柱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的演变;产业分工细化,部门多样化。

如农业衍生出种子培育与供应、肥料制造、农产品销售等;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下降,畜牧业则上升。

推动工业向精密化、合成化、知识密集型转化,推动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表现为原有的部门分化为多个部门;如装备制造业应有金属、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武器弹药、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和文化办公用品等8个大类制造业。

其次是出现了许多新的产业部门,如航天工业、生物制造业等。

服务业也衍生出如保健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咨询业等。

(七)促进区域产业化与劳动地域分工的深化,形成产业集群基地。

如沿长江的钢铁工业带、沿福州福马路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

三、现代(高新)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知识回放

人类历史经历的三次科技浪潮——

——原始社会末期,农耕技术发明,农业出现;

——18世纪末期,工业技术发明应用,现代工业出现;

——20世纪60或70年代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出现。

现代工业经历的四次革命——

——18世纪初期~中期,以蒸汽机为标志;

——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以炼钢(使用转炉技术)为标志;

——19世纪中期后,以电力为标志;

——20世纪40~50年代,以电子为标志。

(一)高新技术的含义

指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生物制品、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及光纤通信、海洋工程为代表,表现为信息化、综合化、分散化、全球化和快速化等特点,具有节能化、节约原材料、产品高附加值、知识集约等职能特征。

(二)高新技术对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的影响

1、日益重视知识、智力和科学技术的作用;

2、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成为新兴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因素;

3、区域经济结构迅速变化,电子工业、信息产业地位显著上升;

4、改变了传统部门地域分工的界限,出现了新地域分工格局

传统产业间的界限模糊了;如生物工程、石油及附属产品,无土栽培;产学研一体化布局;新兴生产地域综合体形成;如区域“夕阳工业”地位下降;而“朝阳工业”地位上升。

5、生产向小型化、定制化、分散化发展。

第三节社会经济条件

一、地理位置、交通、信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概述

地理位置包括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

后两者对产业布局影响较大。

交通条件指区域间客运和货运的方便程度;信息条件包括科技文化、市场商贸、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信息。

教学案例——

美国的政治(邻接)地理位置分析;新加坡的经济地理位置分析;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交通条件分析;信息化社会信息条件的重要性分析。

2、三者间的关系

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构成完整的经济地理概念。

如福建泉州在封建社会时期与近代经济发展时期地理位置、信息、交通的关系。

信息与交通密切相关,又与位置相融。

三者均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如自清代以来我国东北地区、上海的位置、交通、信息条件的变化。

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引起位置、交通、信息条件的改变。

如欧洲世纪前后,地中海的经济位置、交通、信息的变化。

国际与国家关系影响位置、交通与信息的完善度。

3、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首先,它们都是一种经济资源,影响着产业的布局。

如城市自中心向外的产业布局规律(见下图3.1)。

直接影响二、三产业的布局。

间接影响第一产业和采掘业的布局。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

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人口数量及其变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经济人口门槛是产业布局的最低人口数。

(见下图3.2)

适度人口规模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适当的人口增长率影响产业布局的进一步发展。

(约2-5‰左右)

图3.1不同位置的城市经济地租影响产业布局(见左图3.1)销售产业布局的门槛示意

2、人口素质与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综合素质对产业(高层次产业)布局影响越来越大。

人口结构(性别、年龄、城乡、文化、民族)对产业布局重要影响。

如性别对轻重工业布局;年龄对保健业的布局;城乡与文化结构对消费产业;民

族对民族产业等等。

3、人口分布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生产力水平不同阶段影响产业布局的人口分布内容不同。

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对市场形成与产业布局有重大影响。

人口的迁移特性(正向或负向)对区域间产业布局影响不同。

教学案例——

14-15世纪地理大发现促使旧大陆人口向新大陆人口迁移,促进新大陆经济发展;历史上,我国北方人口四次大规模南迁(东晋、五代十国、北宋末年、解放初期)对福建经济的促进作用;近代中国战乱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一种“智力倒流”现象,加剧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产业布局差异。

三、原有社会经济基础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原有社会经济基础对产业布局和区域重大决策产生影响。

教学案例——

二战后,日本能在不到20年时间里迅速崛起,与其自明治维新以来的良好发展基础有关;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决定优先发展东部地区,以取得效率优先之目的,以迅速积累发展资金。

2、产业布局既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础的正效应而产生外部经济,又要注意因其布局而产生对其他产业的外部效应(正与负)。

教学案例——

建国初期,吉林市依据资源基础发展了煤炭、化工、铁合金、造纸和制糖等产业,并形成了较雄厚的基础;改革开放后,进行产业调整,就必须重视原有基础,如由煤化工转向石化工,控制污染型较大的铁合金与造纸业,并注重在原有基础上开发新的产业,以提升产业层次。

3、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原有历史基础,结合现实需要充分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上海钢铁工业布局”教学案例——

合理方面:

有近代较早兴起的工业和天然良港作依托;有长江作腹地拓展;有与当地的机械、化工、轻纺工业形成生产地域综合体(集群化发展)。

不合理方面:

先天不足,即远离原燃料分布地;已有的“外钢内材”分布格局不合理;许多钢铁企业与居民地混杂布局。

四、市场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市场条件从生产目的方面影响产业布局。

2、市场条件影响产业布局的内容和区域产业结构。

3、第三产业布局必须与市场融合布局。

4、市场的动态变化使产业布局也要动态调整。

教学案例——

东北经济区的农业结构调整:

在半殖民地时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大量种植小麦与大豆,尤其是,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区内与国内对粮食的需求量,而发展高产玉米,以至于出现玉米产品相对过剩局面,估计今后会对农业结构作进一步调整。

澳大利亚的小麦业与畜牧业的调整也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的。

三大古典区位理论都十分重视市场的研究。

五、体制、政策、规划和法制等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请大家自己分析,暂不作介绍)

第四节产业布局条件的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的基本要求

1、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布局的影响因子动态变化(就自然资源而言)

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阶段,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较大;

生产资料的自然资源阶段,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对产业的布局起主导作用;

生活环境的自然资源阶段,良好的环境成为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2、产业发展的动态目标影响产业布局因子的动态变化

农业生产主导时期,自然条件,特别是土地和气候资源的影响大;

工业生产主导时期,矿产资源的影响大;

服务业主导时期,良好的文化娱乐设施、便利的交通及美丽的风光则成为重要影响因子。

二、综合评价原则

1、全面考察与突出重点因子相结合;

2、辩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逆向评价与顺向评价相结合;

5、强化组合优势的评价;

6、经济、社会、生态相结合的评价。

本章思考题

1、简述自然条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2、以钢铁工业布局变化为例,说明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作业)

3、何谓高新技术?

它对产业布局有哪些影响?

4、简述位置、交通、信息间的关系?

5、分析人口与劳动力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作业)

6、如何认识社会经济基础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作业)

综合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1、本次专题研究属于资料调查与总结,资料来源可以是网络(要在报告中注明具体出处),也可以是图书馆资料库(要注明具体书名)

2、根据专题要求可选择其中一个中心(或厦门或福州或泉州)的有三个基地进行评价,也可以全部一起评价。

(注意:

制造业基地有8个部门<见笔记中>,三个中心侧重点不同)

3、报告必须从自然条件(资源)、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中的原则与要求也请见<课堂笔记>中。

4、报告在11月初上交,每人一份,注明指导教师,必须是打印格式。

具体格式如下:

《“海西”**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综合评价》

**学生(指导老师)

一、“海西”某中心城市的经济地理概况(说明某中心城市某(些)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处于这种地位的原因)

二、某中心城市某主导产业的综合评价

2.1自然条件(资源)评价

2.2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2.3技术条件评价

三、结论与展望(要求对评价的内容未来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