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剧本演绎思品课不曾预约的精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346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剧本演绎思品课不曾预约的精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用剧本演绎思品课不曾预约的精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用剧本演绎思品课不曾预约的精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用剧本演绎思品课不曾预约的精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用剧本演绎思品课不曾预约的精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剧本演绎思品课不曾预约的精彩.docx

《用剧本演绎思品课不曾预约的精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剧本演绎思品课不曾预约的精彩.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剧本演绎思品课不曾预约的精彩.docx

用剧本演绎思品课不曾预约的精彩

用剧本演绎思品课不曾预约的精彩

  【摘要】《思想品德》教材因文本概念、观点、原理多,理论性强,文本内容又具有鲜明的抽象性等特点而并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对思品课教学也并不感兴趣。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提高思品课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深深体会到,将思想品德文本内容改编为剧本,让学生表演,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兴奋度,使教学不是“糖衣”却胜似“糖衣”而粘住学生,演绎出思想品德课不曾预约的精彩。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课本剧;文本

  【作者简介】吴宝席,中学高级教师,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成员,徐州市政治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县名教师,徐州市陶行知研究会骨干成员,县政治中心组核心成员,徐州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沛县实验学校政治教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多次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中图分类号:

G6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0568(2015)31-0039-04

  教材编写组在编写《思想品德》教材时,虽将精美插图、典型人物、生活场景、自然风光、生命景观、图标图示、学生生活、社会热点等融入文本,力图使文本图文并茂,以增强文本的可读性,但因教材文本概念、观点、原理多,理论性强,教学内容又具有鲜明的抽象性等特点而并不受学生欢迎,因此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参与度并不高。

再者,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手段单调,教师照本宣科,只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思想品德课丰富的人文内涵,缺乏情感体验、情感浸染、文化陶冶,从而把生动活泼、充满人性化的思想品德课演变为了机械的道德知识灌输课、应付考试课,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丧失了应有的活力与价值。

思想品德课教学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兴奋度,使教学不是“糖衣”却胜似“糖衣”而粘住学生,从而打造出精彩、高效的生态思想品德课堂呢?

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深深体会到,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将文本内容改编为剧本,让学生表演,可演绎出思想品德课不曾预约的精彩。

  一、课本剧的特点及功效

  顾名思义,课本剧就是根据课本内容而改编成的戏剧、话剧,即师生以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情节为基础,把其中有人物、有情节、有情景、有动作、有对话的文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并加入合理丰富的想象,进行适当艺术加工,编成能够表演的相声、小品或小型话剧。

课本剧将文本内容以戏剧样式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表演。

表演课本剧是形象、直观演绎教材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对文本内容的透析、超越和拓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是学生所青睐的教学形式。

课本剧表演形式灵活多样,不受学生水平、表演设施、表演场地、表演规模、表演形式、表演时间等限制,只要求师生对教材内容作一些比较简单的加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具有可操作性,能化抽象为形象、化平面为立体、化枯燥为生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具有真实性、形象性、服务性、交流性、合作性、灵活性、大众性等特点。

  课本剧是以文本中的课文为“源”改编而成,学生在编、排、演、赏、析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体验、认知,以增强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编剧,可以使学生养成提前预习文本的习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对文本内容的记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水平;排演,可以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和形态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得以提高,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勇气,提高其心理素质,激发表现欲,增强成功欲。

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创设热烈的课堂教学情境,渲染浓烈的课堂教学气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在观看课本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使得知识得以巩固,情感得以丰富,德行得以升华,使教学更具灵性和磁性。

  二、课本剧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

“最好是把儿童的学习变成一种游戏似的,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这是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

”恰当地把文本变为剧本,形象直观地演绎教材,符合这一教育原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文本变剧本――在表演中激发学习兴趣

  大量研究表明,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

乌申斯基曾指出: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自主先学是新课改的要求和呼吁。

但由于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动力不足,思想品德课内容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所以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并不感兴趣,课前预习者则少之又少,即使是在课堂自主学习环节,也是心不在焉,敷衍塞责。

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主动性就成了教师的一大任务。

如若能把文本内容改变成剧本,让学生表演,使静态的文本化为动态的“文化情景”,化无声的文字、图片为声情并茂的表演,学生的参与度就会增强,他们的体验也就愈发深刻,自然而然地会与文本中的情境交融在一起,从而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增强了文本的吸引力,极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质量。

课本剧表演,能激活学生的神经,调动学习的多种感官,触及学生心灵深处,使学生通过角色置换进入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去经历、去感知、去实践,主动研读文本,构建知识体系。

  如,在教学《生活需要宽容》一课(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七课第一框题)时,笔者首先让两位同学表演根据教材P61的中三幅插图改编成的短剧。

由于两位同学在课前排演过,课堂表演形象、生动、夸张,一下子使学生兴趣盎然,探究欲大增,个个跃跃欲试。

紧接着,老师提出如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看了两位同学的表演,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2)如果我们的生活都像这样,会怎么样呢?

(3)这一短剧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回味着短剧内容,带着问题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中的情境,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没有冗长的灌输,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多余的要求,一切是那样的自然而又恰到好处。

课本剧表演使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知识的纽带”,在表演中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求知欲大大增强,学习文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都大大地提高。

  2.文本变剧本――在表演中理解文本原理

  理解是演好课本剧的首要条件。

编排和演出一部成功的课本剧,对学生深入理解、领会文本意旨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

因为,要编演好课本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认真的阅读和理解,吃透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掌握文本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弄清文本内容的教育意蕴,构思剧本的表演技巧,把握文本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研究剧本中人物形象怎样塑造等,这就无形地增强了学生对思品观点和原理的理解。

课本剧是一种特殊、高效的信息和教学资源,好似一幅幅活灵活现的教学载体,蕴含着很强的知识性、启迪性和教育性,通过活生生的画卷、真实可信的场面,具体、形象地呈现文本知识,生动活泼地阐释文本原理,寓意深刻地折射德育内容,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通过对课本剧的表演、观察、赏析、感悟、体验,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荡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把文本中的原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揭示概念、解释原理、透析观点、内化德行。

  如,在教学《珍视集体团结》(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9课第二框)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较容易地感知“发挥集体的力量,必须有共同的目标”等教材内容,笔者把教材P81中的“车子为何停在原地”插图改变为短剧,让学生分别扮演天鹅、梭鱼、和大虾,3个人一起套上小推车,拼命地拉,并配以一些语言,但小推车丝毫不动。

接着,出示3个问题:

(1)天鹅、梭鱼和大虾用尽了力气但推车还是停留在原地,丝毫不动,为什么?

(2)它们怎样才能把行李运到目的地?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们积极探究,踊跃回答,从而高质量地感知了教材,理解了原理。

  3.文本变剧本――在表演中实现多元感悟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引导学生多元地体验课程,尊重学生在文本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已成为新的教育理念,这既是对学生生命活动的肯定,也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

实施新课程,教师应遵循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不机械地用课本去束缚学生的思想,不否定学生的自我观点,不用所谓的“统一答案”固化学生,当学生的感悟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不太吻合时,应视为正常现象,不否定学生的主体感悟,而应当找准沟通点进行沟通、交流、引导。

新课标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和创造家,他们丰富的个性决定了他们对文本材料的感悟、理解、反应是多元的、多重的。

所以,课堂教学要重视并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努力为学生创造体验的平台,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教师应尊重和开发他们的多元智能,为他们创设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或舞台。

把文本改编成剧本,让学生表演,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文本,并大胆地把对文本多元的体验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表演或欣赏中体会隐含于文本内容中的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并在相互交流和启发下不断生成新的、更深层的感悟,使领悟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如,在教学:

“消费者的人格”(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4课第二框题)时,笔者把教材P36―37中的文本材料让学生自编成文本,并在课堂上表演,3位同学分别扮演消费者王某、商场管理员张某和商场保安。

短剧表演结束后,出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欣赏过表演后,你想说些什么?

(2)该商场的做法是否妥当?

为什么?

(3)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你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问题一出,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同学对扮演商场管理员和保安的同学的表演不太肯定,原因是他们没有表演出管理人员和保安的强硬和蛮横态度。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余学生的思维火花也仿佛在这一瞬间被点燃了。

还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表演了当时管理人员的强横和保安的霸道,有的认为该商场的做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同学提出了与老师预设相反的维权手段。

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在激情表演和自主发言中深深地融入了文本情境,发出了丰富而又多元的感悟,同时,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也在表演者中得以内化。

在表演中,他们领略到了文本内涵的真正意蕴,在亲历的过程中体验了道德生活的真正意义,他们独到的见解与表演让学习活动变得愉悦多彩,他们相互的激发与启迪也让闪光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4.文本变剧本――在表演中体验道德责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现在的许多中学生缺乏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而具有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不仅是成人的基本标志,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而角色扮演是内化道德认知,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最好的途径和方法。

所谓“角色扮演”,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故事、事件的情节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体验相应角色的感受,练习承担相应角色的义务,学习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有的态度和所需的能力。

道德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承担角色”,而承担角色实际上就是社会行为的预演,一次角色扮演胜过教师千次的说教。

  如,在教学《学会尊重别人》(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5课第二框题)时,笔者把文本P49中的内容改编成“模拟特殊人生,体验别样生活”的短剧,让同学分别扮演生理上有缺陷的(或瘸腿、或断臂、或眼盲、或聋哑)残疾人,逐一表演,亲身体验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及压力。

表演开始了,盲人上厕所、断臂人系鞋带、瘸子上楼梯、聋哑人问路……表演结束后,表演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真难啊!

我当时特别需要帮助。

让学生模拟特殊人生,使其从中获得的体验无疑要比教师在课堂上乏味的说教强好多倍。

学生有了切身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会扩展到情感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5.文本变剧本――在表演中升华道德情感

  实践性是课程的一贯追求和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致力于道德知识内化、道德情感熏陶、道德品质塑造和道德行为养成的德育课,其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不是靠老师说几点道理、讲几点作用、提几条要求就可以实现的,还须把学生置于一定的实践活动中,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让他们浸润在如痴如醉的“情感场”,通过对话、体验、感悟和反思,让德行在“心灵对话”、“心灵颤动”中形成。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挂有这么一句格言:

“IhearIforget,IseeIremember,IdoIunderstand.”(“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颇富哲理的格言寓意要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和动身等实践活动,才能对知识进行内化。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课本剧的表演,就是实践的一种形式,通过学生表演和观看我们去体悟我们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从而活化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把思品课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演一演,胜千言”,不需要教师再作斟词酌句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在想、写、编和演的过程中把对文本中的感情升华提到了更高的层次,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学生表演课本剧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通过表演课本剧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其教育效果与影响的深远度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如,在教学《孝敬父母长辈》(苏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4课第三框题)时,为了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母亲在10个月的生命孕育中默默承受着的艰辛,笔者把教材P38中的文本内容,改编为《生命的艰辛》,并邀请了表演学生的妈妈也参与表演。

笔者让女生身前背上十几斤重的大书包进行学习、洗脚、穿鞋、上下楼梯等表演。

一开始,表演者感到很轻松,但后来却是满头大汗,甚至不能坚持把表演项目全部完成。

这时,妈妈走上前去,抱着自己的女儿并为她擦汗。

看到这一表演,许多同学眼里噙满了泪水,纷纷主动举手发言,谈自己的感悟,孝敬父母的思想意识溢于言表,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学生感悟到高尚道德品质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余雷.小学课本剧的改编探究[J].中小学研究,2009,(8):

26-27

  [2]张倩倩.浅谈学生表演课本剧的益处[J].当代教育研究,2009(9):

11-12

  [3]刘江彦.浅谈课本剧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作用[J].新课程:

中学版,2011(3):

72-7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z].2011版

  [5]郑春宵.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J].江西教育:

教学版,2005(7):

62-62

  [6]余贤根.课本剧,演绎的不仅仅是故事[J].教学月刊:

小学版,2007(7):

58-58

  (编辑:

刘金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