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宏观综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2203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宏观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教案宏观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教案宏观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教案宏观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教案宏观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宏观综述.docx

《教案宏观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宏观综述.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宏观综述.docx

教案宏观综述

《宏观经济学》课程

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内容概述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

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决定和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

宏观经济学通过经济总量的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政策理论等。

二、课程的性质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样,都是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和把握整个宏观经济体系的内容,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四、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

  全院经济学类第一、二、三学科群二年级本科生

五、开课学期

  第四学期

六、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

  课程的总学时为54学时,总学分为3学分

七、先修课程

  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和微观经济学

八、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主要是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结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主题发言和课后练习等方法组织教学。

在教学形式上,以口头讲述为主,辅助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困难。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要求

  课程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笔试,闭卷。

成绩评定:

平时作业占%,考试成绩占%

十、课程使用的教材名称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高本权,2003:

《西方经济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1、高鸿业等,2002:

《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厉以宁等,2001:

《西方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宋承先,2000:

《西方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4、黎诣远,2002:

《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斯蒂格里茨,2000:

《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曼昆,2000:

《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萨缪尔森等,1999:

《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

8、[美]多恩布什、费希尔,2003: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埃克伦德等,2001:

《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蒋中一,1999:

《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商务印书馆

11、尹伯成,1999:

《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课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课时

第十四章国民收入核算6

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收入一支出模型6

第十六章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4

第十七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IS-LM模型4

第十八章宏观经济政策4

第十九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5

第二十章通货膨和失业理论6

第二十一章经济周期理论3

第二十二章经济增长理论4

第二十三章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3

第二十四章国际经济学概说3

第二十五章西方经济学说简史2

讨论、习题课4

总课时54

第十四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本章起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总量,它通过国民收入这一综合指标来研究和反映一国经济的均衡条件,研究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运动,经济增长等重大问题。

本章首先研究有关国民收入如何核算的一系列问题。

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是准确把握有关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的一系列概念,掌握两种核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衡量宏观经济总量的几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

3、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4、潜在GNP及其缺口

计划课时:

6学时

第一节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一、国民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由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具体内容是:

1、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2、国民生产总值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的价值;3、国民生产总值指的仅仅是一个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不是一定时期内所出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4、国民生产总值仅仅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价值,故包含时间因素;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价值,而不管这种生产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进行;6、除少数例外,国民生产总值仅仅是指为市场而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包括在内。

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名义GN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NP是用从前某一年价格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NP=名义GNP/GNP价格指数×100%

三、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最终使用的产品。

最终产品等于某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减去所有中间产品的价值。

也就是等于这个国家在这一时期的生产中新增加或新创造的价值,它形成该国在这一时期所有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物品用的产品。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划分的标准是是否重复出售。

四、现在生产和销售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内新生产而不是新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它等于今年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减去上年库存加进今年库存的价值。

五、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而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

GDP=GNP-本国国民在国外取得的收入+外国国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

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

  国民生产总值一般仅仅是指市场活动的价值。

七、GNP指标的局限性

  1、GNP指标在衡量一个国家的产出时,统计进去的是通过市场交换可以用市场价格标价的产出,非市场活动则不能被记入GNP。

  2、由于人均GNP表示的经济福利是用产品的市场价格来表示的,因此两个国家同样的人均GNP水平,却可能由于两个国家产品的价格水平不同,实际福利水平也不同。

  3、人均GNP是一个平均数,它并不反映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

  4、GNP不反映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拥有情况以及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第二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一、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简单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2、包含储蓄和投资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3、包括政府购买和税收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4、包括出口和进口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二、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也就是从企业生产成本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三、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量GNP。

GNP=C+I+G+(X-M)

四、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

1、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

2、国民收入(NI)=NN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3、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转移支付

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是GNP=C+I,从收入的角度看是GNI=C+S,由于GNP=GNI,所以C+I≡C+S,即:

I≡S。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是GNP=C+I+G,从收入的角度看是GNI=C+S+T,由于GNP=GNI,所以C+I+G≡C+S+T,即:

I+G≡S+T。

整理后为:

I≡S+(T-G)。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是GNP=C+I+G+X,从收入的角度看是GNI=C+S+T+M,由于GNP=GNI,所以C+I+G+X≡C+S+T+M,即:

I+G+X≡S+T+M。

整理后为:

I≡S+(T-G)+(M-X)。

第四节潜在国民生产总值

一、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潜在国民生产总值指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劳动力、土地、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

二、GNP缺口和奥肯定律

  GNP缺口是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差距。

奥肯定律的内容是:

(1)假定潜在GNP每年增长X%;

(2)如果实际GNP每年增长超过潜在增长的3%,则失业率下降1%。

复习思考题

1、国民生产总值

2、用收入法核算国民生产总值

3、用支出法核算国民生产总值

4、从国民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5、GNP缺口和奥肯定律

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收入一支出模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在上一章基础上,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以及经济社会的生产和收入水平是怎样决定的。

对学生教学要求是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内容及关系,国民收入决定条件和乘数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及其关系

2、不同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3、乘数原理

4、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

5、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计划课时:

6学时

第一节宏观均衡的基本理解

一、最简单的经济体系

1、只有家庭和企业两个部门,企业的投资是自发的。

2、价格不变,无论需求为多少,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3、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

因此GNP=NNP=NI=PI=DPI。

二、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

  当一个社会所有企业的生产即总供给等于该社会全体购买者对这些产品的总需求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

均衡产出是指与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均衡产出是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

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经济达到均衡时,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

第二节消费函数

一、家庭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表示消费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即:

C=C(y)

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MPC=△C/△Y=dc/dY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C/Y

若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则C=a+by;其中a为自发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

二、储蓄函数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储蓄是收入的函数。

即:

S=S(y)

边际储蓄倾向是增加的储蓄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MPS=△S/△Y=ds/dY

平均储蓄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

APS=S/Y

若储蓄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则S=Y-C=Y-(a+by)=-a+(1-b)y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总收入。

2、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

3、APS和APC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

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是家庭消费的总和。

但社会消费函数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

因为有以下限制条件:

一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二是政府税收政策;三是公司未分配利润所占的比例。

五、消费理论的发展

1、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定。

2、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

3、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使用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Y=C+I

C=a+bY

解联立方程式,可以得到均衡收入:

Y=(a+I)/(1-b)

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I=S=Y-C,

S=-a+(1-b)y

解联立方程式同样可得到均衡收入:

Y=(a+I)/(1-b)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变动

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

  假定本期消费支出是上一期收入的函数,即:

C=a+bYt-1,则收入决定公式将变为一阶差分方程:

Yt=byt-1+a+I

其解为:

Yt=〔yo-(a+It)/(1-b)〕bt+(a+It)/(1-b)

运用该解可直接计算出某一期的收入。

二、乘数原理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乘数公式:

k=1/(1-MPC)=1/MPS

理解乘数理论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乘数是一把双刃剑,投资增加可以引起收入倍增,投资减少也可以引起收入的倍减。

第二、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供给无约束,即社会必须存在闲置资源。

第三、理论上讲,乘数发挥作用是瞬间完成的,但在实际中因传导过程不同,乘数作用也不同。

三、通货紧缩缺口和通货膨胀缺口

  通货紧缩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水平或总支出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收入(或GNP)所要求的总需求或总支出的缺口。

通货紧缩缺口的存在使经济产生衰退现象,就是出现失业。

失业不仅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损失,丧失本来可能生产的产量,还会给失业者本人及家庭造成损失,使他们失去本来可用劳动换来的收入,失业者及家庭的地位、声望以及身心健康都要受到影响,犯罪和自杀现象也可能增加,因而千方百计降低失业率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

通货膨胀缺口是指实际总支出超过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的缺口。

通货膨胀缺口的存在会引起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也会影响经济运行和经营,经济效率会下降,经济增长会停滞。

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率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

第五节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政府的收入和支出

  政府收入主要来自税收。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代数表达式:

Y=(a-bTo+I+G)/〔1-b(1-t)〕

三、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1-b(1-t)〕

政府税收乘数kT=-b/〔1-b(1-t)〕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b/〔1-b(1-t)〕

平衡预算乘数KB=kG+kT=(1-b)/〔1-b(1-t)〕

四、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均衡的国民收入不仅取决于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还取决于净出口。

净出口是指一国的出口(X)大于其进口(M)的余额。

进口是收入的增函数。

一国的进口是另一国的出口。

因此,甲国的出口可看作是乙国收入水平的函数,乙国收入变化会直接影响甲国的出口,进而影响甲国收入水平。

同样,甲国收入变化也会影响乙国的出口和收入。

复习思考题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2、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3、乘数原理

4、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

5、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第十六章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在上一章分析的基础上引人货币供给和需求,考察利率如何决定以及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并为下一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分析作准备。

要求学生掌握货币需求函数,货币市场作用机理,利率与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量的方式

2、货币需求影响因素及其需求函数

3、流动偏好陷阱

4、资本边际效率和投资边际效率

5、利率与国民收入

计划课时:

4学时

第一节货币的性质和形态

一、货币的性质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是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可用于交换产品和劳务的东西。

也具有价值尺度和价值贮藏职能。

二、货币的形态

货币经历了从金属货币、铸币、纸币和硬币的发展过程。

M1=现金+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货币近似物

第二节银行体系与货币供给

一、银行体系

  现代西方的银行体系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组成。

二、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M1)由个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

中央银行是货币供给的最终决定者。

商业银行体系创造的存款货币量=原始现金量×1/法定准备率

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方式:

改变法定准备率;改变贴现率;买卖政府债券。

货币基础(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

货币流通量=货币乘数×活动力强大的货币量

第三节货币的需求

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财富的数量。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1、货币需求和人们的实际收入同方向变化。

2、货币需求和商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化。

3、货币需求和利率反方向变化。

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

1、交易动机,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交易或者说支付。

原因是人们日常收支的非同期性。

2、预防动机,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应付不测之需。

原因是人们未来收支的非同一性。

3、投机动机,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为增加资本收益,需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原因是不同资产形式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二、流动偏好陷阱

  对利率的预期是人们调节货币和债券配置比例的重要依据,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

债券价格与利率也是反方向变动。

流动偏好陷阱:

当利率降到很低,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手中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不肯去买债券,货币投机需求变得无限大,此时货币供给增加不会引起利率变动。

三、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是人们实际收入的增函数和利率的减函数。

md=Md/P=kY-hr

当收入不变时,货币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当利率不变时,货币需求随收入上升而增加。

第四节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一、货币市场均衡

  当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就达到了均衡。

通常把货币供给看成一个既定的外生变量,以Ms代表货币供给,这样货币市场的均衡即通过利率调节货币需求使之等于某个给定的货币供给。

Ms=Md=(ky-hr)P

二、利率与投资需求

  经济学中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

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在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既定时,企业是否投资就决定于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增加。

三、资本边际效率和投资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R=R1/(1+r)+R2/(1+r)2+…+Rn/(1+r)n+J/(1+r)n

式中:

R代表资本品供给价格,R1,R0…Rn代表不同年份(时期)的预期收益,J代表资本品在n年份的残值,r代表资本边际效率。

一个企业的资本边际效率曲线是阶梯形的,但经济社会中所有企业的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加总在一起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说明投资量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投资边际效率(MEI)。

考虑到利率下降引起企业投资增加,就会使资本品价格上涨,在预期收益不变情况下,r必然缩小,由于R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就是投资边际效率。

投资边际效率小于资本边际效率,MEI曲线在MEC曲线的左下方,比MEC曲线更陡峭。

四、利率与国民收入

  利率下降会引起投资增加,投资的增加又引起国民收入的增长;反之,利率上升会引起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引起国民收入的下降。

复习思考题

1、货币的形态

2、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量的方式

3、货币需求

4、流动偏好陷阱

5、资本边际效率和投资边际效率

6、利率与国民收入

第十七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IS一LM模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研究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

通过IS-LM模型,即“汉森一希克斯模型”,说明在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一分析勾勒出凯恩斯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

要求学生掌握两个市场分别均衡和共同均衡的条件,公式表达,图形表述,了解失衡组合和凯恩斯基本理论框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IS、LM曲线的推导

2、IS-LM模型

3、两个市场的失衡及其调整

4、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体系

计划课时:

4学时

第一节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一、IS曲线的由来

  产品市场的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二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模型可表示为:

  均衡条件:

I=S注入量与漏出量相等,投资量等于储蓄量。

投资函数:

I=I(r)投资量是利率的减函数。

储蓄函数:

S=S(y)储蓄、消费是收入的増函数。

即:

I(r)=S(y),该式表明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

二、IS曲线的斜率

  IS曲线的斜率为负值,表示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呈反方向运动。

IS曲线越平缓,表示投资对利率的变化越敏感,反之,IS曲线越陡峭,表示投资对利率的变化反应越不敏感。

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取决于d、b、t三个因素。

三、IS曲线的移动

  投资、政府购买、出口的增加使IS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向左移动;储蓄、税收、进口的增加引起IS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向右移动。

四、产品市场的失衡

  IS曲线是所有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对应点的连线,因此,IS曲线外的任一点都代表了产品市场的失衡状态。

在IS曲线的左下方,I>S;在IS曲线的右上方,I

第二节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一、LM曲线的由来

货币市场的均衡是指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货币市场的均衡模型可表示为:

均衡条件:

L=M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供给量。

货币需求:

L=L+LL是收入的増函数,L是利率的减函数。

货币供给:

M=M。

货币供给量由政府货币政策决定,为一既定的常数M。

即:

L1(Y)+L2(r)=M。

该模型表示在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二、LM曲线的斜率

LM曲线斜率为正值,表示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是同方向运动。

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的变化很敏感时,LM曲线较平缓,反之,则陡峭;货币交易需求对收入的变动很敏感时,LM曲线较陡峭、反之,则平缓。

三、LM曲线的移动

货币投机需求曲线移动,会使LM曲线发生方向相反的移动;货币交易需求曲线移动,会使LM曲线发生方向相同的移动;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动将使LM曲线同方向移动。

四、货币市场的失衡

LM曲线是所有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对应点的连线,因此,LM曲线外的任一点都代表了货币市场的失衡状态。

在LM曲线的右下方,L>M;在LM曲线的左上方,L

第三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与IS一LM模型

一、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同一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上同时达到均衡时,均衡利率与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