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2125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三、心与教的过程包含有哪五种要素?

包含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五种因素。

学与教的过程包含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三种过程。

四、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五、教育心理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历程?

1.础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奠定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六、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发展有哪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

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但各个阶段之间彼此又不能截然分开。

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的发展是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的。

其三,不平衡性。

同一个体,不同生理系统之间心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达到成熟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其四,差异性。

不同个体,达到最高的发展水平、发展的速度、达到成熟的时间都不相同。

三、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

我国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间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划分为8个阶段。

即: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四、童年期儿童有哪些主要的心理特征?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

这是一个人一生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他们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仍须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五、什么是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个人学习的心理、生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六、什么是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当然,关键期也并非是绝对的,即使错过了关键期,以后经过补偿性学习,仍有可能获得某些能力,只是难度要大些。

七、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发展观有哪些主要观点?

他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是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过程,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他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他将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八、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有哪些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九、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思维有哪些主要特征?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所谓守恒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

十、什么是人格?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十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他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一个要解决的发展危机。

其中前5个阶段分别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十二、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一是认识成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情感成分,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三是意志成分,属于对自己的控制。

十三、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分别为

1.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

十四、自我意识怎样对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十五、什么是社会性认知?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十六、什么是认知风格?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十七、学生的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场独立与场依存。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十八、世界最早的智力测验是什么?

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十九、世界上最流行智力测验是什么?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二十、智商和求智商的方式。

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二十一、智力的个别差异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即智力水平属于中等程度的人占大多数,智力水平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

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

二十二、什么是性格?

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二十三、性格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二十四、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等。

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个体在情绪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如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以及坚韧性等方面的特征。

二十五、性格的类型

性格的类型主要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

独立型和顺从型。

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二十六、特殊儿童有几个种类?

分为智力超常儿童(指智商超过140的儿童)和弱智儿童(智商低于70的儿童)

二十七、针对特殊儿童可以采用哪些具体的教育措施?

一是随班就读。

(缺陷儿童进人普通学校学习)

二是普通班加巡回辅导。

三是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四是设置特殊班。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学习?

你是如何理解的?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第一,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学习者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第三,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有哪些区别?

人类学习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第二,人的学习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学生学习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

第三,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第四,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

修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的发展。

三、加涅是怎样对学习层次进行分类的?

加涅根据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

①信号学习。

②刺激一反应学习。

③连锁学习。

④言语联结学习。

⑤辨别学习。

⑥概念学习。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

⑧解决问题学习。

四、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是怎样将学习分类的?

①智慧技能。

②认知策略。

③言语信息。

④动作技能。

⑤态度。

五、我国心理学家是怎样对学习进行分类的。

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六、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是联结理论的主要代表。

七、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

八、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的三条基本规律是什么?

①效果律。

在学习中如果作出的反应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的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②练习律。

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小。

③准备律。

如果联结形成之前,个体心理有一种准备状态,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八、斯金纳的操作性作用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九、什么是强化?

什么是正强化?

什么是负强化?

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正强化是指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

如奖励或表扬。

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

如取消某种禁令。

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最终都是提高反应的概率。

这与惩罚不同,惩罚是抑制或消除某种反应,即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

十、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用公式表示为S—O—R。

十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十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4.理解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

十三、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1.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方式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意义学习的条件: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是学习者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同化新知识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十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也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学习者对不同的命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取决于个体的经验背景。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有哪些功能?

1.激活功能。

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2.指向功能。

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3.强化功能。

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三、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四、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什么?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五、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有哪些主要成份?

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成份。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六、学习动机的种类

1.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七、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都存在哪些关系?

一致的情况是:

学习动机高,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

不一致的情况是: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学习动机不强,如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

八、马斯洛需要层次说有哪些主要内容?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九、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

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十、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对行为的成败最经常归纳的原因有:

能力高低、努力程序、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并把这些因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其中最好的归因是努力归因。

十一、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十二、班杜拉认为强化哪三种?

强化有三种:

一是直接强化。

二是替代性强化。

三是自我强化。

十三、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序。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

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语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应从鼓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把学习的成改做努力归因。

以便学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

十四、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有哪些主要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当然,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我们平时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都是迁移。

二、迁移的种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负迁移又叫干扰。

如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

(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三)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前面的学习影响着后面的学习。

如温故知新。

逆向迁移是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的学习。

(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

如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于多种情境中。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如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学习写“磊”。

三、形式训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四、共同要素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桑代克等人认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五、经验类化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才是迁移产生的关键。

六、关系转换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迁移的产生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

迁移取决于对各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的认识。

七、现代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八、影响迁移有哪些主要因素?

1.相似性

两任务中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认知结构

首先,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迁移越容易。

其次,原有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适用范围就越广,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迁移效果越好。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指的是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九、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迁移。

(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什么是知识?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二、知识的类型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是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加涅认为。

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

3.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4.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把“圆也是轴对称图形”这一命题纳入原有轴对称图形概念中。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如儿童在知道“青菜”、“萝卜”和“菠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个总括性的概念。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即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

例如学习质量与能量、需求与价格等关系。

三、什么是直观?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在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

四、直观有哪几种主要的方式?

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五、试比较三种直观方式的优缺点

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

优点:

(1)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

(2)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缺点:

(1)难以突出本质特征。

(2)由于时间、空间和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难以实物直观获得清晰的感性知识。

2.模象直观

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等的观察和演示。

优点:

(1)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

(2)可以根据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围。

缺点:

模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

为了使得通过模象直观而获得的知识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发挥更好的定向作用,一方面应注意将模象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同时,尽可能让模象直观与实物直观结合使用。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优点:

(1)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

(2)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像。

缺点:

(1)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那样鲜明、完整、稳定。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六、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