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1917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docx

《课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docx

课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简介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

1930年12月1~5日发生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是2021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事件发生的地区是比利时境内沿马斯河24公里长的一段河谷地带,即马斯峡谷的列日镇和于伊镇之间,两侧山高约90米。

许多重型工厂分布在河谷上,包括炼焦、炼钢、电力、玻璃、炼锌、硫酸、化肥等工厂,还有石灰窑炉。

事件前夕

1930年12月1日开始,整个比利时由于气候反常变化被大雾覆盖。

在马斯河谷还出现逆温层,雾层尤其浓厚。

在这种气候反常变化的第3天,这一河谷地段的居民有几千人呼吸道发病,有63人死亡,为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倍。

发病者包括不同年龄的男女,症状是:

流泪、喉痛、声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闷、恶心、呕吐。

咳嗽与呼吸短促是主要发病症状。

事件经过

1930年12月1-5日,整个比利时大雾笼罩,气候反常。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雾层尤其浓厚。

在这种逆温层和大雾的作用下,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有害气体在大气层中越积越厚,其积存量接近危害健康的极限。

第三天开始,在二氧化硫(SO2)和其他几种有害气体以及粉尘污染的综合作用下,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一个星期内就有63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十多倍。

死者大多是年老和有慢性心脏病与肺病的患者。

许多家畜也未能幸免于难,纷纷死去。

尸体解剖结果证实:

刺激性化学物质损害呼吸道内壁是致死的原因。

其他组织与器官没有毒物效应。

事件以后

事件发生以后,虽然有关部门立即进行了调查,但一时不能确证致害物质。

有人认为是氟化物,有人认为是硫的氧化物,其说不一。

以后,又对当地排入大气的各种气体和烟雾进行了研究分析,排除了氟化物致毒的可能性,认为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气体和三氧化硫烟雾的混合物是主要致害的物质。

据推测,事件发生时工厂排出有害气体在近地表层积累。

据费克特博士在1931年对这一事件所写的报告,推测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约为25~100毫克/立方米(9~37微克)。

空气中存在的氧化氮和金属氧化物微粒等污染物会加速二氧化硫向三氧化硫转化,加剧对人体的刺激作用。

而且一般认为是具有生理惰性的烟雾,通过把刺激性气体带进肺部深处,也起了一定的致病作用。

事件分析

在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中,地形和气候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地形上看,该地区是一狭窄的盆地;气候反常出现的持续逆温和大雾,使得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在河谷地区的大气中积累到有毒级的浓度。

该地区过去有过类似的气候反常变化,但为时都很短,后果不严重。

如1911年的发病情况下这次相似,但没有造成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河谷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即有人指出:

“如果这一现象在伦敦发生,伦敦公务局可能要对32021的突然死亡负责”。

这话不幸言中。

22年后,伦敦果然发生了4000人死亡的严重烟雾事件。

这也说明造成以后各次烟雾事件的某些因素是具有共同性的。

这次事件曾轰动一时,虽然日后类似这样的烟雾污染事件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却是2021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2伦敦烟雾事件

背景

1952年12月5日开始,笼罩伦敦,城市处于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

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

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

期间由于毒雾的影响,不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着大灯。

室外音乐会也取消了,因为人们看不见舞台。

当时,伦敦正在举办一场牛展览会,参展的牛只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

不久伦敦市民也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

根据事后统计,在发生烟雾事件的一周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死亡704人,死亡281人,死亡244人,死亡77人,分别为前一周的、、和倍,此外肺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性增加。

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当时人们没发现有什么异常,一周后才发现许多人死于呼吸道疾病,后来又陆续出现死亡案例。

人们重新检查了当年的肺的样本发现有许多重金属,碳和其他有毒元素。

这些来自于燃料,在这一年英国的公交车正好换成燃油的而且冷空气使人们家家户户都燃起壁炉,让空气污染严重。

事后,据英国环境污染负责人厄尔斯特威廉金斯博士统计,在雾灾发生的前一周,伦敦死亡人数为945人;而在大雾期间,伦敦地区死亡人数激增到2480人,而大雾所造成的慢性死亡人数达8000人,与历年同期相比,多死亡3000-4000人。

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

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销声匿迹。

原因

发生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间接原因是开始于12月4日的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

燃煤产生的粉尘表面会大量吸附水,成为形成烟雾的凝聚核,这样便形成了浓雾。

另外燃煤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粉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

这些硫酸雾滴吸入呼吸系统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体弱者发病甚至死亡。

事件对策

大烟雾事件的巨大冲击成为亮出解决大气污染真剑的契机,烟雾带来的深刻问题为全世界知晓。

英国政府出台多项燃料使用规范、以及制定禁止工厂排烟的基准,如1956年与1968年的“大气净化法(CleanAirAct)”、1954年的“伦敦市法(CityofLondonVariousPowersAct1954)”

影响

1952年的烟雾事件并非伦敦历史上第一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据史料记载伦敦最早的有毒烟雾事件可以追溯到1837年2月,那次事件造成至少2021伦敦市民死亡。

而在1952年之后,伦敦也多次发生烟雾事件。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被环保主义者看做2021重大环境灾害事件之一,并且作为煤烟型空气污染的典型案例出现在多部环境科学教科书中。

3四日市哮喘事件

简介

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于1961年发生在日本东部海岸的四日市。

该市自1955年以来,相继兴建了3家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在其周围又挤满了十余个石化大厂和一百余个中小企业。

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了城市空气。

1961年,四日市哮喘病大发作。

事件概述

由于四日市近海临河,交通方便,又是京滨工业区的大门,日本垄断资本看中了四日市是发展石油工业的好地方。

1955年利用战前盐滨地区旧海军燃料厂旧址建成第一座炼油厂,从而奠定了这一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基础,到1958年以后,这个所谓的“石油联合企业之城”成了日本石油工业四分之一的重要临海工业区。

正当人们对这些将会带来滚滚财源的大型企业艳羡不已时,可怕的公害病已悄然潜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市内工业主体部分是盐滨地区和午起地区的联合企业。

午起地区在四日市北部填海造地形成的工业区,建有电厂和午起联合企业。

在这三大石油联合企业周围,又挤满了三菱油化等10多个大厂和100多中小企业。

于是四日市成为噪音振耳、臭水横流、乌烟瘴气的公害严重城市。

1956年,由于石油工业含酚废水排入伊势湾,使附近水产发臭不能食用。

但最严重的还是大气污染。

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高硫重油)产生的废气,使整座城市终年黄烟弥漫。

全市工厂粉尘、二氧化硫年排放量达13万吨。

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出标准5—6倍。

在四日市上空500米厚度的烟雾中飘着多种有毒气体和有毒铝、锰、钴等重金属粉尘。

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烟雾,强烈地刺激和腐蚀人的呼吸器官,吸入肺中能导致癌症和逐步削弱肺部排除污染物的能力,引起气管和支气管的反射性挛缩,使管腔缩小,黏膜分泌物增多,呼吸阻力加大,换气量减少,形成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以及肺气肿等许多呼吸道疾病。

长年累月地吸入这种被二氧化硫及各种金属粉尘污染的空气,呼吸器官受到了损害,因此,很多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癌等。

随着污染的日趋,支气管哮喘患者显著增加,这种情况引起各界广泛注意,人们遂开始探索致喘原因。

据四日市医师会调查资料证明,患支气管哮喘的人数在严重污染的盐滨地区比非污染的对照区约高2—3倍。

发生支气管哮喘的原因一般有家族遗传因子和对室内尘埃过敏因素。

从家族史调查和室内尘埃提取液皮内试验的结果都表明,污染区患者检出的阳性率低于对照区的患者。

这说明室内尘埃和遗传因子,不是四日市支气管哮喘高发的致喘因素。

另外,新患者一旦脱离大气污染环境,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从而推断局部的大气污染是主要的致喘因素。

后来,由于日本各大城市普遍烧用高硫重油,致使四日市哮喘病蔓延全国。

如千叶、川崎、横滨、名古屋、水岛、岩国、大分等几十个城市都有哮喘病在蔓延。

据日本环境厅统计,到1972年为止,日本全国患四日市哮喘病的患者多达6376人。

4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的九州、等地区的几十万只鸡突然死亡。

经调查,发现是饲料中毒,但因当时没有弄清毒物的,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当年6-10月,有4家门人因患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到九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患者初期症状为痤疮样皮疹,指甲发黑,皮肤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等。

此后3个月内,又确诊了112个家庭325名患者,之后在全国各地仍不断出现。

至1977年,因此病死亡人数达数余人,1978年,确诊患者累计达1684人。

事件调查

米糠油事件引起了日本卫生部门的重视,通过尸体解剖,在死者五脏和皮下脂肪中发现了多氯联苯,这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为稳定的脂溶性化合物,可以通过食物链而富集于动物体内。

多氯联苯被人畜食用后,多积蓄在肝脏等多脂肪的组织中,损害皮肤和肝脏,引起中毒。

初期症状为眼皮肿胀,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疹,其后症状转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重者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等,以至死亡。

专家从病症的家族多发性了解到食用油的使用情况,怀疑与米糠油有关。

经过对患者共同食用的米糠油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九州一个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多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

由于被污染了的米糠油中的黑油被用做了饲料,还造成数十万只家禽的死亡。

这一事件的发生在当时震惊了世界。

事件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10年可以说是日本的经济复苏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对追赶欧美趋之若鹜,发展重工业、化学工业,跨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成为全体日本国民的兴奋点。

然而,日本人在陶醉于日渐成为东方经济大国的同时,却没有多少人想到肆虐环境将带来的灭顶之灾。

正是由于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2021初期发生2021初期发生的世界8件重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就占了4件,足见日本当时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经验教训

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是幸运的,因种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天佑机缘而得以在地球的怀抱中降生,并得天独厚地在地球上生存。

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平心静气地反省大自然给予的恩惠并珍重它,而是执泥于杀鸡取卵地发展经济的话,总有一天,维系我们生存的地球会土崩瓦解,那时人类的去向是现在连想象都无法预见的。

5日本水俣病事件

在1956年日本水俣湾出现的一种奇怪的病。

这种“怪病”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

症状表现为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

事件回放

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外围的“不知火海”是被九州本土和天草诸岛围起来的内海,那里海产丰富,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渔场。

水俣镇是水俣湾东部的一个小镇,有4万多人居住,周围的村庄还居住着1万多农民和渔民。

“不知火海”丰富的渔产使小镇格外兴旺。

1925年,日本氮肥公司在这里建厂,后又开设了合成醋酸厂。

1949年后,这个公司开始生产氯乙烯(C2H5Cl),年产量不断提高,1956年超过6000吨。

与此同时,工厂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中。

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

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

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

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

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症状如上。

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

这种“怪病”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

“水俣病”的罪魁祸首是当时处于世界化工业尖端技术的氮(N)生产企业。

氮用于肥皂、化学调味料等日用品以及醋酸(CH3COOH)、硫酸(H2SO4)等工业用品的制造上。

日本的氮产业始创于1906年,其后由于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而使化肥制造业飞速发展,甚至有人说“氮的历史就是日本化学工业的历史”,日本的经济成长是“在以氮为首的化学工业的支撑下完成的”。

然而,这个“先驱产业”肆意的发展,却给当地居民及其生存环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在制造过程中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剂,这使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汞。

当汞在水中被水生物食用后,会转化成甲基汞(CH3HgCl)。

这种剧毒物质只要有挖耳勺的一半大小就可以致人于死命,而当时由于氮的持续生产已使水俣湾的甲基汞含量达到了足以毒死日本全国人口2次都有余的程度。

水俣湾由于常年的工业废水排放而被严重污染了,水俣湾里的鱼虾类也由此被污染了。

这些被污染的鱼虾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了动物和人类的体内。

甲基汞通过鱼虾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

进入脑部的甲基汞会使脑萎缩,侵害神经细胞,破坏掌握身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

据统计,有数十万人食用了水俣湾中被甲基汞污染的鱼虾。

早在多年前,就屡屡有过关于“不知火海”的鱼、乌、猫等生物异变的报道,有的地方甚至连猫都绝迹了。

“水俣病”危害了当地人的健康和家庭幸福,使很多人身心受到摧残,经济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甚至家破人亡。

更可悲的是,由于甲基汞污染,水俣湾的鱼虾不能再捕捞食用,当地渔民的生活失去了依赖,很多家庭陷于贫困之中。

“不知火海”失去了生命力,伴随它的是无期的萧索。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复苏,工业飞速发展,但由于当时没有相应的环境保护和公害治理措施,致使工业污染和各种公害病随之泛滥成灾。

除了“水俣病”外,四日市哮喘病、富山“”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日本的工业发展虽然使经济获利不菲,但难以挽回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贻害无穷的公害病使日本政府和企业日后为此付出了极其昂贵的治理、治疗和赔偿的代价。

至今为止,因水俣病而提起的旷日持久的法庭诉讼仍然没有完结。

事件解析

罪魁祸首

汞类似水银,是我们常用的温度表里显示多少度的银白色金属,它是一种剧毒的重金属,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汞对于生物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它的浓度,而且与汞的化学形态以及生物本身的特征有密切关系。

一般认为,汞是通过海洋生物体表皮肤和鳃的渗透或摄含汞的食物进入体内的。

进入途径

汞进入海洋的主要途径是工业废水、含汞农药的流失以及含汞废气的沉降。

此外,含汞的矿渣和矿浆也是其海产品呢这还要从水俣镇的一家工厂谈起。

水俣镇有一个合成醋酸工厂,在生产中采用氯化汞和硫酸汞两种化学物质作催化剂。

催化剂在生产过程中仅仅起促进化学反应的作用,最后全部随废水排入临近的水俣湾内,并且大部分沉淀在湾底的泥里。

工厂所选的催化剂氯化汞和硫酸汞本身虽然也有毒,但毒性不很强。

然而它们在海底泥里能够通过一种叫甲基钴氨素的细菌作用变成毒性十分强烈的甲基汞。

甲基汞每年能以1%速率释放出来,对上层海水形成二次污染,长期生活在这里的鱼虾贝类最易被甲基汞所污染,据测定水俣湾里的海产品含有汞的量已超过可食用量的50倍,居民长期食用此种含汞的海产品,自然就成为甲基汞的受害者。

一旦甲基汞进入人体就会迅速溶解在人的脂肪里,并且大部分聚集在人的脑部,粘着在神经细胞上,使细胞中的核糖酸减少,引起细胞分裂死亡。

致命剂量

科学试验证实,人体血液中汞的安全浓度为1微克/10毫升,当到达5-10微克/10毫升时,就会出现明显中毒症状。

经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天食用2021含汞0.5毫克/公斤的鱼,人体所摄入的汞量恰好在此安全范围内。

然而,经测定水俣湾的海产品汞的含量高达每公斤几十毫克,已大大超标,此外,人们每天还要搭配其他食品,其中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汞,这样全天摄入的总量就更是大大超过安全限度标准了。

水俣病是直接由汞对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公害,迄今已在很多地方发现类似的污染中毒事件,同时还发现其他一些重金属如镉、钴、铜、锌、铬等,以及非金属砷,它们的许多化学性质都与汞相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而另一种“骨痛病”的发生,经长期跟踪调查研究,最终确认这是一种重金属镉污染所致。

遗传性

水俣病的遗传性也很强,孕妇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海产品后,可能引起婴儿患先天性水俣病,就连一些健康者可能是受害轻微,无明显病症的后代也难逃恶运。

许多先天性水俣病患儿,都存在运动和语言方面的障碍,其病状酷似小儿麻痹症,这说明要消除水俣病的影响绝非易事。

由此,环境科学家认为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是环境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当外界条件适应时,就可能导致过早爆炸。

例如在缺氧的条件下,一些厌氧生物可以把无机金属甲基化。

尤其近2021大量污染物无节制的排放,已使一些港湾和近岸沉积物的吸附容量趋于饱和,随时可能引爆这颗化学污染“定时炸弹”。

事后反思

水俣病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这些,在1956年确认日本氮肥公司的排污为病源之后,日本政府毫无作为,以至于该公司肆无忌惮地继续排污12年,直到1968年为止。

后来,46名受害者联合向日本最高法院起诉日本政府在水俣病事件中的无作为,并在2021年获得胜诉。

法院判决认为日本政府在1956年知道水俣病病因后应当立即责令污染企业停止侵害,但直到12年后政府才做出决定,为此,日本政府应当对未能及时做出决定而导致水俣病伤害范围扩大而承担行政责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飞速发展,但由于没有环境保护措施,工业污染和各种公害病泛滥成灾。

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和贻害无穷的公害病使日本政府和企业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

水俣病引发的诉讼旷日持久,时至今日依然没完没了。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点什么。

6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之一,40年代初期发生在美国市。

是大量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中其他成份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的。

这种烟雾中含有、、和其他氧化剂,滞留市区久久不散。

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

1955年9月,由于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直到202170年代,洛杉矶市还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

背景

位于美国西南海岸,西面临海,三面环山,是个阳光明媚,气候温暖,风景宜人的地方。

早期金矿、石油和运河的开发,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很快成为了一个商业、旅游业都很发达的港口城市。

洛杉矶市很快就变得空前繁荣,著名的电影业中心好莱坞和美国第一个“”都建在了这里。

城市的繁荣又使洛杉矾人口剧增。

白天,纵横交错的城市高速公路上拥挤着数百万辆汽车,整个城市仿佛一个庞大的蚁穴。

起因

从1943年开始,洛杉矶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

洛杉矶在40年代就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排出1000多吨(CH)化合物,300多吨氮氧(NO)化合物,700多吨一氧化碳(CO)。

另外,还有、供油站等其他石油燃烧排放,这些化合物被排放到阳光明媚的洛杉矶上空,不啻制造了一个毒烟雾工厂。

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

这种烟雾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一般发生在湿度低、气温在24-32℃度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后。

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NO2)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吸收太阳光所具有的能量。

这些物质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阳光的能量后,会变得不稳定起来,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形成新的物质。

这种化学反应被称为,其产物为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发展

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21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

仅1950-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

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

结果

饱受光化学烟雾折磨的洛杉矶市民于1947年划定了一个空气污染控制区,专门研究污染物的性质和它们的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是美国环境管理的转折点,其不仅催生了著名的《清洁空气法》,也始终起到了环境管理的先头示范作用。

在洛杉矶,环境管理措施的核心包括:

1.设立空气质量管理区,加大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的自主权,以期环境政策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落实;

2.设立排放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排放源;

3.为交通污染源(从内燃机、汽油到排放)设立了严格环境标准;

4.开放环境交易市场,将市场化手段引入环境减排中;

5.投入很强的科研及管理力量,开发通用的环评软件及有效的污染控制技术。

经过近40年的治理,尽管洛杉矶的人口增长了3倍、机动车增长了4倍多,但该地区发布健康警告的天数却从1977年的184天下降到了2021年的4天。

7美国多诺拉事件

多诺拉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位于匹兹堡市南边30公里处,有居民万多人。

多诺拉镇坐落在一个马蹄形河湾内侧,两边高约12021山丘把小镇夹在山谷中。

多诺拉镇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多年来,这些工厂的烟囱不断地向空中喷烟吐雾,以致多诺拉镇的居民们对空气中的怪味都习以为常了。

事件经过

1948年10月26-31日,持续的雾天使多诺拉镇看上去格外昏暗。

气候潮湿寒冷,天空阴云密布,一丝风都没有,空气失去了上下的垂直移动,出现逆温现象。

在这种死风状态下,工厂的烟囱却没有停止排放,就像要冲破凝住了的大气层一样,不停地喷吐着烟雾。

两天过去了,天气没有变化,只是大气中的烟雾越来越厚重,工厂排出的大量烟雾被封闭在山谷中。

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二氧化硫(SO2)气味,令人作呕。

空气能见度极低,除了烟囱之外,工厂都消失在烟雾中。

随之而来的是小镇中6000人突然发病,症状为眼病、咽喉痛、流鼻涕、咳嗽、头痛、四肢乏倦、胸闷、呕吐、腹泻等,其中有2021快死亡。

死者年龄多在65岁以上,大都原来就患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情况和当年的马斯河谷事件相似。

原因

这次的烟雾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镇上的工厂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及金属微粒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聚集在山谷中积存不散,这些毒害物质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严重污染了大气。

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这些有毒害的气体,引起各种症状,以致暴病成灾。

多诺拉烟雾事件和1930年12月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及多次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1959年墨西哥的波萨里卡事件一样,都是由于工业排放烟雾造成的大气污染公害事件。

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以及汽车等交通工具在行驶中排放的有害物质。

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的有害气体总量为亿吨,其中一氧化碳(CO)亿吨,二氧化碳(CO2)亿吨,碳氢化合物(CH)亿吨,二氧化氮(NO2)亿吨。

美国每年因大气污染死亡人数达万多人,其中仅纽约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