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含答案精选学习文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1895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含答案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含答案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含答案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含答案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含答案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含答案精选学习文档.docx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含答案精选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含答案精选学习文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含答案精选学习文档.docx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含答案精选学习文档

《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一、单选题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1.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有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①1体积的氧气与2体积的氢气充分混合后总体积等于混合前体积之和,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②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两个条件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③用汽油除油污和用加了洗涤剂的水除油污原理相同

④硫酸铜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充分反应,得到白色沉淀A与溶液B,过滤后,溶液B再与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得到蓝色沉淀C和溶液D。

溶液D中溶质可能有a.NaNO3b.NaNO3和Na2SO4c.NaNO3和Ba(NO3)2三种组成。

A.1条B.2条C.3条D.4条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甲烷是最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3.下列事实用微粒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体积变小

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在遇冷、受压时减小

B

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水溶液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氢氧根离子

C

加油站要严禁烟火

汽油分子不断运动且有可燃性

D

过氧化氢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比一个水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A.AB.BC.CD.D

4.下列替换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木炭代替红磷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B.铁丝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瓶底的水可用细沙代替

C.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可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D.图书、档案着火,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也可使用水基型灭火器

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下列实验目的和方案设计对应正确的是(  )

A.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用过量的稀硫酸长时间浸泡

B.检验一氧化碳和甲烷都含有碳元素﹣﹣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

C.区别硬水和软水﹣﹣分别加入适量明矾

D.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6.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化学式为C6H13NO2)。

下列关于亮氨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亮氨酸是有机物

B.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C.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

D.亮氨酸中氢、氮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3:

14

7.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B.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则纯净物都是由分子构成

C.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都是碳酸盐

D.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可能爆炸,则点燃可燃性气体和氧气的混合物都可能爆炸

8.今年5月31日是第31个世界无烟日,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A.AB.BC.CD.D

9.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一定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温度高于240℃,红磷就一定能燃烧

B.常温下,红磷在空气中容易自燃

C.浸泡在热水(80℃)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与之接触,白磷也能燃烧

D.升高温度可以提高白磷的着火点

10.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以下认识不正确的是(  )

11.2019年中国造出厚度仅0.12毫米的超薄玻璃,含有Al2O3、SiO2、B2O3等成分,可耐汽车撞击。

可用作手机,电脑和电视显示屏的基本材料。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超薄玻璃的成分中含有氧化物B.Al2O3、SiO2、B2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最高

C.超薄玻璃强度高、透光率好D.超薄玻璃化学性质稳定,属于纯净物

12.下列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竹筷B.石凳C.木桌D.塑料袋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要立即开灯检查

B.在加油站、加气站使用手机可能引发燃烧、爆炸

C.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

14.烟草燃烧时释放的烟雾中含有3800多种已知化学物质,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

其中易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一种有毒物质是()

A.一氧化碳B.尼古丁C.焦油D.苯并芘

15.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煤B.石油C.氢气D.天然气

二、填空题

16.

(1)小西的妈妈给山药削皮,她的手接触过山药皮后有些痒,查找资料得知,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会使皮肤奇痒难忍,可涂抹厨房中的___________来止痒。

(2)妈妈做蛋糕时用到了双效泡打粉,其主要成分有焦磷酸二氢二钠(Na2H2P2O7)碳酸氢钠、淀粉等。

从焦磷酸二氢二钠的化学式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西的爸爸打扫客厅,用鸡毛掸子轻轻掸去电视背景墙上的灰尘。

这个背景墙的主要原材料是硅藻土(主要成分是SiO2),具有吸附甲醛、杀菌除臭、调节湿度、释放负氧离子、防火阻燃等功能。

下列有关硅藻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硅藻土属于有机合成材料B、硅藻土不具有可燃性

C、硅藻土可能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4)爸爸用下列用品清洁卫生间。

用品

①管道疏通剂

②洁厕灵

③84消毒液

有效成分

氢氧化钠、铝粉

盐酸

次氯酸钠

小西说①②不能混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

17.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治理环境污染,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优化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8.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

让我们从化学的视角领悟报告精神。

(1)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______)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B.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C.畜牧场污水直接排放D.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2)煤燃烧时产生的___________(填化学式)和二氧化氮等气体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3)天然气是生活中常用的较清洁燃料,写出其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18.家庭厨房就是一个化学世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厨房中常用的食材有大米、面粉、食用油、鸡蛋、青菜等,其中富含维生素的食材是______________;鸡蛋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厨房中洗菜用的塑料盆、装垃圾的塑料袋都是塑料制品,塑料属于______________(填“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3)炒菜时,没有进入厨房便能闻到菜的香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增加菜的鲜味,炒菜时可适当加入味精(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化学式为C3H8NO4Na)。

谷氨酸钠由___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

味精的鲜味与溶液的酸碱度有关,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是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使用天然气的家庭报警器应安装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_____________(填“上”或“下”)方。

19.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氧气可以压缩成液态装入蓝色钢瓶。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

_____。

(2)化石燃料主要是指:

煤、石油、_____。

(3)生活中将自来水软化的常用方法是_____。

(4)如下图所示,挤压左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0.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A中试管1和2得到的气体体积比是____。

(2)实验B中的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

(3)实验C中铁丝的被“红热”的目的是____。

(4)实验D中通过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的白磷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四、简答题

21.某化学学习小组利用下图设计方案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此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的什么物理性质?

______________

(2)按上图进行实验,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

(3)实验后小亮发现铜片变黑了,质量也变大了。

请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①1体积的氧气与2体积的氢气充分混合后总体积等于混合前体积之和,是因为相同条件下分子之间的间隔相等,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错误;②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两个条件,正确;③用汽油除油污的原理是汽油溶解油污,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是乳化,二者原理不同,错误;④若硫酸铜溶液与硝酸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得到白色沉淀A(硫酸钡)与溶液B(溶质是硝酸铜),过滤后,溶液B再与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得到蓝色沉淀C(氢氧化铜)和溶液D(溶质是硝酸钠);若硫酸铜溶液(过量)与硝酸钡溶液充分反应,得到白色沉淀A(硫酸钡)与溶液B(溶质是硝酸铜和硫酸铜),过滤后,溶液B再与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得到蓝色沉淀C(氢氧化铜)和溶液D(溶质是硝酸钠和硫酸钠);若硫酸铜溶液与硝酸钡溶液(过量)充分反应,得到白色沉淀A(硫酸钡)与溶液B(溶质是硝酸铜和硝酸钡),过滤后,溶液B再与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得到蓝色沉淀C(氢氧化铜)和溶液D(溶质是硝酸钠和硝酸钡),共三种组成,正确。

故选B。

2.A

【解析】A、化学反应常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故A正确;

B、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属性,不会被降低,而水的灭火原理是用水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故可以灭火,故错误;

C、甲烷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表示最理想的燃料,最理想的燃料是氢气,故错误;

D、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有毒性,故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错误。

故选A。

3.C

【解析】A、气体分子间隔大,固体分子间隔小。

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体积变小,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在遇冷、受压时减小,正确;B、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水溶液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氢氧根离子,正确;C、加油站要严禁烟火,是因为油分子不断运动且能保持油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错误;D、过氧化氢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比一个水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正确。

故选C。

4.B

【解析】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造成装置中明显压强减小,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错误;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底炸裂,集气瓶底要放细沙隔离,也可放少量水吸收高温生成物热量,防止炸裂,正确;C、如果用稀硫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CaCO3+H2SO4(稀)═CaSO4+H2O+CO2↑,结果生成微溶性固体硫酸钙,它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使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脱离接触,导致反应停止,错误;D、图书馆中图书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不能用能产生水的灭火器来灭火,避免将图书损坏,错误。

故选B。

5.D

【解析】A、不能用用过量的稀硫酸长时间浸泡,因为铁和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均能与稀硫酸反应,故选项实验目的和方案设计对应错误;B、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不能检验出一氧化碳和甲烷中都含有碳元素,故选项实验目的和方案设计对应错误;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而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使其聚沉,但不能除去可溶性的钙镁离子,故选项实验目的和方案设计对应错误;D、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根据燃烧现象的不同,可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故选项实验目的和方案设计对应正确。

故选D。

6.C

【解析】A、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之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亮氨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错误;B、一个亮氨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错误;C、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正确;D、亮氨酸中氢、氮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错误。

故选C。

7.D

【解析】A、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但是有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氧化铜和稀盐酸能反应生成氯化铜(盐)和水,但是该反应不是中和反应,错误;B、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原子、分子和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错误;C、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碳酸氢盐、活泼金属都能和盐酸反应放出气体,错误;D、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可能爆炸,则点燃可燃性气体和氧气的混合物都可能爆炸,所以在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正确。

故选D。

8.D

【解析】A、禁止烟火;B、禁止带火种;C、禁止燃放鞭炮;D、禁止吸烟。

故选D。

9.C

【解析】A、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当温度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错误;B、常温下,温度没有红磷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错误;C、浸泡在热水(80℃)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通入氧气与之接触,满足了燃烧的条件,白磷也能燃烧,正确;D、着火点使可燃物的性质,一般不能升高或降低,错误。

故选C。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10.A

【解析】A、用水浇灭电器火灾时,容易使电器损坏,也容易触电,造成伤亡事故;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打开排风扇时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故A错误;B、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素是糖类、蛋白质和油脂;缺铁易患缺铁性贫血症,故B正确;C、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食醋能和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厨房中能用食醋来除去水壶中水垢;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所以洗涤剂能去除油污;故C正确;D、柠檬酸和小苏打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自制汽水;小卵石、石英砂能够起到过滤的作用,活性炭能吸附可溶性杂质、异味及色素,可以达到净水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A。

11.D

【解析】A、Al2O3、SiO2、B2O3都属于氧化物,故正确;B、在化合物中氧显-2价,则Al2O3、SiO2、B2O3中Al、Si、B的化合价为+3、+4、+3,故正确;C、超薄玻璃可用作手机,电脑和电视显示屏的基本材料,说明超薄玻璃强度高、透光率好,故正确;D、超薄玻璃中含有Al2O3、SiO2、B2O3等成分,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故选D。

12.D

【解析】有机合成材料是人们利用化学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竹子、石头、木头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是天然材料,塑料是有机合成材料。

故选D。

13.A

【解析】A、燃气属于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夜间发现家中煤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应该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错误;B、在加油站附近的空气中弥漫着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接打手机产生的电火花可能会引燃甚至引起爆炸,正确;C、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正确;D、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是由于燃气燃烧不充分造成的,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以利于燃气充分燃烧,正确。

故选A。

14.A

【解析】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且结合能力很强,大约是氧气的200-300倍。

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人就会缺氧窒息死亡。

故选A。

点睛:

烟的危害性是指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几百种有毒物质。

其中,毒害作用最大的有一氧化碳、尼古丁(烟碱)和含有致癌物(苯并芘、二噁英)的焦油等。

长期吸烟的人,易得冠心病、肺气肿、肺癌等,大量吸烟能够使人中毒死亡。

15.C

【解析】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埋藏在地下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氢气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燃料。

故选C。

点睛:

了解常见的化石燃料和新型燃料是解题的关键。

16.醋焦磷酸二氢二钠是由钠元素、氢元素、磷元素和氧元素四种元素组成的;焦磷酸二氢二钠中钠原子、氢原子、磷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2:

2:

2:

7;焦磷酸二氢二钠中钠元素、氢元素、磷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46:

2:

62:

112=23:

1:

31:

56AHCl+NaOH=NaCl+H2O或2Al+6HCl=2AlCl3+3H2↑

【解析】

(1)碱性皂角素呈碱性,可以涂抹酸性的物质中和,厨房中的食醋呈酸性;

(2)从焦磷酸二氢二钠的化学式中可以得出焦磷酸二氢二钠是由钠元素、氢元素、磷元素和氧元素四种元素组成的,焦磷酸二氢二钠中钠原子、氢原子、磷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2:

2:

2:

7,焦磷酸二氢二钠中钠元素、氢元素、磷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46:

2:

62:

112=23:

1:

31:

56;(3)硅藻土(主要成分是SiO2),所以硅藻土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硅藻土具有吸附甲醛、杀菌除臭、调节湿度、释放负氧离子、防火阻燃等功能,所以可以推测该物质不可燃,具有吸附性,可能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4)氢氧化钠能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铝粉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

17.DSO2CH4+2O2

CO2+2H2O

【解析】

【详解】

(1)A、化肥和农药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但是使用时要注意合理使用,过量使用会造成环境和水体污染,故错误;B、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故要处理合格后才能排放,故错误;C、畜牧场污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故要处理合格后排放,故错误;D、工业废水中含有有害的物质,不能直接排放,要处理合格后排放,故正确。

故选D。

(2)煤是化石燃料,煤中含有氮、硫元素,燃烧后会生成SO2和NO2,从而形成酸雨;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

18.青菜蛋白质合成材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五pH试纸上

【解析】

(1)大米、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属于糖类;食用油主要提供油脂,鸡蛋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蛋白质,青菜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维生素;

(2)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3)炒菜时,没有进入厨房便能闻到菜的香味,这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物质通过分子的运动而逸散,散发气味;(4)为了增加菜的鲜味,炒菜时可适当加入味精(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化学式为C3H8NO4Na。

谷氨酸钠由碳、氢、氮、氧、钠五种元素组成。

溶液酸碱度常用pH表示,测定溶液pH的方法:

用玻璃棒蘸取或用胶头滴管吸取待测液,滴在试纸上,呈现一定的颜色,然后和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取pH;(5)已知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泄露后向上逸散。

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使用天然气的家庭报警器应安装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上方。

19.压强增大,气体分子间的间隔缩小天然气煮沸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解析】

(1)分子之间有间隔,压强增大,气体分子间的间隔缩小,所以氧气可以压缩成液态装入蓝色钢瓶;

(2)化石燃料主要是指:

煤、石油、天然气;(3)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将自来水软化;(4)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都有可燃物,都接触氧气,但是由于着火点不同,所以现象不同,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条件。

20.2:

1二氧化碳自下而上逐渐充满烧杯,使蜡烛隔绝了氧气使铁丝达到着火点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解析】

(1)电解水时,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氢气,氢气是氧气体积的2倍。

实验A中试管1和2得到的气体体积比是2:

1;

(2)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

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

实验B中的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的大,二氧化碳自下而上逐渐充满烧杯,使蜡烛隔绝了氧气;(3)实验C中铁丝的被“红热”的目的是使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4)实验D中水中白磷因水隔绝了氧气;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温度相同,由于能与氧气充分接触,而能燃烧,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21.导热性说明了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之一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黑色氧化铜,生成物的质量为铜和氧气的总质量,所以质量变大

【解析】

(1)铜片为铜片上的滤纸和乒乓球提供温度,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2)乒乓球的着火点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