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1729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学.docx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学.docx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学

 

深圳市2013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学科

考试分析总结报告

深圳市2013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学科试题的考核目标、考试内容、内容比例等符合《考试大纲的说明》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

选考题在分值设定、考点选择、能力考核和难度控制上基本一致,同时体现了选考内容是对必考内容的深化的要求。

一、试卷对考试大纲考点的落实情况

本试卷的命制严格以考试大纲和说明为依据,考点的设置和分布,与近几年高考试题一致。

具体情况如下:

试题

序号

考纲范围及要求

试题考点及能力要求

考试

分值

1

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语言文字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3分

2

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语言文字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分

3

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语言文字

辨析病句(语序不当、表意不明、成分残缺、)

3分

4

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语言文字

连贯

3分

5

古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分

6

古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3分

7

古文阅读

筛选信息

3分

8

古文阅读

理解文章内容

3分

9

古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句子

10分

10

古诗鉴赏

把握诗歌中的形象概括分析及语言特点概括分析

7分

11

名篇名句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

12

社科文阅读

理解文意

5分

13

社科文阅读

筛选并整合信息

3分

14

社科文阅读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4分

15

社科文阅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4分

16

选考 散文阅读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5分

17

选考 散文阅读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5分

18

选考 散文阅读

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

5分

19

选考 传记阅读

概括文章内容

5分

20

选考 传记阅读

析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

5分

21

选考 传记阅读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5分

22

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语言文字

新闻标题概括,对联写作

6分

23

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语言文字

应用文(手机短信)写作

6分

24

写作

材料作文,表达与应用

60分

二、试题具体分析

从整体看,这次二模试题秉承深圳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的一贯风格,题型和试卷难度紧扣广东省高考说明。

本次试卷基础题部分即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部分。

从难度上讲,有的与往年持平,语言表达题和材料作文题比往年稍微增加了难度。

语文基础知识是考查汉字的读音、词义的理解、语义的连贯和句子的运用。

这四道题在考查形式上,基本与一模一致,但是个别题目的考查形式与一模有变化。

如词语、成语题,一改语段考查的形式为四个独立句子的形式,在语境上,形成多语境考查实词和成语的方式。

在语病题的考查上,基本避开了一模的语病类型,考查的语病类型为:

语序不当、表意不明、成分残缺。

“语序不当”的设置以三个递进的词语“推进、鼓励、引导”的正确语序应该是“鼓励、引导、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通用语序是“内容覆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

“深圳和广州部分地区”有歧义,致使句子表意不明。

“进入……”缺少宾语而导致成分残缺,可以补上“新阶段”。

这样,两次模拟试题中语病类型达到较多覆盖的目的。

语序衔接题则改为语段插入式的考查方式,也与一模的“独立语段”排序有所区别。

插入式排序,自然把排序内容分为两节,区分清楚这两节内容,做第一步的分类,这做这类题的第一步。

而进行类分的依据是选文特征。

这段选文为一论述性文段,自然要遵循论述文的特征来寻找排序的依据。

又如,排序项中有观点句:

“同样的交际任务可以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段、修辞方法来完成。

选择不同的语序,就是完成同样交际任务的修辞方法之一。

修辞手段相同,语序不同,话语意义、修辞功能、修辞效果也不一样。

”有例证句:

“比如,传说曾国藩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屡次失利,于是上奏皇帝说‘臣屡战屡败’,但这句话后被改成了‘臣屡败屡战’。

”有分析句:

“虽然只是细微的词序变化,但表达效果迥异。

前者突出了屡战的结果屡败,暗含了指挥不利、作战无能;后者则不一样,它突出了虽败犹战、不屈不挠的斗志。

”有总结句:

“这种修辞效果的取得,所依靠的主要是语序。

”用文体知识进行排序,是排序题非常重要的一个依据。

有人说,排序题其实是在考查学生的写作语言感觉,此言甚为有理。

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以往的选材不外乎忠臣良将、循吏清官,或者是儒林雅士、奇人高士。

而深圳二模选材是一个贪官,唐代元载,聪明好学,也读书,却未曾明理,攀附权贵,最后身死败家,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篇古文,也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做人,也是一种类似“穿越”的教育。

百题目设计,对几个实词、虚词理解的考查,难度较一模有所降低。

二模考查的四个实词“寻、诣、协、悛”和教材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

“寻”则在《陈情表》有“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诣”,“往见”义在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有“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人教版高中教材《指南录后序》中有“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赤壁之战》中有“遂与鲁肃俱诣权”;“协”在“不与载协”一句中,也很容易推断出是“合作”之义;“悛”义在成语“怙恶不悛”也是高中备考中的重要成语,义为“悔改”,为能为高中生掌握的。

虚词的考查,也是常规考法,考查了“与、之、于、以”四个虚词。

如A项的“与”,一个考虚词,一个考实词用法,这也是高考常规考法。

B项的“之”虽同为代词,但是,所指具体内容不同,此题可以在这方面稍有些难度,但是,让学生明白,虽是考查虚词,但对它的意义也是要准确判断的。

D项的“以”,有“道路以目”这样一个成语来佐证,判断起来应不难。

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分析判断,由于文本仍为传记阅读,事中见人,本身阅读的难度不大,其解题的难度也与往年相当。

只是需要学生对“直接原因”这个题干要求要仔细把握。

①写元载获得皇帝重用的原因;②写元载深得皇帝心意的原因;③写元载恣意而为,不守法度,奢侈越职;④写元载作恶深重,触犯众怒,皇帝也知道其恶行;⑤写元载权重一时,贪欲难填;⑥写元载及儿子们贪污腐化,一些轻浮之士与他们勾结在一起,蝇营狗苟。

可见①②⑥不是直接原因。

内容概括与分析一项,要求学生认真理解““代宗尽察其迹,以载任寄多年,欲全君臣之分”一句的含义,应该明白唐代宗当时并没想治元载的罪,而是想让他悔改。

可见元载不思悔改,变本加厉,作恶多端,触犯众怒,才让代宗下决心治元载的罪。

语句翻译题仍与一模相近,接近2012年的广东高考题。

重点考查重点实词理解、虚词运用和句式翻译。

第一句“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得分点嘉(嘉奖)、委(委托、交付)、句式(介宾后置),句意要通顺,每个得分点1分。

第二句“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得分点“是非”(偏义于“非”、非议、贬损。

翻译成中性的“评价”亦可)、“以为”(认为)、才略(才能、谋略)、句式为“宾语前置”,句意要通顺,每个得分点1分。

第三句“故伯和、仲武等得肆其志”,得分点为“故”(因此)、“肆”(放纵,任意行事),句意要通顺,每个得分点1分。

翻译这三个句子的命题意识,明显用意于文言基础的词法、句法。

重点实词的意义推断上和学生容易弄错的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尤其是介宾后置的“委以国计”和宾语前置句“莫己之若”。

学生要有对古汉语句式的敏感把握。

而考场的实际,恰恰也是这些地方显出不足。

从阅卷现场反馈的情况看,主要存在问题为:

1、实词方面:

(1)不能准确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委”译为“商量”,将“计”译为“计算”,有的还将将“国计”误译为官职名。

(2)不明词类活用,“是非前贤”中的“是非”是名词“前贤”的谓语,应该是“评价是非”之意,很多考生不明这种词类活用的语法现象。

2、虚词方面:

(1)不明虚词词义,“故”,译为“因此”或“所以”,引出表示结果的句子,表明前边的句子是原因,有的考生译为“因为”,是错误的。

3、句式方面:

(1)“委以国计”是省略句,同时也是状语后置句,即“委(之)以国计”,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调整为“以国计委(之)”,然后翻译,很多考生没有将省略的宾语译出来,也没有把后置状语还原到状语的位置。

(2)“莫己之若”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有些考生没有将宾语调整到动词谓语“若”的后面。

其中“莫”为无定指示代词,译为“没有谁”,有些考生译为“没有”是错误的。

3、文化常识方面,有的将“对”译为“对话”(古汉语中“对”指下回答上的问题),还有的将“善奏对”译为“善于批阅奏章”。

4、不明文意。

有些考生将“肆其志”译为“违背了元载的志向”“浪费了青春”,显然与上下文相悖。

如果能够将所翻译的句子放到上下文中去思考,就不会犯这种错误。

诗歌鉴赏选材为宋代蒋捷的词《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考查了“形象概括分析”与“语言特点概括分析”。

从阅卷现场反馈的情况看,多数考生不能大致准确地理解词意,因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有偏差;没有概括特点的中心句;没有结合文本分析。

对第二个问题的“语言特点”的概括分析上,多数考生误解为表达技巧了,多数考生没有举例分析。

反映出定势思维的影响,审题的认真度不够。

名句默写选材于《春江花月夜》、《定风波》、《游褒禅山记》、《沁园春•长沙》,难度一般。

从阅卷现场反馈的情况看,主要问题是错别字较多,如“江畔何人初见月”的“初”,偏旁写成“礻”;“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中的“杖”写成“仗”,“芒”写成“茫”,“蓑”写成竹字头,或写成草字头加“哀”,“平”写成“凭”,“生”写成“身”;“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一句,“于”写成“余”,“己”写成“已”。

“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竞”写成“竟”;“怅寥廓”一句中,“怅”写成“帐”、“伥”“寥”写成“辽”、“廖”,“廓”写成“阔”。

建议老师指导学生备考时应集中注意力纠正这些常错字、易错字。

把它当成“字形题”选择题来面对,甚至比字形题还重要,因为,失之也是一字一分,金贵得很!

论述文阅读的文本为曹文轩《失去风景的时代》。

选一位小说家的理论文章,比纯粹理论家的文章更美些,在阅读的感受上,不像有些论述文,题目做完了,一点印象也没有留下,甚至不知道文章讲得什么,更不用提讲得好与不好。

深圳二模语文试卷的选材一向以选文优美为著,而这篇文章,更增添了整个试卷选文“美的”品质。

两道问答题:

14.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丑成了思想的矿脉”这句话的含义。

(4分)15.请结合全文概括“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的原因。

(4分)

第14题“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丑成了思想的矿脉’这句话的含义”,问答的核心是把句子中的喻词“矿脉”的本体进行正确的理解。

由“脉”见“矿”,即“丑的物象、人性经审视(挖掘、解读),可以寻找到蕴藏其背后的非同寻常的(深刻的、丰富的、惊世骇俗、可无穷解读的)思想。

本题是针对考纲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而设置,答题时需要“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一能力辅助。

总体上本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对考纲的考点落实全面,题目设计稳中有变。

第15题“请结合全文概括‘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的原因”,考查论述文的必考内容:

内容概括总结。

因文章思路清晰,本文紧扣“文脉”即可作答,且在原文中容易找到,一般考上都能准确地回答,得分差异主要在卷面效果上了。

比如是否分条陈述,字迹优劣,语言是否流畅连贯这些整体观感。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是俄国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散文《诺耶夫花园》。

选自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自传《一生的故事》。

帕乌斯托夫斯基被尊为20世纪前苏联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与散文,可谓精品迭出。

常年来,这些短小的杰作一直在文学爱好者手中传阅,其魅力似乎是无穷的。

这位伟大俄罗斯作家对于祖国及其大自然的热爱,这种爱是那么的美,掩卷冥思,还能引人深入思考:

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对于美的向往之情,在俄罗斯民族的心灵里一刻也不能止息。

所以,尽管身处战乱之时的俄罗斯,尽管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青年时代的巴乌斯托夫斯基还是依然念念不忘他的大自然。

不能不说读帕乌斯托夫斯基是一次对俄罗斯的重新发现,特别是对那些普通人的光辉一面和不平凡的际遇,从他们身上我们有时看见自己。

散文的美会吸引着学生,把考场的阅读当做一次美的历程。

三个问题分别是:

16.这篇散文有两处写到“不好意思”,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人物为什么“不好意思”。

17.本文开头三段有何作用?

如果删去这三段,整个文章的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变化?

18.本文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问题设计梯度由低向高,设计为内容概括、写法鉴赏和拓展探究三个维度,应该说,从这三个维度上,引导着学生能把自己的阅读带向深入。

这恐怕就是题目设计的作用和巧妙。

16题对文章两处“不好意思”的原因分析,其实是两个人物心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处重点是“掩饰尴尬”,第二处重点是“不协调”。

考生对“掩饰尴尬”和“不协调”的具体解说后者优于前者。

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语意表述错误,如“她怕他的抱怨使我觉得尴尬”;二是文意理解有误,如“她对种花不自信,也是在安慰双方,相信一定会热销”、“她怕他的抱怨会使我觉得他们小气”、“葬礼和重要会议才需要花,使她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她觉得他的表现很失礼”。

三是过度拔高或强加因果。

如“在时局混乱的情况下为花的销售抱怨感到羞耻,为社会现状感到无奈、悲哀”、“我担心拿着花会引起别人痛苦的回忆”。

人物心理的分析,应回到情节中,看何人、何事、何种情景引起了人物的心理反应。

“第一处”作答时应抓文中“为他”二字,她的“不好意思”不是因自己产生的。

所以,答案的重点应强调“他”做了什么,而非“她”。

此题可参照2010年广东高考题小说《面包》,17题,“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

”第1句,撒谎掩饰自己的行为。

第2句,感觉妻子可能发现,继续撒谎时慌乱不安。

第3句,面对妻子的宽容,感到愧疚。

第17题“本文开头三段有何作用?

如果删去这三段,整个文章的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变化?

”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一考点在小说和散文阅读题中,均为常考题型。

而鉴赏作用类的题目,要结合文本特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作答。

从形式上看,文章开头三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饥荒时期,有时传来枪声)。

行文中起铺垫作用(下文的故事与“诺耶夫花园”有关)。

从内容上看,开头三段对特殊社会背景的介绍,有助于突显主旨。

表现俄罗斯民族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渴望美、爱美、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向往。

内容与结构相关,内容与主旨相关。

删去,同样在形式和内容上对文章有损。

这个题目的设置能引导学生把主旨的概括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使阅读走向深刻。

在答题过程中,“交代背景”、“铺垫”(引出下文)考生多能答出,但在内容的作答上,比较混乱,考生基本上可以在答案中涉及到“艰苦岁月”之类的内容,向往美好未来很少考生涉及。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连续两问,有不少考生忘掉了第二问,也有相当比例的考生简单回答第一问,重点回答第二问。

因为第二问只有1分,所以只要考生答出删去的变化,且表达清楚即可给分。

如有考生答“删去前三段后体现不出时代的饥荒,花在文中便没有了意义”。

也有部分考生的答案过于口语化甚至有应付之嫌,如“删去前三段使读者摸不着头脑”,“令文章很奇怪”。

可以通过本题引导考生分析连续问中几个问题的答题侧重点。

第18题,“本文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虽为拓展题,但是,仍难以脱离文本,而且,文章中所写的任何一个人物,都可以成为折射“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个体样本。

学生自然很容易举出诸如“善良”、“与人为善”、“乐观向上”“爱美”、“坚强”、“浪漫”、“率真”等等词语,但是,如果把这些词语与文章主旨之间进行相关性排序的话,从重要到次要排序应该为:

(1)爱美、

(2)坚强、(3)浪漫、(4)率直等等,这是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语概括。

比如:

(1)爱美,如,电车上“包着白色三角头巾、上了年纪的妇女”“女售票员”“系着子弹带的水兵”“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等等,尽管境遇不同,但都喜爱鲜花。

(2)坚强,如,当花匠抱怨“只有举行葬礼、开隆重的会议才需要花”时,妇女说“可人没有花是不行的。

譬如说吧,无论从前,还是将来,都有在恋爱的人。

不用花,怎样才能最好地表达自己的爱情呢?

我们这一行是永远也不会消灭的”等等。

尽管在饥荒年代,“我”却在破旧的电车车厢里看到了那么多眼睛里的闪光,那么多亲切的微笑,那么多赞美的神情。

(3)浪漫,如,①一个抱着吃奶的婴孩的妇女介绍一向严肃的丈夫在她生头一胎的时候给她送去一束稠李。

②“我”从花束中抽出第二枝石竹,送给了女售票员。

(4)率直,如,一个腰里系着子弹带的水兵对一个扛着磨刀凳在乘客群中挤过来的磨刀人大发脾气。

“你往哪儿钻?

没看到吗?

——这是花。

笨蛋!

”答题中,有些学生没有读懂文章,用贬义词作总结,如“性情暴躁”、“口是心非”、“自私”、“脆弱”、“保守”等,也有许多考生的总结流于表层,如“喜欢花”、“常回忆过去”、“生活悠闲”等,这都表明,对散文主旨的概括,敏锐感知作者情感倾向,应该是文章阅读的首要任务。

实用文阅读选文为传记文本阅读,节选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中少年苏轼应轼一节,今人学子读古之学子英才应试故事,“应试”在“穿越”中相遇,可谓同为应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别有意味。

这一节内容,有历史内容的介绍,有应试场景的描述,有对苏轼异才秉异的侧面评价。

而题目设计,第19题,“请分别概括全文四个部分的大意”,考查内容概括;第20题“本文结尾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技巧?

它对刻画苏轼形象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考查写法鉴赏;第21题“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请结合本文内容以及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谈谈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理解”。

拓展探究,文本与学生阅读实践相结合。

正可谓借三个题目,足可让学生吃透文本。

第19题,对文段的概括,题目已经把文章分为四部分,然后让总结出四段段意。

这一点,应该结合文本的题目“应试”而进行展开。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题目考察的内容打破文体特征,是诸如小说、新闻、散文等文体共同必考的内容。

这一题目的设置,重在打破文体选择的不同,考查相近的语文能力。

具体这一题目,则可以紧扣“应试”这一主线,分别概括为:

(1)朝廷准备殿试。

(2)苏轼名列前茅。

(3)苏轼杜撰论据。

(4)苏轼受到推崇。

在答题中,有主线意识显得特别重要,其实就是“应试前的准备”、“应试的结果”、“应试中的故事”、“应试的结果”这几个方面。

在具体答题中,有不少考生逐段总结段意,将段意简单罗列作为答案,未作提炼,造成答案冗长。

本题可配合语言运用中的压缩语段进行训练,以提高考生的筛选整合能力。

第20题,考查“描写技巧”及“作用”。

这一段主要是从欧阳修与人谈论苏轼的才华的角度,可见苏轼应试的结果以及显示的惊世才华。

属于对描写手法的判断及分析题。

结尾一段主要运用的是侧面描写(或衬托)的表现手法;作用是通过文坛领袖欧阳修对苏轼的激赏来突出苏轼横溢的才华。

第一问:

描写技巧,答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衬托、烘托均可得分。

有考生对题目理解错误,如答“动作描写”、“神情描写”,这些考生没有关注提问是对“传主”而设。

也有考生生造手法,如“运用了对白的技巧”“运用了活语的手法”。

第二问:

考生多能答出突出苏轼有才华,使人物形象更丰富、生动。

得分较高。

第三问:

绝大多数考生结合其他文章分析,也有个别考生漏掉此问。

另外,有考生结合其他段落分析,不得分。

还有考生读错题目,整个题目都在分析第一段,不得分。

连续问强调逐问作答还是有必要的。

第21题是拓展探究题,要求考生结合“元气淋漓”“可爱”等词语和自己对苏轼的理解,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其实属于考题给观点,自己写认识、写论据的题。

如苏东坡的“元气淋漓、富有生机”可以从苏轼在殿试中实际上是获得第一名,名震京华,文章文坛领袖欧阳修激赏中看出。

可以从“多次被贬,历尽坎坷,却活的潇潇洒洒”中看出。

苏东坡的“个性飞扬,亲切可爱”可以从其竟然在科举考试中杜撰故事,当梅尧臣询问苏轼所写论据来自何处时,苏轼轻松的说:

“是我所杜撰。

”继而又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中看出。

考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与认识,如与佛印交往中表现出的幽默、机智,《石钟山记》对前人的质疑,一反婉约词的缠绵悱恻,创豪放词派等等获得。

苏东坡的“才华超群、令人敬佩”可以从他的诗、词、散文、绘画、书法自成一家中看出。

不过,分析以文本内容为主,以自己对苏轼的了解为辅。

如果考上的分析只引用文本内容,没有引用自己的了解,分析较好者可得满分。

反之,不能得满分。

每个要点的分析可给1分。

如果考生没有结合“林语堂这段话”,且答案合理,每个要点最多给2分,整个题目最多给4分。

语用题分别考查了“新闻标题概括”、“对联写作”的“手机短信写作”,考点分压缩语段、修辞和得体。

其中,“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新闻材料,前沿、时鲜,“中国梦”的对联写作,贴近主流话语,倡导正能量。

手机短信写作,考查语言应用的得体,体现人文关怀。

从考场情况来看,22题的拟标题存在的问题是不提及中国或只写清华大学、只写中科院,“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专业名词摘录出现错误。

新闻标题有字数限制,也有信息容量限制,对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提高了要求。

对联题对平仄的要求放宽,对上下联的相对的词性及不重复用字均设了采分点,同时要求内容上积极昂扬。

相对以往对联考查,难度有所降低,此题的意义主要是让学生重视对联这一中国文化中语言精粹形式。

第23题虽为一手机短信写作题目,但是,人文性非常强,背后相关具体事务的交待与安排,更涉及对“王老师”的丧父之痛的慰问,也涉及此类问候语的敬词使用。

尤其是不能出现将“令尊”写成“家父”的“著名”错误。

从答题上看,语用题存在的问题有:

(1)压缩语段时盲目压缩,导致信息出错,如压缩为“清华大学观测到”,“量子效应”等。

(2)错别字问题严重,在回复短信中,“节哀顺变”写为“节哀顺便”的比例极高。

(3)对基本的文化常识不清楚,将令尊写为家父、令堂等也是大有人在。

(4)对对联的基本功不扎实,很多考生连对偶的基本要求也难达到。

对于请用题的认识,应是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是失分之“重灾区”,也是得分的“潜力股”。

特提出以下备考建议:

(1)对于拟标题及对对联这一类传统的题型要继续巩固,比之于一轮复习,要提高要求,在准确度上下功夫,如对对联就不要停留在宽对的要求上,要提高标准,练习严对。

(2)对于深圳一二模中均出现的应用文写作,要再次强调基本的格式及称谓等细节,注意表达得体、注意信息点的完整。

二模的作文为材料作文,为一段对“价值观输出”的材料。

题目要求“从中选择一个角度”、“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她们的观点”、文体不限等。

这一段有关刚刚去世的撒切尔夫人和一名记者对于中国电视机输出英国的对话,材料还用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作为旁证。

从她们颇有自信的话语里,可见“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材料还由此引申到它对于一个城市、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在这个材料里,“电视机”、“电视节目”、“输出”有着明显的言外之意。

如,“电视机”可能寓意经济规模、军事力量、科技水平、GDP等硬实力,寓意一个城市的“硬件建设、各项经济发展指标、科技水平等”寓意一个人的“外貌、名利财富等外在标志”;而“电视节目”就可能寓意“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等软实力”,寓意一个城市的“城市的文化理念、市民的生活状态、市民的幸福感、创新意识等”,寓意一个人的“个人的精神面貌、思想道德境界、生活事业追求目标、创新能力等”;“输出”则寓意着“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推崇”(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

“一种吸引力,让别的国家不由自主跟随你。

”)一个城市的“令其他城市的人羡慕、学习、追随”,一个人有“得到他人的赞同,成为学习的榜样”。

在审题立意角度上,则可呈现出较为多元的方向。

如,对材料的核心问题进行追问,即追问两个政治女强人对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