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1375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docx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docx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

一、根据题目来确定中心论点

1、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

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

例如有一篇议论文《宽容是美德》,作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宽容是一种美德。

这个论点在题目中已经明示。

宽容是美德(22分)

①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

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

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

周总理和蔼地说:

“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

”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②宽容是一种美德。

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

像周总理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

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

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总理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以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

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立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

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综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③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

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

“我杀了老佛爷的马。

”就勃然大怒而起:

“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

”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

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

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

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④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⑤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破坏分子即人民的敌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致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

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重锤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宽容是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

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

17.第①段引用周总理的故事,有何作用?

(3分)

18.周恩来、李世民、秦始皇宽容的美德各是什么?

分别各用8个字概括。

(6分)

周恩来李世民

秦始皇

19.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其作用是

(3分)

20.第②自然段是从进行论证,第③自然段是从进行论证,把两段结合起来看,其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3分)

21.第⑤段中提到的“农夫救蛇”的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请举一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我们如何做才能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

(4分)

2、根据论题确定中心论点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看到一些现象,由此产生一些看法和主张。

换句话说,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中心论点,必然源于一定的论题。

因此,根据论题的提示,我们依然可以确定中心论点。

例如有一篇议论文《说“勤”》,中心论点“任何学识的精深造诣,都来源于勤奋”,便和论题“勤奋”息息相关。

这难道不是方法吗?

《说勤》

俗话说:

“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

“业精于勤。

”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

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

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

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坚持练习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

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能读50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

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读书很多,成了博学之士。

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

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

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

高尔基说:

“天才出于勤奋。

”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二、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

1、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

议论文的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例如《静读是福》一文,作者在第一句即提出“静读是福”的看法,然后围绕论点,谈了静读的种种好处,读者只要结合全文内容,很容易就能确定这一中心论点。

静读是福

静读是福。

茶余饭后,坐在写字台前,旋亮台灯,抽出一本书静静地读起来,黄澄澄的气氛,轻悠悠的思绪,伴随着淡淡的书香。

于是,辞别了喧闹的尘世,安歇了烦躁的灵魂。

自由自在的你正处在一种超脱和享受生命之中。

在静读中,你看见你不曾看见够的一切。

你会回忆起遗忘的一切,你将走进多年来你总难企及的一切。

时常静读,你才能完全沉浸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斑斓世界之中。

就那么一段段文字,是你增长智慧,平添快意,激发你奋进的斗志,点燃你成功的火炬。

只有静读,你才能感知那些行色各异的人与你促膝谈心,使你重新发现生命曾经隐忍的种种深意,使你确立一种信念,一个目标。

实现生命价值而不后悔。

你在静夜读书,“书”也在“读”你,这谓之“双向交流”。

你思壮阔而有金戈铁马,你想柔情而有小桥流水……书随你调遣、使用,服服帖帖。

一旦你入迷于书,不在感到孤独与空虚,你便会不知不觉被对方“生擒”,跌入她的怀抱。

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现代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始终是难以潇洒得起来的。

惟有经过书卷的相当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丰富自我,辉煌自我。

古人云:

“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谏之友谓之福。

”五福之中,读书列首。

朋友,在这宁静而温馨的夜晚里,是否在静静地读书呢?

我有一言愿与君共勉:

“静读是福人自知,书福不享非君子。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2分)

23、文中说“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现代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始终是难以潇

洒得起来”,对这一句话你如何理解?

(2分)

答:

.

24、作者认为:

读书能增长智慧,平添快意,激发奋进的斗志,点燃成功的火炬。

请你举一个个事例加以证明。

(3分)

答:

25、静读是一种渎书感受,也是一种读书方法。

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再列举两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默读、大声朗读除外)。

(2分)

答:

22、静读是福道理论证(每空1分)

23、没有知识的人,刻意包装也只徒有其表,这样的人是潇洒不起来的。

(2分)

24、略(3分,所举例的能证明观点,且叙述清楚即可)

25、略读、浏览、精读、批注等(每列出一个1分,共2分)

第二,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

例如05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中,作者先描绘了一幅漫画:

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然后由漫画推出自己由此得到的看法:

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接着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据此,我们可以确定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材料】阅读《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一文,完成13-17题:

(12分)

①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

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

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

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

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②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

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失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③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

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苦中坚持写作,终成为文坛巨子。

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

够了,够了,不必再例举了——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④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解析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⑤其一,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

譬如,十六、七岁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

⑥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

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加以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

另外,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了这一点吗?

⑦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

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用努力来弥补它吧!

否则,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草地,你都将是匹瘦马。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14.第③段中的事例论证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列举四个事例进行论证?

(3分)

15.第④段中“其中的漏洞”是指什么?

(2分)▲

16.第⑦段中的“草地”比喻▲,“瘦马”比喻▲。

(2分)

17.阅读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请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谈谈你是如何“利用”或“弥补”原有条件的。

(3分)▲

【答案】

13.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14.

(1)论证了“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观点

(2)四个事例分别从古今中外全面进行了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5.

(1)外部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材,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

(2)自身先天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

16.外部条件,或成长的环境;没有成材的人,或平庸的人。

17.例:

我从小体质不好,体育成绩很差,但我不气不馁,寻找一切机会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如今的我身强体健,在体育中考时三项成绩均获得了满分。

2、在文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

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在结尾会重申中心论点。

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往往就在结尾。

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作者由一个数学问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结论,再顺势引出创造力的问题,接着通过层层推进,最终指明人人都有创造力的观点和所需要素。

3、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

有些议论文,特别是“对比式”或“归谬论证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在文章中间就提出中心论点,最后再从其它方面进行证明。

这样的文章,在结构上往往呈现两大块的特点,而它们的中间往往就是中心论点的最佳位置。

例如课文《想和做》,作者开头四段分析现实生活中“只会空想”和“只顾做事”两种做法,再提出“空想”和“死做”不会得到进步,只有将想和做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

这自然就得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想和做

胡绳

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

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

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

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

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

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

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

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

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

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

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

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

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

当然要观察。

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

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

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

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

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的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

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

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一面做,一面想。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

想什么?

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

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14、“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中的“前一种人”指的是“后一种人”指的是。

(2分)15、文中的论点是。

(2分)

16、第二段中“简直”一词的语气是(2分)

A.猜测语气B.肯定语气C.夸张语气D.程度加强

17、第二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2分)

A.表示插入B.表示声音和延长

C.表示补充说明D.表示话题转换

18、“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对句中两个“人类”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个“人类”指进化后的人类第二个“人类”指原始人类。

B.两个“人类”含义完全相同。

C.第一个“人类”指进化后发达的人类第二个“人类”指猿。

D.第一个“人类”指的是有修养的人类第二个“人类”指的是原始人类。

19.你认为如何才能把“想”和“做”很好地联结起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答案:

14.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

15.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16.D17.C18.A19.略

三、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

一些议论文,常常会从不同角度去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这就产生了分论点。

分论点是用来支撑和补充中心论点的,它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是分总关系。

因此,分论点的位置总是出现在中心论点的前面或后面。

对于这一类文章,我们可以从分论点入手来确定中心论点。

例如《说“勤”》这篇文章,作者分别从“勤出成果”和“勤出智慧”两个方面阐明了勤奋和成功的关系,那么,我们结合全文可以看出,分论点之前的一句话:

任何学识的精深造诣,都来源于勤奋,顺理成章的就成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

中考试卷中的议论文,往往是比较典型的文章,而典型的文章又往往有典型的结构。

典型的结构中,中心论点的位置也相对稳定。

因此,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也是可行的。

下面结合议论文常见结构分别介绍:

1、“纵式”结构的议论文

“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往往先提出问题,既而分析问题、多角度证明,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而这最终的结论往往就是中心论点。

如前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横式”结构的议论文

“总分式”结构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往往在“总说”部分。

例如《谈骨气》一文。

“并列式”结构的议论文,往往有分论点,而分论点的前面或后面一般都有中心论点,可参照前面方法三:

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

“对照式”结构的议论文,主要采用对比的方式来阐明论点,那么正面论证或反面论证之后一般都有总结,这个总结往往蕴涵着中心论点。

例如《宽容是美德》一文,作者先用李世民宽容魏征、秦始皇宽容李斯,均开创一番事业来证明“宽容是美德”的观点,接着又用慈禧太后乱杀大臣来反面证明无宽容之心不能成大业,从而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宽容是一种美德。

五、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一些议论文,作者往往借用名言警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主要有两种情况:

1、开头引用名言警句来表达观点。

例如有一篇议论文《善读可医愚》,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为什么要读书时,引用了西汉学者刘向的一句名言: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然后认为这句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

实际上,刘向的这句话就已经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我们再结合全文阅读,果不其然,正是如此。

善读可医愚

  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

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

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

”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

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

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

他说: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

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

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

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

“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

“善读”这点很重要。

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

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

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

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过去人们常说:

“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

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

英国一位作家说: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

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

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

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人民日报》(2021-04-22第07版)

22.本文显然不是一篇驳论文,但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

”的说法,其目的是            

(2分)

2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

(3分)

24.作者将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        ,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2分)

25.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

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

(4分)

26.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认识(2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

“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

“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    ——我说:

“                 ”

参考答案:

22.引出论点(2分)

23.论点是:

善读可医愚(1分);阅读议论文找论点首先要关注标题(2分)后一问若答“是从题目中看出的”,或“本文题目就揭示了中心论点”等,也正确。

24.善读(1分)道理论证(1分)

25.“善读”的必要性有两点:

①书籍太多,人生有限,所以必须有选择地读书(l分)②书籍有好有坏,所以必须有选择地读书(1分)。

还指出:

①人们应根据各自需要有选择地读书(1分);②人们应选择好书去读(1分)

26(2分)示例1:

书是良师,每看一本好书就如结识了一位良师。

示例2:

书是航船,每一本好书都是把我们送进知识海洋的航船c。

2、结尾引用名言警句来表达观点。

例如有一篇高考议论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通过引论和本论的分析论证,在结尾用这句话来总结全文。

我们通过全文的阅读和分析,可以确定这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以上我们从不同角度来说了一些确定中心论点的方法。

但实际上,我们在操作中往往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的,这样效果可能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