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本.docx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本.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百家争鸣》教案
1、教材分析
2、课标分析: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教材内容分析
1.本专题地位:
本课位于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的第一节。
2.地位:
“百家争鸣”开启了我古代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许多思想流派在此开始形成。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形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产生了重大作用,并为本专题的后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本节知识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也占有一定的比列。
2、学情分析(以学定教)
授课对象:
四川省开江县某一高中普通班学生
学生存在的优点:
1.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在初中课程中已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了“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课有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了解。
2.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所增强,有一定的概括、总结能力;
3.思维活跃,对问题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
4.班上大约2/3的女生,合作能力较强。
学生存在的不足:
1.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学习环节;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没有自我总结的习惯,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看书,有一大部分同学都无法集中注意力;
3.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一些基本历史概念一知半解,对时间、空间的记忆似是而非。
4.对文言文的理解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通过学生对诸子百家及其思想的学习,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运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地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理解各种思想的自由碰撞,感受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重点: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了解孔子及入学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难点:
理解各学派的主要观点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导入法与问题导入法
老师:
通过展示《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图,向学生提问:
从图中可了解那些历史信息?
学生:
........
老师:
此画选自创作于明代的《孔子圣迹图》,该画描绘了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办私学、整理传授“六经”的情景。
画中的孔子为端坐姿势,孔子的弟子穿戴各异,姿势或坐、或立,有的正在向孔子问道,有的则三三两两地自由讨论。
此画反映了孔子在立学传徒和整理古代文献两方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上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此画还能反映出孔子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思想。
此外,此画创作于明代这一信息还能说明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和明代人对儒学的尊崇。
那么孔子又是在一个怎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进行立学传徒?
在此思想文化背景下,又诞生了哪些思想派别、历史名人?
他们又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这节课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学习,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百家争鸣
(1)何为“百家争鸣”
老师:
大家知道什么叫“百家争鸣”吗?
学生(A)(B):
。
。
。
。
。
。
老师:
要了解“百家争鸣”,我们首先要清楚何为“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
泛指,译为数量多。
除了课本上为我们介绍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还有阴阳家、杂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
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派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以将二者统一表述为: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展示(PPT)
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出现都会有其自身的原因。
那么百家争鸣的出现又是那些原因促使的?
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根据我们刚才图片分析的步骤,结合所学知识共同讨论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展示ppt)
同学:
讨论百家争鸣形成原因。
老师:
根据各位同学的讨论,老师和大家一起进行一下总结。
1.经济上:
战国时代的封建经济(铁犁牛耕)的飞跃发展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前提。
2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出现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各国纷争的政治局面,使得统治阶级的绝对权威遭到削弱,而新的政治权威还没有形成,这种政治上的相对宽松各家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政治环境。
3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是重要原因。
面对社会的剧烈变化,“士”纷纷著书立论,从各自的利益和所处的社会阶层上论证合理的社会理念;而面对士阶层的活跃,许多政客养士之风盛行,这也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基础;各国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礼贤下士,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条件。
社会大变革使得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动。
(各阶级都要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寻找自己的代言人,推销自己的主张。
)
4科学文化上:
学在官府的局面打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自然科学水平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有了新突破,医学、地学、工艺学等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成就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思想素材。
)
二、百花齐放
老师:
我们刚才解决了本课的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继续解决第二个问题——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又诞生了哪些思想学派、历史名人?
大家对儒家学派有哪些了解?
学生:
。
。
。
。
。
。
老师: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
首先第一个人物——孔子。
孔子(前551.9.28至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贵族。
(孔子之所以叫孔丘,有这么一个原因。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生有九女一子,但唯一的一个儿子却有足疾,,不能为嗣,于是叔梁纥求于颜氏。
颜氏有三女,且欲与叔梁纥为婚,但又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
两长女皆不愿,唯小女颜征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十八,而叔梁纥已经七十二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周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八月孔子降生。
孔子生而头上圩顶,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山,故名“丘”。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称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一个学派肯定会有他们的思想,那么他的思想有包括了哪些呢?
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在书上进行自我归纳。
学生:
。
。
。
。
。
。
老师:
总结
①核心思想:
“礼”、“仁”(“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
②政治思想:
主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为政以德”(也就是书上所说的“德治”,他要求在位者应当以德治人,用德去治理天下。
)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孔子之前的古代教育制度是由国家办学,就是所谓王官之学,这种教育制度的特点是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这种官办的学校,教育大权由贵族垄断,只有社会上层的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而平民子弟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
民间不能流传学术文献,那时是没有私学的。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口号,也是他创办私学的最大特点。
有教无类"的重大意义,在于孔子招收学生已经打破了贵族和平民出身限制,不管是什么出身的学生,他都给予他们同样的学习机会,一律平等地看待他们,一视同仁地进行教育。
其教学内容也就是书上的“六艺”。
)
我们以往都会认为《论语》是孔子所写,其实不然。
就像书上所说,“孔子去世后,其言论被编撰成《论语》一书”有关孔子的各种思想主张、学说都在《论语》中有所体现。
除此书以外,诗书礼仪乐春秋都是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作品。
我们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了解到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那么他们思想上的继承与发展有表现在哪些方面?
政治思想:
继承发展孔子的“仁政学说”
民本思想:
“君轻民贵”——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道德伦理:
仁义礼智。
除此之外,著名的“性善论”也是他提出的。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三次在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有同学知道稷下学宫、祭酒是什么意思吗?
请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试着解释一下?
同学:
........
老师:
稷下学宫:
见书。
祭酒:
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
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他提出“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这和你们政治课上的什么哲学思想有着相似的地方?
同学:
.......(事物的发展有着其规律性的)
老师:
除此观点,他还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点——“知天命而用之”。
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
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他的这两点思想主张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具有进步性。
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
对于礼,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
大家对道家有何了解?
同学:
........
老师:
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对道家创始人老子进行一个初步的学习。
从这个短片里我们可以知道哪些历史信息?
同学:
.........
老师: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家的思想——道,无为而治,;其著作《道德经》;出生地鹿邑县。
老子(约公元前571至前471)李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他的思想以“道”为世界的根本,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以因循自然“无为”“逍遥”为处事方法。
在哲学思想上他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发展的规律。
,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是,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
这种态度折射到社会政治上,就形成了其“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思想。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
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
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
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
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
图片展示。
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
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
在春秋战国这个战乱的年代,儒道思想虽发展较好,但是他们并未被各统治阶级所采纳。
相反,法家思想虽然被许多人所不接受,但它却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
比如: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在这些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术”“势”的学派。
而在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韩非子(约前281年-前233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将“法”“术”“势”糅合为一,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思想理论系统化。
他主张“事异则备变”,他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变革。
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同时,“法不阿贵”的思想,认为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
这与我们现代的“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着相似的地方。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法家的许多人都因得罪旧贵族而丧命。
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在此时期儒家不能被用来治世?
而法家却能受到统治者?
同学:
(思考一分钟)
老师:
这主要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战乱的环境决定的,讲究的是实力上的较量,对于各国来说实现自己利益的机会也是稍纵即逝的,儒家讲究慢慢来,一步一步来。
所以选择见效比较显著的法家。
大家都知道儒家学派主张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但是有一个学派却与它争锋相对。
大家知道这是哪一个学派?
同学:
(墨家)
老师:
墨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鲁班)相比,墨子擅长防守城池,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
墨家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主要是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
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
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在墨家学派的代表作品《墨子》中,前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在认识论上,他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他所提出的“三表”法:
“于何本之?
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
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所谓“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
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判断真假和决定取舍。
网上有帖子说: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如墨家“三表法”你对此有何看法?
同学:
.......
老师:
不管从何种角度来说,墨家的思想都体现了一种人本思想,讲求实际。
在今天看来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逻辑学上,提出了“取实予名”“察类眀故”的观点,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广泛运用类比推理。
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
在汉代以来,墨家学派渐渐掩盖在了历史的尘灰之下。
三、历史意义
在这个战乱的时代,各种思想的自由碰撞及交锋,开启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2.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板书设计
派别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主要观点
儒家
孔子(春秋)
《论语》
核心思想:
“礼”“仁”
政治思想:
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孟子
荀子(战国)
《孟子》
《荀子》
政治思想:
继承发展孔子的“仁政学说”
民本思想:
“君轻民贵”
道德伦理:
仁义礼智
“性恶论”
“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重礼
道家
老子(春秋)
《老子》
《道德经》
总:
以“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无为”“逍遥”为处事方法。
哲学思想:
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发展的规律。
社会政治上: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庄子(战国)
《庄子》
哲学思想:
“天道无为”
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法家
李悝、商鞅、
韩非子(战国)
《法经》
《韩非子》
重法、重术、重势、
将法家思想理论系统化
政治思想:
提倡加强君主专制
法治思想:
“法不阿贵
哲学思想:
“事异则备变”
墨家
墨翟(战国)
《墨子》
哲学思想:
兼爱、非攻......节用
认识论:
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三表发”、取实予名、察类眀故。
逻辑学:
类比推理
一、百家争鸣【内容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非所问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地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本目重点、难点】重点: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难点:
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二、教学过程基础知识填空及问答:
1、作为思想家,他提出和的学说,作为教育家他开创了中国古代之风,他的言论被编纂成《》一书,儒家的“六经”、、、、、。
2、孟子提倡提出了“”的思想。
荀子强调“”,指出,提出“”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以“”的“”为世界的根本,以“”、“”为处世的方法。
老子的学说蕴含了思想,他指出事物具有的规律。
他希望的社会是“”4、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李悝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5、墨家学说的主旨是什么?
墨子提出了哪些主张?
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里?
什么是墨子的“三表”?
墨子建立的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有哪些?
新授:
补充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
(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明确: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理解:
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辩证关系(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生平介绍: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
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1)“仁”和“礼”的学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在《论语》一书,“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在